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中心导管管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工作的58名ICU中心导管管护理人员进行干预研究;针对其手卫生依从性展开对应调查,以对护理人员手卫生情况加以了解,为ICU中心导管感染预防进行充分指导。结果:对所有ICU中心导管管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情况实施评分,结果为(44.35±3.85)分。对于不同培训次数、职称以及操作年限护理人员而言,其在手卫生依从性评分方面,呈现出显著差异(P

  • 标签: 置管护理人员 ICU中心静脉导管 影响因素 手卫生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低或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静脉的必要性。方法此次64例研究对象全部选自2016年6月至2018年4月期间本院早产儿,根据治疗前后顺序分为实验组(n=32)和常规组(n=32),常规组通过PICC进行治疗,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静脉进行治疗,将两种方式治疗后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实验组患儿在住院时间、体重恢复时间、排胎便时间以及低血糖改善时间上,全部优于常规组,统计学均有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实验组(15.63%)低于常规组(40.63%),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对极低、低或出生体重儿应用静脉明显优于普通静脉,加快体重的提升,并减少不良反应,较适用于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

  • 标签: 脐静脉置管 极低出生体重儿 超低出生体重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超声定位和标准X线在新生儿静脉后异位评估中起到的效果。方法:本次实验随机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本院进行静脉的60例新生儿为观察对象,分别采用超声定位与标准X线对后第2天、后第4天及后第6天等时间段静脉尖端位置变化实施评估,之后对两组评估方式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对比实验结果可以得知,后2、4、6等时间段采用标准X线评估的理想位置比例明显高于超声定位评估方式(P<0.05)。后2、4、6等时间段采用标准X线评估的出现导管尖端异位的比例均小于超声定位(P<0.05)。结论:在为新生儿静脉后异位评估时超声定位方式相比于标准X线对于判断导管后异位具有的精确性更好,效果更好。

  • 标签: 超声定位 标准X线 脐静脉置管 异位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合静脉溶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入院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0例,根据采用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取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合静脉溶栓的治疗方式;参照组采用周围静脉抗凝、溶栓进行治疗。观察和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合静脉溶栓治疗有效率为92.5%,参照组采用周围静脉抗凝、溶栓进行治疗有效率为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合静脉溶栓治疗方式,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血栓溶解,预防肺动脉栓塞的产生,能使下肢深静脉通畅,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下腔静脉 静脉置管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和分析植入式给药装置(Port)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Picc)在结直肠癌局部进展期患者化疗中的经济学成本。方法:选取40例自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进行化疗的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前组患者采用Picc,后组患者采用Port,对比两组维护成本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护理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结直肠癌 化疗 植入式给药装置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经济成本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体位管理结合藻酸钙伤口敷料护理对肺癌术后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导管(PICC)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7月本院收治的肺癌术后PICC者66例纳入研究,对照组(33例)常规护理,观察组(33例)藻酸钙伤口敷料结合体位管理,对比效果。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率、疼痛评分、愈合时间、瘢痕面积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肺癌 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体位管理 藻酸钙伤口敷料
  • 简介:摘要目的论证中心导管在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长度,从而让医疗界在恶性胸腹腔积液的治疗过程中放心大胆地使用和推广中心导管插管术,为广大的病痛患者谋利益。方法通过胸腔中心导管引流术和传统胸腔穿刺引流术操作试验的对比,得出各自结果,分析评判结果。结论相比传统胸腔穿刺引流术,中心导管术在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中有着明显的优势。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恶性胸腹腔积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留置中心导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将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总计62例纳入研究,给予全部留置中心导管治疗,并按护理差异分组。一组采取常规护理,设对照组,30例患者。另一组采取全面护理,设观察组,32例患者。护理后组间对比效果。结果观察组和住院时间短,护理总有效率高,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留置中心导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采用全面护理,效果显著,推荐临床使用。

  • 标签: 恶性胸腔积液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全面护理
  • 简介:摘要随着重症医学的发展,中心压监测在抢救危重病患者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分析和综述了中心压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护理对策,以期使中心压的监测更加准确,减少误差的发生。

  • 标签: 中心静脉压 相关因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心压监测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1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危重病人40例做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的办法将其平均分成常规组(n=20)和研究组(n=20),常规组患者未采取中心压监测,研究组患者采取了中心压监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感染以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且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心压监测能够显著提高危重病人的治疗效果,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临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中心静脉压监测 危重病人 应用效果
  • 简介:摘 要:分析中心导管应用于ICU胸腔积液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选取2018年3月~2019年2月于我院进行收治的50例ICU胸腔积液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患者,对其实施不同的治疗方式,分别标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胸腔穿刺抽液方式治疗,实验组患者实施中心导管胸腔引流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72.00%),经对比组间数据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 ICU胸腔积液患者应用于中心导管进行胸腔引流疗效显著,其操作便捷,创口小,感染率低,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痛苦,可广泛推广于临床应用。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胸腔积液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心导管(PICC)对于肿瘤患者的实际护理效果。方法:挑选38例我院2020年7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肿瘤患者,并分为参照组(n=19例)和研究组(n=19例),对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肿瘤并发症发生几率。结果:研究组患者肿瘤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于肿瘤患者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静脉进行穿刺,将导管向心脏大动脉位置靠拢,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改善肿瘤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充分提升临床质量,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肿瘤患者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标:研究中心压力监测和强化护理对重症心脏病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将72例重症心脏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两组患者根据观察组的中心压力监测和强化护理干预接受定期护理。将两组患者与其临床预后、心理状况(汉密尔顿焦虑和抑郁程度)和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监测时间(36.45 1.01对44.58 1、13(h))和住院时间(8.23 3、45对12.74 3、12(d))比观察组短,差异在统计上很大(p < 0.05);观察员小组的HAMA ( 18、23 1、12)和HAMD ( 20、49 3、01)和29、73 3、34的评级均低于监察组的评级,差异在统计上很大(p < 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观察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性(p < 0.05)。结论:以监测中心压力为基础的联合强化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预测严重心脏病患者,缩短监护和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重症护理 中心静脉压监测 给药规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血液净化治疗患者中开展护理干预对中心留置导管感染的影响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抽取2018年1月-2021年9月期间我院接收的血液净化治疗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采取中心导管(CVC),将入选的患者通过随机抽取法分成两组进行对照研究,组别包括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分别有15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将两组最终获得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详细对比。结果:护理治疗后,观察组护理管理质量、患者护理依从性以及自护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提高,患者导管使用不良事件和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最终患者导管留置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延长,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血液净化治疗患者中心留置导管管理中开展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临床护理管理质量,增强患者的依从性和自护能力,减少导管使用不良事件和感染的发生,从而能够提高导管使用效果及安全性,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 血液净化 导管感染 护理干预 预防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综合护理对于ICU中心导管感染的干预效果。方法:ICU中心导管患者2022年4月至同年12月共58例,经抽签,分至常规组予以基础护理,分至观察组开展综合护理,分析干预效果。结果:ICU中心导管感染率,观察组较常规组得到更为有效控制(P<0.05),中心导管相关指标,相比常规组,以观察组更为良好(P<0.05),观察组行后并发症发病情况,与常规组比对发生率低(P<0.05)。结论:ICU中心导管患者,在期间以综合护理方式对其实施干预,可保障其安全性,促进中心发挥其影响价值。

  • 标签: ICU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 综合护理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静脉穿刺术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一旦出现静脉炎,一方面会给患者增加痛苦,另一方面护理人员的静脉穿刺难度也会随着增加,严重静脉炎的患者会影响治疗效果和疾病的预后情况。对静脉穿刺术相关静脉炎的发病原因、预防措施以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静脉炎的再发率,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安全、可靠的理论指导和支持,有效的护理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现综述如下。

  • 标签: 静脉穿刺置管术 静脉炎 护理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索改进后的浅静脉留置针在锁骨下静脉穿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浅静脉留置针进行改进成为深静脉留置针,选择合适的患者用改进后的浅静脉留置针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选取本院 50 例中心导管行锁骨下静脉的患者做为对照组,深静脉留置针进行锁骨下静脉患者 69 例做为观察组,两组就操作时间、堵率、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对照组平均操作用时为 24.8 分钟,观察组平均操作用时为 7.7 分钟,与对照组对比 P <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操作用时是指前期准备时间和操作时间)。对照组 50 例患者中有 2 例患者发生堵,观察组 72 例患者中无堵发生。 与对照组对比P <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 50 例患者中有 3 例患者出现穿刺部位渗血。观察组 72 例患者中无 1 例发生并发症。 与对照组对比P <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患者痛苦程度、费用均降低。结论 深静脉留置针进行锁骨下静脉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强、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 ] 深静脉留置针 置管 临床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对提高持续改进中心导管护理质量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5-2022.5月我院收治的70例置入中心导管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观察组采用静脉治疗护理小组管理,将两组护理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治疗护理小组用于静脉导管护理中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静脉导管 静脉治疗小组 持续改进 护理质量
  • 简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s,PICC)是将外周中心导管由肘窝静脉沿血管送入上腔静脉的一种方法,已发展成为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技术[1,2].但因肥胖、反复插管所致血管条件差及血管硬化等因素影响,部分患者的成功率很低.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彩色超声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价值 应用 病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在ICU中心导管护理中采用静脉输液治疗质量标准管理的作用。方法:选择医院在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接诊的62例ICU中心导管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接受常规护理的小组为对照组,接受静脉输液治疗质量标准管理的小组为观察组,将两组的管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导管并发症发生率(包含堵、非计划性脱、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低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ICU中心导管护理中采用静脉输液治疗质量标准管理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ICU 中心静脉导管护理 静脉输液治疗 质量标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