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目的 :评价危险因素分析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护理中的价值。 方法 :于我院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 120 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 60 例)与观察组( 60 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入危险因素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效果。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心梗、心绞痛与心功能障碍发生率更低,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更高,二者均存在 P < 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危险因素分析有利于患者快速恢复,护理满意度更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危险因素分析 老年冠心病 护理 价值评价
  • 简介:摘要:心内科疾病的患者中,老年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几率较高,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心源性猝死人数越来越多,在心内科疾病治疗过程中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监测迫在眉睫。笔者发现,冠心病患者最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其次是患者的情绪波动过大或者运动过量等,均会诱发心源性猝死。医护人员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对评估患者原发病的猝死风险,采取合理的措施控制诱因,同时加强对患者体征的监测,尤其是夜间做好急救准备,及时为发病患者提供科学的治疗。

  • 标签: 心内科,老年患者,心源性猝死
  • 简介:摘要:目的: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医学领域也逐渐完善,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神经外科方面的护理,那么我们就需要进行探讨神经外科护理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危险元素,以及如何进行危险的预防。方法:选取某医院内神经外科的2018-2019年,约50名患者,并根据临床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根据对医院内患者进行不同程度的护理,来分析怎样的护理方式才能够最大程度上的提升患者的痊愈率,并提升患者的治疗配合程度。结果:医院中大多数的神经患者对具有预防措施的护理方式更加喜爱,并且不同的预防手段还会带来完全不同的反响,所以可以直接说明,具有针对性预防措施的护理手段能够更好保证患者健康的恢复。

  • 标签: 神经外科护理 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 分析研究
  • 简介:退行性心血管疾患是中年人面临的重要临床问题,其中冠心病在40岁以上的男性中发病率最高。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胆周醇饮食、吸烟及有关家族史等均为冠心病易患因素。为了解飞行员心血管健康状况及其调节功能,我们有目的地对279名民航飞行员冠心病易患因素作了一次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冠心病 易患因素 民航飞行员 调查分析 退行性 心血管疾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与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血透室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56例,随机分为2组,各28例:一组行预见性护理干预,为观察组;一组行常规护理干预,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总结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与预防对策。结果:观察组经预见性护理干预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14%(2/28),对照组经常规护理干预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00%(7/28),观察组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较多,临床应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来有效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血透室 护理 不安全因素 预防对策
  • 简介:[ 摘要 ] 目的 : 探 健康管理对高血压高危人群危险因素干预的效果分析 。 方法 : 对 定点调研医院 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系统的管理和干预, 选取 2017 年 1 月到 2019 年 1 月进行治疗的 80 患者,平均分为 2 组,普通组和干预组, 对比 干预前后所有高血压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控制情况和血压控制情况。结果 : 通过对比分析,健康教育后对高血压危险因素了解情况优越于教育前,排除心理影响,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健康管理教育后,对高血压患者加强综合管理,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提高了治疗效果。

  • 标签: 健康管理 对高血压高危人群 危险因素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危险因素,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 450例入住儿童重症病房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 2016年 8月至 2018年 3月,根据有无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进行分组,对比 VAP组和非 VAP组患儿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发生 VAP患儿的主要原发病为先天性喉气管发育畸形并发肺部感染、占比为 26.00%,先天性心脏病并发肺部感染,占比为 22.00%;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PICU患儿发生 VAP的危险因素为插管类型、机械通气时间、再插管、早期用抗生素。结论: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较多,应进行合理的评估,科学使用抗菌药物,能够有效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标签: 儿童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危险因素 重症病房 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ESRD)血液透析干预期伴发抑郁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6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96例ESRD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ESRD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其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在本组的96例患者中,有34例患者发生抑郁,占比35.42%。同时,患者抑郁的发生和心脑血管并发症、Hb、ALB、内瘘手术次数、家庭人均年收入有关(P

  • 标签: 终末期肾病 抑郁发病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以50例PICC置管新生儿为对象,研究时间是2018年12月-2020年12月,详细记录PICC导管相关感染发生情况,分析影响因素,并制定护理对策。结果:50例新生儿中PICC导管相关感染发生10例(20.00%)。PICC导管相关感染组新生儿与无感染组新生儿比较,分娩方式、机械通气史、使用抗菌药物比较,差异P

  • 标签: 新生儿 PICC导管 感染 危险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介入导管室护理不安全因素,提出安全管理对策,以提高患者的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9月-2020年8月期间介入导管室治疗患者,总计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护理服务质量评分以及意外事件、护理缺陷、护理纠纷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服务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综合护理管理 介入导管室 护理服务质量 意外事件 护理缺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观察ICU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方法:2020年6月到2021年7月,选取120例ICU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并制定对应护理方案。结果:120例ICU患者中,VTE发生率是16.67%。其中发生VTE患者与未发生VTE患者的性别比较,无差异(P>0.05);发生VTE患者的年龄≥60岁、侵入性操作、卧床时间≥72h、机械通气不当、合并基础病、血液高凝、下肢骨折发生率大于未发生VTE患者(P<0.05)。结论:明确ICU患者中的VTE发生危险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对策,可预防VTE发生。

  • 标签: ICU 静脉血栓栓塞症 危险因素 护理
  • 简介:【摘要】神经内科危重患者多、护理难度大、护理工作任务繁重,长期高强度工作可导致护士压力大,影响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及其身心健康。为了提高护理质量,确保神经内科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持续开展,必须明确护士工作压力源相关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本文就神经内科护士工作压力源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干预对策,现综述如下:

  • 标签: 神经内科 工作压力源 影响因素 干预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观察ICU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方法:2020年6月到2021年7月,选取120例ICU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并制定对应护理方案。结果:120例ICU患者中,VTE发生率是16.67%。其中发生VTE患者与未发生VTE患者的性别比较,无差异(P>0.05);发生VTE患者的年龄≥60岁、侵入性操作、卧床时间≥72h、机械通气不当、合并基础病、血液高凝、下肢骨折发生率大于未发生VTE患者(P<0.05)。结论:明确ICU患者中的VTE发生危险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对策,可预防VTE发生。

  • 标签: ICU 静脉血栓栓塞症 危险因素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在神经外科手术之后出现颅内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分析其预防策略。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3月间曾在我院接受神经外科手术,并且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58例,同时选择同期内未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58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分析颅内感染的诱发因素。结果: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前并发症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患者的并发症率高于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前CGS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患者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观察组中患者都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明显。结论: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导致颅内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并发症、昏迷评分及手术时间与出血量等,因而需要在手术前及手术过程中以有效对策进行预防,以防止颅内感染的发生。

  • 标签: 神经外科手术 颅内感染 相关因素 预防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溶血现象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作用。方法:在我院检验科 2017年 1月 ~2017年 12月期间进行血液检验的人群中,抽取 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通过静脉采集 10ml血液,每个研究对象的血液装入两个消毒试管中,每个 5ml,其中一个血液样本标记为对照组,另一个为观察组。以此类推,每组有 60例血液样本,且组间无差异。在对照组血液样本中予以室温自然分离和规范离心,在观察组血液样本中进行人工溶血并规范离心。然后对比分析两组血液样本的检测结果。 结果:在两组血液生化检查结果中,对照组血液样本的AST、 ALT、 LDH以及 K+的检测值明显低于观察组,其组间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血液检查结果中的 BUN、 UA、 TG 、 Cr和 GLU检验值无明显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 P> 0.05)。结论:当血液样本中发生溶血现象时,会对血液检验的结果造成很大影响。因此,检验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做好血液样本采集和储存工作,从而有效提高血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 标签: 溶血现象 血液检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而且,儿科患者自我控制力较差、自我保护意识较低,往往不能自愿接受治疗,因此,相对于其他科室,儿科护理风险及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较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科工作的正常开展,给医患、护患双方都带来不良影响。因此,针对儿科潜在护理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成为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中急需完成的任务。

  • 标签: 儿童护理 不安全因素 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