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7 个结果
  • 简介:(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南宁530031)摘要目的探讨登革热患者流行病和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40例登革热患者,分析其流行病和临床特征。结果40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疲乏、皮疹等;经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血小板、血钾等减少,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升高;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登革热患者均有可能导致多器官系统受到损害,累及到心肌、肾脏等,需加以重视,积极对其诊断治疗。

  • 标签: 登革热 流行病学 特征
  • 简介:摘要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影像专业均开展了见习课,但存在重视程度不够、见习安排不够合理、考核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结合我院实施教师脱产带教的实践,总结医学影像专业见习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教改意见。

  • 标签: 医学影像 临床见习 教改 PBL教学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等院校青年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这一现状,分析了加强药剂专业兼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必要性,介绍了兼职班主任工作要求和职责,并阐明了兼职班主任这一举措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 标签: 兼职班主任 药剂学 青年专业教师
  •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医学影像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本文在此次的研究中,从阐述医学影像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目的和可行性的角度着手,对医学影像中计算机图像处理实际应用进行了论述,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文献分析法。结果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应用到影像处理当中,去噪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实际的操作中,结合影像自身的特点、噪声学的统计特征以及频谱固有的分布规律等,当前,较为常用的是均值滤波、低通滤波以及的中值滤波等算法均能对图像予以平滑处理,使图像更清晰,图像生成的效果更具有真实性。清除干扰和降低噪声主要是通过增强清晰度、对边缘进行锐化、调整对比度以及伪色彩填充等,通过这几种方式和方法,能在不同程度上提升图像自身的清晰度。结论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对医学影像清晰度的提升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图像的降噪、图像质量的提升以及图像边缘的分割等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图像的质量。

  • 标签: 计算机 图像处理技术 医学影像学 技术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meningitis,TBM)患者脑脊液(cerebrospinalfluid,CSF)细胞动态观察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TBM患者20例,对其应用CSF细胞检测方法,分析不同时期的TBM的临床特点以及持续时间。结果TBM患者在临床经抗结核治疗前后CSF的中性粒细胞、激活单核细胞、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转移淋巴细胞以及淋巴样细胞所占比例具有统计意义(χ2=2.055、1.583、2.054、3.512、2.025、2.050,P<0.05)。细胞诊断结果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意义(χ2=2.157、3.145,P<0.05)。结论CSF细胞动态检测对判断患者的治疗情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结核性脑膜炎 脑脊液 细胞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像表现和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4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患者均进行CT和MRI检查,确诊后患者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脱水降颅内压等对症治疗。结果经过影像检查发现病灶位置在大脑中动脉主干区患者21例,病灶位置在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患者8例,病灶位置在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患者5例。患者根据病灶形态不同可分为血肿型和非血肿型,42例患者中血肿型5例(11.9%),非血肿型37例(88.1%)。有2例患者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其余4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在发病后4周内出血病灶完全吸收。结论脑梗死和高血压均是出血性脑梗死的诱发因素,根据CT或MRI检查结果对大面积脑梗死和脑栓塞患者进行及时、合理的调整抗凝和溶栓治疗可有效预防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

  • 标签: 出血性脑梗死 影像学 CT MRI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讨论多媒体课件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优劣势,以及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改善其劣势,使多媒体课件在影像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

  • 标签: 多媒体课件 医学影像教学 优劣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梅毒螺旋体抗体不同血清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CLIA)、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胶体金试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对1200例住院以及门诊患者血清进行检测,TPPA为确认试验,评估其他3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结果CLIA法检出阳性率为97.75%,假阳性率为0.27%;金标法检出阳性率为82.02%,假阳性率为5.31%,TRUST法检出阳性率75.28%,假阳性率为0.39%;联合检测法(CLIA法、金标法、TRUST法)检出阳性率为71.91%,假阳性率为0.09%,用TPPA确认为梅毒螺旋抗体阳性血清标本中,金标法与TRUST法弱阳性标本S/CO(1-5)阳性检出率低于S/CO>5阳性标本。结论CLIA、TPPA的敏感度以及特异度良好,其他两种试验方法的假阴性、假阳性率高,可作为检测辅助试验,同时结合多种检测方法,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 标签: 梅毒螺旋体 血清学检测 化学发光试验 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2005-2014年武定县结核病发病分布及流行病特征,为结核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方法对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14年,武定县累计报告结核病1501例,年均发病率为55.14/10万,男性发病高于女性,两者发病率差异有统计意义(x2=172.31,p<0.01),发病职业以农民为主,占发病总数的85.94%,发病年龄最小10岁,最大85岁。结论武定县结核病发病总体上属于轻度度流行态势,及时发现并治疗传染性肺结核病例,加强对涂阳患者的管理,减少传染源,是控制结核病发病率的关键。

  • 标签: 肺结核 发病率 疫情分析 预防控制
  • 简介:摘要口腔行为要求医生运用心理学、社会、社会人类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伦理学和交流等知识,去理解或解释人的口腔健康行为,全身心地服务于患者。本文分别选择重视口腔和不重视口腔患者的表现和诊治经过及社区调查结果,作为典型病例,加以论述。

  • 标签: 口腔行为学 口腔疾病 老年人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类嗜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HTLV-Ⅰ)感染的血清流行病情况。方法选择保定市中心血站2017年10月24日—2017年11月14日完成HTLV-Ⅰ检测的血液样本4959份进行研究,所有血液样本均应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进行初筛检测,初筛经双孔试验确认为HTLV-Ⅰ阳性者进一步予以免疫印迹法(WB)确证,同时统计学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组、地区、职业分组间HTLV-Ⅰ血清流行病情况。结果本次4959份血液样本经ELISA初筛检出HTLV-Ⅰ阳性11份,检出率为0.22%,进一步经WB确证有反应性1份,HTLV-Ⅰ阳性检出率为0.02%;在性别上、不同年龄组、不同地区、不同职业间HTLV-Ⅰ检出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保定市地区HTLV-Ⅰ感染率较低,血清流行病并不明显,在不同的性别、年龄、地区、职业之间差异不明显,还有待在以后大样本中进一步探索。

  • 标签: 人类嗜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 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 血清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的增多,使得影像的教学内容急剧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教学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PACS系统在提高医疗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的同时,也为医学影像教学的改革、创新、完善提供了更为先进的载体。

  • 标签: 教学PACS系统 医学影像学见习 教学优势
  • 简介:摘要神经胶质瘤是一种恶性的颅内肿瘤,其来源于神经上皮细胞的癌变所致,也是最常见和病死率最高的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发生、转移与肿瘤血管的新生有着密切关系。目前关于神经胶质瘤的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但是关于病人的预后依然是治疗中的关键问题所在,研究者一直尝试从分子角度对胶质瘤的病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临床提供胶质瘤的诊断标志物和特异治疗靶点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方向,但是成效并不显著。在此,本文将针对神经胶质瘤的临床治疗及其预后进行总结性的归纳和综述,为神经胶质瘤的术后辅助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神经上皮 辅助治疗 基因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HDN)血清检测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在HDN预测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5月—2016年6月确诊为ABO-HDN的264例病人的溶血三项试验,不规则抗体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4例Rh-HDN病人的孕婴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264例ABO-HDN患儿中,溶血三项试验结果以放散实验和游离抗体实验两者均阳性占67.2%,放散试验阳性占18.6%,三项试验均阳性占11.2%,三项试验均阳性的组HDN患儿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下降明显,网织红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意义(P<0.05)。结论孕妇产前血型检测和不规则抗体筛查应作为预测HDN常规产检项目,不规则抗体筛查可以作为预测HDN的有效依据,新生儿溶血三项试验是诊断HDN最有力的证据,新生儿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可作为HDN诊断的实验室辅助指标。

  • 标签: 新生儿溶血病 溶血三项试验 不规则抗体
  • 简介:(通山县中医医院放射科湖北通山县)摘要目的研究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对2490例颈椎X线片中筛查38例OPLL,251例颈椎CT中筛查15例OPLL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标准的颈椎正侧位平片对本病的诊断有确诊意义,但CT扫描更具优势,依其影像表现可分为4型(连续型、节段型、局限型、混合型),椎管测量能够明确骨性椎管矢状径狭窄率与临床表现关系,并有助于OPLL与脊髓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 标签: OPLL X线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端侧缝合联合局部应用GM1对外周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为周围神经长段距离缺损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只将A、B、C组建立右侧腓总神经缺损10mm的动物模型,A组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对照组);B组为神经端侧缝合修复组;C组为端侧缝合联合应用GM1修复组,与B组同样的端侧缝合方法缝合。进行大体指标观察及足印分析;术后20周进行电生理、透射电镜、甲苯氨蓝染色、HE染色、检查计算神经轴突数,测定肌湿重、肌肉横截面积比例分析。结果各组缺损远端腓总神经都有一定程度再生,在各个时期的胫神经功能指数无显著差异,A组、C组的大鼠右侧胫前肌复合动作电位、右侧运动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腓总神经功能指数、胫前肌肉湿重及肌细胞横截面积比例、神经轴突数目好于B组,而C组与A组无明显差异。结论1、端侧缝合术后局部应用外源性GM1修复组神经再生质量、功能恢复情况和自体神经移植组比较无统计差异,且结果均优于单纯端侧缝合组;2、外源性GM1能够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生长防止骨骼肌萎缩;3、端侧缝合联合应用GM1能有效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 标签: 神经节苷脂M1 腓总神经 端侧缝合 神经缺损
  • 简介:摘要思维导图在基础护理学的实验课集体备课中应用,利用集思广益、便于记忆等优点,能有效促进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实现实验课集体备课教学目标,以此来提升教学质量。基于此,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并利用问卷调查、统计等方法,对思维导图在基础护理学实验课集体备课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

  • 标签: 思维导图 基础护理学 实验课 集体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