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医针灸、推拿和中药治疗联合用于面瘫的价值。方法:2019年6月-2021年2月本科接诊面瘫病患40例,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行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治疗,对照组行中医针灸和推拿治疗。对比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针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观察中药足浴联合刮痧佐治小儿肺炎喘嗽发热症状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02月-2021.02月到本院治疗小儿肺炎患儿共5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疗效、临床指标、药浴干预前后腋温变化、解热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24/25(96.00%)明显优于对照组18/25(72.00%)(P<0.05);实验组的退热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解热时间1.22±0.45/h短于对照组2.35±0.46/h(P<0.05),药浴后实验组患儿腋温明显优于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醒脾养儿颗粒和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签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110例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平分为两组,对照组(n=55)给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观察组(n=55)给予醒脾养儿颗粒和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36%)高于对照组(81.82%)(P<0.05)。结论:与单一用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相比,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临床效果明显,改善患儿的腹胀、腹泻等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崇。

  • 标签: 小儿消化不良 腹泻 醒脾养儿颗粒 酪酸梭菌活菌散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中医硬膏穴位贴敷联合中药喷雾治疗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疗效。方法:抽选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20例乳腺癌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A组(n=60)与B组(n=60),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B组另行中医硬膏穴位贴敷,A组另行中医硬膏穴位贴敷联合中药喷雾治疗,比较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上肢周径、不良反应发生率(ARR)及总体疗效。结果:A组中医证候积分、上肢周径、ARR显著低于B组(P

  • 标签: 中医硬膏 穴位贴敷 中药喷雾 乳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针刀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腰椎间盘突出患者63例,随机分为常规腰椎牵引治疗对照组(n=31)和小针刀配合中药熏蒸治疗研究组(n=32),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0.63%(29/32),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56.25%(18/31),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小针刀配合中药熏蒸 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热敏灸腹中下部位联合中药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取中药口服及灌肠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热敏灸腹中下部位联合中药外敷治疗,评价两组疗效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中医症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显著,P<0.05。结论:慢性盆腔炎患者在中药口服及灌肠上给予热敏灸腹中下部位联合中药外敷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促使症状进一步缓解,值得推广。

  • 标签: 热敏灸 中药 慢性盆腔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接受补脾益肾汤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中药学诊疗机理。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5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观察组(25例,接受补脾益肾汤治疗)和对照组(25例,接受常规西药治疗)。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各指标数据,与对照组相对比,观察组患者用药后24h尿蛋白、血肌酐、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更低,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用补脾益肾汤治疗方式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救治,可控制患者病情发展进程,可改善患者的肾功能作用,能达较好的药物治疗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滋肾、止血类中药配伍治疗围绝经期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于2020年6月至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运用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方法对于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分组对60例患者进行分组,主要分为以西药治疗的对照组和以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主要治疗方法的实验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治疗后,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总有效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方式治疗后,实验组中医症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黄芪建中汤 中药穴位贴敷 脾胃虚寒 慢性胃炎 中医症候积分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多元化带教模式应用于中药学临床见习带教中的效果。 方法 以40例中药学临床实习生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16年11月-2020年11月,分为参照组20例与研究组20例,参照组应用常规教学,研究组应用多元化带教模式,对比学习效果。结果 研究组理论成绩(89.32±6.54)、实验成绩(90.68±5.17)均高于参照组各指标,P

  • 标签: 中药学 实习生 带教 多元化带教模式 学习成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药外敷联合正骨治疗急性踝扭伤的疗效及对患者疼痛和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7月-2020年12月时间段内来我院诊治的急性踝扭伤患者76例,随机划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以单纯中药外敷治疗,观察组则基于对照组联合正骨疗法,比对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VAS、Kofoed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Kofoed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踝扭伤采用中药外敷联合正骨疗法治疗,疗效确切,可显著缓解肿痛,提升关节功能性,值得推广。

  • 标签: 正骨 中药外敷 急性踝扭伤 疼痛 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腹泻的效果及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小儿轮状病毒感染腹泻患儿8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加蒙脱石散,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复方嗜酸乳杆菌,对两组治疗效果、肠道微生态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明显较对照组78.05%高(P<0.05);两组治疗前的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无明显差异(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灌胃联合芒硝外敷对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6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开展中药灌胃联合芒硝外敷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1例:为开展上述治疗)与实验组(31例:开展上述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3天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血清淀粉酶检测结果均优于对照组,此外,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96.77%)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

  • 标签: 中药灌胃 芒硝外敷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重症急性胰腺炎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中药汤剂择期行局灶切除术治疗乳腺纤维腺瘤联合囊性增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100例行局灶切除术的乳腺纤维腺瘤肺炎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20年4月份到2021年4月份,电脑随机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参照组(行单一局灶切除术治疗)和研究组(行中药汤剂择期行局灶切除术治疗),各50例。比较两组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智能和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 中药汤剂择期行局灶切除术治疗乳腺纤维腺瘤联合囊性增生临床效果较好,患者生活质量提升,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中药汤剂 局灶切除术 乳腺纤维腺瘤 囊性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膝骨性关节炎(KOA)患者接受中医熏洗和中医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以85例KOA患者按照随机双盲原则分为对照组42例实验组43例作为观察对象,对照组实施常规中医护理,而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之上实施中药熏洗。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中医症候评分,疼痛(VAS)评分以及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

  • 标签: 中药熏洗 中医护理 KOA VAS 生活自理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中药汤剂联合埋针+砭灸治疗仪(红外线+灸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作用和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于2019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72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纳入本组研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展开不同治疗方式的分组探讨。对照组(36例)采取口服中药@汤剂治疗,观察组(36例)在口服汤剂的基础上联合埋针+砭灸治疗仪(红外线+灸法)治疗。对比两种不同治疗方式对应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数据经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对比(P<0.05)。结论 中药汤剂联合埋针+砭灸治疗仪(红外线+灸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能够发挥出内外兼治的效果,有助于及时控制临床症状,改善预后。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天灸结合中药治疗 AR 肺⽓虚寒型的临床研究。⽅法:将纳⼊的 33 例肺⽓虚寒型过敏性⿐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天灸+中药组。观察患者在⼊组当天、治疗第 14 天、治疗第 28 天以及治疗结束后 3 个⽉(随访期)的症状体征评分变化情况,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天灸+中药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于中药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评分均较前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位贴敷结合中药在肺⽓虚寒型过敏性⿐炎的疗效优于单纯中药治疗。 关键词 过敏性⿐炎;⽳位贴敷;中药;临床研究 过敏性⿐炎⼜称变应性⿐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由变应原激发、由IgE 介导、多种免疫性细胞及细胞因⼦参与的⿐粘膜Ⅰ 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依据患者发病情况、病程和对患者⽣活的影响分为间歇性和持续性两类,临床表现为 ⿐痒、喷嚏、⿐塞、流涕等症,伴或不伴有眼痒、结膜充⾎等眼部症状,并可进 ⼀步诱发⽀⽓管哮喘、⿐窦炎、⿐息⾁等,对患者的⽣活造成极⼤困扰。本研究采⽤天灸+中药对照单纯中药治疗过敏性⿐炎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法 ⼀般资料 选择 2020 年 4 ⽉-2020 年 7 ⽉浙江中医药⼤学附属第三医院⻔诊的 33 例(共纳⼊ 40 例患者,过程中脱落 7 例)过敏性⿐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盲抽法分为中药组 16 例,其中男 9 例,⼥ 7 例,年龄 27~68 岁,平均(47.31±16.15)岁,病程 2~37 ⽉,平均(18.75±12.62)⽉;天灸+中药组 17 例,其中男 8 例,⼥ 9 例, 年龄 20~69 岁,平均(48.35±13.05)岁,病程 2~30 ⽉,平均(13.18±8.4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经统计学分析⽐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性。 诊断及辨证标准 ⻄医诊断标准参照 2015 年中华⽿⿐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中华⽿⿐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共同制定的“变应性⿐炎诊断和治疗指南”[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制定的《中医⽿⿐咽喉科常⻅病诊疗指南》(2011 年版)[2]中有关⿐鼽的诊断及肺⽓虚寒型辨证标准。 纳⼊与排除标准 纳⼊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2)年龄在 18~70 岁之间,不限性别;(3) 急性发病未服⽤任何药物及接受其他治疗者,慢性发病半个⽉内未接受中⻄医治疗者;(4)⾃愿加⼊试验并接受相关治疗、问询及检查,且签署知情同意告知书者; 排除标准 (1)伴有⾼热、急性呼吸道炎症或其他感染性疾病者;(2)严重⿐甲肥⼤、⿐息⾁或⿐中隔偏屈必须进⾏⼿术治疗者;(3)合并严重⼼⾎管、呼吸、消化、泌尿、内分泌、神经免疫系统疾病者;(4)伴有恶性肿瘤、免疫缺损、精神失常者; 1.3.2 脱落标准 (1)治疗期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肤破溃或过敏、⼝服中药严重胃肠反应者(不计⼊疗效统计);(2)治疗期间出现其他疾病影响治疗者;(3) 治疗期间接受其他过敏性⿐炎治疗⽅式影响试验疗效者; 治疗⽅法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