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贵州桐梓松坎剖面中、下三叠统发育齐全,化石丰富,出露良好,是研究上扬子地区海相地层的理想剖面之一。根据地层划分与对比,将其分为下三叠统夜郎组、茅草铺组中三叠统关岭组。该剖面以碳酸盐岩碎屑岩为主,其中碳酸盐岩占67%,在夜郎组、茅草铺组关岭组均有分布;碎屑岩占24%,主要分布于夜郎组。研究表明,松坎剖面中、下三叠统是一套多旋回沉积,其中夜郎组包括2个海进海退旋回,属于潮坪、开阔台地浅滩沉积环境;茅草铺组包括3个海进海退旋回,属于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沉积环境;关岭组总体上为海退沉积,属于局限台地潮坪沉积环境。在沉积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松坎剖面中、下三叠统的沉积模式,即潮坪-局限台地-浅滩-开阔台地沉积模式。

  • 标签: 贵州 松坎剖面 中、下三叠统 岩石特征 沉积环境 沉积模式
  • 简介:传统的沉积相分析方法人为影响因素较大,对于相同的沉积构造、曲线形态及地震反射特征,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而岩性相对比较容易识别,并且能通过精密的仪器准确获得,因此,利用岩性数据进行沉积相判别,可以避免沉积相分析过程中人为认识相标志不同造成的差异。作者以珠江口盆地三角洲沉积的岩性数据为基础,通过对能够反映沉积速率、沉积物供给量及沉积水动力条件的不同岩性地层的厚度层数的统计,选取单层厚度、地层厚度比、出现频率及层数比等统计参数,以交汇图、岩性百分含量三角图及箱线图为依托,最终建立各沉积亚相的定量判别标准。通过检验,其准确率在75%左右,可见该方法基本可行,为沉积相定量化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方法。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三角洲 沉积亚相 岩性统计 定量判别
  • 简介:通过对青藏高原沱沱河盆地五道梁组湖相沉积环境的分析,尝试通过湖相沉积地层记录提取气候变化信息,探索高原腹地中新世古环境变化特点。通过对五道梁组岩石类型及沉积特征研究,识别出了洪积平原、浅湖、滨湖、深湖及盐湖5个沉积相类型。参考现代湖泊特征与古代研究实例,探讨了研究区湖相碳酸盐岩的沉积机制。根据剖面岩相标志及地层叠置样式,证实五道梁组沉积期古湖泊经历了3次由低水位变为高水位的旋回性变化,湖泊最低水位期以石膏层的出现为标志,高水位期发育洪泛泥岩沉积;初步认为五道梁组沉积发育在一个干湿交替的气候期,湖水位变化湖平面升降主要受气候控制,而构造沉降湖缘断块隆升是次要控制因素。

  • 标签: 青藏高原 五道梁组 沉积相 古环境
  • 简介:华北地台上寒武统崮山组出现了大量的竹叶状灰岩。通过对山东唐王寨剖面崮山组的系统研究,识别出页岩、疙瘩状泥晶灰岩、泥质条带泥晶灰岩、薄层状泥晶灰岩、生物扰动泥晶灰岩、颗粒质(生物碎屑)泥岩-泥质颗粒岩、含交错层理鲕粒灰岩及竹叶状灰岩8种岩石类型,这些岩石类型组成了页岩盆地、深潮下带及浅潮下带岩石组合。竹叶状灰岩中砾屑基质的特征及其沉积序列,表明砾屑基质的来源多样并且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中其成因具有多样性。据此总结出崮山组竹叶状灰岩具有4种可能的成因类型:1)竹叶状灰岩中砾屑基质可能均为原地形成或者仅有短距离的搬运过程;2)竹叶状灰岩中砾屑基质可能均为近岸形成并经历了长距离的搬运过程,或者竹叶状灰岩的沉积环境经历了海平面的突然升高;3)竹叶状灰岩中基质可能来源于近岸未固结的鲕粒生物碎屑及原地的灰泥,与原地破碎生成的砾屑灰泥等混合沉积;4)竹叶状灰岩中砾屑可能来源于远岸的固结的泥晶灰岩,并经搬运作用与原地未固结的灰泥及骨架颗粒等基质混合沉积。

  • 标签: 竹叶状灰岩的多成因 沉积环境 崮山组 上寒武统 山东
  • 简介:利用丰富的岩心、测井地震资料,以薄片镜下观察、岩心物性分析、测井曲线交会、地震速度反演等作为手段,对大邑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集层成岩储集相的类型、成岩储集相的地质与测井响应特征、以及优质成岩储集相的演化序列与平面分布开展了半定量—定量研究,以期深化低渗透砂岩储集层的地质理论指导该地区气田的高效开发。结果表明,研究区砂岩可划分为4类成岩储集相,即强破裂杂基溶孔—微孔—裂缝成岩储集相、强压实微孔成岩储集相、强压实致密成岩储集相强胶结致密成岩储集相。采用声波、密度、电阻率自然伽马曲线交会的方法可有效识别各类成岩储集相。强破裂杂基溶孔—微孔—裂缝成岩储集相物性最好,为优质成岩储集相,其岩石类型以石英砂岩为主,经历了强烈的压实作用破裂作用,孔隙度3%~8%,渗透率大于0.5×10-3μm2,主要发育在构造高部位的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沉积因素构造因素对其平面分布起到了重要控制作用。

  • 标签: 大邑构造 须家河组 成岩储集相 多尺度资料 半定量—定量研究
  • 简介:海平面的变化是旋回性沉积作用的重要控制因素。在克拉通盆地滨海平原沉积背景中,海岸线附近的沉积环境受海平面变化影响最为明显,旋回性沉积作用易留下证据。而在远离海岸线的内陆或滨外较深水地区,海平面的变化一般难以引起沉积环境的明显变化,因而其旋回性沉积作用不甚明显。反映在旋回的数量上,海岸线附近的旋回数目比远离海岸线地区的旋回数目要多得多。海岸线附近一般是最有利的聚煤场所,所以某一时期的旋回频率曲线中的峰值所在地区即是该时期聚煤中心所在位置。在三级海平面变化范围内,从低位、海侵到高位层序组,旋回峰值区会随着海平面的变化而变化,据此可以识别聚煤中心的迁移规律。本文在介绍了海平面变化与聚煤作用的关系及旋回频率曲线的方法原理基础上,利用旋回频率曲线法研究了西南地区晚二叠世的幕式聚煤作用,划分了不同级别的聚煤作用幕。识别出了不同时期聚煤作用幕的聚煤范围。此外,通过对比不同期次的聚煤作用幕,得出了不同期聚煤作用幕聚煤中心的迁移规律。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贵州西部晚二叠世含煤岩系划分为3个三级复合层序及16个四级层序,每个三级复合层序中又分为低位、海侵高位层序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不同层序组及不同复合层序的旋回频率曲线,并根据其峰值的位置分析了相应聚煤中心的变化。

  • 标签: 旋回频率曲线 幕式聚煤作用 层序地层学 晚二叠世 贵州 西南地区
  • 简介:对内蒙古东部开鲁盆地陆西凹陷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研究表明,上侏罗统沉积以温湿气候条件下的粉、细砂岩及泥岩为特征,其沉积序列可以被划分成周期为3-5Ma的5个沉积层序,各沉积层序之间均为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关的整合面.沉积层序格架构型主要受控于构造活动、气候物源供给.各沉积层序的展布也受盆地结构断裂差异活动的影响,表现出南厚北薄的地层展布特征.由于在马北斜坡存在地形或断裂坡折带,故可将一个沉积层序细分成低位、湖侵高位体系域.在明确首次最大湖泛面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叙述了层序B的低位、湖侵高位体系域的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等沉积体系特征层序构型主控因素.对有利烃源岩、储层盖层等成藏基本条件进行分析后,指出靠西绍根断层下降盘的层序C的近岸水下扇位于坡折带之下的浊积扇是寻找岩性圈闭的有利地区.

  • 标签: 内蒙古 开鲁盆地 上侏罗统 层序地层格架 体系域 构造活动
  • 简介:利用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三叠统延长组母岩类型物源方向。研究表明盆地中部延长组砂岩和泥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REE分配模式及微量元素蜘蛛图解相同,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铕、铈元素亏损;REE分配模式均呈“右倾斜、LREE富集、HREE平坦”型;微量元素蜘蛛图解具“四峰三谷一平坦”型,曲线呈阶梯状分布;砂岩和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REE分配模式及微量元素蜘蛛图解与盆地东北缘的太古代、元古代变质岩相一致,而与火成岩的重稀土富集、轻稀土亏损、“V”字型REE分配模式“三峰两谷”型、曲线呈“W”字型分布的蜘蛛图解的特征有显著的差别。说明延长组母岩是盆地东北缘的太古代、元古代变质岩,主要物源方向为北东向。依据物源方向、沉积环境、砂岩岩石学特征、砂岩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的特征,将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划分为两大三角洲沉积体系,即北东向的安塞三角洲沉积体系、志靖三角洲沉积体系,安边三角洲沉积体系北西向的盐定三角洲沉积体系。在三角洲沉积体系划分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不同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岩石学特征、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的特征及延长组长6-长2段沉积时期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演化过程。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上三叠统 稀土元素 微量元素 物源方向
  • 简介:文中通过对晚石炭世至早三叠世华南和华北地块古地理特征以及地层学证据的分析,认为中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自海西期以来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广义的郯庐断裂带发展阶段,在海西期它是扬子地块北东缘呈宽缓弧形展布的边缘裂陷槽(或盆地)的边界;在印支期由于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碰撞,成为两地块的对接边界,具有逆冲推覆的性质,属广义的特提斯构造域.第二发展阶段从燕山期以来,发展成为一条平移断裂带,属于狭义的环太平洋构造域的平移系统.自晚石炭世至早三叠世的中国南方及华北东南部的岩相古地理资料显示了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对接始于晚二叠世早期,地块的抬升自南向北、自南东向北西方向呈迁移趋势;印支期的郯庐断裂带是一条北东、北北东展布的缓‘S'形的地块拼贴边界,在现今的郯庐断裂带上表现为残留的由北北西向南南东的斜向逆冲推覆的性质,表现为大别苏鲁造山带的中上部构造层的变形,即张八岭构造带及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变形;燕山期以来则为众所周知的狭义的郯庐断裂带即郯庐平移断裂系统的一部分.

  • 标签: 海西期 印支期 岩相古地理 郯庐断裂带 碰撞 逆冲推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