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影像模糊化的表现手法作为当代艺术的重要手法之一,在当代画坛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作用,影像模糊化绘画从欧洲的里希特开始到现今的东西方新锐的画家,从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经历了很多的革新。本文归纳和总结了九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和手法,研究它们的表现技法及对观者的心理效应。

  • 标签: 影像模糊化 心理经验
  • 简介:胡又笨的个展在京展出后引起很大反响不是偶然的。因为他的艺术解构打破常规,在视觉上给人以一种全新的感受,正是这种全新的视觉经验,引起了观赏者的广泛兴趣。可以说,胡又笨是在传统的水墨材料的范围内创造了一种超越传统方式的水墨新经验。这一经验,打破了上千年承...

  • 标签: 作品评析 新方式 新气象 新经验 水墨画 传统水墨
  • 简介:<正>一能够使自己安静下来思考的画家,一般具有一种品质,澄清周围的迷雾,自然不会把自身名誉与得失挂在心上。关乎物欲老实说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恐怕都不大容易,尤其为诸多的琐事、无聊的事分去心思,就更难说了。画画毕竟是兴之所致,是一种心态,是对人生的追问和陈述。往往追问到终

  • 标签: 画家 审美 西方文化 调侃 雅俗 情境
  • 简介:近期克里斯汀·博尔德特在马尔里赫斯特大学艺术体育馆举办了她的中期作品回顾展。流连在展览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中,就像在解析一个与人类经验有关的艺术作品的发展脉络。展出的50件雕塑作品,每一件都是人体的面貌或存在的证明。有全身像还有局部、工具(模糊的难以理解的功能)、动物、食品衣物以及神秘的有着丰富联想的抽象的形体。通常,博尔德特精心制作的雕塑,无论是再现的还是完全抽象的都充满了模棱两可的双关语意和神秘的心理学的深奥玄妙。

  • 标签: 中期作品 克里 经验 人类 雕塑作品 艺术作品
  • 简介:当代绘画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后,社会语景发生了一系列变革,从时代背景上看,首先有两个重要的事件值得我们关注,一是1997年国有企业改革,二是1999年高校扩招。站在国家层面上看,这一场变革是深化改革的必然举措,国企改革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高校扩招则是教育走向市场化、大众化的结果,它直接颠覆了先前的教育理念,大学生从国家负责制转向家庭负责制,大众教育取代精英教育。与之相应,从绘画艺术领域来看,原有的宏大叙事转向微观小生活观察视域,精英们的理想主义政治历史情怀转向大众世俗的小资生活常态,国家集体主义转入个体本位主义。

  • 标签: 当代艺术 中国经验 全球化 国有企业改革 高校扩招 精英教育
  • 简介:1972年,迈克尔·巴克桑德尔[MichaelBaxandall]继他的《乔托与修辞学家》[GiottoandtheOrators]之后发表了第二部著作《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和经验:绘画风格社会史入门》[PaintingandExperienceinFifteenthCenturyItaly:APrimerintheSocialHistoryofPictorialStyle],他从艺术社会及经验等诸多方面的关系着手,又一次将艺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传统的史学,从古希腊时代的修昔底德到19世纪的兰克,都将历史局限于军事和政治的范畴内,艺术更是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问世,使文化史崭露头角,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布克

  • 标签: 绘画风格 15世纪 社会史 意大利人 巴克 艺术史
  • 简介:一、现实的另一面四川的乡土绘画最早引起国内美术界的关注,是在197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周年而举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上。1981年1月,"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评选揭晓,罗中立的《父亲》获一等奖,随后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作。这两次展览中都有乡土绘画。其中王亥的《春》(1979)可以说兼有伤痕和乡土的双重特征,因而具有一种从前者向后者过渡的意味。《父亲》表现

  • 标签: 四川美院 罗中立 美术作品展 《父亲》 王亥 西方油画
  • 简介:<正>《矿工》这幅套色水印木刻,是1940年我在太行刻的。那时我还是个娃娃,这幅木刻当然是萌芽状态的东西,是“豆芽菜”。但四十年后的今天再看到它,引起我不少回忆。1938年冬,党中央号召延安的干部到敌人后方去开辟抗日根据地。鲁迅艺术学院也成立木刻工作团,派往前方去工作。工作团成员有:胡一川(团长)、彦涵、华山和我四个人。工作团任务是:举办

  • 标签: 工作团 水印木刻 延安 艺术学院 生活源泉 创作经验
  • 简介:“蒙以养正”是我校的校训。学生在启蒙阶段得到“正”的教育,养成“正”的行为。《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识字写字是学生系统接受文化教育的开端,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 标签: 教育经验 实验小学 书法 东莞市 广东省 教育指导纲要
  • 简介:一、新中国的人物画改革大势问:在中国画发展史上,各个时代人物画的审美意趣存在着不同的阶段与特点。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出现了很多地域性的或个人的人物画面貌,“浙派人物画”成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画派和艺术现象。您先后担任南北两大美术学院的院长,对南北画风的差异与各自的特点有着深入的、全局性的认识,您认为与当时的“浙派人物画”同时并存的各个地域性画派表现出了什么样的风格特点呢?

  • 标签: 浙派人物画 中国画 潘公凯 审美意趣 教学方法 思维方式
  • 简介:2018年5月2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承办的“经验、道路与使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艺术与传媒学术期刊—第二届中国艺术与传媒学术期刊主编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办。

  • 标签: 艺术与传媒学院 中国艺术 学术期刊 期刊主编 改革开放 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