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9 个结果
  • 简介:《句法文体视角下的伍尔夫意识流小说汉译研究》阐明了伍尔夫特别的、诗性的句子结构对其小说文体风格的重要作用。作者考察了伍尔夫主要的诗性句子在马爱农、孙梁和苏美、谷启楠、崔人元和秦可四个汉译本中的翻译,认为对其诗性的句子结构的不恰当处理会造成文体和美学效果的失落或者变形,进而影响作品主题意义和艺术效果的再现。作者理论运用娴熟,选例精当,分析得当,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其研究具有跨学科、视角新颖等特点,可供翻译学和文学研究领域的研究者、高校师生或译者学习或借鉴。

  • 标签: 伍尔夫意识流小说 汉译研究 跨学科
  • 简介:《刺猬的优雅》是法国女作家妙莉叶·芭贝里第二部小说作品,已经在全世界31个国家和地区出版上市。小说以门房勒妮和小女孩帕洛玛的交替视角,展现了发生在一栋巴黎高档住宅区里的故事。作者以女性主义为主题,同时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隐喻的讽刺手法、精妙的叙事结构和出人意料的解构性结局再现了女性在现代社会的真实生活境遇以及女性对自身命运、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思考。作者借勒妮与帕洛玛表达出对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文化的喜爱和推崇,在书中贯穿日本文化,使得这本身以女性主义为题材的小说更加优雅迷人。

  • 标签: 《刺猬的优雅》 女性主义 叙事结构 人物形象 日本文化
  • 简介: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不可避免的注入了作者的个性特征、情感倾向和思想意识。本文认从《烦恼人生》所描写的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中分析作者的创作思想,以及作者本身所具有的,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平民意识,希望意识和生存意识。

  • 标签: 新写实小说 烦恼人生 生存意识 普通人 现实主义 平民思想
  • 简介:张炜的小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牧歌情调的田园世界,在田园世界里经常出现奔腾不息的芦青河、生机盎然的葡萄园,在这充满生机的自然世界里,人与自然,人与人处于相对和谐之中。张炜的小说主题围绕“回归自然”。作品体现着“融入野地“天人合一”的审美价值追求。

  • 标签: 田园牧歌 回归自然 天人合一
  • 简介:《浮躁》是贾平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贾平凹一生创作了多部小说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存在有现实主义情愫,这种现实主义情愫归根结底是贾平凹的纠结。他纠结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纠结于乡村向城市的转变,更纠结于人性的堕落与回归。这种现实主义的纠结,构成了他整个创作的核心。

  • 标签: 《浮躁》 现实主义 贾平凹小说 现实主义创作情愫
  • 简介:作为当代一位特立独行的小说家,王小波的小说呈现着迥异的风格,被称为"时代系列"的小说表现了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处于权力夹缝里的现实处境,这一系列的文本烙有福柯权力思想很深的印记。王小波的小说既展现了对权力规训的建构,也揭露了对反抗的消解。

  • 标签: 王小波 福柯 规训的建构 规训场所 反抗的消解
  • 简介:文章通过对池莉小说《云破处》的解读,揭示舒缓、平和、宁静生活所掩盖下的人生的灰色和真实,认为它彻底否定了男权神话、推出了破坏性女性形象、告别了传统叙事手法。

  • 标签: 池莉 小说评论 《云破处》 叙事手法 婚姻 男权
  • 简介:生态文艺是近年来学界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笔下众多狼的形象蕴藏着作者思想中的某些价值倾向与选择,即否认人对自然和其他物种的主宰地位,尊重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凸显现今人类精神家园的匮乏与苍白,并对生命本体意义进行形而上的探究;暴露人类社会文明的缺陷和不足,其目的是为了弘扬真正的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文明。

  • 标签: 生态 生命 文明
  • 简介:饮食词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因通行地域不同折射出饮食文化的不同。通过对明清小说中绍兴方言和山东方言饮食词作比较,找出了它们的异同和发展变化的特点,对整理和研究绍兴方言饮食词,发展绍兴饮食文化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饮食文化 明清小说 饮食词
  • 简介:<正>欧内斯特·海明威在其几篇短篇小说中,将一种或几种动物作为象征,并围绕其展开故事。作为象征,动物或者展现了小说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与情感上的渴求,使读者能透视主人公的内心深处,或者暗示着小说中的主要意象。这一点在小说《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得到最好的体现。在这篇小说中,海明威先是将“豹子”用来象征主人公哈利的理想自我。虽然“豹子”这个心理象征只在小说篇首语中出现,但是它在整个故事中的作用却是举足轻重的。在篇首,读者被告知这么一个传奇──有一只豹子死在靠近乞力扎罗山的西部山顶的地方,死在试图寻求到达巅峰,获得不朽与永生的过程中。在读者看来,“豹子”无疑象征着优雅、速度、力量、勇气与尊严,它常以闪电般的速度精确勇猛地扑向猎

  • 标签: 海明威 短篇小说 女主人公 象征着 小说理想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
  • 简介:金钱控制下的浮浪子弟、怯弱无能的病态残疾和守旧封建的父辈遗老这三类男性形象构成了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世界。张爱玲对男性形象的去势化处理,直接揭露出男性或幼稚或扭曲的人生观和婚恋观。

  • 标签: 张爱玲 男性形象 特征 塑造方式
  • 简介:英国作家莱斯利·查特里斯(LeslieCharteris)所著《圣徒》(TheSaint)系列悬疑侦探小说,运用历史叙事的手法,选择了四个不同历史时期同一主人公在四个作品中的活动轨迹和心理成长;分析表明主人公的塑造方式同时代背景、主流文学理论、作者写作风格以及读者接受等因素紧密联系;《圣徒》系列小说五十五年的出版和发展是二十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作者在主流文论和读者接受和评论的基础上逐渐铸造起来的独特写作风格的历程。

  • 标签: 《圣徒》 历史叙事 莱斯利·查特里斯
  • 简介:文章从赵树理小说中的外路人形象切人,首先介定了外路人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对外路人形象进行了分类,认为其主要有四类人物形象,即坚决斗争型、胆小怕事型、奴才型、动摇型。接着,文章归纳出他们在异乡难以融人当地社会这一共同点,进而指出造成这种状况有四点原因:外路人数量少、当权者的欺压、本地农民无意识的排斥、外路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最后交待了1949年以后赵树理小说中外路人形象日渐消失的原因及其遗憾。在当下社会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乡村世界中纯粹的外路人正在日渐消失,中国作家理应留下他们真正的背影。

  • 标签: 外路人 地主/农民 本地人/外路人
  • 简介:在十七世纪末和十八世纪初,英国一些女作家们突破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和束缚,投身小说的创作,用文学形式表达了女性对父权社会的抗争以及得到平等权利的渴望。可是她们对小说的贡献以及在小说中体现的女性智慧与抗争,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遭到忽略和否认。比如,阿弗拉·贝恩、达拉维尔·曼丽和伊莉莎·海伍德所作的爱情小说。女性主义将从爱情小说的三个主要情节,即性角色的转换,誓言的背叛,以及政治反抗中得到具体的体现。

  • 标签: 女性作家 爱情小说 性角色转换 誓言的背叛 女性主义
  • 简介:网络幻想类题材小说的走红,是适应了新时期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其内容看似天马行空、荒诞不羁,却是以一种貌似超验的经验模式在对现实生活情境进行模拟与反映。这类题材小说描述了一种似虚而真的生活经验。释放了难舍难弃的消费欲望。其根本原因,是80、90后们在当今社会场城与文化语境下的矛盾心态。

  • 标签: 网络小说 幻想题材 新时期 价值观念 欲望消费
  • 简介:成长小说已有两百多年的发展演变史,关于它概念的讨论也一直持续了两个多世纪。随着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化,现代成长小说也走入了人们的视野。而对成长小说基本特征及其变化的探讨,加上结合具体文本对它的说明,则既有利于对成长小说概念的理解,也对研究成长小说历史的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传统成长小说 现代成长小说 特征
  • 简介:巴金创作三篇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历史小说,在将历史真实向艺术虚构转化的过程中,所含强烈的个人情感倾向性体现出其以人民立场衡量历史人物的人民史观;从叙事伦理的角度来看,巴金在叙事时坚持人民伦理的大叙事,但个体自由叙事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文本中;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其笔下的人物形象体现出去英雄化的趋向,展现出巴金一贯的人性立场和对“人”内心世界的关注。在人民史观和人民伦理的大叙事下展现出细微的人性内涵.是这几篇小说不同于一般历史小说的独到之处。

  • 标签: 巴金 历史小说 法国革命 人民史观 叙事伦理
  • 简介:1990年代以来的女性自传体小说叙事的形式技巧呈现开放的态势,"展示"与"叙述"的整合,在"经验自我"中穿插"叙述自我"的自传体小说,在经验视角与叙事视角的统一、多种叙事人称的共存以及个人化叙事与宏大叙事的遇合等三个方面,女性自传体小说的叙事艺术得到升华。

  • 标签: 展示 叙述 自传体
  • 简介:文学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艺术,而且是两种文化的转换.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决定了文学作品翻译的不可译性,因此,翻译过程中补偿手段必不可少.但是补偿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必须尊重原作者,不能曲解作者的意图,或是任意增减原文信息,出现“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文学翻译补偿原则的研究对于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使用补偿手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标签: 文学翻译 不可译性 翻译补偿原则 《檀香刑》
  • 简介: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为正史所遮蔽的真实的中国民间社会形态。通过剖析莫言小说中充满蓬勃生命力的民间社会及优根性与劣根性并存的人物形象,探讨莫言"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的文学立场,挖掘莫言小说在当前对外传播与交流背景下对于中国形象建构的价值所在。

  • 标签: 中国形象 莫言 民间 优根性 劣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