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章依据历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和实地调查的资料,对土族人口分布、人口增长、生育死亡、婚姻家庭、文化程度及产职业构成等作了详尽分析,并对土族人口演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简要的探讨。

  • 标签: 土族 人口 生育率 调查
  • 简介:本文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文物保管现状为切入点,分析博物馆对民族文物整理中的困境,探讨博物馆对民族文物收藏保护的有效路径。当前,要有效解决环境影响、行业标准不全、典藏路径不畅等问题,就要以改善保护环境为重点,破解行业标准制约瓶颈,提高专业队伍素质,打造文物典藏文化,提升民族类博物馆文物藏品保管工作水平。

  • 标签: 博物馆 民族文物整理 分编 典藏 保护路径
  • 简介:《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创刊于1981年。30年来,该刊对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青藏高原地区教育、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进入新世纪后,由于办刊宗旨的局限,影响了刊物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近期接到新闻出版署通知(新出审字[2012]419号文件),同意《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更名为《青藏高原论坛》(刊号为CN63—1077/C,季刊)。

  • 标签: 教育科学 大学学报 民族 青海 教育教学质量 青藏高原
  • 简介: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条件,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机遇和挑战。民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正确面对这一机遇和挑战,紧密结合实际,牢牢把握网络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来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其策略的重点为构建五个网络教育平台:构建“以学生为本”的网络教育平台;构建“谁也离不开谁”的网络教育平台;构建防范和抵制西方文化渗透的网络教育平台;构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网络教育平台;构建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网络教育平台。

  • 标签: 民族高校 网络思政教育 机遇 挑战 策略
  • 简介:民族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文化的多元性差异性。教育生态理论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强调环境和文化对教育的作用,主张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实行差异教学。这一观点对民族地区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 标签: 民族教育 生态学 差异教学
  • 简介:作为壮族的人文始祖,布洛陀开天地造万物,并带领壮民们进行生产劳动,发明创造,反抗压迫,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强大的社会力量,使壮民族得以生存繁衍,发展成一个文明开化的民族。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来看待布洛陀信仰,不仅可以追溯到壮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的关系,而且在弘扬壮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壮族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上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布洛陀》 壮族麽经 民族文化精神 传统文化
  • 简介:本文主要利用北方渔猎民族采集业的资料,并结合文献资料及其他民族学资料来论证人类酿酒的起源.认为人类最初是以野生果实及野生植物为原料来酿制果酒.酿酒的起源与人类采集经济密切相关,是采集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酿酒起源于人类的采集渔猎时代,是采集渔猎民族的发明和创造,是采集渔猎民族留给人类的最宝贵的物质财富之一.

  • 标签: 渔猎民族 采集业 野生类果酒 酿酒 起源
  • 简介:尽管“民族认同”已成为学术界不断泛化的话题,但是,关于何谓“民族认同”还存在诸多疑惑.无论是原生论(根基论)固守民族认同乃血缘认同,还是工具论(环境论)坚持民族认同是地域认同;无论是主张从内涵到边缘的研究理路,还是坚持从边缘到内涵的研究取向,客观民族主义主观民族主义似乎并不完全对立.那么,如何对待民族认同问题?或许理想的途径是既要从民族认同的源来探求内涵,又要重视民族认同的流,去辨析含义.为此,考察“民族认同”的源流及其认同变迁,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标签: 民族认同 血缘认同 地域认同 认同变迁
  • 简介:清代基本解决了中国历史上长期未能解决的农耕民族游牧民族的战争矛盾,这是史学界均认同的事实。然而,满族依靠什么特殊的条件解决了这一问题?本文从满族形成发展史,以及满族文化满族精神特性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析,提出了满族农耕、游牧、射猎文化的多元性和由此而产生的民族思想,是解决这一矛盾最根本原因的观点。

  • 标签: 满族 农耕与游牧民族 矛盾终结 原因
  • 简介:2014年4月,英国承认康沃人为本国的少数民族,这被视为一个国家对本国内部族类群体地位承认的最新案例。从民族政治学的角度看,民族获取"名分"除了自身的建构努力之外,也离不开国家的认定确认,民族主义不能单方面"生下"民族。在主权国家的格局中,族类群体的地位是由特定的时空条件所决定的,是族类群体与国家之间政治互动的结果。

  • 标签: 康沃尔 民族 民族主义 建构主义
  • 简介: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和睦的重要方式和基础。民族高校很重视民族团结教育的显性课程建设,但影响民族团结教育的因素早已突破课堂内的教学以及相关活动,隐形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民族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要将显性的课堂教育和隐形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的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尤其要注重民族团结教育的隐性课程建设,民族团结教育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 标签: 民族高校 民族团结 隐性课程
  • 简介:当前,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然存在一些明显的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办学主体层次不高、类型单一,学制安排中升学途径单一、教学节奏一致,学校布局规模不适当、个性特色不鲜明,考察评价文化取向侧重城市工商业、内容选择侧重认知性能力,师资方面教师管理缺乏公平、教师培养不符合实际。应对这些制约因素,需要在办学主体方面提高主体层次、拓宽主体范围,学制安排方面改革升学方式、尝试达标升级,学校建设方面合理调整布局规模、大力彰显个性特色,考察评价方面文化取向多样化、内容选择全面化,师资改善方面教师管理凸显公平正义、教师培养切合现实需要。

  • 标签: 民族地区 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 简介:生源质量趋好和专业选择的双向化是当下民族预科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民族预科教育的定位、教学管理以及课程设置等必须做出相应的回应。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的发展。

  • 标签: 民族预科教育 课程设置 生源质量
  • 简介:<正>一九八四年五月十八日(农历四月十八日),我们哥俩有幸参加了市民委召开的“哈市锡伯族首届“四、一八”西纪念日座谈会”,会中使我们进一步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同时也深深地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增强了各民族大团结的情感。锡伯族西迁至今已二百二十余年,它是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历史长河中一股小小的细流,但是,它在锡伯族的民族史和清史研究中,确是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弄清这一历史事件,

  • 标签: 锡伯族 爱国主义教育 新疆伊犁地区 察布查尔 民族大团结 少数民族
  • 简介:关于柯尔柯孜族东历史的研究,可分为起步、推进和深入三个阶段。在整整70年的研究历程中,学术界取得了一些共识和突破,但在迁徙原因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分歧,需要学术界深入探讨。

  • 标签: 黑龙江 柯尔克孜 东迁史
  • 简介:2010年,广西民族大学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共接待国(境)外来访、顺访团组50个1023人,越南外交部副部长胡春山、缅甸外交部副部长吴貌敏、老挝教育部副部长布阿豹相继访问我校;与国(境)外高校和学术文化机构新签协议10份,续签协议14份。派出1749名学生赴泰、越、印尼、缅、马等5个东南亚国家的28所院校学习和实习。

  • 标签: 民族大学 国际教育交流 大学建设 广西 合作 国际性
  • 简介:郑杭生先生从2002年起就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结下不解之缘。《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以“走向第36届世界社会学”为主打栏目,郑杭生先生担任主持人和封面学者,发表了系列文章。同时,他还是人类学高级论坛、旅游高峰论坛的顾问,这不仅体现了郑先生对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的关照,对人类学高级论坛的关注,更体现了郑先生对人类学学科的关心和支持。

  • 标签: 郑杭生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人类学高级论坛
  • 简介:民族是建立在具有共同的历史、语言、文化、地城、血缘、价值认同基础上的共同体。交换样式是以经济维度为主线,由交换样式A(赠与的互酬)、交换样式B(服从保护)、交换样式C(商品交换)以及超越上述三种样式的D组成,进而避免把资本、民族、国家的关系割裂开来的局限。民族的形成是基于交换样式A、B、C、D,分别从民族宗教、民族与国家、民族资本、民族世界帝国的关系来进行考察,即民族是在宗教衰退之后代理了宗教的功效;主权国家高度集权带来的整合力促使民族的形成;民族在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并对资本的作用形式进行反抗;民族民族国家世界帝国相对抗的结果。在民族形成之后,民族作为一种共同体形式在交换样式层面通过"想象物"发展起来。

  • 标签: 民族 交换样式 民族的形成 民族的发展 社会构成体
  • 简介:本文从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如何继承、创新、发展民族文化,继承、创新、发展民族文化"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等方面,论述了民族文化的发展问题.

  • 标签: 民族文化 继承、创新、发展 “两个文明“
  • 简介:人类学(Anthropology)/民族学(Ethology)传统上的核心概念是'文化(culture)',其学术传统与我国1949年以来的以'民族'为核心概念的'民族研究'有较大的区别.人类学中的族群理论(theoriesofEthnicty)虽非人类学传统的、核心的研究领域,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并与我国的民族理论有互相参照的意义.本文在回顾族群理论诸流派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不同流派之间承袭补充的关系;并论述指出,西方的'族群理论'与我国的'民族理论'分别代表主位和客位两种不同的视角、分别强调主观和客观两种不同的立场.

  • 标签: 族群理论 流变 民族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