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3 个结果
  • 简介: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支重要青年力量,面对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短板现象,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本文以民族高校为载体,对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对策,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砖添瓦。

  • 标签: 少数民族 传统文化 大学生 教育
  • 简介:传统知识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自然资源的传承和生态整体保护有关的具有很高价值的信息资源,它为人类提供了自然科学无法提供的洞察力。各民族对于周边环境脆弱性和致灾因子及灾害的观察建立在传统知识的基础之上,它能够有效地将收集到危险、灾害相关的各种信息传播到社区的大多数成员之中,使成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采取行动,这就是传统知识的防灾减灾价值所在。

  • 标签: 传统知识 防灾减灾 少数民族 民族文化
  • 简介: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各民族同胞共同步入了社会主义的大家庭。各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形成了多元化、多民族性,绚丽多彩的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包含着56个民族的文学,在这个多民族的文学花园里,少数民族女作家的创作,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用执著的创作构建着本民族文化,肩负着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重塑,成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精神守护者。

  • 标签: 张淑云 当代少数民族 中国当代文学 女性文学研究 民族文学 黄晓
  • 简介: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人口最多的汉族外,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繁衍生息着55个少数民族,而在少数民族中,一些民族人口数量更少,有的只有几万人或寥寥几千人。其中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人口10万以下的就有22个,即西藏的门巴、珞巴族,福建和台湾的高山族,

  • 标签: 民族发展理论 人口数量 政策实践 实践研究 中国 评介
  • 简介:通过大米来探讨环南海区域网络社会的历史形成过程及未来图景,认为全球化的结果必然是地方化,当现代物流便捷到全球商品一致化的情况下,流动就等于不流动,看得见的物质流动就趋于"静止"。在此种情况下,想要通过大米来加强环南海区域的联系,最根本的办法是借助技术的力量,扩大技术推广市场和大米消费市场,在解决各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同时,也为人们自身建设一个后备粮仓,形成一个稻作技术的"想象共同体"。

  • 标签: 区域研究 大米 环南海
  • 简介:自1934年部分东哈萨克人首次进入青海境内起,经过10多年的迁移纷争,至1954年时哈萨克人口总数在1500左右。之后的30余年间青海哈萨克人进入了稳定生活的时期。1984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决定返北新疆各地,而自1985年春天始部分又陆续返回青海格尔木市周边游牧地区,直至2001年,在政府的主导下大部分被整体安置在青海省大柴旦马海地区,少部分迁移至新疆奎屯开干齐镇。自此,马海哈萨克村成为青海省唯一的哈萨克族村落,至2014年4月,总人口为484人。梳理青海哈萨克族1934-2014的人口变迁不难发现:反复迁移是造成青海哈萨克族人口变迁的决定性因素。

  • 标签: 青海哈萨克 人口变迁 反复迁移
  • 简介: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普遍性特殊性要求,本文在科学理解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全面认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作用,对于正确处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十二个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 标签: 民族地区 新型城镇化 思考
  • 简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为保证我国文化的向心力和社会的稳定,长期以来民族教育在我国得到非常的重视。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区和深水区,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国际上,国际化趋势势不可挡,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竞争日益严峻且多样化。面对国际国内的这种形势,民族教育尤为重要,民族教育包含了民族意识、语言、社区、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因为少数民族和主体民族之间在这些方面存在差异,当有部分差异产生冲突的时候,就需要民族教育这一系统工程针对问题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去解决,这也是民族教育存在的必要性。而当下我国民族教育在诸如民族教育政策、民族教育学校教育的关系、民族团结性教育民族教育相关法制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正是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对策和相关建议。

  • 标签: 少数民族 民族教育 问题
  • 简介:在两次参与式影像发声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从主体性视角对四所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有关健康风险的认知和表述加以讨论。调查中,近50名儿童用拍摄照片和集体讨论的方式呈现出他们对健康风险的认识。孩子们拍摄的照片并用自己的语言对照片内容做出的各种解释说明,幼小的个体也能反省自身的卫生习惯和饮食偏好,而对诸多外在健康风险的关注则是聚焦在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农民工社区垃圾问题、交通事故隐患的扩大以及食品安全风险的持续。认为孩子们提供的照片和解释捕捉到镶嵌在严峻现实问题中的自身问题,而且折射出主体性诉求。这种来自社会底层的诉求充斥着焦虑,同时也表达出对崇德文化和向善社会的渴望及期待。

  • 标签: 流动儿童 打工子弟学校 健康风险 主体性
  • 简介:明清时期,以木材贸易为代表的商品经济冲击着清水江流域的自然经济,推动着该区域向近代文明转型。木材经济对该流域的苗侗民众生产生活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在它的保障下,清水江流域苗侗民族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锦屏、天柱两地的清水江文书中反映了诸多教育问题,从中可以深入探讨清水江流域的教育传统、明清朝廷治边政策对当地教育的影响、木材经济对当地教育发展的影响、木商当地教育的关系、当地教育发展边陲国家整合的关系等问题。

  • 标签: 明清 清水江 苗侗地区 木商 教育
  • 简介:2014年岁末,"阿拉伯之春"三年后的中东,风云依旧激荡,叙利亚和伊拉克的难民们在饥寒交迫的寒冬里等待着新年的到来;乌克兰的硝烟似乎刚刚散尽,但分裂和战乱的阴霾依旧笼罩在这个国家的上空;巴勒斯坦部长齐亚德之死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上空凄厉的警报火箭弹的尖啸声暂时停息,但也许在这短暂的平静中已经孕育出新的一轮冲突;刚刚当选日本第97任首相的安倍晋三,是否会在掌握修宪讨论的主导权后继续推动民族主义不断膨胀的日本"右转"?在美国的华盛顿、纽约和波士顿,圣诞树下聚集着抗议种族歧视和警察暴力的人群,弗格森和纽约种族事件受害者迈克尔·布朗以及埃里克·加纳的名字使得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失去了祥和宁静的色彩;"独立公投"大幕落下的苏格兰和英格兰,依然会携手步入新年,但公投在英伦三岛留下的种种裂痕会随着时间推移得以弥合抑或愈演愈烈,依旧是未解之题。

  • 标签: 2014年 世界民族热点 透视 预测 评析
  • 简介:2014年4月,英国承认康沃人为本国的少数民族,这被视为一个国家对本国内部族类群体地位承认的最新案例。从民族政治学的角度看,民族获取"名分"除了自身的建构努力之外,也离不开国家的认定确认,民族主义不能单方面"生下"民族。在主权国家的格局中,族类群体的地位是由特定的时空条件所决定的,是族类群体与国家之间政治互动的结果。

  • 标签: 康沃尔 民族 民族主义 建构主义
  • 简介:清朝前期,统治者对云南边疆民族的认知,大致表现为地理偏僻蛮夷众多的观念。这些认知既受历史传统观念之影响,也含有时代之因素。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清王朝在传统夷夏思维的承袭上表现出"用夏变夷"的取向。在督抚体制的施行土司政策的演进历程中,清朝前期对云南边疆民族的治理,是一个"因袭""变革"交替的渐变进程。

  • 标签: 清前期 云南 边疆 民族
  • 简介:民族院校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的重要阵地,其爱国主义教育的顺利实施直接关系着民族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当前,我国民族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从四条路径展开,即民族文化相结合以展现其包容;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深化其根基;革命文化相结合以激发其情怀;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以适应其时代发展。

  • 标签: 民族院校 爱国主义教育 文化路径
  • 简介:民族问题是多民族国家始终要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前苏联、前南斯拉夫和中国代表了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中处理民族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考察这三个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的理论实践和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具有重大的意义。

  • 标签: 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 民族问题 前苏联 前南斯拉夫 中国
  • 简介:心象者,心之印记,有主观特点;物象者,物之呈现,有客观特点。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哲人们所讨论的宏大叙事,无非是心象物象之间的关系问题。人们共同体也同样具有心象和物象的特征,对于它的讨论同样也是围绕心象和物象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民族现象的符号学解析,要兼顾形气神的不断发展变化,注重永远存在的差异,注重在差异中寻求重叠共识,以形衬神,以神统形,气联形神,即恢复差异互指、"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生态世界。

  • 标签: 民族现象 指号三元观 共同体 心象 物象
  • 简介: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是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两大动力,两者之间存在着互动互补的关系。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是调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结构、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建设具有少数民族特色城镇的一条重要渠道。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要遵循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保护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一系列有利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使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在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并为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贡献。

  • 标签: 民族地区 新型城镇化 文化产业 原则 路径
  • 简介:在中国正史二十四史中,中国人以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国家"天下体系"为核心的地理观和民族观来认识海外民族,但是到《清史稿》中却是以世界近代化的话语系统来认识海外民族,没有了"海外民族"的传记,也没有了"外国传",而是出现了"邦交传"。古代中国人以华夏中心的民族观、以农业民族的心态和视角去认识海外民族,所有对海外民族的记载都是以文化为中心,用白描的方式记述。中国古代的海外民族史志就是当时中国人自己写的"世界史",是中国人最早认识世界的民族志文本,因此也可以看成是"世界文化史"。

  • 标签: 中国正史 海外民族 民族史志 华夏中心 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