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与侵犯、同伴关系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对湖南省的165名幼儿(非留守幼儿64名、留守幼儿101名)的情绪理解能力及侵犯、同伴关系进行了调查,并探讨了三者间的关系。结果:留守幼儿与非留守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和侵犯、同伴关系有显著差异(p〈0.01);情绪理解能力、侵犯、同伴关系三者间两两相关显著(p〈0.05);生气和伤心情绪的理解能力对同伴关系有显著预测力(β≥0.20),生气情绪的理解能力对侵犯有显著预测力(β=0.33);侵犯在对生气的理解能力和同伴关系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与直接效应的比值为26.13%。结论留守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同伴关系低于非留守幼儿、侵犯高于非留守幼儿;留守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侵犯、同伴关系间关系密切;生气和伤心的理解能力对同伴关系有正向预测作用,生气的理解能力对侵犯有负向预测作用;侵犯在对生气的理解能力和同伴关系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农村留守幼儿 情绪理解能力 侵犯性 同伴关系
  • 简介:具身认知理论的代表知觉符号系统认为知识表征具有知觉特点,并假设语言理解中对于所涉及概念及其隐含属性会即时进行知觉模拟。当前研究采用句图匹配范式,通过三个实验探讨句子理解中是否会对物体隐含颜色属性进行知觉模拟及其具体条件。实验1沿用经典范式验证语言理解中对物体隐含颜色存在知觉模拟过程。实验2通过变化句子前语境考察语境是否支持对于物体隐含颜色知觉模拟的影响。实验3进一步考察当颜色属性与其对应物体存在稳定关联时(即具有高颜色诊断的物体),在不同语境作用下是否会引起知觉表征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语言理解中知觉模拟过程是灵活的,语境改变会引起读者所激活的物体颜色知觉表征发生变化,并且对于高颜色诊断物体,即使缺乏支持语境,读者仍然会对句中隐含的物体特定颜色进行知觉模拟。

  • 标签: 隐含物体颜色 知觉模拟 颜色诊断性 语言理解
  • 简介:在观察式学习条件下考察类别维度数量(三维度类别、六维度类别、九维度类别),类别维度结构(线性分离结构、非线性分离结构)的变化对家族相似类别学习的影响。结果表明:观察式学习条件下,类别维度数量的变化对样例学习无影响,对特征学习有影响,表现在特征正确再认数量上有差异,但特征再认正确率上无差异;类别维度结构的变化对样例学习有影响,对特征学习无影响,表现在样例正确再认数目上线性结构大于非线性结构。

  • 标签: 类别学习 观察式学习 类别维度 家族相似性
  • 简介:本研究采用与标准刺激特征相似和关系相似的图形组成的图片,让80名大学生被试选择与标准刺激更相似的和差异更大的图形,分析相似和差异性判断的关系以及两种判断过程的机制。结果发现:相似判断和差异性判断不是镜像关系;差异性判断的时间长于相似判断的时间;在特征与关系共存的时候,特征和关系在相似判断和差异性判断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相似判断更多地考虑关系,差异性判断更多地考虑特征。

  • 标签: 相似性判断 差异性判断 反应时 特征相似 关系相似
  • 简介:旨在对攻击初中生进行分类,以攻击行为特征来划分初中生.294名初中生参加了为期一年的短期纵向追踪研究,在一年中分四次完成问卷.用潜在类别模型分析了初二到初三时攻击青少年的类别,结果表明初中生存在三种攻击类别——高攻击型、低攻击型和混合型.研究还发现相比于低攻击型,混合型攻击初中生在初二及初三中期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 标签: 攻击行为 潜在类别分析 性别差异
  • 简介:动机访谈是目前在西方国家比较流行的一种以咨客为中心的行为改变咨询技术,但在我国关于这一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都还比较少.本文概述了动机访谈技术的理论基础、应用原则(表达神入;发展差异;接受阻抗;维持自我效能)和基本技能,并介绍了这一咨询技术的应用现状与研究方向.

  • 标签: 动机性访谈 行为改变 咨询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90后”大一新生心理适应能力及心理健康状况,为更好地开展“90后”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适应能力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对四川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2009级800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有54.9%的学生心理适应能力较差,仅有3.3%的学生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②“90后”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全国青年常模,除躯体化和敌对因子外,其它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常模(P〈0.05);③不同心理适应能力的“90后”大一新生在SCL-90各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性别比较时,只在恐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90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学校应结合“90后”学生的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90后”大一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

  • 标签: 心理健康 心理适应能力 调查研究 大一新生
  • 简介:无意视盲是指由于专注于某项任务而对视野中的其他事物视而不见的现象,它同时受意外刺激低水平的物理特性、语义相关以及观察者自身因素的影响。无意视盲是联系知觉、意识和注意的重要桥梁。本文采用静态的无意视盲范式,随机选取8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同时考察了意外刺激的位置和意义对无意视盲的影响。结果表明:(1)意外刺激的呈现位置对无意视盲没有显著的影响,呈现在外周和中央的探测率无显著差异。说明无意视盲可能是受基于注意区域而不是基于注视点的位置因素的影响;(2)意外刺激的意义对无意视盲有显著的影响,相比于无意义刺激,有意义的卡通笑脸不管呈现在中央还是外周,都更易获得探测。

  • 标签: 大学生 无意视盲 意外刺激
  • 简介:探讨冲动、自我调节与手机依赖间的关系,并检验手机使用在三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采用BIS-11冲动问卷、BIS/BAS自我调节测量问卷、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问卷和手机使用情况问卷对909名大学生进行测量,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变量间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高冲动正向影响手机依赖,自我调节负向影响手机依赖;(2)冲动人格特质、提升调节通过手机使用中介作用对手机依赖产生影响。结论:高冲动大学生易出现手机依赖行为,自我调节尤其是防御调节有利于降低手机依赖行为。

  • 标签: 冲动性 提升调节 防御调节 手机使用 手机依赖
  • 简介: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用实验验证短时距守恒的存在,并考察不同年龄的儿童在短时距守恒判断上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本研究提出了衡量儿童短时距守恒判断发展水平的参照指示。结果显示:(1)儿童在短时距时间守恒判断上有年龄特征上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连续发展的过程,具体体现在儿童短时距守恒有三个发展水平,5-8岁为第一水平,9-10岁为第二水平,11-12岁为第三水平,各水平儿童使用的策略不同。(2)各组儿童所采用的认知策略随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不断进步,在时距守恒中各认知策略出现的顺序为:恒等———同时———互补———逻辑。(3)儿童时间守恒能力的发展和完善要迟于、难于空间守恒能力。

  • 标签: 儿童 短时距守恒 年龄特征 认知策略
  • 简介:师生关系作为儿童人际关系的一部分,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对儿童的学校适应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运用问卷法、访谈法等对6个年级867名中小学生进行测查,以了解中小学生师生关系对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小学生学校适应与师生关系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要因素.其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亲密、主动、合作;年龄也影响学生的学校适应,但程度较小.

  • 标签: 学校适应 师生关系 中小学生 儿童社会化 合作性 主动性
  • 简介:面孔二态是指成熟男性和女性经过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发展后逐步形成了面孔上的性别特征,男性化与女性化是这一维度的两个水平。本研究探索面孔二态是否会对学龄前儿童信任行为产生影响,并从幼儿对二态面孔的人格标签角度来解释。实验1修订信任博弈任务(Trustgame),考察学前儿童信任行为是否会因搭档面孔的二态(男性化和女性化)而不同,经历负反馈后被试在下轮游戏中信任选择率是否会下降;实验2让学前儿童选择人格形容词来描述不同性别化的面孔,探讨幼儿对不同二态面孔是否已形成不同的人格标签。结果表明学前儿童对女性化面孔信任选择率最高;在遭遇负反馈后的下一轮游戏中,幼儿对他人的信任率显著下降;学前儿童认为女性化面孔更具有积极人格,而更多将男性化面孔与消极人格词汇匹配。由此,二态面孔影响学前儿童的信任行为,在于他们对二态面孔已形成不同的人格标签。

  • 标签: 面孔二态性 人格标签 学前儿童 信任博弈
  • 简介:选取1164名流动儿童、525名北京儿童和568名农村儿童为被试,考察流动儿童的流动、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城市流动和住房流动偏高,而学校流动性相对偏低;(2)在社交焦虑和孤独感方面,流动儿童显著高于北京儿童和农村儿童;住房和学校流动高的儿童显著高于流动低的儿童;(3)流动儿童的流动对其孤独感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社交焦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预测系数为30.2%。流动儿童存在较高的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社交焦虑能够显著预测孤独感。

  • 标签: 流动儿童 流动性 社交焦虑 孤独感
  • 简介:<正>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已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学生的上网心理存在着两面:一方面他们可以借网络寻求社会支持,宣泄在现实中被压抑的情绪并“扮演”自己所向往的角色;另一方面,他们也因此而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感(Intcrnctdcpendence),丧失现实感(Perecption0freality),导致“网络性心理障碍”。大学生的上网动机国外有专家认为,人们上网的目的只有三种:寻求社会支持、虚拟人格和满足性幻想,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的上网动机并

  • 标签: 社会支持 性心理障碍 虚拟人格 心理变态 性幻想 依赖感
  • 简介: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已的角色,而且他所扮演的角色不是单一固定的,多种角色集于一身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一大特征.本文从犯罪人角色扮演入手,根据角色地位,角色期望,角色要求和角色技能等理论去阐述犯罪行为,分析和研究犯罪人,使案情分析最大限度地逼近犯罪人的实际,为侦察人员提供帮助。

  • 标签: 犯罪人 角色分析 角色扮演 社会角色 案情分析 犯罪行为
  • 简介:采用虚荣特性问卷、冲动购买行为量表以及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对63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虚荣特性(包括外表关怀和成就关怀)与大学生冲动购买行为的关系,以及物质主义价值观(包括以财物定义成功和以获取财物为中心)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外表关怀与冲动购买行为、物质主义价值观显著正相关,成就关怀与物质主义价值观显著正相关;(2)以财物定义成功部分中介外表关怀与冲动购买行为的关系,但以获取财物为中心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 标签: 大学生 虚荣特性 物质主义 冲动性购买行为
  • 简介:旨在考察父亲养育、儿童气质与其社会发展的关系。让355名2岁儿童的父亲报告自身养育方式、儿童气质及儿童的社会发展状况。结果发现:(1)父亲越严厉,儿童的内隐问题行为越多;父亲越鼓励成就与独立,儿童的问题行为越少,社会能力越好;(2)儿童抑制控制能力越高,其社会能力越好;儿童越害羞,其内隐问题行为越多;(3)父亲严厉与儿童外显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随儿童抑制控制能力的不同而不同;父亲鼓励社交与保护与儿童问题行为和社会能力之间的关系随儿童交际的不同而不同。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父亲养育对儿童的社会发展的影响随着儿童气质的不同而不同。

  • 标签: 父亲 养育方式 气质 社会性发展
  • 简介:旨在调查我国现阶段成年人的社会赞许性状况,并建立相应的全国常模。使用之前编制的“中国成年人多维社会赞许量表”,在全国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进行分层抽样,获有效样本6350人。结果表明:女性的社会赞许总体水平及自我欺骗否定、能动管理和交流管理水平显著高于男性:青年人社会赞许的总体以及各维度的水平均低于中、老年人;城市人口社会赞许的总体以及各维度的水平均高于农村人口:初中受教育程度者的社会赞许总体水平低于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者,在交流管理水平上.初中受教育程度者低于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者;低收入者的能动管理水平高于中、高收入者.高收入者的交流管理水平低于中、低收入者。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全国常模。

  • 标签: 社会赞许性 中国成年人 全国常模
  • 简介:多元文化经验是一把双刃剑,以往研究发现它可以提升创造,但本研究认为它也会增强外文化排斥反应。91名具有不同多元文化经验的中国大学生对麦当劳在长城开分店的中美文化混搭情境进行了评价。对于多元文化经验较少(从来未出国和留美时间4~6个月)的被试,开放高低对他们评价麦当劳的态度没有影响;对于多元文化经验较多(留美时间2年以上)的被试,那些开放较高的人比开放较低的人对麦当劳有更负面的评价(外文化排斥);多元文化经验和开放的这一交互作用只存在于对中国文化有较高认同的被试身上。进一步的深度访谈和质分析表明,具有丰富多元文化经验的人所产生的外文化排斥反应与对文化信息的深加工有关。这些研究结果对'认知深加工产生整合反应,认知浅加工产生排斥反应'的观点做出了重要补充。

  • 标签: 多元文化经验 开放性 文化排斥反应 文化认同
  • 简介:通过对陆军初级指挥官人格心理类型与领导行为有效的心理学研究,探讨个人的领导潜能、人格心理类型对领导行为有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方差分析表明,具有不同领导行为的指挥官在人格维度上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提示了指挥官的领导行为取向与人格因素有密切的关系。2卡方分析结果也表明,PM型行为的军官在其人格特征上具有“ESTJ”组合特征,而pm型的军官则正好相反;另外,pm型的军官在成就动机上获得高分的人数最少。3系统聚类分析显示,“成就动机”、“感觉”和“判断”三种人格因素与军事指挥官完成整体领导职能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 标签: 指挥官 人格类型 PM领导行为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