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作家的“假性影响”当我们说到某个作家的可持续写作时,前提应该是这个作家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因为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所以具有相当的知名度。至少在所谓文坛上广为人知。在文坛上广为人知后,仍能“继续”有作品问世,仍能“不断”以新作支撑和证明自己的作家身份——这是可持续写作的最基本的含义。

  • 标签: 中国作家 手艺人 作家身份 作品 知名度 文坛
  • 简介:<正>李尚财:想起当年读你的"花街"系列小说,我至今不会忘记那种美好的阅读感受。然而,即便那么喜欢,如今我还是感到读"花街"的那种印象逐渐远去,虽然你说花街在你笔下越来越长,你要将它建造成一个世界,并且的确在近两年一些小说中例如《人间烟火》

  • 标签: 徐则臣 阅读感受 城市文学 生活细节 文学传统 精神困境
  • 简介:天花曾经是人类“消灭”的第一种致命传染病,1979年10月26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病,并为此举行了庆祝仪式。这一胜利经常被用来证明“人定胜天”,也是科学主义最心爱的凯旋曲之一。科学主义的宣传还曾许诺:人类将来可以消灭所有有害病毒,从而让自己生活在一个生物学乌托邦之中。(现在仍然有许多人持这种想法。)

  • 标签: 科学主义 世界卫生组织 传染病 肯尼亚 联合国 乌托邦
  • 简介:互文性理论作为一种诞生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已经大大突破了理论研究和可操作性批评术语的范围,它以其对文学传统的包容性、对文学研究视野的可拓展性,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写作中扮演着越来重要的角色.可以说,一切社科人文文本都存在互文关系.本文以和为例,尝试从互文性视角来解读中西"灰姑娘"的故事.

  • 标签: 中西灰姑娘 互文性 叶限例
  • 简介:在朱天文的作品中,小说内容描绘的世态众生相及字里行间的"苍凉"风格都显现着对张爱玲的承继,同时作品中又时时展露胡兰成式的妩媚文风及博识倾向,因此朱天文被戏称为"张腔"与"胡说",也正是这种影响使其有意无意间开辟了一条超离的路。为了摆脱标志性的印记,有意识地在一些特点上进行反拨,也因两种影响的交织无意间产生了一种新的效果。

  • 标签: 朱天文 张爱玲 胡兰成 承继 超离
  • 简介:1.与一部诗集共同抵达部族的山顶,接受阳光阔大的爱抚。书里,传来的毕诵在抑扬顿挫,感触灵魂被洗涤至纯洁;有山风一波连一波在耳边亲吟,说尽族人的千秋往来,还有源自根骨和山川大地的交融;看到我同族的乡亲父老,在故园里无束张扬各自的喜怒哀乐。

  • 标签: 阳光 诗集 山脉 苏越 诗人 彝族
  • 简介:比之往年,今年7月的脚步似乎要轻盈和流畅一些,不知觉的,再没几天这页便又翻过去了。除了天公儒雅,我想,世合赛里那些彼伏此起的旋律与歌声也应是人们淡忘炎热的因素之一吧。于是,几天下来,每当仰望头顶那片遥远而少有灿烂的夜空时,我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哼哼起门德尔松的那首《仲夏夜之梦》。不过,曾听得许多人说起,从梦里醒来的,没几人能够重复里边儿的故事,而我却庆幸还能把这一段中的有些经历说出来。断断续续,蹭听的曲目也不算少,可说到被感动,首先还是孟卫东的那首《夜雨寄北》。

  • 标签: 唱曲 夜雨寄北 吴贻弓 门德尔松 谷建芬 李商隐
  • 简介:“曼·布克奖”,即我们常说的布克奖,创立于1969年,面向所有英联邦国家用英语写作的作家。2002年,具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国际金融集团——曼集团开始资助布克奖,因此而更名。布克奖多年来一直代表着英语文坛的最高水平,其以往的获奖者包括: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维·苏·奈保尔,南非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丁·戈迪默、J·M·库切,澳大利亚作家彼得·凯里,印度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等文坛大师级人物。

  • 标签: 布克奖 获奖作品 国际金融集团 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作家 线条
  • 简介:1:土地的召唤者作为出生于大凉山的阿苏尔,自身就生长在这块土地,他目睹民族的苦难与幸福,快乐与忧伤,绝望与希望,贫瘠与富饶,忠诚与背叛,传统受到的冲击与裂变。这是他生存的全部内容。因此,顶礼膜拜代替了探险猎奇,深刻的反思与对话代替了表面元素的罗列铺陈。

  • 标签: 自我救赎 苏越 传统 山脉 阳光 长诗
  • 简介:从僻处一隅的浙东大地走出的鲁迅、周作人兄弟,作为站在时代思想制高点上的现代知识分子,在对浙东文化的接纳与扬弃、突破与升华中,走向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但二人对浙东文化感应与取舍又不尽相同,使其在五四文坛各领一极,各呈辉煌。而鲁迅、周作人自幼寝馈其间的浙东大地及其文化有着怎样的内涵特征,对二人产生了何种相同或相异的影响,其各自的思想人格及审美个性又有哪些异同,

  • 标签: 浙东文化 文化关系 鲁迅 兄弟 现代知识分子 新文化运动
  • 简介:越战时期的越南华人虽然备受身份归属的煎熬,却始终保持清醒的民族意识,自觉自愿地以华文文学创作来坚守民族文化的堡垒。出于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极度不满,华作家借着召唤民族文化来纾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 标签: 身份认同 民族意识 民族文化
  • 简介:借用汉斯·贝尔廷在《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中“只有学会倾听别人,承认他人的经验与自身的经验在地位上具有同样的合法性”①的观点,我认为一个少数民族的经验和主流民族经验同样具有合法性。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没有多民族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它自身的枯竭和单调必然在所难免。一种文化只有附丽于一个民族的精神仪式才显得圣洁庄严,一旦文化受雇于外在的物质或名利的仪式,这种文化势必堕入肤浅和庸俗。

  • 标签: 少数民族 多民族文化 山脉 阳光 诗集 苏越
  • 简介:“本周五(8月8日),北京奥运会将在重重钢铁防线下举行。尽管1972年慕尼黑惨案发生以来历届奥运会都必须面对反恐难题,但北京奥运会的安保措施却堪称极端。”这是英国《泰晤士报》8月5日一篇题为“中国有恐怖问题吗?”报道的开头。

  • 标签: 北京奥运会 国际活动 《泰晤士报》 慕尼黑 防线 国有
  • 简介:阿苏尔:西南民族大学1985级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彝文班的学生。在校时创办并主编《西南彩雨》、《山鹰魂》等文学刊物。自费油印集子《梦幻星辰》,在当时成都的校园文学圈子中颇负盛名。毕业后,对诗歌的追求矢志不移,先后出版了诗集《留在雪地上的歌谣》、《阿苏尔诗选》两部,《阿苏尔诗选》获得四川省第三届少数民族文学奖。近年来,在繁复的工作之余,阿苏尔坚

  • 标签: 少数民族文学 文学刊物 少数民族语言 颇负盛名 西南民族大学 事象
  • 简介:摘要越南战争(1955-1975)是20世纪下半叶美国最大的事件之一,持续20年之久,给参战双方都带来了无法估量的身体和心灵创伤,并催生了许多优秀的越战文学作品。近年来,学者对越战文学的研究热情持续升温,但是有关美混血儿创伤的研究还寥寥无几。由美国作家特兰·亚伯勒所著的《二次幸存》是跨代创伤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本文试图以小说中美混血儿“山”为例,从创伤表征、创伤治疗和创伤渐愈三个阶段探讨美混血儿二次幸存的可能性。

  • 标签: 特兰· 亚伯勒 《二次幸存》 美越混血儿 跨代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