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缬沙坦和苯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耐受性安全性及左室肥厚逆转效应。方法67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LVH)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和苯那普利组,分别服用缬沙坦80~160mg/d,苯那普利10.20mg/d,治疗6个月后,观察降压疗效比较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应用缬沙坦和苯那普利后均有显著的降压和逆转LVH效应。缬沙坦组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未见干咳现象,苯那普利组干咳发生率8.5%。结论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逆转左室肥厚效应明显且耐受性好。

  • 标签: 高血压 左室肥厚 缬沙坦 苯那普利 耐受性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评价野罂粟总生物碱制剂对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气上逆证的止咳效应.方法: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叠加试验(add-ondesign)设计.观察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气上逆证共89例,其中野罂粟总生物碱组45例,安慰剂对照组44例.结果:试验组和安慰剂组服药后咳嗽明显减轻者分别占75.56%和77.27%(P=0.8487),咳嗽明显减轻者的减轻时间分别为19.55±18.57和25.27±19.60h(P=0.1993);d3咳嗽消失率分别为33.33%和36.36%(P=0.7642);咳嗽记分值平均等级分别下降3.53和4.16(P=0.2786).结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度及重度咳嗽少痰肺气上逆证患者在使用头孢克洛缓释胶囊治疗的基础上,野罂粟总生物碱制剂没有明显的止咳、平喘作用.

  • 标签: 野罂粟总生物碱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止咳 探索性临床研究
  • 简介:N-乙酰基转移酶2(N—acetyhransferase2,NAT2)是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SASP)在人体内乙酰化代谢的关键酶。NAT2基因编码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以造成氨基酸序列变化,进而影响酶含量或活性,并对相关药物的代谢产生影响。近年来,NAT2编码基因的多态性与SASP药物效应的相关性备受关注,现将目前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N-乙酰基转移酶2 柳氮磺吡啶 基因多态性 药物效应 单核苷酸多态性 乙酰化代谢
  • 简介:目的:探讨褪黑素对大鼠吗啡奖赏效应表达的作用及其与伏隔核海马内CREB以及磷酸化CREB的关系。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吗啡依赖组,吗啡依赖组大鼠s.c.给予吗啡5mg/kg,每天1次,连续6天以诱导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CPP),对照组则s.c.等体积生理盐水:丁最后一次s.c.给予吗啡后24h,吗啡依赖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褪黑素高、低剂量组,分别i.p.褪黑素配药液、褪黑素50和25mg/kg,

  • 标签: 磷酸化CREB 吗啡依赖大鼠 吗啡奖赏效应 褪黑素 伏隔核 药物依赖性
  • 简介:目的:比较炎性痛后三种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亚型的表达变化,以及选择性COX抑制剂不同应用方式对炎性痛的镇痛效应.方法:小鼠足底注射福尔马林诱导炎性痛.用放射免疫分析及RT-PCR分别评估脑COX-1、COX-2及COX-3在福尔马林注射前、注射后1、12h、1、3、7、14、30、60d的变化.在镇痛效应的比较中,动物被分成5组:对照组、SC组、NS组、IN组及NS+SC组.前4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SC-560、NS-398和indomethacin.NS+SC组在前一个月接受NS-398,后一个月接受SC-560.测定各组动物在福尔马林注射前、注射后1、12h、1、3、7、14、30、60d的热痛阈.结果:COX-2的表达在炎性痛后12h到3d升高显著,而COX-1的表达在2周到2月升高显著.在整个观察时限内COX-3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与其他组相比,NS+SC组动物的热痛阈在整个炎性痛过程中均明显提高.结论:炎性痛后早期COX-2升高而晚期COX-1升高.COX-3变化不明显.COX-1抑制剂和COX-2抑制剂的结合使用比单纯使用其中一种能取得更好的镇痛效果.

  • 标签: 炎性痛 环氧合酶 环氧合酶抑制剂 放射免疫分析 RT-PCR 热板试验
  • 简介:摘 要 目的 观察中轴型脊柱关节炎(ax-SpA)伴高血压患者应用罗森塔尔效应的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自我管理及心理健康的作用。方法 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140例ax-SpA伴高血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罗森塔尔效应的护理干预,干预一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自我管理及心理健康相关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相关指标自我认知、情绪管理、服药依从性以及自我护理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DS与SAS评分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下降趋势更显著(P

  • 标签: 心理健康 罗森塔尔效应 中轴型脊柱关节炎 高血压 自我管理
  • 简介:目的:研究胆碱能M和N受体双靶向拮抗剂宾赛克嗪对克百威中毒诱发循环衰竭的救治效应。方法:腹腔注射克百威累积染毒致循环衰竭,肌内注射宾赛克嗪和阿托品,观察治疗前后外周血压、心功能的变化;在克百威染毒小鼠模型上研究宾赛克嗪的抗毒效应(PR值)。结果:克百威所致大鼠循环衰竭时,与染毒前相比,外周血压、心率和反映心脏收缩功能的指标均显著降低(P〈0.01),反映心脏舒张功能的指标显著升高(P〈0.01)。与循环衰竭时相比,给予宾赛克嗪0.25-1.0mg/kg或阿托品1.0mg/kg治疗后,在1min内外周血压显著升高(P〈0.05,P〈0.01),在观察的60min内外周血压维持平稳;在0.5-2min内血流动力学参数各指标均脱离循环衰竭水平(P〈0.05,P〈0.01)。宾赛克嗪18mg/kg可使小鼠抗克百威中毒的PR值提高到17.95。结论:新型抗毒剂宾赛克嗪具有速效和强效救治克百威染毒诱发循环衰竭的作用。

  • 标签: 克百威 循环衰竭 宾赛克嗪 阿托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