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Syndecan-1是一种由硫酸乙酰肝素链和硫酸软骨素链修饰的I型跨膜蛋白多糖,主要表达于上皮细胞表面,与肿瘤的多种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目的:研究Syndecan-1在直肠腺瘤和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直肠腺瘤和腺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56例直肠腺瘤、42例腺癌和20例正常结肠组织中Syndecan.1mRNA和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直肠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RT-PCR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Syndecan-1mRNA和蛋白在重度异型增生腺瘤和腺癌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结肠组织和轻、中度异型增生腺瘤(P〈0.05),正常结肠组织与轻、中度异型增生腺瘤之间以及重度异型增生腺瘤与腺癌之间其表达无明显差异。Syndecan-1mRNA和蛋白表达与腺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TNM分期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以及是否合并直肠腺瘤无关。结论:随着直肠腺癌恶性程度的增加,Syndecan-1表达显著降低。Syndecan-1介导的细胞间黏附破坏在直肠癌的致癌机制中可能起关键作用。

  • 标签: SYNDECAN-1 结直肠肿瘤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背景:维生素D受体(VDR)属于类固醇激素受体超家族,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以及免疫应答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呈低表达。目的:探讨VDR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1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30例,以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和相应癌旁非癌组织标本的VDR表达情况。从基因表达汇编(GEO)数据库中提取224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癌组织VDR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期的关系。采用组蛋白-赖氨酸N-甲基转移酶EZH2-siRNA或5-氮杂胞嘧啶核苷(5-AZA)处理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和SW620,以实时PCR检测VDR表达水平,以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VDR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结果:直肠癌患者癌组织VDR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癌旁非癌组织(26.7%对70.0%,P〈0.001)。直肠癌组织VDR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期、远处转移、脉管转移、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VDR高表达者生存期显著长于低表达者(P=0.032)。与转染对照-siRNA相比,HCT116、SW620细胞转染EZH2-siRNA后,EZH2mRNA表达水平和VDR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VDR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5-AZA处理HCT116、SW620细胞后,VDR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较阴性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VDR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直肠癌中VDR表达下调且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VDR在直肠癌中的转录抑制受组蛋白甲基化和DNA甲基化共同调控。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维生素D受体 组蛋白甲基化 DNA甲基化 转录调控 表观遗传
  • 简介:背景:直肠癌(CRC)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和转移性,病死率高。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多种肿瘤中存在高表达,可抑制肿瘤细胞凋亡,是肿瘤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目的:研究CRC组织中的HER2表达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0年2月─2011年2月北京航天总医院118例CRC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癌组织HER2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参数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CRC组织中HER2表达阳性率为34.7%(41/118),其中高表达18例(15.3%),低表达23例(19.5%)。HER2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HER2表达阴性、低表达、高表达患者随访期内死亡率依次增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HER2是CR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R=2.134,95%CI:1.172~2.415,P=0.006)。结论:HER2高表达与CRC临床分期和患者预后有关,有望成为CRC预后评估的生物学标记物。

  • 标签: HER2 基因表达 结直肠肿瘤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微型内镜超声在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应用内镜超声对68例直肠癌进行了检查,并将内镜超声的结果与切除标本的病理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内镜超声对肿瘤侵犯深度的诊断总正确率为82%,对T1、T2、T3及T4期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0%、83%、85%及77%,对淋巴结转移的检测正确率为85%,其中阳性预测率22/25(88%),阴性预测率36/43(84%)。结论内镜超声可以对直肠癌术前正确地分期,并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 标签: 经肠镜 微探头超声 结直肠癌 术前分期 病例分析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直肠癌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1月直肠癌患者90例以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化护理干预,循证护理组开展循证护理。比较两组直肠癌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对直肠癌疾病的认知、临床依从性评分;护理前后癌症病人生命质量核心量表评分;护理投诉发生率。结果:循证护理组直肠癌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循证护理组对直肠癌疾病的认知、临床依从性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癌症病人生命质量核心量表评分相近,P>0.05;护理后循证护理组癌症病人生命质量核心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循证护理组护理投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直肠癌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提升患者疾病认知,提升配合度,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护理投诉,提升满意度。

  • 标签: 循证护理 结直肠癌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联合多层螺旋CT扫描(MSCT)检查对直肠癌(CRC)术前TNM分期判断的准确性。方法连续选取在我院外科手术治疗并符合入组条件的CRC患者共39例,以术后病理TNM分期作为金标准,评价EUS、MSCT及两者联合对CRC患者术前TNM分期的准确性。结果本组患者EUS对CRC的T分期判断准确率分别为75.0%-83.3%,N分期为50.0%-80.0%;MSCT对CRCR的N分期判断准确率为60.0%-83.3%,EUS、MSCT对于N0、N1的判断的准确率接近,而对于N2的判断,两者联合较EUS优势明显(91.7%vs50.0%,P〈0.05)。结论EUS对CRC术前T分期及N0、N1分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而MSCT对N2、M分期的准确性较高,两者联合检查,可获得更精准的术前TNM分期。

  • 标签: 超声内镜 扫描 大肠癌分期
  • 简介:背景:血清ESM-1和HSP60水平对直肠癌(CRC)的诊断价值国内外已见报道,但两者联合检测的应用价值尚无相关研究。目的:探讨血清ESM-1和HSP60对CRC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3月唐山市人民医院的CRC住院患者124例、健康体检者48例。以ELISA法测定ESM-1和HSP60含量,评估两者诊断CRC的价值,并探讨联合ESM-1与HSP60对CRC的诊断效能。结果:CRC组血清ESM-1和HSP60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CRC组血清ESM-1和HSP60含量与TNM分期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无关(P>0.05)。ESM-1、HSP60诊断CR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5、0.912,敏感性分别为93.55%、83.87%,特异性为72.92%、81.25%。ESM-1与HSP60并联实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96%、59.25%,串联实验分别为78.46%、94.92%,两组AUC相比无明显差异(0.892对0.904,P>0.05)。结论:ESM-1和HSP60诊断CRC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两者并联可作为CRC的早期筛查方案,串联实验适用于CRC的辅助诊断。

  • 标签: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 热休克蛋白质60 结直肠肿瘤 ROC曲线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髙渗盐水在直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直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胃肠减压、应用生长抑素补充液体;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5%氧化钠溶液(4mL/kg)。比较两组腹围缩小、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平均治愈时间、CPK变化,胃管停留时间,胃管重置率,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的腹围缩小(18.1±3.2)cm,较观察组的(5.1±3.7)cm更明显(P<0.05);排气排便恢复时间(3.9±2.6)d和平均治愈时间(12.5±7.0)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3天、第5天、第7天CPK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胃管停留时间(4.1±2.1)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8.1±3.0)d(P<0.05);治疗组胃管重置率为9.4%,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7.5%(P<0.05)。结论髙渗盐水对直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治疗中有明显作用。

  • 标签: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高渗盐水 结直肠癌 胃肠功能恢复
  • 简介:背景:目前研究发现脂质代谢异常、脂肪肝与直肠息肉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但仍有争议。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AP)在评估肝脏脂肪变程度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目的:分析脂质代谢和肝脏CAP与直肠息肉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患者,根据检查结果分为直肠息肉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CAP、BMI,并分析脂质代谢指标与CAP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直肠息肉组TG异常的发生率、CAP、BMI均显著升高(P<0.05);而两组血清TC、HDL、LDL、ApoA1、ApoB、脂蛋白a水平异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直肠息肉患者CAP与TG、LDL、BMI呈正相关(r=0.201,r=0.135,r=0.438;P均<0.05),而与TC、HDL无关(P>0.05)。结论:TG、CAP、BMI可能与直肠息肉的发生相关。

  • 标签: 肠息肉 脂质代谢 受控衰减参数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Survivin蛋白、CDX2在直肠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为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基因靶点治疗、评估预后、判断复发提供新的标记物。方法收集结直肠癌、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正常对照组各30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各组中Survivin蛋白、CDX2的表达情况。结果Survivin蛋白表达在腺癌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及正常组各组间均有明显差异(P〈0.01);CDX2表达在腺癌组与低级别瘤变组、正常组之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正常组之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与正常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而腺癌组与高级别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Survivin与CDX2的表达呈高度密切负相关(r=-0.64,P〈0.01)。结论Survivin蛋白、CDX2是直肠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两者有密切相关性,联合检测可为直肠癌早期诊断、基因靶点治疗、评估预后、判断复发提供新的手段。

  • 标签: SURVIVIN CDX2 结直肠癌 上皮内瘤变
  • 简介:直肠癌是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肿瘤,预后差,病死率较高。常用的直肠癌筛查方法包括普通结肠镜检查、弯曲乙状结肠镜检查、愈创木脂化学法粪隐血试验、免疫化学粪隐血试验、粪便DNA检测、CT结肠成像以及血清癌胚抗原检测等,但这些检查均有缺陷。SEPT9DNA甲基化水平升高与直肠癌的发生相关,检测外周血SEPT9DNA甲基化水平进行直肠癌筛查,适合在易感人群中推广普及。本文就外周血SEPT9DNA甲基化检测在直肠癌筛查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筛查 SEPT9 DNA甲基化 诊断
  • 简介:一、炎症性肠病(IBD)及其合并直肠癌的现状在工业化国家,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率维持在0.005%~0.01%,其中以瑞典最高,英国和美国次之,我国的UC发病率较低.克罗恩病(CD)的发病率在过去30年内增加了6倍,现约为0.004%.尽管IBD合并的直肠癌只占普通人群直肠癌的1%~2%,但直肠癌仍为IBD的严重并发症,是1/6IBD患者的死亡原因[1].Eaden等[2]对116项UC合并直肠癌的研究数据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发现直肠癌的发病率随病程的延长而增加,进而反映在累计概率中,每10年增加2%,每20年增加8%,每30年增加18%.UC合并直肠癌的总体发病率为3.7%,当病变累及全结肠时,发病率增至5.7%.我国UC合并直肠癌的发病率远低于欧美人群.王利华等[3]总结了北京协和医院1994~1997年346例UC的资料,其中仅3例发生癌变(0.87%).

  • 标签: 5-氨基水杨酸类 药物 预防措施 炎症性肠病 结直肠癌 溃疡性结肠炎
  • 简介:直肠癌(CRC)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外周血SEPT9基因甲基化在大量研究中被证实是CRC的特异性生物学标记物,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较之目前常用的粪便隐血试验、血清肿瘤标记物和结肠镜筛查具有一定优势,但在筛查腺瘤、息肉等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有限,用于评估CRC术后复发和放化疗效果的潜力则尚需进一步临床验证。本文就外周血SEPT9基因甲基化检测在CRC筛查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筛查 早期诊断 DNA甲基化 SEPT9基因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与直肠癌合并发生的患者应用二甲双胍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与直肠癌合并发生的患者60例,均为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应用磺脲类口服降血糖类药物治疗(对照组,n=30)与应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n=30)总有效率、血糖水平、分化类型、淋巴结转移率、不良反应率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2型糖尿病并直肠癌的患者总有效率为73.3%;明显高于对照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糖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分化率和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粒细胞下降1例,恶心呕吐2例,周围神经毒性1例,腹泻2例,不良反应率为20%;对照组粒细胞下降3例,恶心呕吐3例,周围神经毒性2例,腹泻4例,不良反应率为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2糖尿病合并直肠癌的患者,取二甲双胍治疗,可提高改善症状体征效果,促血糖水平下降,阻碍肿瘤发展进程,且具较高安全性。

  • 标签: 2型糖尿病 结直肠癌 二甲双胍 预后
  • 简介:利用细胞因子诱导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killer,CIK细胞),以肿瘤抗原冲击DC,将经过抗原冲击的DC和CIK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进行共培养,得到一种新的免疫效应细胞群,即DC调节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IK细胞)。DCIK细胞具有识别和特异性杀伤恶性细胞的作用,打破了放化疗“敌我不分”的状况。DCIK细胞不但存活率高,增殖能力强.而且对肿瘤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能力,为肿瘤免疫治疗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

  • 标签: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肿瘤免疫治疗 树突状细胞 细胞调节 抗肿瘤机制 结直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