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急救中开展无缝隙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筛选病例为我医院急诊科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开展急诊常规救治护理,观察组则给予无缝隙护理干预,详细对比两组最终获得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与对照组结果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在分诊评估时间、建立静脉通路时间、连接心电监护时间以及急诊总抢救时间均较短,救治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和并发症较少,最终获得的抢救成功率较高(P

  • 标签: 无缝隙护理干预 急诊急救 急性心肌梗死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预检分诊及救护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针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救护模式,针对观察组实施急诊预检分诊救护模式,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护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救护成功率和误诊发生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在对其进行救护的过程中,切实有效的实施预检分诊救护模式,这样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有效减少并发症或者误诊发生率。因此这种预检分诊救护模式有推行的必要。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急诊预检分诊 救护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套餐化管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的价值。方法:对2020年9月-2022年8月本院急诊科接诊急性心肌梗死病人(n=62)进行随机分组,试验和对照组各31人,前者采取套餐化管理,后者行常规护理。对比抢救成功率等指标。结果:关于抢救成功率,试验组数据96.77%,和对照组数据83.87%相比更高(P<0.05)。关于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采集时间和抢救时间,试验组数据分别是(1.29±0.32)min、(3.01±0.82)min、(53.57±6.93)min,和对照组数据(2.36±0.47)min、(4.96±0.96)min、(62.78±7.36)min相比更短(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用套餐化管理,抢救成功率更高,抢救时间也更短。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价值 套餐化管理 急诊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探析优化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和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表法将这些患者平均分入A.B两组,每组患者25人。设定A组为常规组,施以一般护理措施,设定B组为实验组,施以优化急诊护理。后续收集两组相关护理效果的数据进一步对比分析并作为此次研究价值体现的判定标准。结果 实验护理组护理效果较为理想且可实施性能较高,考察各项指标均显优,较另一组(P

  • 标签: 急诊护理 心肌梗死 抢救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急救过程中,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急救。方法:本文选取2022年1~2023年1月份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164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82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急救措施,而观察组给予最佳的急救措施。对两组患者的急救时间、急性心肌梗死再发(AMI)和再次PCI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诊断评估时间、静脉输液通道建立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和抢救时间较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时间显著缩短(P

  • 标签: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 抢救效果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了我院自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40 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接受了常规的急诊护理,而观察组患者接受了急诊护理路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进门-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长、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评估了急诊护理路径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进门-球囊扩张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护理路径在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进门-球囊扩张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等方面展现出了积极的影响。

  • 标签: 急诊护理路径 急性心肌梗死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80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名。观察组接受急诊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通过快速评估病情、优化抢救流程、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应重视急诊护理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护理服务。

  • 标签: 急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 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方法从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医院诊治的院外发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开展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的护理措施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0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2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救治流程时间(抢救时间、分诊时间、药物输注时间、心电监护时间、采血检验时间)、急救效果(转运成功率、急救成功率)及心功能各项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水平变化幅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抢救时间、分诊时间、药物输注时间、心电监护时间、采血检验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转运成功率、急救成功率分别为100.00%、95.00%,均高于对照组的80.00%、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左室舒张及收缩末期内径均小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患者中采用优质护理干预,能够缩短各项救治流程的时间,提高转运成功率和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心功能

  • 标签: 优质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急诊护理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通过随机对照试验,从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我们选取了100名AMI患者,其中50名接受优质护理干预,另外50名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结果:在接受优质护理干预的组中,AMI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缩短,心功能恢复速度较快,住院时间较短,并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而在常规护理组中,这些指标表现较为平庸。结论:优质护理在AMI患者急诊护理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总之,优质护理可提高AMI患者的疗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实际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优质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急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应用急诊护理流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22.1~2023.12)接受治疗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方法选择随机数字表法,可分为35例对照组和35例观察组。将常规护理干预应用于对照组,观察组应用急诊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和急救效率。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抢救成功率分别为100.00%、85.7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病至入院、激活导管室、D-to-B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诊护理流程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作用效果显著,可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及急诊效率,建议临床广泛采用。

  • 标签: 急诊护理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 抢救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实施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筛选时间、对象分别为2022年1月-2023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抽取其中介入手术治疗后患者60例。抽签分为30例参考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另30例设置为观察组实施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对比两组心功能指标、舒适度评分。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心功能指标优于参考组(P<0.05),且舒适度评分高于参考组(P<0.05)。结论 早期心脏康复护理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康复,能够促进患者心功能改善,提高其舒适度。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心脏康复 早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心脏康复干预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0月——2021年10月进行心脏康复干预的8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利用随机分组法将80例心肌梗死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40例患者。结果:年龄在40岁以下、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社会支持良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了解充分的心肌梗死患者在介入治疗后的心脏康复干预效果明显;年龄因素对心脏康复干预效果呈现出负性影响,文化程度高、社会支持良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了解良好等因素对心脏康复干预效果呈现出正性影响。结论:心肌梗死患者在介入治疗后的年龄、文化程度、社会支持以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了解都会影响心脏康复干预效果。

  • 标签: 心肌梗死患者 心脏康复干预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为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提供早期康复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受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68例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随机将6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人。观察组患者术后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 标签: 心肌梗死 急诊介入治疗 早期康复护理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循证护理在优化急性心肌梗死介入诊疗流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 2018 年 3 月到 2019 年 5 月我院收治的 82 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依据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1 例。对照组在诊疗过程中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成立专门的急救团队进行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从入院到进入介入室接受手术的时间。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从进入急诊科到转移至介入室手术的平均时间分别为( 45 ±9 ) min 、( 24 ±4 ) min ,差异显著( t=10.6742 , P<0.05 )。结论: 循证护理可以优化急性心肌梗死介入诊疗流程,让患者接受检查、治疗、转运等的时间得以缩短,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 标签: 循证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诊疗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深入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后,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控制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共96例,将其随机分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组为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组为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控制情况。结果:干预期结束后,观察组不良反应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患者不良反应,故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心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心肌梗死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支架置入术后患者80例,分为康复组和时照组,康复组术后1d开始系统规范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随意自我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周、4周的6min步行试验结果,以及4周后生活质量指标(WHOQOL—BRIEF)。结果康复组患者术后2周、4周的6min步行试验结果以及术后4周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可以促进急性心肌梗死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 康复训练 生活质量 心功能
  • 简介: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与急性进展性心肌梗死(AMI)统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近些年来心血管内科的主要介入治疗方法之一。由于ACS行PCI术中危险性大,难度高,术中心电变化复杂,护理人员如何有预见性地观察各种心律失常的变化并掌握其规律性,对保证PCI术成功至关重要。我科2001年10月-2005年10月完成PCI术452例,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心律失常 介入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不稳定型心绞痛 PCI术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完全或部分阻塞,使血流中断,引起部分心肌因严重持久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的一种心血管急危重症,其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积极缩小梗死范围,保护濒死心肌是抢救心肌梗死的关键。溶栓治疗可使冠脉再通,限制梗死范围,挽救濒死心肌,维持心肌功能,降低死亡率。而及时、准确、仔细、严密的观察和护理是溶栓成功的基本保证。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AMI) 溶栓治疗 护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降低死亡率 梗死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