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不断上升,基层医院需要加强呼吸道传播疾病的管理与预防,以便对这类疾病进行合理控制。避免这类疾病的快速传播,减少院内感染情况的发生。呼吸道传播疾病是公共卫生重点关注问题,如果病情暴发会严重危害到人们的健康与生命安全,需要及时给予预防控制,加强管理,今早发现与尽早治疗。在本文中以基层医院呼吸道传播疾病的管理与预防控制情况进行研究,以便为基层医院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 标签: 基层医院 呼吸道 传播疾病 管理 预防控制
  • 简介:摘 要:健康是人民最具普遍意义的科学生活前提和美好生活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当前健康中国建设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加速、“疾病谱”变化、健康领域投入不足等挑战,健康传播作为传播学的重要分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新形势下,如何将新媒体传播与健康知识普及进行有效结合,促使人们树立健康理念、养成健康行为、提高健康技能,自觉维护自身健康,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 标签: 大众健康 新媒体 健康传播
  • 简介:美国马利兰州巴尔的摩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者ThomasQuinn及其同事报告说,血清中有较高浓度HlV一1的个体较那些有较低浓度的个体更易使其配偶感染。HIV-1RNA浓度上升10倍者较上升2倍者更易造成传播。Quinn指出,“结果提示静脉血中较低的病毒负荷可以降低其传播力。”

  • 标签: 血清 HIV-1 病毒传播 艾滋病病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通过乡镇中学生对农村居民开展结核病核心信息人际传播后,农村居民结核病核心信息知晓率和行为改变效果,为农村居民开展健康教育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邯郸市两个乡镇在校中学生及其家长和部分居民作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对两地研究对象进行基线调查.对试验组中学生实施结核病核心信息干预活动,并指导其将所学知识对家庭成员及周围居民进行人际传播.一年后分别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进行终末调查,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结核病核心信息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结果干预前,试验组和对照组基线调查,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学生、家长、居民结核病核心信息知晓率由51.7%、56.0%、58.9%提高到94.1%、89.5%、88.3%,高于对照组的35.4%、57.7%、59.3%(P<0.01).试验组学生、家长、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由49.5%、44.3%、46.6%提高到88.9%、81.4%、80.9%,高于对照组的49.4%、48.1%、49.5%(P<0.01).结论由乡镇中学生对农村居民开展结核病核心信息人际传播,对提高农村居民预防结核病的认知水平和促进健康行为效果明显.

  • 标签: 结核病 健康干预 人际传播 中学生 农村居民
  • 简介:目的通过在预防接种护理过程中实施健康教育,改变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认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可促进预防接种率的提高。方法选择2012年1~6月份前来预防接种的儿童家长2001例作为试验组,2011年1—6月来遂川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接受预防接种的1890例儿童家长设为对照组,试验组实施相关的健康教育,而对照组未进行健康教育。结果试验组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认识大大提高,在主动配合、筛查不适应接种寻问、接种率的提高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预防接种护理过程中进行健康教育,能增强家长对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有效地提高预防接种率,减少不良反应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 标签: 知识传播 心理护理 预防接种现场
  • 简介:摘要为了探讨预防乙型肝炎病毒的父婴传播方法,主要选取了30个孕妇丈夫作为实验对象。其中,丈夫的血清呈现乙型肝炎病毒DNA(+)的形式,而孕妇则不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在受孕之前注入乙肝疫苗,使疫苗免疫至抗-HBs(+)之后再进行妊娠。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自怀孕20周的时候每隔四周就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到产前。实验主要采用的是对照的方式来进行,可以选取入院的没有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夫妇为参照对象。实验结果显示,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剂的新生婴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几率要远远小于对照组,且免疫力也相对较强。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在孕前和孕期都注射乙肝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乙肝病毒。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父婴传播 预防免疫
  • 简介:目的了解实施母子系统保健健康促进与健康传播项目效果,为进一步开展母子保健健康教育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采用定量调查和定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实施母子系统保健项目的效果。结果项目在我国中西部12省的46个县开展,通过大众传播与参与式人际传播相结合的方法向孕产妇和0~5岁儿童家长传播孕产期保健和儿童保健项目核心信息。经过4年干预,项目活动覆盖了项目地区90.8%的孕产妇,80.4%的0~5岁儿童家长。项目干预4年后,与项目干预前相比,目标人群至少做过5次产前检查的比例从31.0%上升到81.2%,孕妇及时产前检查率从39.6%提高到84.7%,产前检查至少做了4项的比例从25.0%提高到85.0%,住院分娩率从70.5%提高到97.4%,生后1小时内开始吃母乳的比例从16.2%提高到58.9%,辅食及时添加率从60.6%提高到88.3%。在项目干预后显著提高,且都显著高于非项目地区(P〈0.05)。结论母子系统保健健康促进与健康传播项目取得明显成效。

  • 标签: 传播项目 促进健康 保健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肺结核患者结核病传播知识的认知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以及统计学方法对肺结核患者结核病传播知识的认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当前结核病患者对预防结核病传播的知识认知现状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不同年龄、学历以及病程患者对预防传播知识的认知存在差异性。结论医务人员需要加强结核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控制结核病为目标的专业性健康教育,可以促使公众了解结核病的防治知识,提高肺结核治愈率,有效减少传染源,控制疫情。

  • 标签: 肺结核患者 结核病传播知识 认知
  • 简介:目的: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HBVIg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对单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和新生儿分别采用:(1)在母亲怀孕后三个月,每月注射HBVIgG三汉,新生儿注射HBVIgG二次,每次200单位。(2)只给新生儿注射HBVIgG二次每次200单位。(3)婴儿不注射HBVIgG,仅注射乙肝疫苗三针。观察其保护效果。同时观察HBsAg阳性的母亲所产新生儿未接种乙肝疫苗及免疫球蛋白者。结果三种方案均对阻断母婴传播有效。第一种方案保护率为95.88%,第二种方案保护率为77.39%,第三种方案保护率为63.46%。

  • 标签: 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疫苗 母婴传播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落实政府在全省范围实施预防乙肝、梅毒母婴传播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因母婴传播造成的儿童感染。了解洪塘镇孕产妇乙肝、梅毒发生情况。方法通过监测网络对2011年10月1日—2013年9月30日初次来我院预防保健科建立孕产期保健手册的孕产妇共886名孕产妇采用胶体金标法和RPR进行乙肝、病毒的相关检测,并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886例,其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76人,阳性率8.6%,梅毒RPR阳性3人,PPTA检查确诊一人,感染率0.1%。结论充分发挥保健监测网络的作用,使预防乙肝和梅毒母婴传播工作的服务模式成为长期持续的过程,扩大覆盖范围,促进常规开展,提高人群对乙肝、梅毒母婴传播的认识。

  • 标签: 乙肝 梅毒 筛查 母婴传播 分析
  • 简介:摘要本文采用能在一种培养基上同时分离培养多种病原菌的方法,对400名妇科炎症病人进行性传播病原菌检查。阴道加德纳菌阳性115人,淋病奈瑟菌阳性26人,白色念珠菌阳性40人,其它念珠菌阳性13人,总检出率48.5%。

  • 标签: 性传播疾病 病原菌 分离
  • 简介:本文报道了丹东卫生检疫局和水电第六工程局中心医院对丹东地区1987~1989年性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共发现病人232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8.1/10万,无季节性.发病率较高年龄组为25~35岁,男女发现病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各职业、各地区均有发病,发病率也有显著性差异,三年间共发现七种性瘸,其中淋病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梅毒。

  • 标签: 丹东地区 性传播疾病 流行病学 调查 卫生检疫
  • 简介:摘要通过研究传播疾病孕妇引产期的心理卫生状况,分析其压力来源,我们认为选择引产治疗的性传播疾病孕妇,心理状况有其特殊性,应针对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治疗和护理。

  • 标签: 性传播疾病 引产 心理分析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预防免疫阻断乙肝病毒父婴传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本次研究中筛选孕妇丈夫血清乙肝病毒、孕妇无乙肝病毒的5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9例患者,观察组30例患者。对照组在产前进行常规性检查和监护,观察组孕前以乙肝疫苗(HBVac)免疫至抗-HBs(+)后再妊娠,在孕妇怀孕后30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两组新生儿的乙肝病毒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的检出率为68.9%,观察组的检出率为86.7%,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抗-HBs阳性指标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患者获得免疫后,能明显降低新生儿的乙肝病毒阳性率,保证患儿的健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乙肝病毒 父婴传播 预防免疫
  • 简介:血源性传播疾病是指一类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进行传播的传染性疾病。最常见的有:HBV(乙型肝炎)、丙型肝炎(HCV)、艾滋病(HIV)、梅毒、疟疾等。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近年来,艾滋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手术室护士的工作与一般科室护理工作有所不同,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就是患者的血液、体液等,使手术室护士成为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如何应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严重危害,进行自我防护,将职业危害降到最低,已成为手术室护理工作中伴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自我防护做得好与否,不仅关系到手术室护士自身健康,而且与医院控制院内感染密切相关。

  • 标签: 血源性传播疾病 手术室护士 自我防护 手术室护理工作 乙型肝炎 职业危害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有效方法,为降低艾滋病经母婴途径传播率、遏制艾滋病疫情蔓延、提高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质量探索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对全县检出的HIV阳性孕产妇及其所生婴儿列入个案随访追踪管理、采取母婴阻断综合干预措施。结果对HIV阳性孕产妇提供有效的母婴阻断综合护理干预,可收到降低艾滋病经母婴途径传播率、遏制艾滋病疫情蔓延、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的效果。

  • 标签: 艾滋病母婴阻断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应用水痘疫苗控制学校水痘疫情传播的效果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某校学生2140名进行研究。对 2140名学生的水痘发病率以及水痘疫苗对预防水痘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7年7月-2018年7月间水痘发病率为0.75%,发病高峰期为11-12月,2140名学生的接种率为86.45%,未接种率13.55%,接种疫苗后的发病率为0.11%,未接种疫苗的发病率为4.83%。结论 水痘疫苗接种可在控制学校水痘疫情传播上发挥重要作用,但在疫苗接种的同时仍需注意消毒等措施的落实。

  • 标签: 水痘疫苗 学校 水痘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