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3 个结果
  • 简介:肖邦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他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既不丧失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又不受传统的束缚,敢于大胆深入地挖掘音乐内涵,丰富了一系列音乐体裁,给潜在的艺术表现力赋予新的内容。肖邦的钢琴作品创作几乎遍及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领域。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钢琴作品,如玛祖卡、夜曲、波罗涅兹、谐谑曲等。其中既有民俗性、趣味性的小型作品,也有具有戏剧性、史诗性的大型作品,这些体裁作品中的元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并综合成为一种特殊的、新的风格。在肖邦的作品中,特殊的节奏运用,成为我们分析、演奏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如玛祖卡舞曲中,肖邦将玛祖尔、库亚维亚克和奥别列克这三种民间舞曲的节奏和风格融合在一起,虽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赋予音乐更丰富的情感和更深刻的内涵。

  • 标签: 节奏特征 肖邦 曲式结构 叙事曲 作品创作 玛祖卡舞曲
  • 简介:本文认为,盛宗亮选择具有独特结构内涵的五声性4-23音集作为《为钢琴三重奏而作的四个乐章》的核心材料,并赋之予强大的生成力量,从而结构出这部熔现代气质与民族风韵于一炉的佳作。文章讨论了五声性音集的结构内涵与相互关联,并重点探讨了4-23音集的特点及其与民歌旋律的普遍联系。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4-23音集在《为钢琴三重奏而作的四个乐章》中的运用情况。

  • 标签: 盛宗亮 钢琴三重奏 结构途径 五声性音集 4-23音集 结构内涵
  • 简介:<正>不同民族和地区的音乐常常有同样的音阶结构。如尽管西方与东方存在着七声音乐;尽管按照传统的调式理论,中国湖北与陕西的民歌多为徵调式,然而音乐的风格却截然不同。这即是说,一般的音阶、调式理论不足以区别不同民族与地域的音乐风格。在用音相同的情况下,音乐的风格特征的差异除了由律制、发音等因素规定外,很大程度上必是由其音与音的组织关系的不同所决定。基于这一考虑,我们在1986年10月的第四次民族音乐年会上提出

  • 标签: 计算机辅助 音乐结构 风格分析 调式理论 音结构 不同民族
  • 简介:一、引言在中国戏剧黄金时代的元杂剧(170种)作品中,以众所周知的道教人物吕洞宾作为剧中人物的杂剧(以下简称为“吕剧”)现留下六种,即是谷子敬的《城南柳》、岳伯川的《铁拐李岳》、范康的《竹叶舟》、贾仲明的《升仙梦》、马致远的《岳阳楼》和《黄粱梦》。其中,在《岳阳楼》、《城南柳》、《升仙梦》三个剧中,吕洞宾均扮演点化者,但是被点化者都不是“人”而是“树精”,于是笔者拟透过作品所内在的道教内丹的精、气、神论的分析,来集中探讨这一理论体系在剧中的表现过程。

  • 标签: 元杂剧 吕洞宾 戏剧结构 道教 “精、气、神”论 神仙学
  • 简介:最近观聆了江苏省评弹团演出的原创中篇评弹《大浪淘沙》~①。其内容讲的是1927年震惊中外的"四·一二"血案后,在被一片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中共历史上两位重要领导人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恽代英不忘初心的慷慨就义和顾顺章利欲熏心的卑劣叛变。展现出了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两种人性本质的对立与冲突,讴歌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和崇高精神。

  • 标签: 《大浪淘沙》 评弹 艺术结构 中篇 原创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 简介:20世纪以来的各种远离传统调性思维的非调性音乐,普遍存在着和声的组织问题。即使对音高材料进行有意识控制并获得高度结构力的“十二音音乐”,也不能例外。长期以来,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产生了许多成果,美国作曲家、理论家乔治·珀尔的《十二音调性》,便是其中令人注目的文献之一。本文通过理论推理和实例分析,对珀尔理论中涉及和声组织问题的“循环音集”和与之相关的基本概念,作了概略性的介绍和评价

  • 标签: 珀尔 和声结构组织 循环音集 音程循环 反演互补 同质音集
  • 简介:徐孟东受2012年"北京现代音乐节"委约创作的《交响幻想曲》是一首为中提琴创作的大型队作品(三管编制),其音响组织新颖,结构独特,表现了徐孟东音乐创作一贯的发古思幽的人情怀。多个主题均由两个简洁的、具有五声性的双动机衍展而成。集合群在音响特征上出自然音类属G11(dia)的作用,集合衔接上采用不变子集贯连的做法,让音响具有流体运之效果。整体结构为双动机展衍多部并列结构,贯穿运用展开性变奏手法,段落之间具有渐的特点。音乐表现上,中提琴犹如一个踟蹰彷徨的行者,隔空与南宋郭沔之《潇湘水云》对谈既有云水苍茫等自然之景的描绘,也有人生感慨与超脱之言说。

  • 标签: 集合复合型(Set-complex) 集合类属(Set Genera) 不变子集(invariant subset) 交混结构(Hybrid
  • 简介:前苏联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20世纪的苏联音乐史乃至世界音乐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十五部四重奏创作则实现了外在形式与内容意义的完美结合,以晦涩的音乐语言与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作曲家在外部世界的重重压力之下记录自己思索历程,表现自我内心世界的“日记”载体。围绕作品结构问题展开,通过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进行观察,分析作曲家结构创作思维中的“循环”特征,并解读其背后的意义。

  • 标签: 肖斯塔科维奇 晚期四重奏 结构 聚合 循环
  • 简介:四、五度叠置构成和弦的方法被国外著名音乐理论家划属为二十世纪的和声材料,它与三度叠置一起被莫卡纳在《当代和声》中列为构建和弦的两大基本原则。由于这种四、五度和声能较好的突出五声调式的特点,因此这种四、五度叠置和弦自我国“五四”以来就一直在专业音乐创作中得到大量应用。

  • 标签: 和弦结构 叠置 改编作品 王建中 钢琴 和声材料
  • 简介:歌剧音乐必须依靠多种结构力的共同作用,才能完成戏剧表现的重大使命,其中器乐部分核心音型的结构作用非常重要。瞿小松的室内歌剧《命若琴弦》中采用了固定循环出现的“单音音组”、贯穿发展的“希望”动机及变奏式贯穿的“四音音型”,它们在材料、音色、音高组织和戏剧四个方面均形成了结构力。由于它们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全剧音乐最重要、最核心的结构力。

  • 标签: 室内歌剧 核心音型 结构力 “单音音组” “四音音型” “希望动机”
  • 简介:不明确“音乐审美素质”的具体内涵,就无法清晰、有效地在国家音乐教育体系中落实音乐审美素质教育,而目前国民音乐教育体系比较混乱的核心原因正在于此。音乐审美素质是由欣赏、表演、创作三种能力与审美需要、相关知识及价值态度三种周边支持构成的。在目前的音乐教育中,既存在着施教过度,又存在着教育严重不足的现象。一个良好的国家音乐教育体系结构和层次,体现在能为从普通国民到专业音乐工作者都提供必要而充分的教育.过多或过少都是有缺陷的。

  • 标签: 音乐审美素质 音乐教育 体验能力 表演能力 创作能力 审美需要
  • 简介:本文从美学的视角来对舞蹈身体语言进行解读,通过对民间舞"文本"所体现出的"结构"和现代舞"文本"所体现出的"解构"进行细读并加以分析后,对于民间舞和现代舞"文本"的"重构"提出了自己的认识.民间舞得以发展的根基是"族群认同",倡扬的是"人类文明".而现代舞则是在传统的根基上,"从文明回到自然",注重的不是"类",而是"人",舞蹈更侧重于表现独立的个体生命形态.

  • 标签: 解构 重构 民间舞 现代舞 舞蹈文本
  • 简介:<正>京剧剧作大多含有亦悲亦喜、悲喜交错的情感结构。《红鬃烈马》系列故事剧目中,头本《彩楼配》是一个短暂欢喜的开局,又是一个长期悲情故事的铺垫;从二本《三击掌》起到四本《母女会》,把王宝钏为守情守志所付出的痛苦代价一步步放大,制造出悲情的格局;从五本《赶三关》起,

  • 标签: 情感结构 赶三关 审美特色 系列故事 剧文学 戏曲形成
  • 简介:为了研究和分析当代合唱创作的多声结构思维,文章将利用一些民族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从其创造视角以及审美取向等各种技术来进行分析,基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对其进行总结和梳理。

  • 标签: 民族线性 音乐元素 合唱创作 多声结构思维
  • 简介:《第一交响曲——升华》是姚恒璐教授在英国利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的毕业作品。这部七乐章的交响曲体现出了作曲家“透视”的结构观念,并把整体结构设计中的“透视”思维渗透到音高材料、音色—力度样式、以语言逻辑为基础的句法等方面。

  • 标签: 姚恒璐 第一交响曲——升华 透视结构 音色—力度样式 链条技术
  • 简介:基于当前国内流行音乐研究较少关注音乐本体分析这一现状,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颇具影响的流行音乐流派(Genre)——抒情歌曲、“西北风”歌曲及崔健摇滚乐为研究对象,拟采用申克分析法,对部分代表作进行综合研究,一方面证明该方法对于流行音乐研究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发掘在特定社会环境影响下,不同流派音乐形态层面的调性语言及深层结构的演变规律及其文化表征。

  • 标签: 流行歌曲 八十年代 申克分析法 调性语言 和声结构
  • 简介: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具有强烈的文化感和时代感,而它在空间里所形成的力量又是凝重而巨大的。舞台美术设计本身是一种空间艺术的设计,如果能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可能会是对舞台美术空间的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利用解构的方法,把中国古代建筑打散,提取其中的元素、符号和构成法则进行重构,按照剧本所提供的主体情绪,重新的营构在戏曲舞台上,以配合戏曲这种特别的演出形式,是我试图进行尝试的一条途径。

  • 标签: 中国 古代 建筑结构 传统戏曲 舞台美术 演出形式
  • 简介:<正>本文旨在概说京剧二黄、西皮两种原板的传统创腔常用发展处理手法,初步探讨我国民间戏曲音乐唱腔作曲技法之一斑;只是为了便于对照比较研究,才事先附带扼要介绍一下这两种板式的基本结构。二黄原板唱腔基本结构京剧二黄

  • 标签: 京剧唱腔 处理手法 基本结构 下句 西皮 音乐出版
  • 简介:本文针对徐振民的民歌主题随想曲《小路》进行音高材料的综合性分析研究。文章的前两个部分分别从调式材料和音高材料方面进行分析,探究作曲家是如何在作品中将民族化与非民族化的音乐语言加以融合。笔者还运用了兴德米特和声理论对作品中和弦的使用进行分类归纳,通过数据、和弦张力及紧张度的变化来具体地说明和弦之间的运动规律。第三个部分从音级集合理论的角度出发对各个音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从而发现他们彼此之间的包含关系、互补关系和相似性关系。本文旨在透过多个角度来了解作曲家作品中现代作曲技法与传统材料的融合方式和特点。

  • 标签: 徐振民 《小路》 调式材料的色彩性对置 多调性思维 色彩性和弦 音高结构
  • 简介:由于与人类生理、心理的一致性,以及与“数”及自然界的内在联系,“对称性”和“黄金分割律”作为结构比例布局的一种技术手段,历经了从“潜意识”到“有意识”的演化过程。本文拟用粗略的方式,通过对部分作曲家经典作品的分析来研讨音乐作品中的结构比例布局。

  • 标签: 结构 比例布局 对称性 黄金分割律 张力 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