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7 个结果
  • 简介:在福建西南部地区,自宋以来道教即已盛行,道坛活动与民间丧葬礼俗关系极其密切,至今仍流行于广大农村的"目连沙灯道场"就是其道法活动中的重要仪式。道坛中以破狱形式演《目连救母》,其演出本为《地狱册》。这种道坛之戏剧,也是仪式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它称为道教目连戏。1995年秋,龙岩学者刘远先生发现了《地狱册》,笔者在对闽西南道教戏剧的田野调查中,有机会接触到《地狱册》并观摩了道坛《目连救母》的演出。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民间道坛中首次发现的

  • 标签: 目连戏 目连救母 道教 戏剧形态 戏剧文化 科仪
  • 简介:音乐形态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中,民族音乐的律制研究、乐器研究和民族基本乐理规律的研究占有重要位置。音乐考古学在民族音乐形态研究中的作用,至今并未充分展开,但却具有意义深远的前途。④无论是音乐史学还是音乐考古学都应该以音乐形态学的建立作为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

  • 标签: 学术成就 曾侯乙 音乐形态学 音乐考古学 述略 铭文
  • 简介:乐学乐学涉及的问题要比律学复杂得多,律学只是某个乐官在治礼作乐的过程中搞的一些基本理论,影响面不大;乐学则涉及全部音乐生活中最具体的问题,历朝历代讲音乐,就必须接触它。

  • 标签: 中国音乐史 乐学 律学 讲习班 专题 暑期
  • 简介:刘蓝先生辑著的《二十五音乐志》(四卷)在历经十余年的沉淀中先后出版,这是一部全面叙述中国古代音乐理论和音乐美学思想的专题性音乐史学著作。作者通过对古籍文献的研究,将留存下来的中国古代历朝的"音乐志"汇集整理,并加以适当的注释、译文、补遗、解读、评说,做出了重要贡献,可谓"功在当代、历在千秋"!

  • 标签: 刘蓝 《二十五史音乐志》 框架结构 补遗 解读 评说
  • 简介:一部倾注生命的学术著作——蔡仲德著《中国音乐美学》评价凌绍生蔡仲德先生的音乐美学著作——《中国音乐美学》(以下简称《》著)洋洋六十余万言,记载、编纂、建构、评述了中国三千年的历代乐论文献、音乐美学思想。这是一部值得理论界关注的有关中国音乐美...

  • 标签: 《声无哀乐论》 《史》 中国音乐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美学史 音乐思想
  • 简介:作为一篇书评,本文借用居其宏先生"胆、史学、史实"这一史学研究"标尺",对其专著《新中国音乐》进行了"丈量".在充分肯定其价值的同时,提出《新》在历史叙述中对音乐家和音乐作品的把握、对九十年代中国音乐发展的描述、对文革时期器乐曲的评价以及全书在总结和展望等方面存在的若干不足,认为"《新》尽管在某些问题上尚可推敲,但这些终究遮挡不住阅读此书所获得知识与人格力量的快感.在新世纪里,它必将对当代中国音乐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 标签: 当代史 史胆 史学 史实
  • 简介:卡洛林时代(约8世纪中叶-9世纪晚期)是欧洲中世纪政治、社会和文化的重要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西方文明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卡洛林时代的许多文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西欧天主教仪式音乐的实践、理论与观念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是欧洲音乐艺术的真正滥觞,许多典型的“中世纪”式的要素从这一时期开始,真正进入到了基督教音乐的肌体之中,并在随后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缓慢发展和衍变,即便是在经历了近代与现代社会的剧烈转型之后,时值今日,依然依稀可辨。本文试图从结构性史学观念的角度,观察从查理大帝时期直至诺特克·巴布鲁斯时代,法兰克人的音乐活动的物质与心理基础,寻觅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典型的“中世纪”特征,并将其中一些结构性要素与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类似现象进行对比,从而更生动地理解欧洲音乐文化从源头开始就具有的某种特殊性以及这种特殊性中所包含的巨大潜质。由此,将会展现出“中世纪音乐”这一断代史学科不同于之后时期的性质,以及汉语语境下的学者在探索这一学术领域时可能具备的优势与空间。通过这一研究,或许会更深入地揭示宗教仪式音乐之于西欧文明的某些本质性意义。

  • 标签: 卡洛林文艺复兴 文人音乐 查理大帝 诺特克·巴布鲁斯
  • 简介:文章以《洛地文集·戏剧卷·卷一》为蓝本,结合与"戏弄"相关文献的解读、若干教科书之相关观点的比照思考,初步辨析出中国传统戏剧的一类"戏弄"之源流:即自先秦戏弄之滥觞始,经汉戏弄之蕴而待出、北朝戏弄之明确形成、唐戏弄的成熟,至宋(金)出现了繁荣的局面。这一戏剧起源与发展的脉络当即在中国传统戏剧的另两类——"戏文"、"戏曲"——产生前中国戏剧发展的基本线索。如此不断梳理、探究出的日趋合理的戏剧运动自身逻辑,想必是戏剧音乐建构的前提。

  • 标签: 戏剧音乐史 洛地 戏弄源流 中国古代音乐史
  • 简介:身处清末民初的萧友梅,将自身人生志向始终定位于音乐与教育,在留日、留德的10余年中,对中西两种音乐教育体制有深刻的洞察和体悟。归国后,按照其"借鉴西乐,改良旧乐,创造新乐"的战略构想,参照西方专业音乐教育体制,结合我国固有特点,组建我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正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专"。其创建宗旨、系科布局、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始终渗透着"兼容并包、中西合璧"理念,始终与创建我国"国民乐派"的伟大理想相联系。尽管国立音专创建不易、生存更难,但萧友梅为此而殚精竭虑、周密组织、呕心沥血、苦心经营且常常事必躬亲、无分巨细,使它在极为艰难困苦的境遇下坚持下来、发展起来,其创始奠基、筚路蓝缕之功至伟,兼具战略家和拓荒者的双重品格,对20世纪我国专业音乐教育贡献巨大、影响深远,功盖同辈,惠及当今,光照后世。于此可认为,萧友梅是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之父,国立音专是培育我国新型音乐家的摇篮。

  • 标签: 萧友梅 中国专业音乐教育 战略家 拓荒者 国立音专
  • 简介:<正>最近有不少学者提出了一个“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问题,他们指出,几千年来,由于长期封建社会的历史原因,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具有封闭性、单向性……等特点,并证之“中国音乐”这门学科的情况,作出了这种分析。解放以来,我国“中国古代音乐”这一学科,无论科研、考古、文献考证、史学教学……各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成绩。但是,也受着一定的“思维模式”的制约。这是很自然的。事实上,任何事情总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即使上述的论点也是有其历史背景的,但很难说存在着什么“思维模式”。如果有,就是我们必须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如说这也是“思维模式”,则便不敢苟

  • 标签: 座谈会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传统思维模式 研究问题 多向性 音乐学
  • 简介:威廉姆·本内特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他的钢琴音乐作品得到与他同时代作曲家――门德尔松和舒曼的高度评价。西方音乐界将其钢琴音乐视为英国19世纪中期音乐风格的典范。本内特强调音乐结构的有机统一和调性的严谨布局,但又不拘泥于形式,求变出新,达到古典与浪漫的最佳平衡。同时,他还追求简洁的诗性语言与钢琴化的音乐表现,使得音乐充满着明快、纯净、柔美的特点。

  • 标签: 威廉姆·本内特 钢琴音乐 结构严谨 诗性语言 钢琴化表现
  • 简介:巳丑仲夏,刘再生先生穷经年笔力,为音乐史学界奉献了一本力作《中国近代音乐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7月版,以下称《简述》)。其为作之新,在于历史体验之新、叙事方式之新、知识内容之新、史学观念之新。捧读大作,手不释卷之际,感慨良多。不禁为作者精心面壁、皓首穷经式的学术跋涉而感怀。在爱之过切的冲动之中,有了如下的感言,还请学界同仁指正。

  • 标签: 中国现代音乐 音乐史 刘再生 史学转型 近代 力作
  • 简介:中国音乐课是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学生通过对音乐的学习,能掌握中国音乐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不同时代音乐的类型,以及近现代作曲家的作品创作、风格特征,为学生在演唱、演奏中对作品的理解以及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该门课程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探讨多种教学模式在高校音乐专业的运用。

  • 标签: 教学模式 中国音乐史 运用
  • 简介:2002年7月27日至30日,中国音乐史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全国中国音乐教学学术研讨会在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召开.本届年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7月25至26日举行的"双福杯"第三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工作以及在会议开幕式上举行的颁奖活动.

  • 标签: 中国音乐史教学 中国音乐史学 学术研讨会 福州
  • 简介:近年来,有关中国音乐的著作不断增多.除大同小异的通史著作外,也有部分佳作在音乐的研究视角、领域及方法上另辟蹊径,不仅仅局限于通史的叙述,而是从一个全新的视野来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历史、分析历史,犹如一股清新的风扑面而来,沁人心脾.著名音乐理论家周畅先生,博稽文献、探赜索隐,本着打井不止,广、新、深、精的史学研究原则,著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以下简称)一书.

  • 标签: 周畅 《中国现当代音乐家与作品》 史料 研究视野 学术观点 审美体验
  • 简介:文章通过“释题与写作缘由”“音乐及其历史的认识论”“音乐的历史田野工作及其历史音乐民族志方法的思考”三个部分,表明“重写”的意义在于研究范式上的突破,分析了音乐属性的多重性与音乐历史的“被发现…‘被书写”和“被阐释”的特点,重点讨论了历史学与人类学“整合”关系中的“音乐田野”,音乐的历史田野的空间、对象及其工作方法,音乐的历史田野工作的学术定位,以及“叙事”与“阐释”的历史音乐民族志。结语强调,挑战性的重写音乐的研究范式的核心为注重叙事而非描述,强调阐释而非证实。

  • 标签: 叙事与阐释 重写音乐史 研究范式 音乐的历史田野工作 历史音乐民族志
  • 简介:中国少数民族暨跨界族群音乐研究同音乐文化及历史民族音乐学在方法论上均有较大关联。后两类方法主张将民族音乐学或音乐民族志的思维观念和研究方法应用于音乐史研究领域,将已被“提纯”的音乐事象还原为音乐表演和音乐文化活动过程,把音乐作品、音乐事件和音乐人物还原到其具体生存的上下文语境中进行整体描写,也即将音乐还原为音乐文化。本文将结合上述理论观点,围绕“怎样书写音乐文化?”“写谁的音乐文化?”和“谁来书写音乐文化?”等问题展开讨论。

  • 标签: 历史民族音乐学 音乐文化史 音乐史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跨界族群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