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7 个结果
  • 简介:91岁的多萝西娅·塔宁双手交叉放在膝上,她说“对很多人来说我很老了。但是我依然生活在各种方式中。“塔宁是一位著名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贯穿一生坚定地以各种形式进行创作,包括绘画和雕塑,写诗和小说,为帕兰切做服装设计和舞台设计,也为法国南部的房屋画设计图。她说“这是富于灵感的生活,在各种认识中富于创造性。”

  • 标签: 多萝西娅·塔宁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 艺术观念 艺术形式 艺术创作 艺术实践
  • 简介:商业精神与精神的商业化──美术馆的后现代主义窘境[荷]唐纳德·卡斯皮特童焱泽不久前,我收到了第9届文献展的新闻报道,这届为期100无的展览似乎事关重大,好象是拿破仑的百日战役。第31期新闻报道标题写到:“第9届文献展创造新纪录”,其副标题是“观众逾6...

  • 标签: 现代主义 美术馆 商业精神 艺术品 精神价值 精神性
  • 简介:设计研究必须考虑设计发生的一般社会、文化环境条件,这不仅是针对工业社会的大规模生产而言,更早的手工业制造也是如此.韦奇伍德是英国18世纪下半叶追随新古典主义思潮而大获成功的瓷器设计师和制造商,韦奇伍德陶瓷在设计、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利用有利社会环境因素、克服不利因素,成为设计史上趣味和潮流的推动者.

  • 标签: 新古典主义 韦奇伍德陶瓷 趣味
  • 简介:兴起于19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后印象主义"画派,是法国美术运动经历了各种风起云涌的艺术浪潮之后,而出现的一次艺术革新。该画派从本质上而言,在艺术传统上并不是"印象派"的延续,而是对印象主义的否定和反叛。画派的主要艺术家的绘画风格各具特色,独树一帜。但都把表现艺术家的主观世界放在第一位。他们在作品中注重表现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情绪,注重画面形式的表现力。后印象派画家拉大了艺术和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更注重在创作中再现"主观化的现实",他们的绘画实践彻底改变了西方的绘画传统,由客观再现走向主观表现,并使之走向现代。所以,在艺术史上,后印象主义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

  • 标签: 19世纪80年代 后印象主义 艺术革新 画派 美术 法国
  • 简介:中国书法,源远流长,一直以它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屹立在东方艺术之林,并越开越艳.特别近年来,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随着现代美学思想和艺术创新观念的变化,中国书坛悄然出现了“中国书法主义”或又称“后现代书法”为代表的新型现代书法流派。这一现象的出现,引起了书坛各派人士的热切关注,众说纷纭.其中一些人士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称“中国书法主义”(以后简称“主义”)在书法上超前的创新精神,是

  • 标签: 中国书法艺术 书法主义 自身发展规律 书法流派 创新观念 超前思维
  • 简介:从威尼斯画派到浪漫主义的技法演变过程中,随着艺术家对色彩和笔触笔法元素的关照,艺术在以叙事功能为首要任务的前提下其本体随之不断演变,色彩和笔触笔法的审美属性不断凸显,赋予其情绪或情感的艺术家主体意识逐步觉醒.

  • 标签: 主体意识 色彩 笔触 技法链
  • 简介:现代主义的生成机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针对这一问题,美国著名批评家格林伯格和当代学者德·迪弗给出了不同阐释:前者认为,现代主义的发展动力来自对艺术品质和传统的维护,媒介自律是其突出表征;后者则提出,现代主义以媒介自律的方式推动艺术“协定”的生成,在此前提下,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两人的不同结论,在艺术家杜尚的现成品那里形成激烈交锋。但两人的理论体现出同一指向:艺术始终是一股引领人们思索、进步的力量。

  • 标签: 格林伯格 德·迪弗 现代主义 杜尚
  • 简介:在动荡不安的20世纪,选择以绘画作为自己专业的人是不同寻常的;生活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纷至沓来的战后一代艺术家,能坚持写实主义方向则更不寻常,而这正是安东尼奥·洛佩兹·加西亚(AntoniOL6pezGarcia)这位当代西班牙写实主义大师一贯的面貌。西班牙内战爆发前几个月的1936年1月6日,洛佩兹出生在西班牙雷阿尔城省托梅略索(Tomelloso)

  • 标签: 安东尼奥 加西亚 现实主义 西班牙内战 后现代主义 绘画
  • 简介:女性主义艺术在20世纪后半期以来,在艺术史中逐渐被凸显出来。对于什么是“女性主义艺术”的问题,一直没有一确切的概念。女性主义艺术与女性艺术到底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关切对女性主义艺术的定性问题,但是由于“女性主义”术语的滥用,造成对女性艺术的认识偏差——即一种有可能地将女性主义定性为女性主义艺术。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即“女性主义艺术”是凸显于现当代艺术史中的特殊群体,笔者强烈认为其并非是一种艺术风格,亦非一种艺术流派,其是一种被社会“流行话语”被滥用的结果,具有概念的模糊性特点,其是被当前历史背景下被借用和突出出来的术语。笔者试将被认为女性主义艺术家领袖人物的墨西哥女艺术家弗里达为个案来分析,通过分析其绘画中的女性意象来阐述其并非是女性主义艺术家,其艺术不过是描绘其自身女性生存经验的艺术,进而浅探女性主义艺术与女性艺术的区别。

  • 标签: 弗里达 女性艺术 女性主义艺术 女性意象 女性主义
  • 简介:引言近年来,我们见证了一种学术研究的出现。它所理解的“无聊”[boredom]不是永恒的形而上学难题,也不是能被还原成简单病因的心理问题,而是与现代性本身密切相关的情感构成[affectiveformation].这意味着无聊是一种大众现象,是更广泛的社会焦虑和社会变化的试金石.它尤其与我们对时间的体验是如何被改变的这一问题有关。

  • 标签: 无聊 21世纪 列斐伏尔 资本主义 符号 学术研究
  • 简介:在当代艺术的进程中,如果还有所谓的现实主义艺术存在,那不过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意在疏离文艺复兴以来的写实艺术。达达主义、贫困艺术、物派、波普艺术的现成物直接利用固不用说,即以比利时的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ReneMagritte,1989-1967)而言,他的画乍看好像与达利属于同一风格,

  • 标签: 现实主义艺术 油画艺术 阐释 本源 精神 个人
  • 简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必须对如国画、楚文化等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今天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优质资源。同样,在学习西方文化和借鉴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能一味模仿,而应自觉认清历史与现实、地方与全国、民族与世界、学习与创造的关系,善于推陈出新、为我所用,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于湖北建设"两型社会"、武汉城市圈,从而为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发展贡献中国的智慧与力量。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
  • 简介:从经典美术作品的传播视角去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属跨学科研究范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实际上就是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在经典美术作品的传播中,我们可以帮助大学生培育良好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个人品格,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 标签: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经典美术作品 传播
  • 简介:“关东画派中国画人物画大展”于2005年5月22日至27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共展出来自京,吉,黑,辽“三省四方”以及广东,甘肃,湖北等地的96位画家的92件中国画人物画代表作。

  • 标签: 关东画派 人物画 中国画 现实主义 首都 艺术
  • 简介:本文以郑午昌的画学思想和实践为中心,考察上海国画复兴运动中的新传统主义与民族主义话语之间的关系。通过话语分析发现,郑氏关于国画复兴的话语与国民党官方所宣传的民族主义话语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他的理论表述也使国画复兴的话语成了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这既表明了郑午昌对于国民党宣扬“固有文化”的主观认同,也是民族命运危机时刻的时势使然。在实践的层面,通过把文人画重新“镶嵌”到了一个新的艺术机制和社会环境中,实现了国画“整个的向上”。

  • 标签: 郑午昌 新传统主义 画学 复兴 民族国家
  • 简介:上世纪60年代末,列斐伏尔以战后法国社会剧烈变革为蓝本.预见到我们即将进入一个智能化的都市社会。继列斐伏尔之后,在新世纪之交,包括贝尔纳·斯蒂格勒以及奈格里在内的一系列西方著名学者指岀,马克思当年在《大纲》中预言的工业生产力的“普遍智力化”之可能性在今天已经发展为“完全自动化的资本主义”[FullAutomatizationCapitalism].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列斐伏尔 智能城市 问题域 工业生产力 60年代
  • 简介:本雅明·布赫洛所著的《新前卫与文化工业——1955到1975年间的欧美艺术评论集》一书是一本新前卫艺术史的研究性文集,也是西方20世纪末研究新前卫艺术史的最重要文本之一。笔者通过对此书的研究,分析布赫洛的理论来源与倾向,进一步剖析布赫洛的理论,厘清其与彼得·比格尔、法兰克福学派和"情境主义"等的关系。

  • 标签: 本雅明·布赫洛 新前卫 文化工业 理论倾向
  • 简介:本文讨论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超现实主义运动.超现实主义从它产生的初期就与精神分析学派有着密切的联系,借由心理学的因素引发对艺术创作行为的一系列精神分析活动.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从一开始就努力将艺术推向新的形式,借此与传统艺术拉开距离.那么,潜意识的表达和图象的错位就成了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所采用的重要手段.

  • 标签: 俄迪浦斯情结 梦境 潜意识 祛魅 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