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4 个结果
  • 简介:汉字字形设计这个词在中国的流行,不过短短几十年。然而,由于设计行为几乎与人类的造物活动是同步的;所以,作为一种设计行为,汉字字形设计最早可以追溯到目前最早的比较系统的甲骨文字系统。本文甲骨文字为例.分析中国早期的文字字形设计现象及相关问题。

  • 标签: 字形 字形设计 甲骨文字字形设计 创新
  • 简介:去年的六月初,我因在北京参加一个联展外加上受朋友之托要找东旺办一点事情,所以有机会在初夏的北京把东旺和他的夫人宏芳女士请过来小聚了一下,记得当时还有文彬、大明等几位画家我们一起聊天,因为那时候东旺刚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完个展,我们在谈吐之间自然要提到他展览中那些精彩的肖像作品,我一再指出关于肖像绘画这一领域东旺实在是画的太精彩了,由于我不停地在大加赞赏他作品品味技艺皆高、

  • 标签: 东旺 中国艺术研究院 肖像作品 上受 荷尔拜因 罗中立
  • 简介:广西桂林的山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神韵浑然天成.2014年漓江已经被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其独特性与奇绝的美感因四季交替变化而呈现出丰富的景象。我们广西的画家几乎每年都会自发的去几次阳朔兴坪、遇龙河一带写生。笔者常想,自己依仗生活在漓江边的地域优势和独一无二的山水资源,完全可以在水彩画的天地里走出一条别人没走过路,但是,求新求变谈何容易!

  • 标签: 水彩画 漓江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作品 印象 喀斯特地貌
  • 简介:扬州"八怪"之称,最早见于清汪鋆《扬州画苑录》,其卷二"虞蟾"条云:"所惜同时并举,另出偏师,怪八名(如李复堂、啸村之类——原注),画非一体,似苏(秦)、张(仪)之捭阖,偭徐(熙)、黄(筌)之遗规。率汰三笔五笔,覆酱嫌桷(原字为左"牛",右"角",字典无此字),胡诌五言七言,打油自喜。非无异趣,适赴歧途。示崭新于一时,只盛行乎百里。

  • 标签: “扬州八怪” 画家 绘画作品 绘画技法 徐迅
  • 简介:进入近代以来,工业革命和科技的进步导致了机械生产的进入,打破人类长期以来的赖以操作的手工形态,进而改变了原来的社会形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刖是现代美学和审美情趣的变化,必然给工艺美术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提出不同以往的工艺要求和手段。

  • 标签: 形态语言 现代美学 德化窑 工艺美术作品 意义 近代以来
  • 简介:  南闽七月,遍地流火.泉州花巷许厝埕.雕塑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思立的工作室内外一片繁忙.约八十平方的屋内摆满大大小小已完成或正待深入加工的木雕和泥塑.卢思立正在进行李贽雕像的泥稿放大,由于屋内空间过小,他在屋外用塑料布搭盖了一个巨大的雨蓬.他时而挥刀弄土,时而凝神思考,一杯接一杯不停地喝着闽南人喜爱的功夫茶.卢思立是当代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木雕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他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创的自然形木雕,因才施艺,大量保持木材的原始自然形态.卢思立还广泛涉猎石雕、泥塑佛像、树脂工艺和城市环境雕塑领域,并且取得令人惊羡的成绩.……

  • 标签: 写神 出乎自然 卢思立城市雕塑
  • 简介:面对当下信息消费社会的现实,艺术也做出了自己的回应与转变,各种艺术形式争先恐后地出现。本文选取时下最流行的前卫艺术之一的装置艺术为例,对艺术的审美性与观念进行探讨。装置艺术对观念的承载性,代表了目前整个当代艺术共有的特征,而对传统审美的缺失,对艺术家个性的丧失,则提醒我们应该对其予以正视和思考。

  • 标签: 装置艺术 审美 观念 艺术家个性
  • 简介:仿古景观已经是当今城市建设中一个重要部分,这类工程既能够把传统文化用现代手段演绎到现实生活中,又能够丰富单调的水泥森林般的城市建设,还能用这种景观带来旅游事业的繁荣。以上诸多好处,于是仿古景观在全国各类城市方兴未艾。不利的是,许多仿古景观急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匆匆上马,致使这些工程常常成为伪古典影响了城市的面貌。但是,也有一些工程坚守国家文物保护中“修旧如旧”原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标签: 景观 仿古 历史街区 城市建设 改造 平江
  • 简介:创业精神是大学文化氛围构建的支柱,也是当前高等教育转型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本文创业精神内涵为出发点,对创业精神与艺术设计教育关联性进行分析,探讨了创业精神在园林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这为艺术类院校的园林设计专业教育提供了借鉴。

  • 标签: 创业精神 设计教育 园林设计专业
  • 简介:郑午昌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先行者,由于其活动和著述的局限,常常被加以"保守"、"国粹"的标签。笔者希望通过对郑午昌的美术思想进行整体的研究,探讨其对传统画学的嫁接与重构,以及如何将朴学的方法应用于美术史研究中,进而发现其在中国艺术史学上主动汇通中西学说的一面,为传统画学的现代表述提供另一种观看角度。

  • 标签: 画学 转型 郑午昌 美术思想
  • 简介:"五凉"是中国历史上十六国时期的政权,当时中国北方及河西地区连年军阀混战、政权更替频繁。其中,前凉301年至376年,立国七十六年;后凉386至403年,立国十八年;南凉397年至414年,立国十八年;北凉公元397年至439年,立国四十三年;西凉400年至421年,立国二十二年。五凉从张轨治凉起301年至北凉并于北魏止499年,历时一百三十九年,大略与十六国时期相始终。

  • 标签: 优婆塞戒经 写经 南凉 张轨 八年 大般涅槃经
  • 简介:在日本書法專業的中國書法史課堂上,講授清代篆隷書的部分時,鄧石如、伊秉綬、陳鴻壽等人的介紹,必不可少,黄易則未列其中。在相關書籍如資料豐富的《圖解書道史》中,亦無黄易的隷書。在此種情况下,黄易的隸書并未在日本得到普遍的介紹與宣傳。因此,本文通過對黄易隸書“書畫册”“隸書册”作品進行分析論證,以期掌握黄易隸書風格的特徵,説明黄易作品對習隸者而言,實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稱其爲“隸書教育之父”,亦不爲過。

  • 标签: 黄易 隸書 金石學 秋盦書畫册 李鐵橋
  • 简介:本文《水泊梁山英雄谱》为例,从民间美术、古典美术、戏曲艺术三个方面分析张光宇插画创作中深厚的中国传统艺术背景。

  • 标签: 张光宇 插画 人物设计 民间美术
  • 简介:学带学”学生DIY微视频在小学美术“设计·应用”领域教学中.通过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经验及研究性成果的学习展示.激发并带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以部分学生带动全体学生学习,实现同伴之间的互学互教。改变以往由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学习方式,实现多角度展开学习,促进同伴互助学习的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并通过学带学.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创新实践、合作参与、交流表达等一系列核心素养能力。

  • 标签: 以学带学 学生DIY微视频 设计·应用
  • 简介:2004年1月,康移风先生在长沙举办"黑色脊梁"矿工系列国画作品展的作品集首页中,他深情地亮出"献给我的矿工弟兄"。这八个字看似平淡,却是耗费了他四十多年心血的命题。作为享有盛名的人物画家,在社会喧嚣与生活环境的干扰中,他始终保持当年矿工的纯朴心态与勤恳作风,活跃于当代中国画创作与研究的前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特别的现象。

  • 标签: 中国画创作 创作特色 解析 审美 激发 力量
  • 简介:中国古代公共设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大家所能列举出的中国古代公共设施,可以分为民用公共设施和宫廷公共设施两个部分。比如计时用的日晷、纺织用的纺缕车和织布机、提水用的辘轳、种植水稻用的秧马、灌溉用的水车和磨粮食用的石碾,就是作为民用公共设施而存在。宫廷中的公共设施,多以照明用的宫灯和烛台、熏香用的香薰炉、接纳百姓意见用的谤木后成为象征权利的华表、宫门前的石狮、祭祀用的鼎礼之器为主

  • 标签: 公共设施 净水设施 设计定位
  • 简介:在实际生活中,色彩的低碳与否不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感观,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生活。色彩借助于多维度空间中的墙面、地面、家具与陈设等具体的物质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人们进行最直接的接触,它所引发的低碳效应,不仅仅是关乎个人的,更是关乎整个社会的。茶染工艺的艺术设计系列产品低碳色彩为原点,围绕着人、物、社会展开探索,同时借助各种媒介方式将多维度空间中的低碳色彩语言传播出去,引发更深层面的探索与实践,实现多维度空间中低碳色彩语言的可持续发展,解答人类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

  • 标签: 低碳 色彩 传播 茶染工艺
  • 简介:董其昌是有明一代最为著名的书家之一.《明史》记述董其昌书法时曾说:"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初,华亭自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政莫如忠及子是龙皆以善书称.其昌后出,超越诸家.始宋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董其昌以其非凡的书法造诣,在明末产生重要的影响.到了清代,因为康熙皇帝的喜好,董其昌书法的影响日见其盛.作为松江地区的书家,董其昌的书法对松江地区的影响则更为直接和深刻.松江地区书家学习董其昌书法蔚然成为风气,这些学习董其昌书风的书家群体中,沈荃、王鸿绪、张照最为著名.梁巘《评书帖》云:"董公其昌传执笔法于其邑沈公荃,荃传王公鸿绪,鸿绪传张公照,照传何公国宗,国宗传白下梅君鈔.予学书三十岁,后始缘鈔得其传."沈荃、王鸿绪、张照均为松江人,他们构成了清代初期松江地区的董其昌笔法传承的主线.

  • 标签: 松江地区 董其昌 执笔法 书法 学习 清代初期
  • 简介:近日,笔者读到《书法》二〇〇五年第七期沈惟三先生所写的《读〈传统的创造性发扬〉一文有感》,深为沈先生对中国书法未来发展现状忧虑之心所佩服,但也对其文中表现出来的对书法的简单理解感到疑惑。为此,笔者把《书法》第四期找来,再读陈宇先生的文章和曾来德先生的书作。

  • 标签: 书法 沈惟 先生 第七期 笔者
  • 简介:《金石萃编》作为清代金石学的集大成著作,为后世金石书籍的编纂树立了典范。继《金石萃编》之后,出现了二十余部续补著作,这些著作可分存目、补遗、校订三类。校订类著作主要校勘《金石萃编》碑文之文字。本文罗振玉、罗尔纲、魏锡曾三位金石学家对《金石萃编》校订的著作为中心,试图考察校订著作的体例及特点。

  • 标签: 《金石萃编》 校订 罗振玉 罗尔纲 魏锡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