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9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动画电影创作进程中,将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的捷径是对经典原著的改编。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在动画创作上可以充分利用本国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中彰显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而在改编过程中,中国动画创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处理民族化与现代化问题。动画剧本改编的民族化不仅表现在形式要素上,还表现在题材、主题、叙事模式、人物塑造等元素上。

  • 标签: 剧本改编 中国动画 动画电影 民族化 现代化 传统民族文化
  • 简介:在百余年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进程中,浙江新诗人的“引领性”与“群体性”特征为世人瞩目。而这种“群体性”与“引领性”态势,先声夺人的气势和敏于世变的气质,源于一种深刻的传统根源,是浙江文化传统影响下的一种“内源性自觉”。南宋以降,中国的文化中心迁到了江南,一时间,浙江成为“财赋地”、“人文薮”。

  • 标签: “浙江潮” 新诗现代化 中国新诗 诗人 文化传统 文化中心
  • 简介:汪曾祺是较早意识到要把现代创作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的作家,但他很快放弃了这一种实验。究竟是什么促使汪曾祺发生了一个转变?虽然他一直在表明他对现代主义的态度,但那态度的背后实际上是更为坚执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而这样的认同必然会影响到他对现代主义的接受方式。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主义 汪曾祺 春林 接受方式 创作
  • 简介:研究中国当代文艺现状,现代性、后现代性等西方舶来的术语似乎无从回避,但倘若将其原封不动地照搬至中国文艺实践,有效性很是值得怀疑:它们是否真的适用于中国语境,是否是借西方话语强权对中国艺术现状进行“强制阐释”,对中国学者而言,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装置艺术 现代主义 个案 陈箴 后现代性
  • 简介:传统的真实观是现代人的生存依据,以其为核心与要义的“本真性”最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真实发生变异或变形,本真性被消解,拟像与仿真取而代之。从来源、内涵和功能等方面来比较,本真性是原创的、事实性的,保证了人类生存的完整感和连续性,仿真则是摹仿的、符号化的行为,造成了现代人的认同危机。仿真是一种超现实或新的真实,蕴含了解决身份危机的可能性。

  • 标签: 本真性 仿真 现代性
  • 简介:体现文化对当地人民和游客的认识,继承和发扬地方剪纸。本文通过对聊城的剪纸文化综合研究,提取了聊城剪纸的代表性元素,并对这些代表性元素进行了细致的处理,并将其应用于主题公园。为以后的文化主题公园设计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为解决传统文化做出相应表达,提高人文景观资源在相关主题公园设计中的应用,使当地人和游客对聊城剪纸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 标签: 聊城剪纸 景观设计
  • 简介: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现代文学是由“西方”催生的,创作实践和批评理论都离不开‘西万’这个意旨丰富的概念。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时,西方理论甚至一度成为唯一切实有效的分析工具。随着东亚系在西方学院中的日益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投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海外汉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经验 中西方 历史建构 性别 批评理论
  • 简介:民间审美在20世纪文学现代性转化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以汪曾祺1940年代的小说创作为个案,分析论证其早期审美意识的民间性生成是决定其现代主义选择和认同的根本性因素。

  • 标签: 汪曾祺 民间审美 现代主义
  • 简介:1985年刊发在《人民文学》上的小说《你别无选择》,被时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的王蒙称为'横空出世'的作品,小说的刊发也标志着'新时期'文学中真正具有现代意识的'自我'的出场。当时诸多新潮批评家(如李劼、吴亮)也多着力于此,试图通过自身对'现代'知识的理解与想象,赋予作品以'现代主义'的意义,将之建构为八十年代文学真正'走向世界'的开端。但是刘索拉这一个'自我'的诞生。

  • 标签: 刘索拉 《你别无选择》
  • 简介:康拉德在《秘密的分享者》中讲述了船长营救"第二个自我"的故事,展示了自我认同危机的小说主题,其中的叙事方式冲破了经典叙事学理论的藩篱,利用隐含读者与叙述者分离的叙事技巧,增殖文本解读意义,体现了现代叙事学意识的萌芽。

  • 标签: 约瑟夫·康拉德 《秘密的分享者》 叙事策略 现代主义
  • 简介:早在精神分析作为现代的精神医学——心理学诞生以前很久,文学艺术作为个体和社会的诊疗途径便一直发挥着作用。面对现代性的个体心灵危机与社会冲突.文化的诊断与治疗功能日益凸显。在此方面,“新时代运动”引入文化他者作为西方社会的治疗秘方,形成当代治疗实践的典范。

  • 标签: 现代性危机 新时代运动 文化治疗 文化寻根
  • 简介:美术学院应该设置人体写生课,而此课应当聘用裸体模特儿,这在今天中国的众多美术学院,已经是一个不言而喻的普遍教学实践。但是,接近一个世纪前,围绕着聘用裸体模特儿这一教学安排的兴废,曾经酝酿成一件引发汹汹群议的重大事件。今天,我们通常将模特儿事件与刘海粟联系在一起,而且,绝非巧合的是,刘海粟本人也不厌其烦地多次长篇大论论及此事。(1)刘海粟其实并不是中国第一个进行裸体模特写生课教学的人。

  • 标签: 刘海粟 模特儿 人体写生 美人画 西洋画 身体书写
  • 简介:奥尼尔后期戏剧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在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精神痛苦和表达这种痛苦的艺术智慧。奥尼尔在后期戏剧中所创造的白日梦主题是对人类精神类型的一次深刻洞察,它的意义与塞万提斯所创造的堂吉诃德形象一样伟大。奥尼尔在后期戏剧中所展示的艺术才华是美国现代戏剧史上华彩绚丽的一章。

  • 标签: 美国 奥尼尔 戏剧创作 西方社会 现代性 艺术精神
  • 简介:主体性的黄昏──现代知识分子启蒙价值形态的不确定性刘宏伟美国学者薇拉·施瓦支分析了本世纪初三代知识分子笔名的象征性,以欣喜的心情看待这种变化,学者型的“饮冰者”(梁启超)、感情炽烈的“疑古者”(钱玄同)、行动主义者“毅”(罗家伦)。这分别意味着现代知...

  • 标签: 现代知识分子 主体性 启蒙价值 民族叙事 瞿秋白 知识者
  • 简介:英国学者西蒙·沙玛说:“风景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自然;它是投射于木、水、石之上的想象建构。”也就是说,所有的风景都是有意识的,特别是对诗歌而言。诗人沉浸于观看,在一个特定的位置获得对风景的感知和控制,从而让风景得以成型,这意味着以某种秩序建构一幅图画:它的色彩、线条和次序。而这个过程,从实践过程讲,非常具体,而从想象力角度讲,又是极其抽象。

  • 标签: 毕晓普 现代诗人 毕肖普 沙玛 射于 雷顿
  • 简介:《莎乐美》表现了唯美主义注重当前的时间观念,鄙视灵魂的非理性主义,推崇肉体的感性至上思想,是英国文学中反启蒙、反现代性的艺术作品。《莎乐美》在中国上海的传播与接受,象征地表达了商品文化中物化的逻辑。在郭沫若和田汉那里,唯美主义背后的商品关系和感觉的物化现象被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所替代。《莎乐美》体现的颓废主义瞬间观念被“再生”的现代性时间观念所置换。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莎乐美成为一个反抗传统的启蒙主义艺术形象。

  • 标签: 《莎乐美》 唯美主义 颓废主义 反抗 中国现代文学 反现代性
  • 简介: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重写文学史”的呼声不绝于耳,几十年来也出现了许多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包括几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著作。刚刚出版的新著《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别具一格,运用现代性理论,在重新界定文学思潮概念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做了全新的叙述,从而为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学思潮史 “重写文学史” 南京大学出版社 杨春时 主编
  • 简介:"人"是现代文化与现代哲学的核心命题。但在后现代视域中,"人"的主体性却在哲学、艺术诸领域被反复批判、彻底颠覆。从尼采的"上帝之死"到福柯的"人之死"、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文学创作活动的主体性都遭到了消解。但无论如何,"人"始终是"意义丛"的发生地、接收者与构建者,是文学创作无法忽略的资源。中国当代实力派女诗人巫春玉的散文诗集《假如庄子重返人间》(以下简称《人间》)便是如此,诗人立足于自我体验,在极富张力的语言中,展开并实现了对人生困境的思考。

  • 标签: 现代哲学 人生困境 审美经验 文化救赎 庄子 文学创作活动
  • 简介:穆旦的诗在四十年代现代派诗歌当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对诗歌艺术价值的坚守和对于人性深处尤其是对现实的探询,使诗人沉淀出了富于智性的诗。

  • 标签: 现实 诗歌 现代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