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有晶状眼后房型人工晶状植入术后1个月拱高的因素,建立并验证预测拱高公式。方法(1)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纳入2019年8月1日至12月30日于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行有晶状眼后房型人工晶状植入术83例(83只眼)患者,年龄(27±5)岁。所有患者术前行完整术前检查,包括眼轴长度、前房深度、综合验光、眼压、角膜厚度、3种仪器的角膜水平直径、水平和垂直沟到沟直径、晶状厚度、角膜屈光力及明暗瞳孔直径。通过收集患者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步进法)确定拱高影响因素并建议预测公式。(2)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3月1日至6月1日于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行有晶状眼后房型人工晶状植入术的65例(65只眼)患者,年龄(26±5)岁,通过分析患者实际拱高与预测拱高之间的组间相关系数并行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验证拱高预测公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1)人工晶状尺寸对术后1个月拱高影响最大(β=0.942,P<0.001),其次为水平沟到沟直径(β=-0.517,P<0.001)、晶状厚度(β=-0.376,P<0.001)以及垂直沟到沟直径(β=-0.257,P=0.017)。其余因素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建立回归方程为术后1个月拱高(μm)=-1 369.05+657.12×人工晶状尺寸-287.41×水平沟到沟直径-432.50×晶状厚度-137.33×垂直沟到沟直径(拟合度R=0.813,R2=0.660,校正R2=0.643)。(2)预测拱高为(497.31±102.75)μm,实际拱高为(514.62±152.99)μm。96.92%(63/65)的患者处于理想拱高,3.08%(2/65)的患者拱高过高,未出现拱高过低病例。组间相关系数为0.581。Bland-Altman检验显示实际拱高较预测值平均高17.31 μm,差值的95%置信区间为-260.28~294.90 μm。结论人工晶状尺寸、晶状厚度、水平沟到沟直径与垂直沟到沟直径是影响及预测有晶状眼后房型人工晶状植入术后1个月拱高的因素。预测公式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中华眼科杂志,2021,57:519-525)

  • 标签: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眼前半段 预测 拱高 晶状体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骨折患者9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6例)与常规组(46例)。试验组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52~80(67.25±8.25)岁,常规组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53~83(68.14±8.36)岁。常规组采用经皮椎成形术治疗,试验组采用PK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优良率、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治疗后,两组手术优良率等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41,P=0.021),且试验组的优良率[86.96%(40/46)]高于常规组[67.39%(3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98,P=0.025)。术后两组JOA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试验组高于常规组[(25.25±3.14)分比(20.25±2.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4,P<0.001)。术后3个月内,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52%(3/46),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74%(10/46),试验组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χ2=4.389,P=0.036)。结论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骨折,可提高患者的康复优良率,减轻腰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切口表面感染 骨水泥渗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OVCF)椎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及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17例OVCF行椎强化术[经皮椎成形术(PVP)或经皮椎后凸成形术(PK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9例,女138例;年龄58~88岁[(73.1±6.9)岁]。根据是否出现骨水泥血管渗漏分为血管渗漏组(39例)和无血管渗漏组(178例)。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受伤至手术时间、伤椎解剖位置、压缩程度、后壁完整性、椎内裂隙征、椎基静脉孔、手术入路、手术方式,以及骨水泥注入时期、注入速度、注射量、注射区域。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指标与椎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的相关性,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椎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伤至手术时间、压缩程度、后壁完整性、椎内裂隙征、椎基静脉孔、手术方式,以及骨水泥注入时期、注入速度、注射量、注射区域与椎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相关(P<0.05);性别、年龄、骨密度、伤椎解剖位置、手术入路与椎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不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椎内裂隙征(OR=7.00,95%CI 1.57~31.30,P<0.05)、椎基静脉孔(OR=7.52,95%CI 1.94~29.16,P<0.01)、PVP(OR=10.98,95%CI 2.51~47.94,P<0.01)、骨水泥稀薄期注入(OR=5.91,95%CI 1.45~24.15,P<0.05)、骨水泥注射量大(OR=3.60,95%CI 1.70~7.65,P<0.01)、骨水泥边缘区注射(OR=24.80,95%CI 5.28~116.37,P<0.01)与OVCF椎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显著相关。结论椎内裂隙征、椎基静脉孔、PVP,以及骨水泥稀薄期注入、注射量大、边缘区注射是OVCF椎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危险因素 骨水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分析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9年7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应用PVP治疗的102例(145椎)OVCF患者的手术效果,对比手术前后X线检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后凸角,并统计手术有效率。结果VAS评分由术前的(6.69±1.14)分将至术后3 d的(2.25±0.84)分,ODI由术前的(65.96±8.36)分降至术后的( 28.6±6.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12个月(或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后3 d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6、12个月(或末次随访)的ODI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后凸角亦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2患者术后完全缓解95例(93.14%),部分缓解5例(4.90%),总有效率为98.04%(100/102)。结论PVP成形术治疗老年患者OVCF安全有效。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有晶状眼后房型人工晶状(ICL)植入术后拱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2019年6月至2019年10月行ICL植入术的近视者81例(81只眼)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3个月,将眼屈光状态(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前房深度、白到白、沟到沟、人工晶状直径以及人工晶状直径与白到白和沟到沟的差值作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步进法)。结果ICL植入术后视力(logMAR)为-0.047±0.044,较术前1.531±0.254显著提高(t=55.110,P<0.05)。术后拱高与前房深度、ICL直径、3种方法测量白到白直径、垂直及水平沟到沟直径、ICL直径与白到白直径的差值、ICL直径与垂直沟到沟直径的差值、ICL直径与水平沟到沟直径的差值均呈显著相关性(r=0.306、0.533、0.414、0.410、0.418、0.308、0.334、0.262、0.332、0.475,均P<0.05)。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影响术后拱高的因素有前房深度、ICL直径和ICL直径与水平沟到沟直径的差值(Beta=0.203、0.321、0.317,P=0.039、0.002、0.002)。结论有晶状眼ICL直径、ICL直径与水平沟到沟的差值以及前房深度三者是决定ICL植入术术后拱高的关键因素。

  • 标签: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轴长度,眼 近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SD17B4突变相关的过氧化物酶D-功能蛋白缺乏症(PDBPD)的临床与基因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一家系2例HSD17B4突变致PDBPD的临床及基因情况。结果男性先证者及同胞姐姐均伴新生儿癫痫、精神运动发育障碍、共济失调、肌无力、听力损害、足部畸形,血清极长链脂肪酸正常,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示侧小脑半球萎缩,肌电图:多发性周围神经神经源性损害肌电改变,听觉诱发电位:重度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基因检测显示HSD17B4复合杂合突变(c.1171G>C,c.686-2A>T),临床确诊为PDBPD,年龄分别为8岁和14岁。结论报道2例HSD17B4突变致PDBPD,均符合典型临床表现。新发现HSD17B4基因c.1171G>C和c.686-2A>T突变,丰富了HSD17B4突变谱。

  • 标签: 过氧化物酶体 D-双功能蛋白缺乏症 多发性神经病 感音神经性聋 小脑共济失调 HSD17B4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皮弯角椎成形术(PCVP)与单侧经皮椎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天津医院收治的104例单发椎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83例;年龄50~91岁[(70.3±7.7)岁]。骨折AO分型:A1型65例,A2型39例。患者接受PCVP或单侧PKP手术治疗,其中51例行PCVP(PCVP组),53例行单侧PKP(单侧PKP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有效弥散倍数、骨水泥分布优秀率。术前,术后24 h、3个月、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和Beck指数(测量至术后3个月)评价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骨水泥渗漏率、邻近椎再骨折率等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8个月[(6.4±0.7)个月]。PCVP组手术时间为(12.15±1.63)min,骨水泥注射量为(2.13±0.28)ml,术中透视次数为(24.74±1.71)次,均短于或少于单侧PKP组的(22.09±1.62)min、(5.30±0.52)ml、(30.09±1.86)次(P均<0.01)。PCVP组骨水泥有效弥散倍数为(1.42±0.04)倍,大于单侧PKP组的(1.18±0.02)倍(P<0.01);骨水泥分布优秀率为94%,高于单侧PKP组的70%(P<0.01)。术前和术后24 h、3个月两组VAS、ODI、Beck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PCVP组VAS为(1.20±0.49)分,ODI为16.52±5.22,较单侧PKP组的(1.49±0.58)分、20.16±5.16更低(P均<0.01)。两组术后24 h、3个月、6个月的VAS、ODI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均<0.05);两组术后24 h、3个月Beck指数较术前改善(P均<0.05),单侧PKP组术后3个月Beck指数为0.75±0.07,较术后24 h的0.79±0.07明显下降(P<0.05),而PCVP组无明显变化(P>0.05)。PCVP组骨水泥渗漏率为16%(8/51),低于单侧PKP组的47%(25/53)(P<0.01)。两组随访期间邻近椎再骨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OVCF,相较单侧PKP,PCVP具有手术时间短、骨水泥注射量小、术中透视次数少、椎体内骨水泥弥散效果更好、疼痛减轻、功能改善并更好地维持伤椎高度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等优势。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脊柱骨折 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成形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 简介:摘要近年来,异种()生物材料的迅速发展为烧伤、创伤和各种急慢性创面修复提供了重要的治疗手段,对创面组织的修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介绍了异种()生物材料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以及作为真皮替代物的应用,并对异种()生物材料在创面修复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作了分析与总结。

  • 标签: 烧伤 创伤和损伤 伤口愈合 脱细胞真皮基质 异体皮 创面修复 真皮替代
  • 简介:摘要许多患者主诉在接受乳房硅胶假植入手术后出现了系统性的全身症状,加之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引发了人们对于硅胶假安全性的关注。研究者们将这些症状统称为乳房假相关疾病(BII),主要包括结缔组织疾病、恶性肿瘤、乳房假相关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神经性疾病以及乳房假对患者的子代和精神影响等。该文作者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发现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乳房植入物和大部分特定疾病过程之间有直接联系。作者认为对于BII的探索非常重要,需要医患双方、制造商、监管机构共同合作,建立健全乳房假的监测体系,对BII进行全面、长期的评估。

  • 标签: 乳房植入物 硅凝胶 假体和植入物 结缔组织疾病 淋巴瘤,大细胞,间变性 乳房假体相关疾病
  • 简介:摘要近年来,基于牙源性干细胞的牙髓再生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部分研究结果已用于临床治疗。随着对牙髓再生机制的深入研究,学者发现干细胞分泌的外泌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外泌因其相较干细胞而言具有来源广泛、效果直接、免疫排斥反应小等优势,有望通过募集宿主细胞的方式再生牙髓组织。本文将介绍牙髓再生和外泌组织再生的研究现状,结合牙髓组织再生特点和外泌生物学特点,对外泌体用于牙髓组织再生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探究外泌体用于牙髓组织再生的构建策略。

  • 标签: 牙髓 干细胞 牙髓再生 牙源性干细胞 外泌体
  • 简介:摘要在屈光性白内障摘除手术中,理想的人工晶状(IOL)位置是居于囊袋内且中心与视轴重叠。但由于患者眼部解剖结构、IOL特性和手术操作等因素,IOL可能发生偏心和倾斜,影响术后视力和视觉质量。准确测量晶状和IOL偏心和倾斜状态有助于术前指导IOL选择,术后评价IOL在眼内的稳定性,并探讨IOL偏心和倾斜与视觉质量的关系。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针对IOL偏心和倾斜对视觉质量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晶状和IOL位置测量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工作和研究提供参考,提高精准屈光性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水平。(中华眼科杂志,2021,57:552-556)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中年女性扁桃的软斑病。患者女,43岁,因“右侧咽部异物感1个月余”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查体:右侧扁桃Ⅱ度肿大,下极见一苍白乳头状肿物,表面凹凸不平,蒂部无法窥及。术前诊断扁桃肿物,在全身麻醉下行低温等离子辅助下右侧扁桃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右侧扁桃乳头状新生物,大小3.5 cm×2.1 cm×0.9 cm,下至扁桃下极,部分累及舌根。术后病理诊断为软斑病。术后予盐酸莫西沙星片治疗,好转出院。1个月后:患者右侧咽部见一苍白乳头状肿物、颈部levelⅡ区可触及一肿物,大小3.5 cm×3 cm×2 cm。颈部CT平扫+增强:右颈部多发囊实性占位,考虑炎性改变可能。临床诊断:右侧咽部软斑病,右颈部肿物软斑病可能性大。予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后,右颈部肿痛好转,办理出院。出院1个月后随访,患者诉颈部肿痛复发,就诊外院(具体不详),之后患者失访。

  • 标签:
  • 简介:摘要技术架构是智慧医院建设中顶层设计的核心。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将医院智能孪生作为医院全场景智慧建设的技术构架,在智能交互、智能联接、智能中枢和智能应用4个层面进行了建设实践,推动智慧医院建设进入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的全场景智慧阶段。可为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实现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借鉴。

  • 标签: 信息管理 智慧医院 医院智能孪生体 数字化转型 技术架构
  • 简介:摘要Y染色作为男性特有的染色,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Y染色结构复杂、缺少重组,其上存在大量的重复、扩增和回文序列,少量的蛋白编码基因,同时包含大量的异染色质,导致对其进行测序异常困难,并致使对Y染色的研究成为难题。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Y染色DNA的序列组成和基因含量的确定,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展开对Y染色的研究。本文对人类Y染色的结构组成与基因功能进行了总结,并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对Y染色相关的遗传病进行梳理,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参考。

  • 标签: Y染色体 Y染色体男性特异区域 拟常染色体区域 基因 遗传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儿童腺样肥大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鼻内镜和X线检查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腺样评估方法,两种检查方法对腺样肥大程度的评估具有一定相关性。鼻内镜检查不但可以观察腺样情况,还可以了解腺样与周围解剖结构毗邻以及鼻腔情况;而X线检查仅能了解腺样体积。对于因上气道梗阻就诊并怀疑腺样肥大的儿童,建议优先考虑硬性鼻内镜检查评估腺样情况。若患儿不能配合鼻内镜检查,可考虑X线检查。本综述着重于探讨鼻内镜和X线检查技术在腺样肥大评估中的使用情况,便于主诊医师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评估手段。

  • 标签: 儿童 腺样体肥大 内窥镜检查 X线
  • 简介:摘要晶状不全脱位多由先天、外伤或其他眼部疾病继发引起,眼部症状复杂,同时因虹膜组织的遮挡,难以直观评估悬韧带断裂范围及严重程度,使其诊治更为棘手。目前对于晶状不全脱位的治疗方案尚无眼科临床指南。屈光配镜矫正或手术治疗、手术时机以及手术方案的选择对患者预后及视觉质量的提高影响深远。本文通过探讨多种临床检查方法、评估手术适应证、重视术中操作、关注人工晶状稳定性及加强术后随访等方面,提出需要针对晶状不全脱位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诊断,严格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的选择,并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设计,以最大限度提高患者视觉质量,改善预后。(中华眼科杂志,2021,57:72-76)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