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9 个结果
  • 简介:龙门石窟小型窟龛坍塌、缺失的现象比较普遍,对坍塌、缺失窟龛进行适当修补和复原,可使雕刻品免受日晒雨淋的侵蚀。为此,以龙门石窟683号洞窟坍塌窟顶的保护性修复为例,选用石材在坍塌洞窟恢复小体量窟顶的修复方法。试验证明,这种方法对石窟外观的改变不大,又可以解决雕刻品直接受到的日晒雨淋问题。试验表明,本方法有可能应用于其它露天摩崖石刻的保护。

  • 标签: 龙门石窟 坍塌窟龛 修复
  • 简介:十六国北朝时代,是敦煌莫高窟营建的第一个阶段,这期间,敦煌的艺术家们经过吸收西域传来的艺术风格,并结合汉晋以来的传统艺术,创造出了具有敦煌本地特点的佛像艺术。又在北朝后期受中原文化的冲击,而形成了新的时代特点。本文在对莫高窟早期佛像作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佛像的类型,从而探讨不同类型的来源等问题。

  • 标签: 佛像艺术 敦煌石窟 早期 十六国北朝 敦煌莫高窟 源流
  • 简介:塔庙,梵文stapa,音译瘁堵波,原义为“坟”。它的起源甚早,并不始于佛陀,吠陀时代的印度诸王死后皆筑一半圆形的坟,即为后来佛教瘁堵波的雏形。在古代印度大概只有崇高地位的人死后才能得到这种礼遇。因而佛陀说:“天下有四种应得起塔,香花缯

  • 标签: 喇嘛塔 马蹄寺石窟 建筑形制 藏传佛教
  • 简介:在古代龟兹,艺术家为了宣扬佛教,绘制了大量的壁画。除了那些表现佛、菩萨、护法像、僧尼、供养人等题材外,还有大量精美绝伦的动物画。

  • 标签: 动物画 石窟 艺术家 供养人 龟兹
  • 简介:龙门石窟的北市彩帛行净土堂(以下简称净土堂)位于龙门西山南端,为较重要的唐代中型洞窟.窟分内室与外室,内室造像均已不存.该窟造像的性质和开凿时间十分明确,即延载元年(694年)完工的阿弥陀佛窟.正壁有长篇题记,这是龙门少量几个明确主尊为阿弥陀佛的洞窟之一.今人已有比较详尽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见下文),然而其图像学的论点却有可商榷之处,这主要是由于窟内造像均已不存,只能由题记来推测造像所引起的.近年的龙门新资料也为我们对净土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参照,所以有必要重新对其进行图像学的讨论.净土堂的开窟题记位于正壁偏北端,即“王宝泰、赵玄绩等造西方净土佛龛记”,漫漶较甚(录文八一一).

  • 标签: 阿弥陀佛 龙门石窟 三世佛 高力士 无量寿佛 西方净土信仰
  • 简介:麦积山石窟,保留有众多的佛教菩萨造像。其中的众多菩萨宝冠造型,具有鲜明的地方艺术特征。然而,学界在引述这些宝冠时,名称不一,导致混乱。本文以麦积山石窟现存菩萨宝冠的样式特征出发,尝试建立较为合理的宝冠命名,并分析其时代特征、造型来源和演变规律,以彰显麦积山石窟宝冠的独特艺术风格。

  • 标签: 麦积山石窟 菩萨宝冠 类型 时代特征
  • 简介:论述了敦煌石窟彩绘艺术颜料的研究背景、科学分析方法和结果.并根据史料所载以及现代科学的实际勘探考察,结合颜料的科学分析,对敦煌石窟艺术所用的朱砂、铅丹、赭石、绛矾、雄黄、雌黄、密陀僧、金粉、金箔、石绿、铜绿、石青、青金石、群青、铅粉、石膏、白垩、云母、二氧化铅等主要矿物质颜料的化学成分、应用及其产地进行了探索.

  • 标签: 敦煌石窟 彩绘艺术 颜料应用 产地
  • 简介:<正>沿着有名的河西走廊到新疆,通往苏联的兰新鉄路正在修建。在鉄路沿线,一些新的工业据点也不断出现。今天,这里是一条正修建着的幸祖的友誼之路。它是我国各族人民以及中苏等国人民进行物貭文化交流的道路。在古代这里也曾經是条光荣的友誼之路——在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时候,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当今天我們通过这里,看到社会主义建設正給我們和我們的后代带来幸福的时候,我們还可以看到那些古代遺留下来的,祖先們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所作的貢献。特别是文化上的伟大貢献。河西走廊是黄河以西、祁連山以北、龙首山和合黎山以南的一条狹長的地带。在带形的原野上,只有稀疏的村落和田园,大部分是待开垦的处女地和荒漠。远处祁連山上的积雪是一片銀白,融雪通

  • 标签: 文化交流 壁画 净土变 本生故事 敦煌莫高窟 敦煌石窟
  • 简介:通过对龙游石窟砂岩胶结泥质中粘土矿物-蒙脱石的性质和结构特征;岩石中各类矿物在水中溶解度的变化;岩体与水反应的表面积,即岩石的孔隙率;与其相作用的水的化学性质,特别是水的pH值变化等方面的测试研究,证明被淹没在水下的石窟砂岩洞室相对较稳定.但洞室的水被抽干后,由于水环境的突变以及随后环境湿度的频繁变化,大大加速了洞室的风化.

  • 标签: 石窟 砂岩 蒙脱石 风化 稳定性
  • 简介:《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的简称,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流行的经典之一。它在南北朝时期有多种译本,其中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华经》最受欢迎。《法华经》认为大乘是佛教的惟一法门,强调众生通过自己的觉悟而获得佛性,并指出了许多方便法门,任何人只要护持、诵读、书写《法华经》就可能成佛。因此,《法华经》得到了广泛传播,具体体现为以释迦、多宝二佛并坐为题材的作品在石窟中普遍出现。炳灵寺石窟第169窟、184窟有释迦、多宝题材壁画,第2窟、125窟、126窟、128窟、132窟、144窟有北魏时期释迦、多宝题材的石雕造像。

  • 标签: 《法华经》 释迦 多宝并坐题材 炳灵寺石窟
  • 简介:舞蹈本是一门人体动态造型艺术,也是转瞬即逝的空间艺术,它的传承和发展是以言传身教为主,或是以舞谱的形式加以载录。本文通过对龟兹乐舞的克孜尔石窟的研究价值进行论述,旨在为诸学者增加一些研究龟兹乐舞的信心,望龟兹乐舞在循序渐进中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强。

  • 标签: 龟兹乐舞 克孜尔石窟 研究价值
  • 简介:天都山为宁夏第四高峰,又称西华山,位于海原县西安乡境。今山中有大小石窟9处,其他为地面建筑,共计20多处(不含丹房)。其中有儒教1处(大成殿),佛教4处(有观音、如来、菩萨等),剩余为道教场所,有老君、玉皇、真武、三清、龙王等。

  • 标签: 石窟 龙王 寺庙 探源 儒教 佛教
  • 简介:栖霞山石窟南朝洞窟约始凿于5世纪末期。南齐时期流行露胸通肩式佛衣,出现上衣搭肘式佛衣;齐梁之际延续露胸通肩式佛衣,出现通肩式和中衣搭肘式佛衣;萧梁时期以中衣搭肘式佛衣为主。栖霞山露胸通肩式和通肩式佛衣可能与东吴至西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随葬品上贴饰的佛像服饰有关,上衣搭肘式佛衣的源头可寻向前后秦时期的长安地区。大约自北魏迁都洛阳至北朝灭亡这段较长时期中,栖霞山南朝佛衣类型流行于北朝域内,其中,露胸通肩式佛衣主要流行于青徐地区,中衣搭肘式、上衣搭肘式、通肩式佛衣主要流行于晋冀地区,露胸通肩式和通肩式佛衣主要流行于甘宁地区。

  • 标签: 栖霞山石窟 南朝 佛衣类型
  • 简介:<正>石窟风化是指在露天状态下,由于太阳照射,温差变化、空气中有害气体以及水的作用,通过化学、物理等综合作用使石窟造像、石窟刻文和石窟壁画等文物逐渐由坚硬变为疏松,由清晰变为模糊,以至脱落、崩塌、退色所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自八十年代以来,石窟科技保护工作者对炳灵寺石窟乃至甘肃其它石窟的防风化研究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可行性探索。在防风化材料的研究、选用以及实践过程中付出了一定的心血。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大的。由于条件及技术设备力量的限制,只能从温差变化的角度,通过肉眼对造像风化现状及

  • 标签: 岩石 炳灵寺石窟 温差变化 破坏程度 剧烈变化 防风化研究
  • 简介:南响堂石窟损坏形式和保护设想次立新南响堂石窟位于邯郸市西南45公里,峰峰矿区纸坊鼓山南麓,滏阳河北岸,隔河与彭城镇相望。石窟始凿于北齐,隋唐两代又于洞窟内外雕凿小龛,宋金时期也开凿不少窟像。现存北齐时期的主要洞窟7个,分上下两层(图1、照1)。明清时...

  • 标签: 损坏形式 云冈石窟 石窟保护 石雕 降尘量 采石爆破
  • 简介:龙门石窟属于露天不可移动的大型石窟寺遗址,石质雕刻品数量众多,规模宏大.本文从石质雕刻品存在的病害入手,介绍龙门石窟石质雕刻品的保护修复工作,认为保护修复的前期研究、保护修复的实施、保护修复的档案记录三个环节是保护修复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讨论了遵循这些环节的必要性,这也是龙门石窟保护修复工作的思考和总结.

  • 标签: 龙门石窟 石质雕刻品 保护 程序
  • 简介:石窟寺现存大小窟龛296个,其中石雕造像2126尊,唐代造像约占整个窟群的三分之二,222窟是唐代开凿的规模较大、造像最多、保存较完整的一个洞窟,堪为唐代石雕艺术的珍品。

  • 标签: 北石窟寺 造像艺术 石雕造像 唐代 艺术风格
  • 简介:本文是首次对敦煌石窟壁画儿童图像系统考察的简报。莫高窟和榆林窟中有关儿童图像的资料非常丰富,时间从北朝延续至宋元。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里,儿童图像风格大体经历了简略、细腻、程式化的过程。佛传故事、本生故事、经变是儿童图像的主要绘画依据。众多儿童图像,反映了中古时期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一部中古儿童生活史。

  • 标签: 敦煌 儿童 石窟
  • 简介:云冈石窟的金代修建工程辛长青(《北朝研究》编辑部)笔者曾就云冈石窟的辽代修建工程作过一番粗浅的探索。继契丹人之后,女真人对云冈石窟也作过修建。本文试图就云冈石窟的金代修建工程也作大致探讨。如:金代云冈石窟的外护工程的经过并如何与今日云冈石窟对照;金代...

  • 标签: 修建工程 金代 女真人 武州山 金熙宗 宗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