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粤北主要选用杉木林来作为人工用材。并且杉木在用材方面也具有着非常突出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杉木施肥理论、杉木的生物学特点,并且根据粤北的山地立地情况来总结了有关杉木人工施工的关键技术。另外,本文还主要说明了影响施肥效果的主要因素以及进行有效处理的方式。

  • 标签: 粤北山地 杉木人工林 施肥技术 施肥建议
  • 简介:以滨海盐碱地白蜡人工为研究对象,以旷野裸地为对照,采用定位观测的方法,研究白蜡人工的动力、热力和水文等小气候效应,以期为滨海盐碱地人工造林的生态影响评价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林内太阳辐射、风速、土壤温度、土壤湿度明显低于旷野;空气相对湿度林内显著高于旷野;而林内空气温度春季高于旷野,夏秋季则低于旷野.林带防风效应和遮荫效应在夏季发挥最好,分别可达77.87%和67.50%,气温最高可降低0.40℃,空气相对湿度可增加7.59%~18.61%.林内不同小气候因子间极显著相关,且气温和土温的相关性最好.

  • 标签: 白蜡人工林 动力效应 热力效应 水文效应 滨海盐碱地
  • 简介:通过对34年生木英红豆人工细根生物量、季节动态与垂直分布进行为期3年(1999~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木荚红豆人工细根生物量为(3.01±0.47)t/hm^2,其中活细根生物量为(1.70±0.77)t/hm^2,死细根生物量为(1.31±0.52)t/hm^2.活细根和死细根生物量不同季节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年际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活细根生物量一般在3月份出现极大值,11月份出现极小值.死细根生物量峰值出现在9~11月份间,最低值一般出现在3月份.活细根和死细根生物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

  • 标签: 木荚红豆 细根 季节动态 垂直分布
  • 简介:通过对辽西地区大面积沙棘人工的调查和定位观测,沙棘人工具有良好的防护效能。据测定,沙棘枯枝落叶的持水率290%,树冠截雨率49%;沙棘的初渗速度比荒山提高42%,土壤水分提高12.9个百分点;4~7年生沙棘年平均减少径流40388.9m^3/km^2,减少泥沙流失量1001.83t/km^2;沙棘林地表层土壤容重比荒坡减少2.2%,土壤团粒提高4.72%,沙棘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等含量明显高于荒坡对照区。同时,沙棘果实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已被广泛的开发利用,因此沙棘已被誉为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身的重要生态经济树种。

  • 标签: 沙棘 人工林 防护效能
  • 简介:摘要:作为广西最具代表性的经济树种,桉树在广西林业以及造纸业扮演了重要的资源供给角色。但在此过程中,桉树人工在经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关系着广西林业、造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对当前广西桉树人工的发展情况进行简单介绍后,将桉树人工的经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以求为广西乃至我国其他地方的桉树人工经营提供参考,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 标签: 桉树人工林 经营措施 生态环境
  • 简介:摘要: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干旱地区土壤侵蚀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人工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工程手段,在干旱地区土壤侵蚀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人工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工在干旱地区土壤侵蚀控制中的角色,为保护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 标签: 人工林 干旱地区 土壤侵蚀 影响分析 生态环境
  • 简介:摘要:随着人类对林木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人工的经营和管理变得愈发重要。在传统的人工管理中,往往依赖人工经验和粗放的管理方式,效率和效益有限。然而,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机会探索和应用新的技术手段,提升人工经营与管理的水平和效果。基于此,以下对人工经营与管理中的现代化技术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 标签: 人工林经营与管理 现代化技术 探索与实践
  • 简介:摘要:为研究桉树人工造林转为其他树种种植土壤条件,本文现对某地区桉树人工造林林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进行分析。在本次实验过程中,事先分析桉树人工造林实验地情况、试验地设置以及林地特征,然后采用土壤取样法、数据分析法,探究土壤中铁、锰、铜、锌等微量元素含量,以便充分分析桉树人工造林林分改造的可行性,确保林地土壤肥力。

  • 标签: 林分改造 桉树人工林 土壤微量元素
  • 简介:桉树人工的发展大大满足了木材的需求,并且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社会上带来了极大的关注。社会大众十分关注其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对桉树人工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桉树人工的效益,对于其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有效地提出了其发展的途径。

  • 标签: 桉树 人工林 可持续发展
  • 简介:摘要桉树是世界公认的速生造林树种,因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而得到大力发展,已成为我国林业史上引种最为成功的树种之一。为了提升桉树人工的种植水平,实现森林系统的平衡与循环,本文探讨了桉树人工存在的问题和可持续经营发展的具体对策。

  • 标签: 桉树 人工林 现状 可持续发展
  • 简介:本文选择生长于砒砂岩区10-40°沟坡上2-8a的人工沙棘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区域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行取样分析。砒砂岩区种植沙棘之后,土壤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壤的保肥能力显著提高,水土保持功能增强。

  • 标签: 土壤化学性质 沙棘 人工林 砒砂岩
  • 简介:研究了东北东部张广才岭西坡东北林业大学老山人工实验站于1966年春栽植的红松人工生态系统(包括:红松(Pinuskoraiensis)人工纯林,红松蒙古柞(Quercusmongolica)混交,红松白桦(Betulaplatyphylla)混交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碳密度和储碳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碳库是由土壤L层、F层、H层和B层分室构成,每个分室具有储碳功能和潜力。经双因素方差分析得知,不同红松人工生态系统类型、不同土层分室、不同坡位种类均对Soc质量分数,Soc密度有显著影响,红松蒙古柞混交Soc密度最高为278.63Mg·hm^-2,以分室比较属B层分室碳密度最高,为212.28Mg·hm^-2,以坡位比较坡下Soc密度最高,为394.18Mg·hm^-2,同时揭示了Soc质量分数,Soc密度与各分室有机质含量,分室的土壤垂直深度有明显的规律。这些研究结果说明,温带湿润地区地带性红松人工与天然混交的生态系统土壤有较高的碳储能力,为防止气候转暖,实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参考。

  • 标签: 土壤碳库 碳密度 碳质量分数 红松 混交林
  • 简介:在2006年雨季,对北京密云水库库西试验区的人工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文特征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单次降雨过程中,林冠截留量、穿透降水量和树干茎流量占大气降水量的比例,油松人工分别为8.46%~68.97%3、0.80%~90.63%和0.12%~1.62%,栎柏人工混交林分别为0.53%~29.35%6、8.48%~93.71%和2.17%~5.76%,2种林分的平均截留率分别为29.23%和18.21%,2种林分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分别为1.51和1.76mm。油松人工地0~30cm土层的最大贮水能力和有效贮水能力分别为204.90和68.23mm,栎柏人工混交林地的分别为160.80和41.87mm;油松人工地和栎柏人工混交林地的稳渗速率分别为0.68和0.22mm/min。

  • 标签: 水文效应 人工林 林冠截留 枯落物持水 土壤贮水能力
  • 简介:以雅长林场12a生光皮桦人工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光皮桦的生物量分布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光皮桦人工平均单株总生物量为115.45kg/株,其中树干占有的生物量最大,比重达到56.54%,细根占的比重最小,仅占0.24%。不同器官生物量大小排序为:树干(65.28kg)〉树枝(14.95kg)〉树皮(12.90kg)〉根蔸(11.76kg)〉粗根(5.37kg)〉树叶(4.23kg)〉中根(0.71kg)〉细根(0.28kg)。(2)光皮桦乔木层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93.52%,其生物量为122.38t·hm^2。林下植被生物量含量较少,仅8.48t·hm^-2,占林分总生物量的6.48%。不同结构层次生物量大小排序为乔木层(122.38t)〉枯落物层(4.26t)〉灌木层(2.35t)〉草本层(1.87t)。

  • 标签: 光皮桦 人工林 生物量 研究
  • 简介:摘要:天然保护工程是国家经济、林业、生态建设的重大项目,它是一项旨在丰富现有森林资源、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工程。因此,开展天然保护工程,是保护和开发林业资源、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造林是我国天然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将影响到整个天然保护工作的成效。文章拟从我国天然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入手,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 标签: 天然林 保护工程 森林管护
  • 简介:江苏省宿迁市是全国意杨主产区和中国花卉苗木之乡,曾先后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绿色江苏建设先进单位”。近年来,宿迁市立足传统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特色,紧紧依靠舆论引导、行政推动、科技支撑、机制创新和产业拉动,不断扩大营林规模,逐步实现了建设平原地区人工业资源大市和生态强市的目标,为林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项目支撑。

  • 标签: 林业资源 人工 林业产业化 科技支撑 农村工业化 花卉苗木
  • 简介:为了解黑龙江省东部山地落叶松人工生态系统对水质的影响,试验用多参数水质监测仪和原子吸收法对大气降水、穿透水、树干径流和地表径流中的pH值、溶解氧、浊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K、Na、Ca、Mg、Cu、Zn、Mn和Fe等水质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落叶松人工生态系统中,大气降水、穿透水、树干径流和地表径流pH值的变化都不甚明显,变异系数都较低.大气降水经过林冠层后溶解氧含量降低,浊度和电导率明显增加,氧化还原电位逐渐降低,Na、Ca和Mg离子总平均浓度逐渐升高.穿透水和树干径流中K、Ca元素的淋溶量明显高于其他元素,且树干径流各元素的净淋溶和淋溶系数均高于穿透水.地表径流对水质的酸化有缓冲作用.

  • 标签: 兴安落叶松 人工林 大气降水 穿透水 树干径流 地表径流
  • 简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及时空变化是制定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管理措施的重要依据,对全球碳循环与碳平衡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以华北土石山区不同密度油松和元宝枫人工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地类型的土壤密度、pH值以及全氮、速效钾、有机碳的质量分数等参数进行测定,对比分析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有机碳的质量分数、土壤有机碳密度、储量及垂直分布特征,探讨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理化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元宝枫林的平均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有机碳密度均大于油松林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有机碳密度在土壤表层(0~10cm)为最高值并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表现为2种林分密度下的元宝枫林无显著差异,而有机碳密度则表现为高密度元宝枫林〉低密度元宝枫林;在油松林中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有机碳密度均表现为中密度油松林〉高密度油松林和低密度油松林。油松林和元宝枫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密度均呈显著负相关,而全氮、速效钾与其呈显著正相关,油松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pH值呈显著相关,而元宝枫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pH值不相关。综上所述,华北土石山区元宝枫林较油松林具有更大的固碳潜力,而且土壤的有机碳质量分数及有机碳密度受树种和林分密度影响较大。

  • 标签: 土壤有机碳 碳密度 油松林 元宝枫林 华北土石山区
  • 简介:在对永安市尾巨桉人工、杉木林、毛竹林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基础上,对11年生尾巨桉、3年生尾巨桉与杉木林和毛竹林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全面比较.结果表明,3年生尾巨桉各层土壤中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全磷和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大多低于其他3种林地,反映了处于速生期的桉树对养分的旺盛需求和消耗;并且,速生期桉树还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土壤表层粘粒下移和酸化;但随着桉树种植年限的增加,这种状况有所改善.在此基础上,提出变炼山全垦为块状整地,速生期人工施肥,延长轮伐期,实行间种、轮栽并适当休闲养地,提高桉树人工生物多样性等措施,以实现桉树人工土壤养分平衡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 标签: 桉树人工林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