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提出了一种复合元音的指数式动态模型,它能将普通话的十三个复合元音的音色变化描述为几个目标值之间的动态运动。此模型用于语音合成时,能减少合成参数的存贮量,提高合成的复合元音的自然度。该模型也为进一步研究离散言语代码与连续语音声波之间的转换机制提供了一条途径。

  • 标签: 动态模型 共振峰频率 指数式 目标值 模型合成 二合元音
  • 简介:本文论证了不同汉语复合构词法的能产性互不相同,且构成一个连续统。偏正式复合法相对较为能产,处于连续统较高的位置;联合式等复合法则相对较不能产,处于连续统较低的位置。通过词汇判断的事件相关电位实验,结果发现P600反映了人脑对汉语复合构词法能产性的加工,即P600波幅越大,则被加工的构词法的能产性越高,反之相反。因此,复合构词法能产性差异有其认知神经基础。

  • 标签: 复合词 构词法能产性 词汇识别 事件相关电位
  • 简介:复合式听写是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自1997年6月开始在听力理解部分增加的新题型。本文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法,对该题型的使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式听写由于题型本身客观,很大程度上要求受试者尽可能地“记录”听力材料的某些原文内容,对于学生不当的听力理解习惯有一定推进与强化作用,使得测试的内容效度在实践中不能得到充分实现。作为测量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的工具,复合式听写的使用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 标签: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复合式听写 使用 听力理解水平 1997年 定性分析
  • 简介:《世说新语》双音复合词内部形式反映对象特征类分李杏华《世说新语》中有双音复合词1326条,从内部形式反映对象特征看,复合词可分为表象和表质两大类。表象复合词内部形式所反映的对象,能诉诸于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例如,声音、气味、状貌、外在行为...

  • 标签: 内部形式 《世说新语》 双音复合词 对象特征 结构项 行为特征
  • 简介:自2006年翻译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本科专业得以设置以来,全国已有几十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翻译专业,其中不乏地方本科院校。地方院校不同于研究型的综合院校,翻译专业也不同于英语专业,二者都有各自具体的人才培养特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地方院校的具体特点,在翻译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人才选拔、培训方法和教材使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找到能够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普适性的兼具应用型和复合型的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 标签: 翻译专业 人才培养 地方本科院校 翻译实践
  • 简介:本文聚焦中欧光伏争端,以衍生自双层博弈理论的三博弈理论为分析框架,对此次贸易争端进行分析和梳理。本文主要尝试通过“赢集”这一核心概念,解释此次争端中德国和欧盟的立场及行动。本文认为,在此次光伏争端的案例中不仅存在着中国与欧盟在国际层面的谈判和互动,欧盟与其成员国和利益集团之间,以及成员国与利益集团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而争端最后的解决结果是这几个层面互动的合力的结果。

  • 标签: 中欧光伏争端 双层博弈 三层博弈 欧盟决策机制
  • 简介:学习策略教学因其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自本世纪初以来已成为我国外语教育的重要内容并进入实施阶段。然而,学习策略教学研究相对滞后:总体上研究成果少,而且较多集中在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的策略训练上,缺少如何通过策略教学促进其教育目标实现的研究。因此,有必要从教育取向视角研究外语学习策略教学问题。由于总体上我国外语学习策略教学"缺乏分层、分类的针对性指导",采用系统分层的方法将策略教学研究分为本体、应用、实践三个层次并探讨其依据、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和意义便显得十分重要。

  • 标签: 本体、应用、实践三层次 外语学习策略教学研究 教育取向视角
  • 简介:本文采用认知心理学的实验方法研究词素间的语义关系对学龄前汉语儿童理解复合词的影响。实验材料为"性状+物体""材料+物体""用途+物体"三种语义关系的复合词,被试为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共84名儿童,实验任务是词—图匹配。结果显示,儿童理解陌生复合词的正确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三个年龄段儿童理解复合词词义的正确率与词素间的语义关系有关。儿童的错误选择的特点是,倾向于根据重心语素推断复合词的词义,所犯错误也和复合词内部语义关系有关。

  • 标签: 词素间语义关系 学龄前汉语儿童 理解复合词
  • 简介: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结构类型,其特点为复合词的意义大于构词语素的意义之和。复合词词义中不但包含语素的意义,而且还包含结构的意义,即结构义。依据语言的实际情况,文章归纳出九类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的结构义。结构义不但是复合词词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会对构词语素的意义产生影响,使其意义发生迁移,以至衍生出新义。

  • 标签: 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 结构义 语素义 衍生新义
  • 简介:俄语中带который的限定句(以下简称K限定句)主要有两种功能:限制和描写。限制功能的K限定句以主句事件中所涉及的事物为中心,其功能相当于表示事物的名词,在主句事件中所涉及事物的不确定语义基础上进行语义限制。整个复合句由主句表达一个事件,汉译时通常采用“的”字结构做前置定语。描述功能的K限定句以自身所概念化的事件为中心,事物作为中介联结两个独立的事件,这个中介在整个复合句中的表现形式则为主句中的基础词和限定句中的который。这类K限定句在汉译时会后置于主句,并且根据两个独立事件之间的事件关系采用相应的词汇表达形式。还有一类K限定句的功能与前述两种不同。这类K限定句从认知语义上说以事件为中心展开语言,本质功能是描述性的,表达一个事件。其所在的主句则不再表达独立的事件,而是依附于K限定句所概念化的事件。在汉译时先找到K限定句与主句的这种深层事件关系,然后把K限定句汉译成译语的主句,而把原语的主句译成译语的限定成分或其他次要成分。

  • 标签: 事件 功能 翻译 带который限定句的主从复合句
  • 简介:“语义透明度”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国内,将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紧密连接,为二语教学研究带来新的视角。文章借鉴“语义差异为语义距离”理论,基于类义词典《同义词词林》,以双音节复合词的词素义作为参考标准,通过计算复合词整词与词素之间的语义距离,评估两者间语义相关程度,构建语义透明度计算公式从而评估划分透明度等级,希望在通过数据公式客观计算语义绝对透明度方面有所助益。

  • 标签: 语义透明度 《同义词词林》 语义距离 双音节复合词
  • 简介:日语复合动词“~こむ”主要表示“主体或客体从某容器外向容器内作位移”的用法,译成汉语时为“~进”“~入”等形式。本文从认知角度,通过对日语复合动词“~こむ”与汉语中的趋向动词“~进”表示位移时的句法与语义特点进行对比,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

  • 标签: 认知 句法 语义
  • 简介:卓文君作《白头吟》以止相如的故事,早已考为谬误,然历代衍文众多,文人们似乎对《白头吟》的作者和本辞不甚在意,醉心于对其“本事”的累。实际上,《白头吟》“生成”的模糊性,造就了“累”的多样性。鉴于此,本文试以《白头吟》为例,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生发进行分析。

  • 标签: 《白头吟》 卓文君 本事 生成 层累
  • 简介:凡关心英汉语法的人都会发现,以兼语词组为谓语的汉语句子与带复合宾语的英语句子有不少类似的地方,但仔细琢磨又发现它们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颇为复杂。因此,对它们作一比较研究,无论对英汉互译,还是对深刻了解这两种语言的特点无疑都是有帮助的。

  • 标签: 兼语词组 汉语句子 复合宾语 直接宾语 汉语语法 语式
  • 简介:汉语复合动词名词化转指所形成的“名动词”,是汉语语法学研究与词汇学研究共同关注的问题。文章对汉语复合动词名词化转指语义、语法变化的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归纳出汉语复合动词名词化转指的类型,揭示其内部结构及其语义、语法特征,并探讨了汉语复合动词名词化转指的成因及其分布情况,对词汇学与语法学研究及汉语语文辞书编纂,都具有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 标签: 双音复合词 动词名词化转指 语义语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