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科麻醉与镇痛中应用右美托咪定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间94例在我院分娩的产妇进行研究,根据麻醉镇痛方式分为对照组(常规方式)和观察组(右美托咪定)两个小组,对比效果。结果:观察组中患者在分娩过程中的分时间段心率变化波动和平均动脉压波动幅度相对于对照组均具有显著优势,差异明显(P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产科 麻醉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在高龄患者髋部骨折手术的应用。方法:选取 2018年 3月— 2019年 3月我院收治的 26例进行髋部骨折手术的高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的患者均进行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首先患者取平卧位,超声引导下行患侧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阻滞,然后取侧卧位进行硬膜外穿刺,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情况按需分次追加硬膜外用药。评估患者侧卧位时、术中以及术后 12小时 VAS评分以及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的配合程度,记录硬膜外用药的总量以及芬太尼使用剂量,观察记录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在侧卧时的 VAS平均评分为( 2.69±1.79),术中为( 1.62±0.51),术后 12小时为( 1.91±0.68);所有患者的平均硬膜外用药总量为( 10.41±1.82) ml,芬太尼总剂量为( 106.97±9.96) μg;手术过程中 22例患者稳定配合, 3例患者出现轻微疼痛不适, 1例患者出现出血过多,疼痛难忍的情况,但最终得到了良好的控制;所有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对于高龄的需要进行髋部骨折手术的患者来说,使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术可显著的提高髋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改善高龄患者的配合情况,有助于维持高龄患者的生命体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未来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 连续硬膜外麻醉 高龄患者髋部骨折
  • 简介:[ 摘要 ] 目的:评价两种麻醉药物在牙体牙髓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 92例牙体牙髓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 1组和研究 2组,给予研究 1组利多卡因麻醉,给予研究 2组阿替卡因麻醉。结果:研究 1组、研究 2组的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 1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低于研究 2组( P<0.05),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研究 2组( P<0.05)。结论:与利多卡因比较,阿替卡因用于牙体牙髓病临床麻醉的效果更好,麻醉风险更低。

  • 标签: 牙体牙髓病 阿替卡因 利多卡因 麻醉效果 麻醉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骨科老年患者使用手术治疗过程中采用心理护理方法,观察该种护理对麻醉的影响和应激的影响。方法:将我骨科在2017年5月到2019年5月收治的老年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分成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和治疗组使用心理护理方法。结果:(1)两组麻醉效果对照主要从VAS、OAA/S、Aldrete评分、心率进行对比,其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骨科 老年患者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对锁骨骨折患者手术安全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12月20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研究组、对照组,研究组采取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利用传统麻醉,比较两组手术安全、麻醉不良反应等差异。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10.00%,对照组不良反应20.00%,两组术后疼痛评分、麻醉完成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锁骨骨折患者采取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更高,值得重视。

  • 标签: 锁骨骨折 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 术后疼痛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基于超声引导下行髂筋膜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中2020年6月间在我院行半髋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64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将其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成各32例的对照组与实验组,前者接受椎管麻醉前少量麻醉药物静脉推注后实施椎管内麻醉,后者则接受椎管麻醉前20分钟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后行椎管麻醉,并对比这两组不同的麻醉效果。结果 观察两组的心率以及平均动脉压,结果实验组麻醉中以及术后6小时的心率以及平均动脉压均较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

  • 标签: 超声 髂筋膜阻滞麻醉 髋关节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宫腔镜手术的麻醉分析。方法:选取在本医院收治的宫腔镜手术麻醉患者75例,患者均给予2.0mg/kg丙泊酚麻醉,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进行分组,分为A、B、C三组,分组各为25例。分别给予舒芬太尼量为A组=0.15μ/kg,B=0.2μ/kg,C=0.25μ/kg对比三组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治疗效果。结果:宫腔镜手术后,A组患者的意识恢复时间短于B、C两组,血氧饱和度(SpO2)高于B、C两组,A组丙泊酚用量低于B、C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宫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采用0.15μ/kg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缩短意识恢复时间,稳定SpO2,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舒芬太尼 丙泊酚 宫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保温护理干预在老年手术麻醉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某院2019年2月-10月收治的37例老年手术麻醉患者,20例实验组采用保温护理干预,17例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153.2±19.8)min、输液量(2281.1±62.8)mL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复苏时间(25.34±3.27)min、麻醉后肛周温度(37.8±.2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温护理可以优化老年手术麻醉围手术期的生命体征状态,辅助手术治疗达到最佳医疗效果。

  • 标签: 保温护理 老年患者 手术麻醉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应用静脉复合麻醉干预无痛人工流产术的用药效果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截止,期间我院收治的92例实施无痛人工流产术病患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92例患者依照计算机表法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每组患者人数均为46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丙泊酚)进行临床麻醉,研究组使用静脉复合麻醉(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后镇痛效果、不良情况发生几率、临床麻醉效果等。结果:经临床研究得出,研究组患者临床麻醉有效率为(97.83%)与对照组患者麻醉有效率(84.78%)相比较,研究组麻醉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不良情况发生几率(4.35%)其结果,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不良情况发生几率(21.74%);研究组患者氧分压、麻醉维持时间、术后清醒时间、出血时间等各项临床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开展比较分析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临床应用静脉复合麻醉干预无痛人工流产术患者,其用药效果显著,能够降低病患术后不良情况发生几率、提高麻醉维持时间及效果,改善病患术后出血,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无痛人工流产术 静脉复合麻醉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应用静脉复合麻醉干预无痛人工流产术的用药效果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截止,期间我院收治的92例实施无痛人工流产术病患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92例患者依照计算机表法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每组患者人数均为46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丙泊酚)进行临床麻醉,研究组使用静脉复合麻醉(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后镇痛效果、不良情况发生几率、临床麻醉效果等。结果:经临床研究得出,研究组患者临床麻醉有效率为(97.83%)与对照组患者麻醉有效率(84.78%)相比较,研究组麻醉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不良情况发生几率(4.35%)其结果,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不良情况发生几率(21.74%);研究组患者氧分压、麻醉维持时间、术后清醒时间、出血时间等各项临床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开展比较分析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临床应用静脉复合麻醉干预无痛人工流产术患者,其用药效果显著,能够降低病患术后不良情况发生几率、提高麻醉维持时间及效果,改善病患术后出血,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无痛人工流产术 静脉复合麻醉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给予彩超联合神经刺激仪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手术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实施传统神经刺激仪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实施彩超联合神经刺激仪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氧化应激指标。结果:观察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更短(P

  • 标签: 彩超 神经刺激仪神经阻滞麻醉 老年下肢骨折 麻醉效果 血流动力学 氧化应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 采用曲马多联合地塞米松对治疗剖宫产产妇硬膜外麻醉寒战反应的效果 。 方法:按动态随机化原则将我院 201 6 年 10 月 -201 8 年 11 月 收治的 90 例剖宫产产妇 分为 2 组,所有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均出现了寒战反应 ,对照组行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治疗,观察组行曲马多联合地塞米松治疗 。结果:观察组 5min 寒战消失率、术毕寒战复发率及术后寒战复发率均较对照组更有优势, 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值< 0.05 。 结论: 采用曲马多联合地塞米松对治疗剖宫产产妇硬膜外麻醉寒战反应 效果显著 。

  • 标签: 曲马多 地塞米松 剖宫产产妇 硬膜外麻醉 寒战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宫腔镜手术中丙泊酚、羟考酮的复合麻醉效果。 方法: 选取 2018 年 6 月至 2019 年 6 月期间于本院进行宫腔镜手术的 200 例患者,以患者采取的不同麻醉方案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采用丙泊酚、羟考酮复合麻醉的研究组和采用丙泊酚、地佐辛复合麻醉的对照组,每组 100 例。组间对比心率与平均动脉压的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研究组麻醉前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对照组麻醉前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有明显改变, 差异 存在 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 存在 统计学意义( P < 0.05 ) 。 结论: 在宫腔镜手术中 进行 丙泊酚、羟考酮 复合麻醉不仅可以保持血流动力学平稳,还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丙泊酚 羟考酮 宫腔镜手术 麻醉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采取综合护理的方法对于手术患者其麻醉苏醒期间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及安全性研究。方法:我们医院对于 2017年 12月至 2019年 7月接受手术医治的患者作为本文实验的主要探究对象,共计 60例,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所有的患者依据自身的病症情况将其分成两个组,分别为常规护理组和实验护理组,常规护理组之中的患者单纯的采取基本的护理策略,而对于实验护理分组之中的患者则在基础护理上采取综合护理策略对其展开护理,两种护理方式实行结束之后将对两组病患者其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和探究。结果:护理方法实施结束之后,统计了相关的数据,结果表明本次实验的过程当中的病患者 在实施综合护理护理之后仅有 3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同时,实验护理组病患者在实施综合护理方法护理之后病患者的麻醉苏醒时间更快。讨论:临床上,麻醉处理已经成为医学史上手术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医学手段,使用综合护理的护理方法来展开护理,可以显著的降低不良反应现象,又可以使患者更早的苏醒,临床效果明显。

  • 标签: 手术 临床效果 麻醉苏醒 综合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 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骨科全麻术后患者麻醉复苏期护理 。 方法: 将我院选取的数名骨科全麻术后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并以 201 8 年 6 月至 2019 年 12 月期间收治的 112 例为研究对象。后将所有患者分组为 A 组和 B 组,两组人员的数量均为 56 例, 分别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和常规护理理念对其进行护理 研究 。 结果: 经过研究后显示,在不良反应问题改善效果的对比方面,相较于 B 组护理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6.07% , A 组护理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3.57% 相对更低,二者之间的比较有意义( P < 0.05 )。 结论: 为帮助处于骨科全麻术后麻醉复苏期的患者在恢复期间减少受到不良反应问题的影响,促使其恢复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护理人员需要坚持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其实施护理,具有显著的临床护理效果。

  • 标签: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骨科 麻醉复苏期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施超声引导下经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将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50例接受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周各25例。对照组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经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应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2.00%,对照组优良率为64.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的辅助下,经由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具有满意的麻醉效果,为手术的顺利时候奠定良好基础。

  • 标签: 超声引导 肌间沟入路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醉恢复室在护理管理中开展精细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1-2020.1我院收治的麻醉患者(n=80)随机分为各40例对照组(常规管理)与观察组(精细化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满意度、操作合格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满意度评分、操作合格率分别为[(92.702.50)分]、90.00%,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显著性差异(P

  • 标签: 满意度 精细化管理 麻醉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地佐辛对小儿耳鼻喉手术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行全身麻醉耳鼻喉手术的患儿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儿人数均为30例。所有患儿均接受常规的临床护理、手术治疗及全身麻醉,对照组患儿在手术结束前15min注射生理盐水,观察组患儿在该时间点注射地佐辛,比较这两种方法对患儿苏醒期躁动的影响。结果:经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两组患儿的术后苏醒时间、平均拔管时间、拔管5min后呼吸频次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任何明显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儿在苏醒时、苏醒后15min和苏醒后30min的躁动评分,均与对照组患儿的相关数据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身麻醉耳鼻喉手术结束前15min注射地佐辛,有助于减轻患儿苏醒期的躁动情况,有效避免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该类患儿及早康复,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地佐辛 耳鼻喉手术 全身麻醉 苏醒期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