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氯吡雷治疗疗效及抗炎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2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和加用氯吡雷治疗组(氯吡雷组)各26例,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抗炎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氯吡雷组总有效率93.31%明显优于常规组73.07%(P<0.05);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IL-6及IL-8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氯吡雷组降低较常规组更为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未见出院(P>0.05)。结论氯吡雷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且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 标签: 氯吡格雷 急性脑梗死 抗炎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奥扎雷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治疗组患者给予奥扎雷钠80mg联合丹红注射液30ml,1次/d;对照组患者给予奥扎雷钠80mg,2次/d,均14d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扎雷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优于奥扎雷钠。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奥扎格雷钠 丹红注射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脑梗塞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雷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接收的82例脑梗塞患者,根据用药治疗的措施不同分为单纯组和综合组,每组41例。统计两组患者资料,并且进行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对比。结果综合组的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优于单纯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塞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氯吡雷进行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氯吡格雷 脑梗塞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扎雷钠联合降栓酶用于脑血栓治疗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到我院接受奥扎雷钠联合降栓酶治疗脑血栓的96例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的56例病人接受奥扎雷钠联合降栓酶的治疗,对照组的40例病人单纯采取奥扎雷钠的治疗,对两组病人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痊愈率达到60%,有效率达到80%,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奥扎雷钠联合降栓酶用于治疗脑血栓,可以事半功倍,安全可靠,值得今后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奥扎格雷钠 降栓酶 脑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糖尿病患者联合吡列酮治疗的临床观察。方法入选患者分为接受胰岛素促泌剂组和胰岛素泵治疗组,共两组,疗程为3周,且在治疗1周后均加口服吡列酮片。记录两组患者的每日血糖检测结果(三餐前,三餐后两小时,睡前血糖)。治疗两周后。加服吡列酮前血糖达标率60%,加服吡列酮片后一周的血糖达标率94.7%。前后具有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P<0.05),服吡列酮前后胰岛素日均用量分别为(22.2±10.6)U,(9.4±6.4)U,前后具有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P<0.05)。加服比列酮后,原服用胰岛素促泌剂需减量。且加服吡列酮后仅有5人有轻微胃肠道反应,但可以耐受。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联合吡列酮与胰岛素促泌剂或胰岛素治疗,使更多患者血糖达标,并节约胰岛素促泌剂与胰岛素的用量。同时,比列酮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治疗依从性。

  • 标签: 吡格列酮 联合 2型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雷联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9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5例,对照组45例。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雷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上述指标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1.11%)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有效性、安全性均优于单纯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有利于保障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

  • 标签: 冠心病心绞痛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肠溶片 联合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与氯吡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起病24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均为颈内动脉系统),随机分为2组,2组均给予相同抗高血压、瑞舒伐他汀调血脂稳定斑块、降颅压、脑细胞活化及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氯吡雷,前3天300mg/d-1,以后每日75mg,2组疗程均为21d。比较2组疗效,血清CRP水平、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变化规律、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与临床的关系。结果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清CRP水平降低、纤维蛋白原降低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均正常。结论阿司匹林+氯吡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较阿司匹林单一应用可有效阻止卒中进展,改善预后,不良反应未见增加。并且两者联合应用可显著降低血清CRP水平,降低纤维蛋白原,抑制急性脑梗死过程中的炎症反应,减轻脑缺血性损伤。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氯吡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64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雷,治疗4周后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88%,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及预后,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可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解决在血管超声未广泛使用的前提下,如何提高患者PICC穿刺成功率问题。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3年8月我院静脉治疗小组对用常规方法置入PICC困难的29例患者,采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MST)技术置入PICC导管。结果29例患者全部置管成功,成功率100%。结论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技术进行PICC置管,提高了PICC的适用率和置管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非超声引导 改良塞丁格(MST)技术 PICC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雷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患者,共计150例。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雷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雷治疗脑梗死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深入研究。

  • 标签: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脑梗死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瑞洛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2015年间的6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口服替瑞洛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氯吡雷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累积发生率、治疗第1d和第7d时两组患者hs-CRP和IL-8、NT-proBNP的变化、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MACE累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的hs-CRP和IL-8、NT-proBNP水平下降更加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替瑞洛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能显著降低细胞炎症因子,有利于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减少MACE的发生。

  • 标签: 替格瑞洛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氯吡格雷 不良心血管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氯吡雷与阿司匹林用于进展型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9月就诊的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中随机选取42例,依照所有患者入院就诊的编号进行平均分组,其中单号分为对照组,双号为实验组,每组患者21例,对照组患者予以阿司匹林方案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则给予氯吡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方案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经过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48%明显较高,且治疗后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氯吡雷与阿司匹林用于进展型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较显著,可有效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标签: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进展型脑梗死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微教学培训模式在护生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进行实习培训的护生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的带教培训模式;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创新性采用微教学培训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护生出科成绩及带教满意度,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照组护生出科理论成绩为80.43±2.34,实践操作77.78±3.33,带教满意度为80%(40/50);观察组护生出科理论成绩为92.89±3.21,实践操作88.99±3.21,带教满意度为96%(48/50),两组数据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教学培训模式在护生规范化培训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显著提升护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度及操作能力,并提升带教满意度,提升医院的整体带教质量,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微格教学 护生规范化培训 出科成绩 带教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扎雷钠联合红花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2月—2011年7月收住的TIA病人7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人,对照组常规抗凝,控制血压,血糖,应用奥扎雷钠静点,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红花针静点。结果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 标签: 奥扎格雷钠 红花 短暂性脑血管发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雷口服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联合采用阿司匹林及氯吡雷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3.3%)显著高于对照组(72.5%),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及氯吡雷治疗脑梗塞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阿斯匹林 硫酸氢氯吡格雷 脑梗塞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临床针对冠心病在介入治疗血管中应用氯吡雷在预防不良事件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均等分成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而试验组应用氯吡雷。统计冠心病患者用药治疗期间出现的局部出血、血栓等不良事件,以及用药24h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素B2等功能指标。结果试验组患者用药治疗期间出现的局部出血、血栓等不良事件人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可见,P<0.05。试验组患者用药24h后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素B2等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别显著可见,P<0.05。结论临床针对冠心病应用氯吡雷治疗可以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改善患者用药后的血小板聚集,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氯吡格雷 冠心病 介入治疗 心血管不良事件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甘精胰岛素加瑞列奈与预混胰岛素两种降糖治疗方案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例应用甘精胰岛素加瑞列奈与22例预混胰岛素降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统计用药2年后中断治疗人数、发生低血糖次数、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结果两者治疗后发生低血糖次数、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存在差异,预混胰岛素组体重指数相对变化小,有效性相对好,但是易发生低血糖,安全性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两者利弊,应对糖尿病病人选用个体化治疗方案。

  • 标签: 重组甘精胰岛素 胰岛素促泌剂 预混胰岛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氯吡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2日—2018年10月25日就诊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00例,实施信封随机分组模式进行分组,50例/组,分别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凝血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氯吡雷与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效果显著。

  • 标签: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急性心肌梗塞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纤溶酶联合奥扎雷钠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2例进展型脑梗死按入院的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肠溶阿斯匹林、阿洛伐他汀钙、依达拉奉、神经营养剂等常规方法治疗;对照组以常规的内科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纤溶酶联合奥扎雷钠,疗程均为14天。结果两组的血液流变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SD)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2.8%)与对照组(62.5%)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两组均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结论纤溶酶联合奥扎雷钠治疗进展型脑梗死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且疗效可靠。

  • 标签: 纤溶酶 奥扎格雷钠 进展型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非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技术在基层医院PICC置管中的应用体会。方法总结分析32例因肘部血管条件差,无法用传统方法进行PICC置管的病人,采用非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技术置入PICC导管的资料。结果32例患者全部一次置管成功,无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非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技术置入PICC导管能够有效解决基层医院应用传统方法无法置入PICC导管的实际问题。

  • 标签: 非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技术 PICC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