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磁共振增强扫描对脑实质结核和脑转移瘤的诊断和鉴别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从2019年1月开始,至2020年12月为止,选择在上述时间段内我院接受治疗并确诊为脑实质结核的患者25例以及脑转移瘤患者25例,对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或者是正是治疗前通过颅脑常规MRI扫描、钆喷酸葡胺(Gd-DTPA)增强、弥散加权成像(DWI)以及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的影像学检查,并对最终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对患者的脑实质结核以及脑转移瘤病灶你的DWI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以及MRS的Cho/NAA,并将其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25例脑实质结核患者均表现为多发性,呈现出比较均匀的结节状强化状态比例为33.76%,表现出环形强化伴实性中心比例为58.01%,同时还有7.79%呈现出环形强化伴液体中心。25例脑转移瘤患者中表现为单发性为8例,为多发性的患者17例;表现为均匀结节状强化比例为4.22%,为不均匀斑片状强化的病灶组织8.45%,环形强化病灶组织比例为87.33%。脑实质结核rADC值及Cho/NAA均低于脑转移瘤(P<0.05)。结论:对于出现脑实质结核和脑转移瘤的患者通过磁共振增强的方式进行诊断能够较明显的显示出患者所出现的病灶组织的形态于大小,DWI以及ADC的最终值能够反映出上述两种疾病的病灶组织的微观结构变化情况,更加有利于临床进行的疾病诊断于鉴别。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脑实质结核 脑转移瘤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检查与磁共振影像对新生儿缺氧性脑病的诊断效果。方法:采取我院2019年4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64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作为本次实验对象,随机分配为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各32例,实验组患者实施磁共振影像检查,参照组患者实施CT检查,比较两组新生儿的疾病检出结果。结果:CT检查和磁共振影像对新生儿诊断均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实验组的检出率96.88%显著优于参照组86.38%,诊断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影像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检测结果显著优于CT影像检测结果,可以投入到临床使用。

  • 标签: CT检查 磁共振影像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股骨头坏死患者在进行临床诊断时应用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时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2020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股骨头坏死患者54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了上述两种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磁共振检查对此病的I期阳性诊断率、诊断准确率以及各种阳性征象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Ⅱ期、Ⅲ期阳性诊断率两种检查方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检查的优势更为明显,尤其是对于早期股骨头坏死检出效果更好,且对机体损伤更低,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CT 核磁共振 股骨头坏死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采取高频彩超与核磁共振(MRI)的诊断效果。方法:从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中抽选87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证实确诊为早期乳腺癌,同时分别接受高频彩超、核磁共振(MRI)和高频彩超与核磁共振(MRI)联合诊断,对比不同检测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高频彩超诊断准确率为81.61%,核磁共振(MRI)诊断准确率为91.95%,高频彩超与核磁共振(MRI)联合诊断准确率为98.85%,核磁共振(MRI)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高频彩超诊断,高频彩超与核磁共振(MRI)联合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高频彩超诊断和核磁共振(MRI)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203、14.668、4.717,P

  • 标签: 高频彩超 核磁共振(MRI) 早期乳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乳腺X线摄影与3.0T磁共振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4月到2021年10月前来我院进行检查的疑似乳腺癌患者共计有156例,对其进行乳腺X线摄影与3.0T磁共振两种方式进行检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不同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经过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为137例,良性肿块19例;磁共振诊断出良性和恶性分别为21例、135例;行钼靶摄影诊断良恶性分别为25例、131例;3.0T磁共振对于乳腺癌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比乳腺X线摄影更高,相关数据有明显差异(P

  • 标签: 乳腺X线摄影 3.0T磁共振 乳腺癌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接受的66例乳腺疾病患者纳入本次研究范围,所有患者均开展DCE-MRI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诊断结果差异。结果 DCE-MRI的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准确率与病理结果接近,P>0.05。结论 乳腺疾病患者以DCE-MRI进行良恶性鉴别的准确率与病理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疾病误诊或漏诊风险较低,达到了理想的应用效果。

  • 标签: 磁共振 动态增强扫描 乳腺疾病 良恶性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膝关节外伤的诊断中使用磁共振、64排螺旋CT诊断的效果和价值。方法:回顾性方式将2020.1-2021.2内73例膝关节外伤患者纳入研究,电脑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64排螺旋CT)和观察组(37例,磁共振),观察诊断效果和价值。结果:观察组膝关节外伤诊断准确率较高,韧带和半月板受损具体分级较为仔细,两组数值相比,P<0.05。结论:对膝关节外伤患者实施诊断,与64排螺旋CT相比,临床更建议推广磁共振技术,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 标签: 膝关节外伤 磁共振 64 排螺旋 CT 诊断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采取CT及磁共振诊断的价值和检出情况。方法:选取我院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110例,对于患者均结合CT及磁共振诊断,以脑脊液诊断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隐球菌脑膜炎、脑囊虫病、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等疾病检出率。结果:磁共振诊断隐球菌脑膜炎、脑囊虫病、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等疾病检出率对比CT等疾病检出率更高,有统计学对比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诊断应用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当中可提高检出率,诊断准确性较高。

  • 标签: CT 磁共振 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3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1周后接受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测办法颅内动脉瘤检出率;比较两组对颅内动脉瘤参数检出情况。结果:手术检查发现37例患者共计41处颅内动脉瘤,经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出率为92.68%,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97.56%相近(P>0.05)。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中,瘤体最大横径、顶颈距、颈宽水平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相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头颅核磁共振在诊断脑血管性痴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初始时间为2018年1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1月,选择我院正在接受治疗的50例脑血管性痴呆患者,将其分为分为观察组;50例阿尔兹海默病(AD)患者分为参照组,使用头颅核磁共振诊断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患者左右海马体积。结果:观察组患者左右侧海马体积显著大于参照组(P<0.05)。结论:头颅核磁共振可以准确的分别脑血管性痴呆和AD患者的区别,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头颅核磁共振 脑血管性痴呆 AD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对患者实施术前乳腺磁共振检查与术后三维放疗综合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需要选取乳腺癌保乳患者,病例数64例,纳入时间段2020年3月~2020年7月。为了提升研究效果,采用分组式结果分析,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n=32例)与对照组(n=32例),组别不同运用的治疗对策不同,对照组乳腺癌保乳患者采用常规治疗与B超检查,观察组乳腺癌保乳患者运用术前乳腺磁共振检查与术后三维放疗,研究期间需要护理人员做好记录工作,重点记录患者疾病治疗效果与额外病变检出数目。结果:观察组乳腺癌保乳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乳腺癌保乳患者运用术前乳腺磁共振检查与术后三维放疗综合治疗可以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乳腺磁共振检查 术后三维放疗 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核磁共振、乳腺钼靶对早期乳腺癌影像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 于2020年5月至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磁共振成像(MRI)应用于诊断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转移瘤性骨折的鉴别价值。方法:本研究对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间50例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病案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病因分为两组,参考组(转移瘤性)25例,41节椎节,研究组(骨质疏松性)25例,30节椎节,其中研究组中包括10例Kummell病,11节椎节。观察两组MR1影像学特征以及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结果:研究组的特征更多表现为扁平形和倒楔形,而参考组呈现出楔形和凹陷形的特点,(P<0.05)。在椎体的影像特征上,研究组在T1加权像(T1WI)表现为低信号,T2加权像(T2WI)呈现高信号,而在扩散加权像(DWI)上同样为高信号。相比之下,参考组的椎体在DWI上显示低信号,且在T1WI上也显示出低信号。(P<0.05)。此外,研究组的椎体后缘多呈现膨隆状态,参考组则以成角形态为主,(P<0.05)。研究组ADC值为(1.31±0.51)mm2/s,显著低于参考组的(2.23+0.51)mm2/s,Kummell病是骨质疏松椎体骨折伴骨不连,又称缺血坏死,随着人口老龄化,近几年发病率不断提高,MRI各序列表现双低信号气体影,后期为充满液体或肉芽组织,T2加权像(T2WI)可见双线征 。结论:磁共振成像的特性以及ADC值在区分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与转移性肿瘤引起的骨折方面展现出了重要的鉴别作用。

  • 标签: 磁共振 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 Kummell病 转移瘤性骨折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核磁共振、乳腺钼靶分别应用于早期乳腺癌的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5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诊断资料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核磁共振与乳腺钼靶影像学诊断,对比两组诊断方式的准确性。结果所有患者经影像学诊断后,其中核磁共振的诊断准确性较之乳腺钼靶的诊断准确性更高,两种方式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核磁共振影像学诊断应用于早期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中,其准确性更高,但乳腺钼靶操作简单,应用范围广泛,因此可将两种方式联合用于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中,有利于临床治疗工作的有序推进。

  • 标签: 核磁共振 乳腺钼靶 早期 乳腺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超声弹性成像主要是依据人体不同组织弹性系数的不同特征的一种新技术,在弥补常规超声不足的同时,目前也成为其中的一个研究热点。超声弹性成像能够获得较为准确的弹性制,本文通过对肝纤维化、肝硬化以及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超声弹性分析,本文通过探究脾脏超声弹性成像分析,旨在提升临床价值。

  • 标签: 脾脏 超声弹性成像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超声弹性成像主要是依据人体不同组织弹性系数的不同特征的一种新技术,在弥补常规超声不足的同时,目前也成为其中的一个研究热点。超声弹性成像能够获得较为准确的弹性制,本文通过对肝纤维化、肝硬化以及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超声弹性分析,本文通过探究脾脏超声弹性成像分析,旨在提升临床价值。

  • 标签: 脾脏 超声弹性成像 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