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正>新音阶、古音阶、清商音阶(或称清乐音阶、雅乐音阶、燕乐音阶)为中国的三种传科七声音阶形式——此说在我国音乐理论界甚为通行,被奉为不刊之论,并广为应用于传统与现存民族民间音乐的记谱整理等实际工作中,然而却时常发生同一乐调在音阶属性认识上的分歧与抵牾,矛盾十突出。音阶观念的矛盾现象并非肇端于学力浅薄者之不敏。我国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即有言论:“(晋荀勖笛)下徵调就是一个新音阶,相当于现代的do调式;”其意思是:古音阶的徵调式等于新音阶。同一现象

  • 标签: 新音阶 传统七声音阶 古音阶 清商音阶 调式音阶 三分说
  • 简介:午休是学生承接繁忙课业的重要缓冲,午休时间的集中性与集体活动性相对于纷繁复杂的课程活动来讲,更有利于学校集中力量进行校园文化的打造。世界名曲是文化中的精粹,鉴赏名曲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校园文化的形成。本文通过对午休十钟与世界名曲鉴赏活动结合的实践探索,分享育人心得。

  • 标签: 名曲 鉴赏 学生
  • 简介:视唱是学生理解感知作品的最直观且基础的行为,分析拆解单声部视唱中的隐伏旋律,用声部训练的方法来视唱隐伏旋律的片段,更有助于学生对视唱作品的整体把握,并培养其声部思维的能力和良好的内心听觉,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

  • 标签: 隐伏 旋律 单声部 多声部 声部思维 视唱
  • 简介:<正>律学在我国有着十悠久的历史。自二千多年前,我国有了三损益法后,不少律学家为探索一种能以十二律循相还宫为目标的新律,而相继努力,曾取得了卓越成绩。其中,尤以明代朱载堉首创之十二平均律——新法密率,贡献最大,举世瞩目。朱载堉在什么条件下,又在什么影响下取得如此成就的?言人人殊。一种观点认为是“数学发展的结果”。其实,朱载堉新法密率的理论中,只涉及数学的勾股定理及开方术,而这些算术,早在公元前100年左右成书的《周髀算经》一书

  • 标签: 新法密率 朱载堉 三分损益法 十二平均律 《周髀算经》 生律
  • 简介:本研究以四套古琴琴弦所发相同音高乐音为例,分析了乐音分音在起振过程中的时域变化特性。通过与乐音频谱分析结果相比较,发现音时域变化特性能更加突出地反映古琴乐音音色的物理客观差异,证明将音时域分析应用于乐音音色比较,能够得到更加明晰和精确的比较结果,在提取乐音声学特征方面具有频谱分析不能取代的独特优势。

  • 标签: 音色 分音 时域特性 古琴
  • 简介:<正>中国古代乐律学的两个概念——三损益法与三损益律,在现代人的观念中似乎并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其含义是明确的。三损益法是一种生律方法,而三损益律,即通过三损益法产生的律制。对于三损益法,笔者的理解与上述并无分歧,而对于三损益律,笔者认为由于这种解释缺乏历史的视野,难于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古代三损益这种律学观念的历史内涵,因而是有缺陷的。那么,回到古代文献有关记载本身,以史料为起点作再次的考察,应该说仍是有必要的。

  • 标签: 吕氏春秋 三分损益律 历史内涵 三分损益法 律历志 史料
  • 简介:<正>三毕生致力于"打通"文史哲和中西文化的钱先生对不同学科往往采取一种"同贯共规"的态度,力求"泯町畦而通骑驿",以"使小说、诗歌、戏剧,与哲学、历史、社会学等为一家"。在他的著述中,仅有少量篇章以探讨戏曲艺术规

  • 标签: 戏曲论 钱锺书 管锥编 戏曲创作 钱先生 《管锥编》
  • 简介:前言兴德米特在柏林国立音乐学院任教十年后,于1937年发表了他的第一本教材《作曲技法》。他在前言中曾写道:“谁要是不回避‘为什么’这场无休止的战斗,不顾在学生面前丢脸的危险性,对每个新问题深究其源,认真探索,那么,谁就有可能领会这句话——我感到自己有责任,把自己的时间与精力用于研究动听的音乐的发明与创作,并贡献一篇理论性文章。”1939年他的第二本教材《作曲技法(二声部作曲技法练习)》出版了,人们这才知道兴德米特所有教材的内容,都是通过课堂教学检验,才送去付印的。久

  • 标签: 作曲技法 和弦结构 根音 大三度 作曲法 理论性文章
  • 简介:一般认为,宋元南戏、元杂剧以及明清传奇在音乐体制上属于所谓"曲牌连套体",这种音乐体制与花部、地方戏的"板腔体"很不同。不论南曲系统的南戏及传奇,还是北曲系统的杂剧都是有"套"的。就戏剧结构看,杂剧、南戏及传奇都"折"或"出",

  • 标签: 元杂剧 元刊杂剧三十种 早期南戏 传奇剧本 套曲 曲牌体
  • 简介:从物质—制度—思想的文化三角度来看,作曲人才的培养和形成包括三方面因素,即创作材料、创作方法和创作思想。"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共同课的讲授内容应以中国民间音乐的构成材料为主,发展手法和相关思想为辅;学习方式应以感性的音乐实体(音响或音像形式)的视听记忆及模唱等实际操作为主,理性的文字知识的了解为辅。按系分班的个性化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基本方向。在该课针对作曲系的教学中,对中国民间音乐的内部分析应以简驭繁地突出风格分析,外部分析应对比其与古今中外其他重要的相关音乐的异同。还可采用模写——中国民间音乐的风格模仿写作的实践形式。

  • 标签: 创作材料 创作方法 创作思想 作曲人才培养 分系教学
  • 简介:2017年12月13日下午14时,由共青团辽宁省委员会、辽宁出版集团、辽宁省学生联合会主办,其青团沈阳音乐学院委员会承办的辽宁省高校第二届“大学声视界”校园演说大赛选拔赛在长青校区音乐剧场成功举行。本次大赛秉着为践行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全民阅读”和省委倡导的“书香辽宁”活动号召,结合团中央的中心工作和团省委重要战略部署,从不同视角诠释了“读书共享公益”这一大赛主题。

  • 标签: 音乐学院 辽宁省 大赛 沈阳 演说 校园
  • 简介:本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对“形”概念属的所指进行分析;二、梳理近年来国内有关“形”理论研究的文章,对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三、利用“形”理论的自相似性特征对歌曲《踏雪寻梅》的旋律形态与发展手法进行分析。通过对“形”理论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利用形特征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说明“形”理论在音乐作品分析中的可行性,展望其对音乐分析与音乐创作方面将产生的积极意义。

  • 标签: 分形 自相似性 迭代 踏雪寻梅 旋律
  • 简介:中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着"分科"与"合科"教学的两种课程模式,对于"分科"或"合科"问题的争论,透视出中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这不仅仅是"分科"或"合科"教学的策略选择,其实质是学科中心主义、应试主义、二元对立定势思维的现实体现。探寻问题的路向,应是明确理论立足点,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研讨兼顾音乐知识、能力、个性的协调发展,音乐教育人文素质、学科知识、艺术素养的有效整合;在方法论指导下审视音乐能力培养模式,多维立体地进行课程评价。本文以基本乐科为例,以探讨思考问题的思想根源为切入点,以方法论的视角审视问题的理论实质,阐述乐理与视唱练耳""、"合"之利弊,分析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发展的路向。

  • 标签: 音乐教育 课程 基本乐科 “分科”与“合科”
  • 简介:《吕氏春秋》作为一部战国末期成书、被东汉高诱称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的古代宏篇巨著,全书体例先后设“十二纪”、“八览”、“六论”,计十余万言。“十二纪”中的“仲夏纪”设有《仲夏》、《大乐》、《侈乐》、《适音》、《古乐》诸篇,“季夏记”设有《季夏》、《音律》、《音初》、《制乐》、《明理》诸篇。其中《音律》一篇,先讲三损益律十二律生律方法,

  • 标签: 三分损益 生律 再认 先秦 《吕氏春秋》 《仲夏》
  • 简介:相比上个世纪而言,进入21世纪之后的民族音乐学理论开始观照更多新的命题。任何一种理论的向前推进都是从反思开始的。21世纪的民族音乐学开始反思对“文化观念”的理解,开始关注音乐形成的社区整体性、族群的差异性,以及政治、经济、科技等因素对音乐文化的影响。本文集中于当代民族音乐学理论的十个命题,包括:理论与文化、社区及其音乐、族群性、民族主义、散居与全球化、种族、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新历史主义、实践理论、音乐理论与分析,深入阐述21世纪民族音乐学理论的新发展。

  • 标签: 文化 社区 族群 民族主义 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