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分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路径多种多样(如图),其中既有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所实施的固态保护,也有通过保护民间艺人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的活态保护。总体来说,健全法律机制是非遗保护的制度保障;加强非遗宣传教育是保护非遗的一种有效途径;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保护模式 灾后重建 羌族 北川 路径分析
  • 简介:与《叶问1》之风格悲壮沉重相比,《叶问2》显然要轻松而活跃得多,这种差异固然源于结局设计上的不同,同时也与后者对殖民主义的矛盾态度息息相关:《叶问2》在表达出对殖民主义的反抗情绪的同时,又把这种反抗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殖民主义无疑激起了民族主义的高涨,但对香港民众来说民族主义仅仅是手段而非目的,他们更看重的是日常生活。这样就能理解影片中多次出现有吃饭的镜头和温馨的家庭场面,也能理解为什么在塑造出具有极端排华倾向的英国警司的同时又出现一个富有人性的上司。对于影片,或许可以说:民族主义,仅此而已。

  • 标签: 民族主义 殖民历史 香港叙述 身份认同
  • 简介:清代山水画为何衰落及怎样衰落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两个观点:其一,就中国艺术史而言,由于山水画在明末失去了主流地位,于是清初山水画对传统的承续便出现分流的情况;其二,就山水蕴意而言,中国山水画的寻道之旅自清初逐渐停步,山水之道开始失落。这一讨论的逻辑起点,是将清初众多而复杂的山水画群体归为四者:模仿前人的正统派山水、东山再起的僧人山水、个人主义的创新山水、向世俗妥协的文人山水。清代山水画衰落的实质可以借鉴格雷玛斯的符号矩阵,描述文人山水作为主流的衰落路径,描述艺术元语言的失落,以及清代绘画分流的生态,还有雅各布逊的传播模式和克里斯蒂娃的结构主义理论的支撑。

  • 标签: 分流 失道 格氏矩阵 互文性 对话 复调
  • 简介:旅美画家陈丹青曾在80年代因硕士研究生毕业创作《西藏组画》名噪一。1982年寓居美国长迟18年,在艺术创作上经历了一系列演进与蜕变,作为同时具有“知青”与“海归”身份的陈丹青,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具备跨语境与跨文化经验艺术家的典型样本,语境断裂与身份焦虑在其艺术创作中亦时有呈现。本文将对其旅居域外90年代前后在绘画内容与题材上的实验与探索进行初步分析,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厘清陈丹青及其艺术创作的普适性与独特性。

  • 标签: 语境 身份焦虑 跨文化
  • 简介:《夜宴》作为中国版“王子复仇记”,与莎翁《哈姆莱特)最大的区别是皇(王)的叙事地位不同。从表面上看,〈夜宴》的情节结构、人物关系及故事结局皆未超出原著,但在故事内核层面,编剧和导演作了“伤筋动骨”的改编。原著中的绝对主角是“王子”,莎翁通过他的复仇,更重要的是写出了这位有着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思想的王子孤独忧郁、徘徊延宕的内心世界:而《夜宴》则将重心转移到太(王)子的“母后”,刻画了一个对爱情和权力都充满强烈欲望的女性。加之冯小刚在叙事的置换中,将人物身份从《哈姆莱特》中王子的“母后”挪移成《夜宴》里太子的“母后”兼“后母”,从而使太子与婉之间感情的纯洁性和道德层面隐约可见的乱伦感奇妙地交织在一起,给了影片铺陈渲染人物情感世界争取到广阔的想象与阐释空间。由此,冯小刚也就将莎翁这部充满人文思考的千古悲剧“创新”成了一部充斥着中国式权谋倾轧的“古装言情大片”。

  • 标签: 《夜宴》 “爱情” 悲剧性 情感表现 《哈姆莱特》 追求
  • 简介:2016年以来,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也产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新主流电影的悄然崛起,新电影力量的异军突起,商业类型片在持续完善提升品质,艺术电影在艺术探索中对现实问题进行了及时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在后全球化时代,为了反对和抵制长期以来美国的文化霸权和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入侵,作为民族电影的中国电影在文化、艺术和产业形态的全面勃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后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要获得良性可持续发展,就要进行系统性的价值重构和体系重建。中国电影要在文化生态、作者观念、观众素养和评价评论等方面进行电影文化共同体重构,进而凸显电影作品的精神价值、民族文化和影像技艺,以促进中国电影的持续繁荣发展。

  • 标签: 后全球化时代 文化传播 文化共同体 空间建构
  • 简介:一19世纪后半叶的欧洲乐坛上,勃拉姆斯作为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的最后一人,在世界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他的创作反对晚期浪漫主义艺术潮流中的极端个人主义倾向,追求并力图维护传承自巴赫、贝多芬的德奥传统。他是浪漫主义者中贝多芬精神的继承者,重新回到形式化结构的写作,

  • 标签: 勃拉姆斯 op.79NO.2 晚期浪漫主义 世界音乐文化 艺术潮流 奏鸣曲式
  • 简介:香港回归既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对于香港的文化和社会形态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本文通过对于香港电影的读解和思考,研究在香港电影中“中国脉络”的转变和发展,指出伴随着中国内地高速的经济成长和全球化的进程,香港的文化想象在变化和认同中不断再造。点明一种新的“香港”身份和“中国”身份认同的新的“接合”,正是当下香港电影的“中国脉络”展开的路径,由此提出本文试图阐发的“九七”香港电影的关键概念——“原初性”。

  • 标签: 后原初性 中国脉络 认同 想象
  • 简介:本文主要以更顿群培的弟子,冉热仁布齐的访谈为主要内容,对更顿群培的绘画实践活动,以及他的艺术观点进行了论述.文章进一步说明更顿群培不仅积极吸收和学习了外来绘画的影响,批判传统的保守艺术思想的同时,包括藏族传统艺术在内的东方优秀经典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有较广泛的研究和高度的评价.他的绘画作品在学习外来艺术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东方艺术的神韵和启蒙主义的现代色彩,他在绘制作品的过程中自觉地融入了他对不同绘画表现形式的理解,这些绘画作品从他个人的视角表现了他所关注的时空跨度大、内容丰富的众多题材,这在早期西藏现代美术的发展史上具有前无古人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意义.

  • 标签: 更顿群培 启蒙 传统艺术 西方艺术 东方艺术
  • 简介:由科技理性构建的现代世界充满复制的符码和信息,千变万化正让位于千篇一律,艺术的独一无二性和身份性也受到冲击。在物质发达的世界里,人类的精神没有日益强大,而是愈见萎缩,从大屠杀到艾滋病,从悲惨的自杀到沉浸消费主义等等,成为人类精神疯狂与赢弱的显著体现。这个只有广度没有深度,只有宽度没有高度的世界,就是一个精神贫困的世界。在这个飘渺无依的世界里,艺术的命运如何,人类的精神家园谁来守护?

  • 标签: 精神家园 艺术 当代文艺 精神性 批评家 中国
  • 简介:每年台风都要光临沿海城市数次,每次过境都会对城市造成一定的破坏,尤其以城市绿色植物为首,倒伏的树木数以万计。这些大量的'绿色垃圾'一直以来都是依靠市政解决,方法也是相对单一且不够环保。本文通过分析几个具体案例(均来自厦门植物园和嘉庚学院建筑学院联合举办的'莫兰蒂灾后遗材创意展'),全面阐述一个既环保又能让这些没有生命的残枝能再次服务大众的全新方案。

  • 标签: 台风 绿色垃圾 遗材 创意 重生
  • 简介:<正>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中辨明:19世纪,我们的文化经历了一系列嬗变,科学、文学、艺术的语言游戏规则全变了,“后现代”一词,恰好标示出当今文化的方位和状况。显然,利奥塔在这里提及的“当今文化”是指西方欧美。其实,在20世纪末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中,东方大陆也浸淫在

  • 标签: 语言游戏规则 民族性 后殖民话语 民族主义 话语权力 大陆
  • 简介:特里·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1943年生,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艺术、历史与文化学院“爱德华·泰勒讲座教授”,英国学术院(TheBritishAcademy)院士。伊格尔顿是英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先后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任教,曾任牛津大学“托马斯·沃顿讲座教授”,他的著作已有10种中译本,其中《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之后》等在我国学术界有广泛影响。

  • 标签: 马克思主义者 伊格尔顿 访谈录 当代马克思主义 文学批评家 曼彻斯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