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基于纵向追踪获得的自然习得语料,本文考察了普通话儿童输出的动词重叠形式及其外部输入的情况,揭示了儿童早期习得动词重叠形式的发展进程与习得机制。研究发现,儿童早期动词习得是基于规则的;同时,外部输入能为早期动词习得提供动词重叠方式等句法特征。

  • 标签: 儿童早期习得 动词重叠形式 基于规则的习得
  • 简介:“怎么个X法”是现代汉语常见的一种构式,其基本意义是询问方式、方法,具体含义则根据X所表达的内容而定:如果X表达动作行为或其相关结果,那么构式就是询问动作行为的实现方式;如果X表达的是性状,则是询问性状的表现方式。该构式中的X具有[+多维方式]语义特征,倾向于单音节,对前文语境具有依赖性,即前文一般都有X的所指成分或相关概念域成员。本文还从语法化角度分析了该构式的固化过程:受到不同句法结构制约的几个语法形式整合为一,并经历重新分析,最终固化为构式。

  • 标签: “怎么个X法”构式 语义特征 韵律特征 语境特征 固化
  • 简介:通过对个案的现场考察、摄录观察等系列定性研究方法,对16名非汉字圈学生提取与书写心理词汇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发现初级水平的非汉字圈学生心理词汇的构建以名词为主;取词过程中高频字与低频字的笔画效应明显,十画以上、全包/半包围的字出现频率低、反应时长且出错率高。由此我们对教学提出一些相关建议:对外汉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词汇特点有目的地进行网络式扩散性教学;教学中不要过于偏重特别难学难用的副词、介词。

  • 标签: 心理词汇 提取与书写 对外汉语教学
  • 简介:文章是谁写的,谁就是文章写作的思维主体,谁就要考虑文章写什么,怎样写等一系列问题。这在一般文章写作是显而易见的,但公文的撰写者不是公文的思维主体,公文写作的思维主体是代表公文意志的集体和公文撰写者个体相结合的复合思维主体。这个复合思维主体的思维活动,受控于公文所代表的机关或单位领导的意图和指挥意志,公文撰写者个体的思维受到公文所代表的机关或单位的集体意志控制。公文撰写者是公文写作主体的分子,公文撰写者个体思维活动在公文写作过程虽然被控制,但并没消亡而仍然活跃着,同时公文撰写者又是公文成品的直接“生产“或“加工”者。因而公文写作的复合思维主体在公文写作过程的思维活动存在着受控和能动的矛盾冲突。正确理解并认识它对保证生产和制作出高品质的公文,有相当大的作用。

  • 标签: 公文写作 思维活动 主体意识 领导意图 集体意志
  • 简介:在应试教育模式以及淡化语法思想的影响下,中学语法教学水平日益下降,这一点强烈反映在一线教师对高考语病辨析题的解析中。目前很多中学教师仍旧默守着传统的静态语法,缺乏动态视野和必要的语法素养,因此树立正确的语法用以指导中学语法教学势在必行。以高考语病辨析题的解析为例,通过分析一些存在的解析错误,指出这一改革的必要性及一些建议。

  • 标签: 动态语法观 中学语法教学 高考
  • 简介: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物质生活的极大进步并没有带动精神生活的极大进步。信仰缺失、个人利益至上、价值错位等问题依然存在于众多国人身上,严重阻碍了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进程。为此,找到适合的方法策略对这一现状进行改善尤为重要。红色家风家训作为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于日常生活与革命建设中培育而成的家庭风尚,能够较好地为国家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同时还能有效地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与价值及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以红色家风家训为研究对象,探究新时期下红色家风家训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能动作用,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发挥红色家风家训文化的实际效用。

  • 标签: 红色家风家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能动作用
  • 简介:文章从多元认知的角度讨论如何看待非汉字圈留学生汉字书写过程的问题。我们将留学生汉字书写过程经摄像观察再转为文字,历时3年。摄像记录包括从短时记忆(看字写字)到长时记忆(心理词汇的提取)的汉字书写过程。观察发现每个留学生都有与中国人不同的汉字书写方式,但这种方式不影响最后的汉字成品正确,也不影响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那么,如何来看待这种书写方式?文章提出:从多元认知的角度来客观分析留学生汉字书写过程,承认其学习过程的差异,并且呼吁对外汉语研究者和教师应该首先具备接受和包容多元文化和多种语言学习过程差异的心态,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对待留学生的书写习惯或方式,而不是按传统习惯将此界定为“错误”并加以细致的纠正。

  • 标签: 多元文化教育 认知 汉字书写过程 笔顺
  • 简介:公元十六至十八世纪有一个中西文化交流互影的历史时期,一方面中国文化在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欧洲广泛传播,另一方面,从万历到乾隆,中国人对於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中西文化出现了双向交流的热络局面。与十九世纪中叶以後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不同的是,後者是比较主动地去了解世界的形势,而明清时期,

  • 标签: 明清时期 中国人 耶稣会传教士 欧洲文明 东传 中西文化交流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语篇中的衔接语,并根据不同的衔接模式将衔接语分出了关联模式和信息模式结构,通过对不同模式里衔接语由关联模式逐步转化到信息模式的连续统分析,归纳出不同衔接语的语法化现象,特别是对感动词语法化后构成的衔接语做了详尽的分析。

  • 标签: 衔接语 语法化 关联
  • 简介:好课应该追求结果还是过程这个问题,在上完《项链》那堂公开课后,让我困惑好久。记得那节公开课正式开始后,我略微小结了一下第一课时的内容,就出示了本课的目标,提出许多问题,并用投影把这些问题打出。

  • 标签: 应该 追求 《项链》 困惑 投影 过程
  • 简介:通过对三类语料的定性定量分析发现:东南亚学生对于"着"所附着的动词具有[-终结]特征、"V+结果补语/数量宾语"和"着"相冲突有清醒的认知。其各类"着"结构的习得存在由静态义向动态义、意义基本句向意义非基本句、结构简单句到结构复杂句的发展趋向。"着"前动词和形容词种类、"V着"所在句的复杂度,从初级到中、高级阶段的进展不明显。准确率在三个阶段呈U状变化,自动生成语料因回避策略"着"的准确度高,在强制性语境中使用"着"的准确率较低。"着"的习得主要受句子结构及意义的复杂度、形式的明晰度等语言的标记性及目的语使用频率的影响。

  • 标签: “着” 使用条件 习得过程 影响因素
  • 简介:在制定过程中,有些问题被反复提到,甚至贯穿始终,如:语言文字有没有必要立法、关于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定义问题、关于语言文字的使用所涉及的内容以及关于外语、外文的使用问题等,文章试图说明语言文字立法过程中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以及立法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普通话 汉语 规范化
  • 简介: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在国内外都有深远影响。选取艾米丽·迪金森的短诗——《因为我不能停下等待死亡》来深度剖析诗人如何利用概念隐喻构建其心中的爱情

  • 标签: 概念隐喻 艾米丽·迪金森 诗歌 爱情观
  • 简介:针对高职应用文写作当前普遍存在与专业课之间融合度不高的情况,提出了应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开展教学改革的建议,并为课程定位、教学内容、课堂模式、教学方法、学业测评等方面提供了改革策略。

  • 标签: 应用文写作 课程改革 工作过程
  • 简介:在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学生不能准确区分'历史作用'和'历史意义'的问题。历史简答题要求学生简答某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或'历史作用,'意在要求学生能准确把握'历史意义'和'历史作用'的具体内涵,而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无从下笔或'满贯式'的作答。本文意在分析二者间的异同,以完善教学中的知识漏洞,从而弥补学生知识性误差以提升学生作答完整性。

  • 标签: 历史作用 历史意义
  • 简介:文章通过个案的口头历时语料对两类情态的纵向阶段性习得过程进行了考察,并结合学习者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普遍认知因素对情态偏误进行了偏误分析,体现了5种偏误类型(误代、误加、遗漏、错序、杂糅)在纵向上的数量变化,展示了学习者在情态结构和情态表义方面的历时动态发展。

  • 标签: 情态 习得过程 历时个案 偏误分析
  • 简介: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马来西亚的华侨社会已经完全过渡到华人社会,华人的政治认同问题已经解决,土生土长的华裔新一代已经完全当地化了。与前辈相比,他们对祖籍国的感情已经淡化了,有64.9%的人认为父辈祖辈对祖籍的感情要比他们强。在那些尚未就业的学生中,有70%以上的人希望将来的职业是商人或专业技术人员。而在回答希望到什么地方发展事业时,三分之二的人只选了马来西亚,其余的一般选择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多个地方。对他们来说,在马来西亚扎根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

  • 标签: 华人社会 当地化 民族性 马来西亚 专业技术人员 华侨社会
  • 简介:通过考察100万字的中介语语料库中“N+V+得+A”句,发现韩国、印尼、越南、日本四国学习者习得这一句式均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初级二阶段是萌芽期,这一时期该句式的功能较单一;中级一阶段是繁盛期,表达功能开始多样化,但该阶段也是学习者偏误率较高的时期;中级二到高级二阶段是高原期。四国学习者在习得“N+V+得+A”句时的表现各有不同,但差异并不明显。了解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各个时期的特点,可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同时也为对外汉语教材和大纲的编写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习得 萌芽期 繁盛期 高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