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1 个结果
  • 简介:还在封建社会之前,我国就产生了不少优美的诗歌,流传到今天的一部集子,就是《诗经》。理论来自实践。被称为我国文学理论史上“开山的纲领”——“诗言志”(朱自清《诗言志辨·序》),就是在《诗经》时代产生的。

  • 标签: “诗言志” 文学理论史 纲领 《诗经》 封建社会 朱自清
  • 简介: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是从风光旅游转向文化旅游,海南虽然拥有丰厚的自然旅游资源,但亦存在着文化旅游薄弱的危机.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文化遗存稀少,另一方面是对自然资源的文化"加魅"不够.对自然资源文化"加魅"的最好方式是旅游文学,而海南由于地理隔绝和政治疏离的原因,经典文学很少对其描绘和赞咏,要发掘海南旅游文学的资源,只有走向民间,大力搜集、整理并传播民间文学.

  • 标签: 文化旅游 旅游文学 民间文学
  • 简介:我们似乎已经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没有听到一种真正的当代文学声音了。我们对这种声音能够出现期待更久。几乎所有的意见都认为,我国的当代文学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开端的。那么,如果按照这一划分标准考察一下我国当代文学批评,它的产生基础和对当代文学的影响,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从整个文学史来看,批评是产生在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之后的。但我国的当代文学批评,却从一开始就带有一种不易被人觉察的先于文学的性质。1949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

  • 标签: 当代文学批评 文学作品 批评标准 文艺批评 划分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简介:作者通过总结现代文学史中三次人的价值的发现,阐发了“文学是人学”的理论。指出在新时期的文学中,人的价值才有了真正的体现,人的地位得到了真正的复归。

  • 标签: 人的价值 人的尊严 文学是人学
  • 简介:本文主要以古代的八部史志目录为参照,分析了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目录在其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附"总集"类,到立"文史"类,再到立"诗文评"和"词曲"类.并阐述了由此所反映的一些特点和问题.

  • 标签: 目录 文学 古代史 发展过程
  • 简介:30年代初左翼作家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在《现代》为阵地的论争,不是在文学的本体论意义上进行的,而多纠缠于文学和社会政治的关系问题,施蛰存作为《现代》的主编和一个有独特审美追求的作家,以文学理性顽强抵御着现实政治的巨大诱惑,在现代文学史上保持了一份难得的清醒,让后人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历史借鉴.

  • 标签: 疏离文学 政治功利化 《现代》 施蛰存 文艺态度 文学理性
  • 简介:本文全面地论述了新时期文学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思潮.上半部分描述了人道主义复归的社会和思想背景,梳理了人道主义的一般涵义和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特定涵义,下半部分论述了人道主义思潮在文学创作中的三种形态:一是直接就"文革"遭遇发出的对"人"的呼唤,二是民间苦难的情义和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三是从争取爱的权利到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

  • 标签: 文学创作 人道主义 女性意识 理想
  • 简介:本文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本科学员学习态度、学习风格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学生自主学习如何采用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成绩作了阐述。

  • 标签: 学习态度 学习风格 优化策略
  • 简介:学习文学史要阅读文学作品,这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对于现代文学课程来说,这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但从前几届和本届上学期一些同学的学习与考试的情况来看,它仍然是个需要加以强调,必须唤起足够重视的问题。一些同学总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不去认真地阅读作品原著,仅从教材、辅导文章等第二手材料中零碎地获取作品的内容、人物、情节或细节,考试时若试题要求结合作品稍有变动,往往就不知所措,或者仍然照搬复习材料上现成的答案,这样,不仅不能取得满意的成绩,自然也难以真正学好现代文学

  • 标签: 现代文学课程 文学作品 阅读 课前 课本 复习材料
  • 简介:孔子对《诗经》的作用,曾经作过这样的概括:缸涛,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读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性,可以学得讽刺的方法。

  • 标签: 《诗经》 诗可以怨 反抗精神 文学史 批判 联想力
  • 简介:文人聚谈是纵贯六朝的一种突出的社会现象.文人聚谈的内容因时代不同而不同:魏初"南皮之游"高谈阔论,涉及诸子百家;正始至于晋末的清谈,以玄言佛理为主,亦与文学相关;刘宋的"文义赏会",由玄言佛理逐渐向文学过渡;齐梁的"文章谈义",文学成为主导内容.文人聚谈对当时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产生巨大影响:它不但直接影响到文学理论批评专著的问世,更促进文学理论的生成.

  • 标签: 六朝 文人聚谈 文义赏会 文章谈义 文学理论批评
  • 简介:在50—70年代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现实主义是主流。虽然历经曲折,在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表述,然而仍作为最主要的创作方法指导着这个时期创作,特别是主流话语的创作。一、政治权威话语50-70年代的中国处在一个被称为“泛政治化”的时代.“‘泛政治化’即政治化过度和过量带来的倾斜和失误.一方面是政治文化的僭越性扩张、侵入、冒进和占据了其他生活和文化精神领域,最终成为一种对其它生活和文化精神领域话语的取消和替代;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和文化精神的参差多态的复合体(多以的共同体)被任务的纳入到政治的有限框架后,其意义也就被缩小了。”

  • 标签: 70年代 新古典主义 主流文学 中国 文学发展过程 创作方法
  • 简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伟大任务,这给新农村文学的创作与繁荣带来了契机,作为享誉20世纪文坛的农民作家赵树理其人其文的特点则为繁荣新农村新文学和当前文艺工作者下乡采风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创作者树立了做人与做文的范本.

  • 标签: 赵树理 人格 文德 新农村文学 建设
  • 简介:是一部首次向世界真实报道三四十年代中国红军、中共著名领导人及其生活方式、信念、目的的划时代报告文学巨著,作家在处理这部作品的主体、客体辩证统一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艺术真实、艺术独创、艺术空间的对立和统一,提出了读者关注的社会问题,描绘了人的理性因素和情感因素,以及概括而不笼统、严肃而不枯燥的语言等艺术手段,使之成为风行世界的真实记录历史的经典性文献和20世纪报告文学的艺术丰碑.

  • 标签: 报告文学 《西行漫记》 主体 客体 辩证统一艺术 艺术真实
  • 简介:20世纪以来的百余年里中国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学理论,其原因在于过度引进西方文论,迷信西方文论及受惯性思维误导.要重视中国文论传统和资源,重视20世纪中国人自己的理论成果,破除对西方文论的迷信,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特色文学理论.

  • 标签: 文学理论 自主知识产权 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