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细胞学诊断在识别良性或恶性病因所致浆膜积液的检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恶性浆膜积液中,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确定肿瘤的组织学类型、部位和分期,并借助辅助检查指导临床的精准治疗。但是,目前国内对于浆膜积液细胞学标本,没有公认一致的报告系统。为规范浆膜积液的细胞学诊断,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细胞病理学组,经过反复讨论,对浆膜积液样本的送检、保存、制作、评估、辅助检查的应用及报告形式等形成共识。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经皮血管内成形(PTA)及支架置入的安全性及中远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8例移植肾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经同侧股动脉,15例经对侧股动脉入路治疗。4例单纯PTA治疗,8例PTA后置入支架,6例直接置入支架。共置入14枚支架,均为球扩式支架,其中2枚为药涂支架,技术成功率100%。平均造影剂用量64 ml,治疗前肾动脉狭窄率为50%~99%,内治疗后狭窄率降为10%~30%。收缩压由术前的(157.2±43.0) mmHg降至术后的(129.8±8.6) mmHg;血清肌酐(SCr)水平由术前的(258.8±214.7) μmol/L降至术后的(176.3±101.1) μmol/L,尿素氮由术前的(15.7±1.6) mmol/L降至术后(10.6±1.1) mmol/L(均P<0.05)。术后中位随访42.4个月(3~93个月),治愈17例,无效1例,1例单纯球囊扩张后术后30 d出现再狭窄,予以置入支架。除1例移植肾动脉出血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移植肾动脉狭窄是导致移植肾失功的常见血管因素,内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肾移植 肾动脉梗阻 血管腔内成形术 支架
  • 简介:摘要根据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主要特征,我们设计了有专利权的肛门牵开器、肛门窥视器以及经肛通道等一系列的操作器械,希望通过相应器械的改进,达到降低经肛操作难度,缩短外科医生的学习曲线,扩大经肛手术适应证的目的。

  • 标签: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经肛手术 操作器械
  • 简介:摘要本文总结了2019年度内主动脉外科领域关于冠状动脉、主动脉弓分支、内脏动脉和髂内动脉内重建方面的新器材、新术式和新理念,同时也收录了关于主动脉血管形态学、术后病理生理、并发症处理、主动脉数据管理等新证据的部分内容。力图展示2019年度新出现的与以往不同的信息和观点,为临床与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分支动脉重建 动脉重塑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比对在直肠癌患者中行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开始于2019.05,结束于2022.05从我院接诊的直肠癌手术患者中,选出35例行传统开腹手术患者(参照组)、35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观察组),比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参照组切口长度、出血量、排气时间及并发症率均高于观察组,观察组手术用时更高,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直肠癌患者中,行腹腔镜手术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并发症少,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传统开腹手术;并发症;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左结肠动脉(LCA)的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对老年直肠癌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医院胃肠外科接受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的≥65岁患者168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保留组(保留LCA组)90例和不保留组(不保留LCA组)78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及术中、术后、临床病理资料。结果两组手术时间[(172.3±35.5)min和(155.5±28.7)min,t=2.182,P=0.103]、术中出血量[(72.6±22.5)ml和(67.3±18.4)ml,t=1.473,P=0.128]、253组淋巴结清扫数量[(3.8±1.5)和(4.2±1.6),t=0.785,P=0.221]、淋巴结清扫总数[(14.1±4.3)和(15.8±5.0),t=1.652,P=0.1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吻合口出血发生率[4.4%(4/90)和3.8%(3/78)χ2=1.182,P=0.133]和尿潴留发生率[4.4%(4/90)和6.4%(5/78),χ2=1.785,P=0.1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留LCA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52.4±23.2)h和(68.3±29.3)h,t=2.652,P=0.023],术后住院时间[(9.07±3.56)d和(10.68±4.94)d,t=2.785,P=0.017]短于不保留LCA组,保留LCA组和不保留LAC组吻合口漏发生率分别为[2.2%(2/90)和5.1%(4/78)],有统计学差异(t=3.575,P=0.001)。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LCA在老年直肠癌患者中是安全可行,而且可以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缩短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直肠癌 左结肠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腹腔镜辅助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与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在低位直肠癌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11月接受TME的83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资料,其中TaTME组41例,TME组42例;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胃肠指标、肛门功能评分等采用(±s)表示,独立t检验;并发症等计数资料行χ2或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行log-rank检验;P<0.05为检验水准。结果TaTME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多于TME组,术后恢复指标优于TME组(P<0.05)。TaTME组并发症总发生率7.3%小于TME组19.0%(P<0.05)。术后1个月,两组血清胃动素、胃泌素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TaTME组优于TME组(P<0.05)。术后6个月,TaTME组肛门失禁Wexner评分明显低于TME组(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评分无差异(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肛门功能Kirwan分级比较,TaTME组肛门功能良好率优于TME组(P<0.05)。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发现,术后2年两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TaTME治疗低位直肠癌术中安全、可行,其整体疗效优于TME,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 标签: 直肠肿瘤 肠系膜 腹腔镜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 作者: 杨静茹 王立伟 闫莉 王凯 刘莹 朱璇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徐州 221004 徐州市睢宁县人民医院麻醉科,徐州 221200,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徐州 221004 徐州市中心医院麻醉科,徐州 221009,徐州市中心医院麻醉科,徐州 221009,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徐州 221004,徐州市睢宁县人民医院麻醉科,徐州 2212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静脉塌陷指数(inferior vena cava collapse index, IVC-CI)指导补液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麻醉后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睢宁县人民医院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C组)与干预组(E组),每组60例;根据入室时IVC-CI值是否小于35%对C组和E组进行再分组,C1组(22例)、E1组(24例)为IVC-CI<35%,C2组(38例)、E2组(36例)为IVC-CI≥35%。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按照4-2-1法则补充术前液体生理需要量,C组患者的超声结果对补液不产生影响,E2组则通过加快补液将IVC-CI值降至35%以下再进行蛛网膜下麻醉,E1组与C组维持10 ml·kg-1·h-1补液速度不变,扩容30 min后对患者实施麻醉。比较4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比、年龄、BMI、心功能分级、ASA分级、基础IVC-CI分布情况、高血压病史、降压药物使用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尿量)。监测并记录患者入室(T0)、蛛网膜下麻醉前(T1)、麻醉后1 min(T2)、麻醉后5 min(T3)、麻醉后10 min(T4)、麻醉后30 min(T5)时MAP、心率。比较4组患者T0、T1时刻IVC-CI水平,蛛网膜下麻醉后30 min内低血压发生率,使用心血管活性药物例数,蛛网膜下麻醉前、麻醉后30 min内输液量以及T0、术毕时刻乳酸(lactic acid, Lac)及PaCO2。所有纳入研究患者根据低血压定义分为低血压组(46例)与正常血压组(74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患者蛛网膜下麻醉后低血压发生的相关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IVC-CI在预测蛛网膜下麻醉后患者发生低血压的诊断效能。结果4组患者一般资料中性别比、年龄、BMI、心功能分级、ASA分级、基础IVC-CI分布情况及高血压病史、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MAP、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刻比较,各组MAP在T2~T5时刻均有所下降,心率在T3时刻有所上升(P<0.05);与T1时刻比较,各组T2、T4、T5时刻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0、T1时刻,C1组、E1组IVC-C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1组比较,C2组在T0、T1时刻,E2组在T0时刻,IVC-CI水平增高(P<0.05);与C2组比较,E1组在T0、T1时刻,E2组在T1时刻,IVC-CI水平降低(P<0.05);与T0时刻比较,E2组T1时刻IVC-CI降低(P<0.05)。麻醉后30 min内,C1组与E1组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1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E2组(P<0.05);与C2组比较,C1组、E1组、E2组低血压发生率均降低(P<0.05)。C2组使用心血管活性药物患者多于C1组、E1组及E2组(P<0.05)。E2组患者麻醉前输液量高于C1、C2及E1组,麻醉后30 min内输液量低于C1、C2及E1组(P<0.05)。T0、术毕时刻4组患者Lac与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1时刻患者的IVC-CI是影响蛛网膜下麻醉后低血压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比值比2.53,P<0.05),心率为影响蛛网膜下麻醉后低血压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IVC-CI为35%时预测蛛网膜下麻醉后患者发生低血压的敏感度为66.79%,特异性为84.72%,曲线下面积为0.815。结论对IVC-CI≥35%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麻醉前通过IVC-CI<35%为目标导向补液可以降低蛛网膜下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IVC-CI为35%时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麻醉后低血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 标签: 下腔静脉塌陷指数 低血压 蛛网膜下腔麻醉 目标导向补液 高血压 老年人
  • 作者: 陈司霖 唐源 金晶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1年第07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 100021,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 100021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放疗科 518116
  • 简介:摘要肠壁外血管侵犯(EMVI)是直肠癌的预后相关因素。既往对于EMVI的评估主要依靠术后病理结果的分析,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MRI可以准确评估EMVI的状态(mrEMVI)。mrEMVI状态是直肠癌重要的预后指标,mrEMVI阳性患者的局部复发、远处转移风险明显较高。本文对EMVI的诊断特点、临床意义和对治疗模式的影响进行综述,对EMVI研究的趋势进行展望。

  • 标签: 肠壁外血管侵犯 磁共振成像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膜解剖的理念虽然已广泛应用于结直肠癌的微创外科,但对膜解剖结构的定义以及膜平面的建立仍存在争议,因而无法建立统一的膜解剖理论体系。本文通过胚胎学、膜的整体性和延续性的研究,尝试从膜解剖系统、膜解剖要素和膜解剖机制三方面来论述结直肠手术膜解剖理论体系。建立统一的膜解剖理论体系,将有助于规范手术操作以及建立结直肠癌手术操作标准。

  • 标签: 结直肠手术 解剖 系膜 筋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一种发生在人体下消化道结肠或直肠的恶性肿瘤。世界范围内,其在各种癌症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于第三和第二位,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近来的数据表明,肥胖、饮食和运动会影响CRC的发病率。而这些因素对CRC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肠道菌群的代谢活动。肠道致病菌可以通过其表面蛋白定殖于结直肠组织,并通过其毒力蛋白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使肠道微环境发生变化,进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展。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产肠毒脆弱拟杆菌(Enterotoxigenic Bacteroides fragilis,ETBF)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是结直肠癌相关的重要致病菌。本文就F.n、ETBF和E.coli的毒力蛋白及代谢物,在CRC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以及益生菌柔嫩梭菌群对CRC的影响等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结直肠癌 肠道菌群 毒力蛋白 代谢物 益生菌
  • 简介:摘要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特别是深度学习等分支学科的出现,其在医学中的应用日趋广泛。一些技术也被应用于结直肠外科,如人工智能显著提高了结肠镜检查对结肠息肉的检出率;应用常规的内窥镜、影像学检查结果和临床病理资料,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提供更加准确的术前分期、并发症预测和预后判断,从而为结直肠外科的临床决策和围手术期处理提供更为有效的依据,而智能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将使得自动手术成为可能。人工智能的上述应用正在改变着当代结直肠外科学的面貌,向着更加精准、高效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 标签: 结直肠外科手术 人工智能 治疗应用 深度学习 计算机视觉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内镜中心行肠镜检查及摘除结直肠息肉的患者780例,其中男492例(63.1%)、女288例(36.9%),年龄9~93(56.86±12.65)岁。根据息肉的病理诊断结果分为腺瘤组540例和非腺瘤组2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年龄、性别、腹部临床表现)、内镜特征以及病理表现(结直肠息肉的数目、大小、位置、息肉蒂情况、分叶情况及息肉上皮内瘤变情况),将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腺瘤组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便血和腹痛的发生率均高于非腺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腺瘤组中存在息肉直径≥1 cm、息肉数目≥3枚、息肉带蒂、息肉分叶、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上皮癌变等的患者占比均高于非腺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比值比(OR)=1.772, 95%置信区间(CI)=1.333~2.770, P<0.05]、便血(OR=1.290, 95% CI 1.015~1.637, P<0.05)、腹痛(OR=1.732, 95% CI 1.207~2.483, P<0.05)、息肉数目≥3枚(OR=0.390, 95% CI 0.202~0.753, P<0.05)、息肉直径≥1cm(OR=0.604, 95 CI 0.383~0.952, P<0.05)、息肉有蒂(带蒂和亚蒂)(OR=2.779, 95% CI 1.511~5.112, P<0.05)和息肉存在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或癌变(OR=0.599, 95% CI 0.373~0.960, P<0.05)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腺瘤性息肉易发生上皮内瘤变及癌变,高龄(≥70岁)、便血、腹痛,结直肠息肉数目≥3枚、直径≥1cm以及息肉有蒂的患者患结直肠腺瘤可能性较大。

  • 标签: 腺瘤性息肉 肠息肉 内镜检查术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采用冷圈套息肉切除术(cold snare polypectomy, CSP)与热圈套息肉切除术(hot snare polypectomy, HSP)治疗10~15 mm结直肠息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集2019年12月—2020年12月间接受结肠镜检查、发现至少1枚10~15 mm息肉、并行结肠镜下切除患者资料154例,息肉173枚,形态表现为巴黎分型Ⅰsp、Ⅰs或Ⅱa。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息肉随机分成CSP组(息肉85枚)和HSP组(息肉88枚)。比较两组手术方式在息肉大小、位置、形态、组织学分类、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切除时间、金属夹使用数量等方面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肠镜指征、回肠末端插管成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息肉在大小、位置、形态、组织学分类上具有可比性。CSP组在息肉完全切除率、术中出血率、术后延迟出血、穿孔等方面与HSP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CSP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HSP组[(63.5±23.6)s比(184.3±62.4)s,P<0.05],使用金属夹亦明显少于HSP组[(0.8±0.5)枚比(1.4±0.7)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SP与HSP在切除10~15 mm结直肠无蒂息肉上有相似的完全切除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但CSP手术时间更短,金属夹使用数量更少。

  • 标签: 肠息肉 手术后并发症 冷圈套息肉切除术 热圈套息肉切除术 完全切除率
  • 简介:摘要遗传性结直肠癌约占所有结直肠癌的5%,主要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林奇综合征这两类。全结直肠切除加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和全结肠切除加回肠直肠吻合术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主要术式,但两种术式的肿瘤学疗效以及对肛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仍不明确,结论各异。部分结肠切除术和全结肠或次全结肠切除术是林奇综合征的主要术式,不同术式各有优劣,研究同质化较低,以回顾性研究为主,缺乏充分证据支持。本文将对遗传性结直肠癌手术治疗现状及进展作一总结。

  • 标签: 结直肠肿瘤,遗传性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林奇综合征 手术治疗
  • 作者: 窦若虚 周佐霖 汪建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 广东省结直肠盆底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胃肠病学研究所,广州 510655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胃肠外科,珠海 519000,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 广东省结直肠盆底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胃肠病学研究所,广州 510655
  • 简介:摘要对于结直肠癌的择期手术,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术前机械性肠道准备联合口服抗生素。由于患者肠道通畅程度各异,需要实施个体化术前肠道准备方案,以避免不良事件。本文概要介绍相关高级别证据、指南和共识更新,并结合本中心的实践经验作出以下分层推荐:(1)无进食受限、肠镜可通过肿瘤的患者,可行机械性肠道准备和预防性口服抗生素;(2)无典型梗阻症状,但因肿瘤肠段狭窄导致进食受限或肠镜不可通过的患者,建议术前数日开始口服小剂量缓泻药至手术前夕,并在术前预防性口服抗生素;(3)梗阻患者无须术前机械性肠道准备或灌肠。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择期手术 肠道准备 肠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