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术中放疗(IORT)与术后放疗(PORT)对≥50岁、肿瘤≤3 cm、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女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影响及相关预后因素分析。方法从SEER数据中获取2010—2015年符合纳入标准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资料,分为IORT组及PORT组并进行倾向得分匹配(PSM)。通过Kaplan-Meier曲线获取两组的总生存(OS)和乳腺癌特异性生存(BCSS),Cox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PSM后共纳入7 068例患者,中位随访32个月,IORT组和PORT组5年OS率分别为96.8%和93.8%。单因素分析显示放疗方式、年龄、组织学分级、T分期、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与患者OS有关,组织学分级、T分期、ER、PR以及化疗状态与患者BCSS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IORT较PORT患者OS更好(P=0.020),≥60岁、T2期及ER阴性患者OS较差(P分别为0.003、<0.001、0.001)。组织学Ⅲ-Ⅳ级患者有更差的BCSS (P=0.004)。亚组分析显示IORT较PORT在≥60岁、组织学Ⅲ-Ⅳ级、浸润性导管癌、T2期、ER阳性、PR阳性及未化疗患者中OS获益更多。结论在审慎选择的低危早期乳腺癌患者中IORT的短期生存不劣于PORT,还需长时间随访的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 标签: 乳腺肿瘤/术中放射疗法 乳腺肿瘤/术后放射疗法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在通过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回顾性分析骨肉瘤的临床特点,比较不同治疗策略是否存在差异。基于SEER数据构建预测骨肉瘤生存概率的列线图。方法详细的患者信息来自SEER数据。从2004年到2014年,共收集805例骨肉瘤患者。将受试者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重要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获得预测骨肉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的构建基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列线图中使用一致性指数(C指数)来评价模型的预后效果。结果多因素分析10个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对骨肉瘤术后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列线图的C指数在评价骨肉瘤生存率方面高度一致,时间依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770、0.767(3年总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在骨肉瘤的预后方面,列线图显示良好的结果。结论基于SEER数据,建立一个精确的列线图来预测骨肉瘤患者综合治疗后的生存能力。

  • 标签: 骨肉瘤 列线图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患者的生存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SEER)2010年1月—2016年12月收录的2 504例肺LCNEC患者,其中男1 357例、女1 147例,<60岁633例、60~80岁1 664例、>80岁207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因素对患者生存率影响的差异;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确定肺LCNEC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2 504例患者3年、5年累积总生存率分别为21.1%、16.0%,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34.9%、30.8%。(2)单因素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侧别、肿瘤分化程度、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肺癌TNM 2017第八版分期、肿瘤大小T分期、区域淋巴结N分期、是否有远处转移,以及是否有骨、肝、脑转移,是否手术、是否化疗对患者的生存预后有影响(P值均<0.05)。有无保险、婚姻状况、人种、放疗与否对患者预后无影响(P值均>0.05)。(3)多因素分析:男性、左侧病灶、肺癌TNM 八版AJCC较高分期、较大肿块、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有肝组织转移是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手术、化疗患者的死亡风险系数相较于未手术或化疗的患者明显降低(P值均<0.05)。(4)分层分析:在未发生转移的肺LCNEC患者,放疗与否其总生存和肿瘤特异性生存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发生转移的患者,与未放疗患者相比,放疗可以提高患者总生存率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8.59、19.08,P值均<0.01)。结论LCNEC患者预后较差,总体生存率不高。手术、化疗可以有效延长患者总生存时间,降低死亡风险,是肺LCNEC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对于未发生转移的患者,无法从放疗中获益;对于已经发生转移的患者,推荐使用放疗。

  • 标签: 肺肿瘤 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独立预后因素 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 总体生存率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预测前列腺植入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前列腺癌生存预后的术前模型。方法模型的建立: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SEER数据接受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的患者11 019例,使用Kaplan-Meier法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术前危险因素,包括婚姻状态、Gleason评分、T分期,根据危险因素建立诺谟图。模型的外部验证:选择2011至2019年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接受前列腺植入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138例,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107例进行验证。模型的精确度通过内外部验证的C指数以及校准度验证,并与当前的危险分层系统进行比较。结果SEER数据数据的Kaplan-Meier法结果显示,婚姻状态、年龄、Gleason评分、前列腺特异抗原(PSA)、T分期与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有相关性(均P<0.05);SEER数据数据的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态、Gleason评分、T分期与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有相关性(均P<0.05)。模型的内部验证C指数为0.737;模型的外部验证C指数为0.723。根据ASH危险分层构建的模型C指数为0.636。结论本研究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前列腺植入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预后。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近距离放射疗法 SEER数据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纺锤体和动粒相关蛋白复合体亚基1(SKA1)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76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术前和24例健康体检者的静脉血液标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全血中SKA1的水平,分析SKA1的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挖掘Oncomine(v4.5)、The Human Protein Atlas(THPA)基因数据、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门户网站(cBioportal)和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关于SKA1的信息,基于cBioportal数据中的肾透明细胞癌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率的比较,χ2检验分析SKA1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ROC曲线评价SKA1 mRNA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并采用KOBAS 3.0版在线工具对SKA1基因进行富集分析。结果Oncomine(v4.5)数据中检索到2项关于SKA1 mRNA在人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水平的研究,共38个样本,分析结果显示人SKA1 mRNA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进一步检测发现,与正常肾组织相比,SKA1 mRNA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2.21(-3.56,-1.59) vs. -3.41(-4.55,-1.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82,P=0.022)。利用THPA在线网站分析表明,SKA1蛋白在肾癌组织中呈明显中等强度染色,而在正常肾组织中极少部分弱阳性表达或不表达,SKA1主要定位于细胞质膜,这一检测结果与mRNA分析结果一致。cBioportal数据分析结果表明,SKA1表达水平与AJCC分期(χ2=21.352,P<0.001)、T分期(χ2=19.967,P<0.001)、N分期(χ2=11.323,P=0.003)及M分期(χ2=27.248,P<0.001)显著相关。76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外周血SKA1的水平为0.301±0.147,健康体检者为0.162 ± 0.0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360,P<0.001),其水平与AJCC分期(t=2.445,P=0.017)和淋巴结转移(t=2.242,P=0.028)相关,该结果与cBioportal数据中组织分析结果相符。生存分析显示,cBioportal数据中,肾透明细胞癌患者SKA1 mRNA的表达水平与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相关(χ2=22.440,P<0.001;χ2=23.830,P<0.001)。GEO数据中,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SKA1 mRNA的表达水平与总生存率无关(χ2=0.241,P=0.632)。cBioportal数据中ROC分析结果显示,选取诊断界值为-0.944时,SKA1 mRNA诊断肾透明细胞癌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8.7%,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91,95%CI为0.972~1.000。对76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进行ROC分析结果显示,当诊断界值为0.235时,外周血中SKA1水平诊断肾透明细胞癌的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95.8%,AUC为0.837,95%CI为0.761~0.914。KOBAS富集分析结果显示,SKA1高表达样本主要富集在染色体着丝粒、微管聚合与解聚调节、有丝分裂纺锤体检查点等基因集。结论SKA1高表达于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并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可作为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指标及潜在的治疗靶点。

  • 标签: 肾肿瘤 预后 计算生物学 SKA1
  • 作者: 向晓辉 毛骏 李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胰腺病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天津市西青医院消化内科,天津 300380;天津市肝脏胰腺纤维化与分子诊疗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162,武警后勤学院研究生队,天津 300309;天津市肝脏胰腺纤维化与分子诊疗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16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着丝粒蛋白A(CENP-A)基因在胰腺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其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分别从高通量基因表达(GEO)数据的1个包含45例胰腺癌患者微阵列数据集(GSE28735)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的1个包含177例胰腺癌患者数据集获得CENP-A mRNA表达谱和临床病理资料。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CENP-A在胰腺癌组织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ESA)预测CENP-A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调控的可能通路,同时结合STRING数据中CENP-A蛋白质-蛋白质相关作用网络(PPI)筛选出与CENP-A相关的蛋白,并分析两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胰腺癌组织CENP-A 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92±0.361比3.431±0.405,P=0.001)。胰腺癌组织CENP-A表达水平与肿瘤TNM分期和分级显著相关(P<0.05)。CENP-A高表达患者总体生存期显著低于CENP-A低表达患者(P<0.05)。CENP-A高表达的胰腺癌组织存在细胞周期和DNA复制两条通路基因集的富集(P<0.01,错误发现率<0.05)。通过PPI网络分析发现胰腺癌组织CENP-A与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纺锤体检测蛋白1(BUB1)呈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861、0.825,P值均<0.001)。结论胰腺癌组织CENP-A基因高表达与其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与CDK1、BUB1的协同作用实现。

  • 标签: 胰腺肿瘤 计算生物学 着丝粒蛋白质 生物学标记
  • 简介:摘要目的挖掘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不良事件(AE)的风险信号,探讨LPV/r的临床安全性,为该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治疗中的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对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2010年第1季度至2019年第3季度AE报告数据中LPV/r相关的风险信号进行挖掘,检测阈值为报告数大于3且ROR的95%置信区间(CI)下限大于1的AE,并对AE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MedDRA)的首选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进行统计和分类,选取AE报告数和信号强度排名前50位的PT进行分析。结果2010年第1季度至2019年第3季度FAERS数据共收到LPV/r为首要可疑药物的AE报告13 335例,检测出报告数>3且ROR的95%CI下限>1的AE风险信号455个,涉及AE报告7 718例。涉及AE报告数占比居前2位的系统器官依次为"各类损伤、中毒及手术并发症"[13.6%(1 051/7 718)]和"妊娠期、产褥期及围产期状况"[11.7%(899/7 718)],但在"各类损伤、中毒及手术并发症"所涉及的1 051例AE报告中与妊娠期药物暴露有关者为998例,占95.0%;信号数占比居首位的系统器官为"各种先天性家族遗传性疾病"[16.3%(74/455)]。另外,药物相互作用所致AE共144例,在AE报告数中排第7位。结论检测出LPV/r妊娠期用药相关胎儿、新生儿和婴儿异常等风险信号,提示应关注孕妇和婴幼儿使用LPV/r的风险。LPV/r与其他药物联用时的相互作用也值得关注。

  • 标签: 洛匹那韦 利托那韦 冠状病毒属 冠状病毒感染 药物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信号处理,计算机辅助
  • 作者: 陈盛松 张祎 詹庆元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2年第01期
  • 机构: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呼吸与危重症科,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世界卫生组织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北京 100029 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730,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呼吸与危重症科,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世界卫生组织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北京 100029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小鼠的差异表达基因(DEG),并通过构建VILI小鼠模型对关键基因进行验证。方法①实验1(生物信息学分析):从基因表达数据(GEO)下载VILI与自主呼吸对照组小鼠的肺组织基因芯片数据GSE9368和GSE11662,通过统计分析获得DEG,运用韦恩图获得两个数据的共同DEG,然后使用DAVID在线数据对共同DEG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利用基因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检索在线数据(STRING)对共同DEG进行基因编码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并运用CytoScape软件、分子复合物检测分析插件(MCODE),以及CytoHubba插件中最大团中心性(MCC)、最大邻居连通度(MNC)与度(degree)算法进行拓扑分析,筛选出关键基因。②实验2(相关基因编码蛋白验证):构建C57BL/6小鼠大潮气量(20 mL/kg)VILI模型,并设自主呼吸对照组。取小鼠肺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对实验1中筛选出的关键基因编码蛋白进行免疫组化验证。结果①实验1结果:GSE9368数据中筛选出114个DEG,其中上调99个,下调15个;GSE11662数据中筛选出258个DEG,其中上调188个,下调70个;获得共同DEG 66个,其中上调61个,下调5个。GO功能注释结果表明,共同DEG参与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趋化浸润等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提示共同DEG主要富集于细胞黏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及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等。通过STRING及CytoScape构建差异基因PPI网络图和重要子模块,并获得拓扑分析MCC、MNC及degree算法得出的交集基因,分别为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整合素Itgam、CXC型趋化因子配体2(CXCL2)、CXC型趋化因子受体2(CXCR2)、L-选择素Sell及CC型趋化因子受体1(CCR1)。②实验2结果:构建大潮气量VILI小鼠模型结果显示,与自主呼吸对照组相比,机械通气结束后0 h小鼠肺组织有所损伤;通气结束后6 h肺组织结构受损明显,肺泡腔可见不同程度出血和塌陷,肺泡壁明显增厚,肺泡腔及间质还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对拓扑分析交集前3位基因IL-1β、SOCS3、MMP-9的编码蛋白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随通气时间延长,小鼠肺组织中IL-1β、SOCS3、MMP-9蛋白表达逐渐上调,6 h时与自主呼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L-1β(积分A值):8.40±2.67比5.10±0.94,SOCS3(积分A值):9.74±1.80比5.95±1.31,MMP-9(积分A值):11.45±6.20比5.36±1.28,均P<0.05〕。结论基于GSE9368和GSE11662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VILI与炎症损伤、细胞因子及免疫细胞浸润相关;IL-1β、SOCS3、MMP-9蛋白可能为VILI生物标志物。

  • 标签: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生物信息学 炎症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测量中心静脉压(CVP)与脓毒症患者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基于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Ⅲ v1.4(MIMIC-Ⅲ v1.4)中的健康数据,收集所有重症监护病房(ICU)成人脓毒症患者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合并症、生存时间、总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生命体征、入ICU首日实验室检查结果、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首日输液量和液体平衡、尿量、对肾脏替代治疗和机械通气的需求、脓毒症诊断以及在ICU中进行首次CVP测量的时间和数值。根据入ICU 6 h内是否测量CVP将患者分为早期测量和对照两组;根据获得首次CVP的时间将患者进一步分为≤3 h、4~6 h、7~12 h和12 h内未测量4个亚组。主要研究终点为28 d病死率。使用局部加权平滑(Lowess平滑)分析来探讨初始CVP值与病死率的关系;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Log-Rank检验对28 d生存情况进行单变量分析;使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评估CVP测量及时性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共纳入4 733例成人脓毒症患者,其中1 673例在入ICU 6 h内测量了CVP,另外3 060例未测量者作为对照组。CVP早期测量组除基础肾衰竭患者较对照组更少外,两组人口学特征和基础疾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VP早期测量组入ICU 24 h内病情较对照组更重,表现为更高的血乳酸(Lac)水平和SOFA评分。CVP早期测量组28 d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4.2%比40.7%,P<0.01)。CVP早期测量组患者总住院时间更短,ICU住院时间更长,需要机械通气和血管活性药物的比例更高,24 h内液体入量和平衡量也更多。Lowess平滑分析显示,初始CVP与病死率之间呈"U"形关系,提示过高或过低的初始CVP均与不良预后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与12 h内未测量CVP患者相比,3 h内测量者28 d累积生存率明显升高(66.7%比59.1%;Log-Rank检验:χ2=15.810,校正P<0.001);而4~6 h和7~12 h测量者28 d累积生存率与12 h内未测量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4.4%、60.3%比59.1%;Log-Rank检验:χ2值分别为5.630、0.100,校正P值分别为0.053、>0.999)。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以12 h内未测量CVP患者作为参照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在校正混杂变量(性别、年龄、SOFA评分、初始Lac、肾衰竭以及24 h内最高血糖、最低血小板计数和最高白细胞计数)后发现,入ICU后及时测量CVP可降低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3 h:风险比(HR)=0.65,95%可信区间(95%CI)为0.55~0.77,P<0.001;4~6 h:HR=0.72,95%CI为0.60~0.87,P=0.001;7~12 h:HR=0.80,95%CI为0.66~0.98,P=0.032〕。结论早期测量CVP与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下降相关。在休克早期进行液体复苏时,CVP是一种易获取且可以指导液体治疗的安全性指标。

  • 标签: 中心静脉压 脓毒症 液体复苏 MIMIC-Ⅲ数据库 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有消化道出血(GIB)风险的成人脓毒症患者中实施应激性溃疡预防(SUP)策略的效益与风险。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电子重症监护病房协作研究数据(eICU-CRD)中提取脓毒症患者的相关信息。按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2 d内是否接受质子泵抑制剂(PPI)或H2受体拮抗剂(H2RA)或两种联合/序贯治疗作为实施SUP策略进行预防应激性溃疡分为SUP组和未接受SUP组。比较使用SUP与未使用SUP两组患者的院内病死率、ICU住院时间、GIB以及继发性感染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结局指标的差异。倾向性评分匹配(PSM)用于平衡两组间的基线特征,并根据使用SUP时间是否≥3 d分为使用SUP<3 d组和使用SUP≥3 d组进行亚组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GIB、继发性肺炎等结局的因素。结果共11 413例患者最终纳入分析,其中SUP组9 799例,未接受SUP组1 614例。进行1∶1的PSM后两个队列均有1 600例患者。①基线特征:与SUP组比较,未接受SUP组患者年龄较大〔岁:69.0(56.0,80.0)比67.0(56.0,78.0)〕,入住ICU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Ⅳ(APACHEⅣ)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均明显降低〔APACHEⅣ评分(分):65(50,73)比72(58,87),SOFA评分(分):5(4,7)比7(5,9)〕,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比例更高〔高血压:15.6%(252/1 614)比12.2%(1 196/9 779),糖尿病:4.5%(72/1 614)比3.3%(325/9 779),均P<0.05〕,表明SUP组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更重。②临床结局指标比较:PSM前,与未接受SUP组比较,SUP组院内病死率高〔17.2% (1 688/9 799)比10.9%(176/1 614)〕,ICU住院时间长〔d:4.4(2.9,7.7)比3.1(2.5,4.3)〕,继发性肺炎发生率也较高〔11.3%(1 112/9 799)比6.8%(110/1 6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GIB和艰难梭菌感染(CDI)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SM后,两组院内病死率、GIB发生率及CDI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与未接受SUP组比较,SUP组ICU住院时间明显延长〔d:3.9(2.8,6.6)比3.1(2.5,4.3)〕,继发性肺炎发生率仍明显升高〔10.9%(174/1 600)比6.8%(108/1 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亚组分析显示:与使用SUP<3 d组比较,使用SUP≥3 d组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评分更高〔APACHEⅣ评分(分):66(51,79)比62 (48,72),SOFA评分(分):6(4,8)比5(4,7),均P<0.05〕,且院内病死率、GIB及继发性肺炎发生率也更高(分别为16.4%比10.7%、6.1%比1.8%、19.0%比8.6%),ICU住院时间更长〔d:6.6 (4.1,11.8)比3.5(2.6,5.3),均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于GIB,与未接受SUP组比较,使用SUP≥3 d与更多的GIB相关〔优势比(OR)=1.84,95%可信区间(95%CI)为1.07~3.08,P=0.030〕,而SUP<3 d组GIB的比例更少(OR=0.57,95%CI为0.34~0.94,P=0.020);而对于继发性肺炎,与未接受SUP组比较,使用SUP≥3 d和SUP<3 d均增加了继发性肺炎发生的风险(OR值分别为2.95、1.34,95%CI分别为2.10~4.13、1.01~1.77,P值分别为<0.001、0.040)。结论有GIB风险的成人脓毒症患者接受SUP药物治疗,并未降低院内病死率和GIB发生率,反而增加了继发性肺炎发生率,延长了ICU住院时间。

  • 标签: 应激性溃疡预防 消化道出血 脓毒症 电子重症监护病房协作研究数据库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挖掘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的不良反应(ADR)信号,为两药的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法(PRR),对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2012年第4季度至2019年第1季度共26个季度的报告进行数据挖掘,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累及的系统、器官对报告中的ADR描述用语进行标准化,筛选出ROR法和PRR法共有信号。结果通过使用ROR法和PRR法共得到恩替卡韦ADR信号104个,替诺福韦酯ADR信号187个,筛选出的恩替卡韦ADR信号主要累及的器官、系统为:全身性损害,肝胆系统损害,泌尿系统损害;筛选出的替诺福韦ADR信号主要累及的器官、系统为:泌尿系统损害,骨骼肌肉系统损害,代谢和营养障碍。结论经挖掘所得的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不良反应信号均提示两药可导致女性生殖系统损害、胎儿异常、新生儿和婴儿异常及男性生殖系统损伤,恩替卡韦与替诺福韦酯除上述ADR外,恩替卡韦特有且未收录在说明书中的ADR信号主要涉及呼吸系统损害及视觉损害,替诺福韦酯特有且未收录在说明书中的ADR信号主要涉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听觉和前庭功能损害。提示临床用药时应密切关注感染HBV的特殊人群的药物选择,监测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ADR,并提供药学监护,做到个体化用药。

  • 标签: 恩替卡韦 替诺福韦 不良反应信号 比例失衡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致糖尿病的风险。方法收集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2004年第1季度至2021年第2季度收录的度伐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和阿替利珠单抗致糖尿病[包括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M)、1型糖尿病(T1DM)、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不良事件(AE)报告,采用比例报告比值比(PRR)法评价4种药物与FT1DM、T1DM、DKA间的相关性。AE报告数≥3、PRR≥2且χ2≥4的AE被判定为与药物有统计学相关性,PRR越大,AE与药物的相关性越强,风险信号越强。结果收集到的度伐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和阿替利珠单抗相关糖尿病AE报告分别为53、386、957和72例,共1 468例。度伐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和阿替利珠单抗与FT1DM相关性的PRR分别为21.97(χ2=40.71)、71.50(χ2=3 531.21)、294.30(χ2=43 915.75)和33.58(χ2=279.70);与T1DM相关性的PRR分别为12.12(χ2=162.08)、21.04(χ2=3 391.17)、20.99(χ2=5 816.11)和9.71(χ2=224.81);与DKA相关性的PRR分别为6.93(χ2=161.26)、4.78(χ2=426.52)、6.82(χ2=1 797.15)和3.04(χ2=41.84)。4种药物与目标AE均有统计学相关性,致目标AE的风险信号强度均为FT1DM>T1DM>DKA;致FT1DM的风险信号强度为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阿替利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致T1DM的风险信号强度为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度伐利尤单抗>阿替利珠单抗;致DKA的风险信号强度为度伐利尤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阿替利珠单抗。结论度伐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和阿替利珠单抗均可导致糖尿病,以致FT1DM的风险信号最强,T1DM次之,DKA较弱。

  • 标签: 抗肿瘤药,免疫学 糖尿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药物副反应报告系统 信号处理 计算机辅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品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致胆管炎的风险。方法通过开放性OpenVigil数据平台,收集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2011年第1季度至2021年第3季度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西米普利单抗、阿维鲁单抗、度伐利尤单抗、阿替利珠单抗、伊匹木单抗和替西木单抗的药品不良事件(AE)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进行胆管炎风险信号挖掘,风险信号的检测阈值设定为AE报告数≥3且ROR的95%置信区间(CI)下限>1。ROR及其95%CI下限值越大表示信号强度越大。比较不同品种ICI导致胆管炎的风险信号强度,并对ICI相关胆管炎患者的主要特点(性别、年龄、原发肿瘤类型、AE发生时间和结局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收集到ICI相关AE报告52 440例,其中胆管炎报告410例。检测出阳性风险信号的药物有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阿替利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单药治疗和伊匹木单抗联合纳武利尤单抗,其AE报告数分别为213、107、48、5和29(共402例),ROR(95%CI下限)分别为37.88(32.89)、26.07(21.46)、32.12(24.10)、13.63(5.65)和14.46(10.02),风险信号强度为纳武利尤单抗>阿替利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伊匹木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度伐利尤单抗。有可用数据的报告中,男性多于女性(233例∶110例=2.1∶1),65岁及以上者占55.2%(222/402),非小细胞肺癌占48.0%(193/402)。ICI相关胆管炎可导致42.3%(170/402)的患者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40.0%(161/402)需要紧急治疗,2.0%(8/402)危及生命,15.7%(63/402)死亡。结论不同品种ICI致胆管炎风险不同,以纳武利尤单抗风险信号最强。胆管炎是ICI的严重AE,应引起临床关注。

  • 标签: 抗肿瘤药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胆管炎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Ⅲv1.4(MIMIC-Ⅲv1.4)探讨机械功(MP)对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MIMIC-Ⅲv1.4数据中2001年6月至2012年10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贝丝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住院进行有创机械通气至少48 h的ARDS患者的相关资料。提取患者人口统计学信息、疾病严重程度评分、ARDS病因、预后指标、通气前动脉血气分析和通气48 h内呼吸力学参数等。以通气前氧合指数(PaO2/FiO2)最低值将患者分为轻中度ARDS组(>150 mmHg,1 mmHg≈0.133 kPa)和中重度ARDS组(≤150 mmHg),比较两组间基线特征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与ARDS严重程度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MP对中重度ARDS的诊断价值,并用约登指数确定MP对中重度ARDS的诊断阈值。根据约登指数确定的MP最佳截点值将所有ARDS患者分为高MP组和低MP组,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患者的28 d生存状态。结果共筛选出403例ARDS患者纳入分析,其中轻中度ARDS组107例,中重度ARDS组296例。两组患者年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通气前PaO2/FiO2最低值、通气前最后一次PaO2/FiO2、28 d病死率、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通气第2个24 h肺动态顺应性(Cdyn)及通气48 h内呼气末正压(PEEP)、平台压(Pplat)、驱动压(ΔP)、呼吸频率(RR)、肺静态顺应性(Cst)、MP、吸入氧浓度(FiO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调整了年龄、SOFA评分、通气前最后一次PaO2/FiO2及相关呼吸力学参数等变量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更高的ΔP、PEEP、MP及更低的通气前最后一次PaO2/FiO2与中重度ARDS的发生独立相关〔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1.137(1.032~1.252)、1.333(1.139~1.561)、1.102(1.030~1.179)、0.996(0.993~0.998),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MP诊断中重度ARDS的最佳截点值为18.1 J/min(敏感度为81.42%,特异度为60.75%),AUC为0.745(95%CI为0.690~0.799)。根据ROC曲线得出的MP最佳截点值将所有ARDS患者分为高MP组(>18.1 J/min)和低MP组(≤18.1 J/min);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MP组28 d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低MP组(73.8%比85.1%;Log-Rank检验:χ2=5.660,P=0.017)。结论MP是与ARDS严重程度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可用于诊断中重度ARDS。

  • 标签: 机械功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诊断价值 MIMIC-Ⅲ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重症监护病房(ICU)脓毒症患者牛津急性疾病严重程度评分(OASIS)和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对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使用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Ⅳ0.4(MIMIC-Ⅳ0.4)中的数据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以脓毒症3.0诊断标准为筛选条件,提取数据中有感染且入ICU 24 h内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2分的首次入院的ICU成人脓毒症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是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镇静药物、机械通气、肾脏替代治疗,ICU住院时间,以及OASIS、SAPSⅡ评分等。以院内死亡为主要结局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OASIS与SAPSⅡ评分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有11 098例ICU成人脓毒症患者被纳入最终分析,其中院内死亡2 320例,存活8 778例,院内病死率为20.90%。与存活患者相比,院内死亡患者年龄更大〔岁:71(60,81)比67(56,78)〕,ICU住院时间更长〔d:6.95(3.39,13.07)比4.23(2.19,9.73)〕,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镇静药物、机械通气、肾脏替代治疗的比例更高〔血管活性药物:50.65%(1 175/2 320)比33.05%(2 901/8 778),镇静药物:58.53%(1 358/2 320)比48.41%(4 249/8 778),机械通气:89.57%(2 078/2 320)比81.66%(7 168/8 778),肾脏替代治疗:11.98%(278/2 320)比6.57%(577/8 778),均P<0.01〕,且院内死亡患者有更高的OASIS评分〔分:43(36,49)比35(29,41),P<0.01〕和SAPSⅡ评分〔分:49(40,60)比38(31,47),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OASIS与SAPSⅡ评分预测ICU成人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的AUC分别为0.713〔95%可信区间(95%CI)为0.701~0.725〕和0.716(95%CI为0.704~0.728),Delong检验显示二者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ASIS评分对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且与SAPSⅡ评分的预测能力相仿,说明比SAPSⅡ评分更加简便的OASIS评分有更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脓毒症 牛津急性疾病严重程度评分 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 院内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经典细胞焦亡途径在反流性食管炎(RE)发病中的作用并筛选出部分介导RE发病并调控细胞焦亡的基因。方法建立RE大鼠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食管组织病理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食管黏膜上皮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食管组织中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半胱天冬酶1(Caspase-1,CASP1)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食管组织中Gasdermin D(GSDMD)表达,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取大鼠食管下段组织进行蛋白组学分析,基于蛋白组学和NCBI数据对RE调控基因及细胞焦亡相关基因进行比较,筛选出部分介导RE发病并调控细胞焦亡的基因。结果RE大鼠食管组织病理评分增高,肿大变形及破裂穿孔的食管黏膜上皮细胞数目增多,NLRP3、Caspase-1、GSDMD表达显著增加。蛋白组学分析获取的差异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NCBI中GENE数据所获取的焦亡相关基因进行交叉分析,获取到9个重叠基因,其中6个表达上调,分别为半胱天冬酶8(Caspase-8,CASP8)、DExH-box解旋酶9(DHX9)、半胱天冬酶3(Caspase-3,CASP3)、间隙连接蛋白α1(GJA1)、组织蛋白酶B(CTSB)、蛋白酶体20S亚基beta 8(PSMB8)。3个表达下调,分别为APAF1相互作用蛋白(APIP)、免疫球蛋白(BSG)、脂联素(ADIPOQ)。结论细胞焦亡在RE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CASP8、DHX9、CASP3、GJA1、CTSB、PSMB8、APIP、BSG、ADIPOQ这9个重叠基因可能通过调控细胞焦亡参与RE的发生发展。

  • 标签: 反流性食管炎 细胞焦亡 蛋白组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预后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利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EER)数据检索并筛选1975年1月至2016年12月5 815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了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其预后。其中,乳腺癌骨转移组3 146例,乳腺癌非骨转移组2 669例。按照预后情况,将3 146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分为2个亚组:死亡组1 669例和存活组1 477例。利用χ2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骨转移和非骨转移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骨转移的影响因素;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用单因素log-rank检验分析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死亡组与存活组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影响乳腺癌骨转移者生存情况的独立因素。结果骨转移组和非骨转移组患者在T分期、N分期、组织学分级、人种、ER、PR、HER-2、肿瘤分子分型和预后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71、-2.39、-13.87、χ2=14.55、305.74、245.56、69.34、335.36、79.15,P均<0.050),2组间年龄、性别和原发灶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57、2.71、0.45,P均>0.05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R阳性、PR阳性、肿瘤T分期高和N分期高为导致乳腺癌患者骨转移的危险因素(OR=1.775,95%CI:1.258~2.505,P=0.001;OR=1.425,95%CI: 1.236~1.643,P<0.001;OR=1.095,95%CI:1.043~1.149,P<0.001;OR=1.396,95%CI: 1.246~1.564,P<0.001),而组织学分级越高,发生骨转移的风险反而越小(OR=0.815,95%CI:0.733~0.907,P<0.001)。骨转移组与非骨转移组患者的OS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3.53,P<0.001)。骨转移患者中,2个亚组(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在T分期、N分期、组织学分级、年龄、ER、PR、HER-2、肿瘤分子分型、原发灶手术、放射治疗和化疗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75、-3.22、-8.14、χ2=39.80、69.81、87.45、51.87、132.47、36.24、6.05、36.24,P均<0.050)。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分期、N分期、PR、HER-2、肿瘤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化疗、放射治疗和原发灶手术是影响骨转移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HR=1.349,95%CI: 1.195~1.523,P<0.001;HR=1.151,95%CI: 1.101~1.203,P<0.001;HR= 1.077,95%CI: 1.033~1.123,P<0.001;HR= 0.715,95%CI: 0.626~0.817,P<0.001;HR=0.695,95%CI: 0.627~0.770,P<0.001;HR=1.349,95%CI: 1.260~1.414,P<0.001;HR=1.371,95%CI: 1.261~1.489,P<0.001;HR=0.626,95%CI:0.562~0.697,P<0.001;HR=0.874,95%CI:0.791~0.966,P=0.008;HR=0.663,95%CI: 0.561~0.784,P<0.001)。结论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优于非骨转移患者,与年龄、T分期、N分期、PR、HER-2、肿瘤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有关,治疗方面原发灶手术、放射治疗和化疗有助于改善骨转移患者的预后。

  • 标签: 乳腺肿瘤 肿瘤转移 预后 SEER数据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重症监护室中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的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并分析重症监护数据Ⅲ(MIMIC-Ⅲ)的1 080例AHF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结局为院内全因死亡。根据是否院内死亡分为存活组(951例)和死亡组(129例),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并应用Lowess曲线、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和亚组分析评估RDW对院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较存活组,死亡组患者的年龄较大,体重较轻,合并心房颤动、呼吸衰竭和肺炎的比例更高,且血糖、血肌酐、血尿素氮、白细胞、SOFA评分和RDW值均较高(均为P<0.05)。Lowess曲线显示,RDW与AHF患者的院内全因死亡率呈近似线性关系,调整后的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结果显示,RDW是AHF患者死亡率的重要独立预测因子(OR=1.24,95%CI:1.13~1.37,P<0.001),并对于院内死亡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0.653),与SOFA评分联用能提高预测AHF患者死亡风险价值(AUC=0.698)。亚组分析显示,RDW与院内全因死亡的其他相关因素间无显著相互作用(均为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室的AHF患者,RDW是院内全因死亡率的独立预测指标。

  • 标签: 红细胞分布宽度 急性心力衰竭 重症监护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以拥有不同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幽门螺杆菌(H.pylori)临床菌株为研究对象,基于全基因组测序探索H.pylori对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LVX)耐药相关新基因。方法纳入2016年9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消化及肝脏科因上消化道相关症状就诊且13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的1 749例患者,在行胃黏膜活体组织检查后进行胃黏膜组织H.pylori分离培养,成功保存H.pylori菌株90株。依据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分别筛选克拉霉素单耐药(克拉霉素组)10株,LVX单耐药(LVX组)10株,克拉霉素和LVX双重耐药(双重耐药组)10株,克拉霉素、LVX、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环素、甲硝唑全敏感(全敏感组)10株,总计40株H.pylori菌株。通过全基因组测序,与综合抗性基因数据(CARD)进行比对,分析单核苷酸变异(SNV)和插入缺失突变情况,筛选H.pylori对克拉霉素和LVX耐药相关基因并分析耐药相关新基因在4组间的表达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最小显著差数法和卡方检验。结果克拉霉素组、LVX组、双重耐药组、全敏感组SNV位点数[(74 952.00±8 755.21)、(77 128.10±3 191.35)、(78 639.90±601.23)、(77 474.60±2 421.05)个]和插入缺失突变数[(2 582.20±265.45)、(2 653.60±108.37)、(2 667.10±43.82)、(2 641.10±80.25)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ARD进行比对,共检出223个耐药相关基因,其中克拉霉素组克拉霉素单耐药相关基因19个,LVX组LVX单耐药相关基因24个,双重耐药组中有克拉霉素单耐药相关基因16个,LVX单耐药相关基因14个,双重耐药相关基因12个;全敏感组中有克拉霉素单耐药相关基因11个,LVX单耐药相关基因17个,双重耐药相关基因13个。克拉霉素单耐药相关基因中,红霉素酯酶基因(ere)B在克拉霉素组、LVX组、双重耐药组、全敏感组的检出率(0/10、0/10、3/10、0/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9,P=0.049);红霉素核糖体甲基化酶基因(erm)家族在克拉霉素组和双重耐药组中的检出率高于LVX组和全敏感组[45.0%(9/20)比10.0%(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4,P=0.013),游离甲硫氨酸-(R)-亚砜还原酶基因(msrC)在克拉霉素组、LVX组、双重耐药组、全敏感组检出率(10/10、7/10、6/10、4/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7,P=0.030)。LVX单耐药相关基因中,喹诺酮抗性五肽重复蛋白基因(qnr)家族在LVX组和双重耐药组的检出率高于克拉霉素组和全敏感组[60.0%(12/20)比25.0%(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P=0.025);qnrB4在克拉霉素组、LVX组、双重耐药组、全敏感组检出率(1/10、3/10、7/10、1/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7,P=0.010)。4组中克拉霉素单耐药相关外排转运的基因个数少于LVX单耐药和双重耐药相关基因个数(11个比29个,11个比2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7、5.80,P=0.001、0.016)。LVX相关外排转运基因在克拉霉素、LVX组、双重耐药组、全敏感组检出个数(28、40、24、27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6,P=0.016)。结论erm家族和msrC可能是介导H.pylori对克拉霉素耐药的重要基因,qnr家族与介导H.pylori对LVX耐药相关。外排转运基因可能在药物外排过程中有协同作用,其更倾向介导H.pylori对LVX耐药。

  • 标签: 螺杆菌,幽门 克拉霉素 左氧氟沙星 msrC qnr家族 外排转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