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乳腺黏液癌(M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50例MB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学分型将患者分为单纯型组31例和混合型组19例。比较不同类型M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结合患者病理特征分析其预后情况。结果截止最后1次随访,单纯型组患者生存29例,死亡2例;混合型组患者生存15例,死亡4例。两组第1年生存率均为100%,单纯型组3年生存率(100%,31/31)、5年生存率(96.77%,30/31)均高于混合型组(89.47%,17/19;84.21%,16/19),但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型组与混合型组患者肿瘤长径、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位置、TNM分期、分子分型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MBC患者预后的因素有TNM分期、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病理分型(P<0.05),与年龄、肿瘤长径、肿瘤位置、分子分型无关(P>0.05);TNM分期、淋巴结转移、ER、PR、Her-2、病理分型是影响MB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不同类型MBC的肿瘤长径、淋巴结转移情况差异较大,MBC患者中TNM分期较早、淋巴结转移少、ER阳性、PR阳性、Her-2阳性以及单纯型MBC预后较好。

  • 标签: 预后 乳腺黏液癌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淋巴瘤及其不同病理类型的超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病理证实为甲状腺淋巴瘤的患者30例。对其临床表现、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比较不同病理类型的淋巴瘤超声图像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纳入分析的30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7例(56.7%),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8例(26.7%),滤泡性淋巴瘤3例(10.0%),灰区淋巴瘤1例(3.3%),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3.3%)。临床表现有短期内颈部肿大(60.0%),伴有压迫症状(46.7%),Ⅲ/Ⅳ区颈部淋巴结肿大(63.3%),甲状腺功能异常(10.0%),合并桥本甲状腺炎(63.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之间在病灶的纵径(P=0.036)、回声特征(P=0.036)以及病灶边缘(P=0.005)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侵袭性之间在回声特征(P=0.005)以及病灶边缘(P=0.020)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发现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短期内增大明显的甲状腺内极低回声肿块,且伴有颈部Ⅲ/Ⅳ区淋巴结肿大时,应怀疑甲状腺淋巴瘤发病。边缘不规则的极低回声病灶伴片状高回声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边缘规则的极低回声病灶伴网格状回声是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

  • 标签: 超声检查 甲状腺 淋巴瘤 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鼻病毒的检测结果及临床表现。方法采集2019年1—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2 908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咽拭子,应用多重PCR和Luminex悬浮液态芯片技术进行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对单一鼻病毒阳性的病例分年龄段进行分析,比较其检测结果、临床症状、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特点。结果单一鼻病毒阳性170例(5.85%,170/2 908),不同年龄组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6,P<0.05),以>28日龄~1岁组阳性率最高(7.80%),>1~3岁组阳性率最低(4.50%)。不同年龄组间均可出现发热、咳嗽、喘息表现,分别以>6岁、>28日龄~1岁和>1~3岁组比例最高(χ2=12.82、21.78、12.54,P均<0.05)。≤28日龄组气促、发绀比例最高(43.75%、37.50%),头痛以>6岁年龄组比例最高(50.00%)。影像学显示3岁以下年龄组主要表现为支气管肺炎。不同年龄组间淋巴细胞计数升高和降低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41,29.90,P均<0.05)。结论鼻病毒在婴儿期检出率最高。新生儿以气促、发绀为主要表现,胸片以支气管肺炎为主;婴幼儿以咳嗽、喘息为主要表现;学龄期儿童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胸片结果多正常。

  • 标签: 鼻病毒属 儿童 不同年龄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微小残留病(MRD)水平与预后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通用的三种ALL-MRD检测手段包括免疫球蛋白重链/T细胞受体(IGH/TCR)基因重排检测法、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法、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检测法。IGH/TCR基因重排检测法包括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二代测序(NGS),前者主要检测IGH/TCR重排基因的可变区,比普通FCM灵敏一个对数级,但初诊时某些微小克隆易被忽略,导致假阴性;后者同样是检测IGH/TCR重排基因的可变区,其灵敏度较FCM及RT-qPCR法更高,最高可达10-6,并可以追踪导致复发的小亚克隆。FCM检测MRD的灵敏度通常在10-4,8色以上FCM可达10-6,但要求细胞数达(2~5)×107,而缓解期标本细胞数一般很难达到要求,且对检测人员技术要求较高,易受克隆演变和表型漂移的干扰。RT-qPCR可用于检测BCR-ABL等融合基因,灵敏度最高可达约10-5,但仅有少数患者存在可用作MRD监测的特异性融合基因改变。对于费城染色体阳性ALL患者推荐RT-qPCR法检测MRD水平,而对于费城染色体阴性ALL和T细胞ALL患者,FCM、RT-qPCR、NGS均适用。

  • 标签: 白血病,淋巴细胞,急性 微小残留病 二代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重复肾畸形的不同腹腔镜微创处理方法。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共收治儿童各类重复肾畸形患儿30例,其中反复泌尿道感染13例,排尿疼痛5例,肾区疼痛5例,非排尿期持续滴尿5例,无症状7例。经术前进行泌尿系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泌尿系水成像、泌尿系CTU、肾动态显像、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等检查,诊断上位肾积水并输尿管扩张18例,上位肾发育不良伴上位输尿管全程扩张开口异位4例,上下位肾积水伴上下位输尿管均全程扩张3例,下位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梗阻5例,30例患儿中有输尿管囊肿8例。所有患儿均行腹腔镜微创手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腹腔镜上位肾脏及输尿管切除术、腹腔镜上下位输尿管端侧吻合术、腹腔镜下位肾盂输尿管端侧吻合术、腹腔镜下位肾切除联合上位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气膀胱下双根输尿管再植术、膀胱镜下输尿管囊肿基底部电切术等。结果本组所有手术均未中转开放,历时20~280 min,术中出血0~20 ml,均未输血。所有患儿随访6~12个月,11例上位肾切除术后下位肾血供好,滴尿症状完全消失,泌尿道感染无复发;5例上下位肾盂输尿管和输尿管之间端侧吻合术后肾积水缓解好;5例下位肾盂成形术患儿腹疼消失,积水缓解;2例双根输尿管移植术后拔除输尿管内支架情况稳定,排尿疼痛消失;6例膀胱镜下输尿管囊肿切开后,其中4例肾积水缓解无感染,2例出现泌尿道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1例痊愈,另1例行腹腔镜上下位输尿管端侧吻合术并上位远端输尿管切除术,恢复顺利;另1例下位肾切除术并上位输尿管复位膀胱再植术后上位肾积水恢复好。结论微创手术处理各种重复肾畸形切实可靠,可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肾功能较好时应疏通流出道、解除梗阻,重复肾畸形出现上位肾或下位肾功能明显降低时应给予半肾切除术;输尿管囊肿影响排尿时,手术需从膀胱入路;对于输尿管囊肿行基底部切开患儿,需长期随访,有再次手术可能。

  • 标签: 肾,畸形 肾盂积水 输尿管扩张 输尿管疝 外科手术,腹腔镜
  • 简介:摘要随着核与辐射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所带来的危害也备受关注。剂量估算是辐射技术应用的重要一环,估算出人体所受的剂量对评价辐射造成的确定效应与随机效应起着重要作用。蒙特卡罗(MC)模拟与人体参考模型结合可对核事故、医疗照射和环境的辐射剂量进行估算,是一种快速且对硬件要求较少的剂量估算方法,目前正面临模型开发和计算耗时的瓶颈,笔者对此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蒙特卡罗法 人体模型 辐射剂量 估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颈部静脉阻断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的价值比较,为临床护理操作方法改进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于该院行PICC置管患者28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3例。对照组患者在置管时采取传统偏头法同时助手可辅以指压法进行颈部静脉阻断,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按压器法阻断颈部静脉,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时间、导管总异位率、颈部静脉异位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总异位率及颈部静脉异位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按压器法阻断颈部静脉可显著降低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率,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偏头法 按压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处理输尿管上段不同CT值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温州市中心医院接受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且结石<20 mm的患者,根据结石CT值>或<800 Hu将患者分为两组,>800 Hu(高CT值组)91例,(低CT值组)88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低CT值组和高CT值组在年龄、男女比例、结石大小、合并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手术时长分别为(43±23)min、(50±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3.3%、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清石率分别为94.6%、9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尿管软镜处理<20 mm输尿管上段结石时安全、有效;结石CT值>800 Hu可使手术时间延长,碎石效率降低。术前评估患者CT值大小可一定程度上评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便泌尿外科医师选择术式,把握难度。

  • 标签: 输尿管软镜 CT值 输尿管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对喉部分切除术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分析吞咽功能的发展趋势。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9月某三甲医院行喉部分切除术的首诊喉癌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喉垂直部分切除术患者25例(垂直组),喉声门上水平部分切除术患者12例(水平组)和喉环状软骨上部分切除术17例(SCPL组)。观察患者术后胃管拔除时间,术后15 d行X线吞咽造影检查(VFSS)和改良误侵误吸计分量表(MPAS)评估,术后15、20、30 d采用吞咽评估量表(GUSS)评估3组患者吞咽功能情况。结果3组患者胃管拔除时间、术后15 d GUSS、VFSS+MP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时间为主效应的Roy最大根检验F=460.693,P<0.001,时间对GUSS评分有影响;以手术为主效应的Roy最大根检验F=218.387,P<0.001,手术方式对GUSS评分有影响;时间与手术方式交互时F=164.033,P<0.001,3组术式不同时间点的吞咽功能发展趋势不一样。结论喉垂直部分切除术对吞咽的影响较小,且恢复较快,喉声门上水平部分切除术和SCPL术对吞咽功能的影响较大,短时间内不能依赖残喉自身的括约肌功能获得较好的代偿,且喉声门上水平部分切除术患者需要更长时间的康复周期。

  • 标签: 喉肿瘤 喉部分切除术 吞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湿化液在重症监护病房(ICU)重症患者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该院ICU收治的行人工气道的重症患者80例,根据气道湿化中采用湿化液不同分为氯化钠组(以0.45%氯化钠作为湿化液)和氨溴索组(以0.9%氯化钠+盐酸氨溴索作为湿化液)各40例。比较两组气道湿化7 d后痰液黏稠度、平均吸痰量及气道护理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氧合指数变化,并观察记录两组人工气道并发症情况。结果气道护理7 d后,氨溴索组痰液黏稠度明显优于氯化钠组,平均吸痰量大于0.45%氯化钠组,PaO2、PaCO2改善明显优于0.45%氯化钠组;氨溴索组人工气道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氯化钠组的3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盐酸氨溴索联合0.9%氯化钠进行气道湿化能够有效降低痰液黏稠度,增加排痰量,改善重症患者通气功能,降低人工气道并发症,是较0.45%氯化钠更理想的气道湿化液。

  • 标签: 重症患者 氨溴索 气管切开 气道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临床特征低危心房颤动(房颤)患者(CHA2DS2-VASc评分男性≤1分,女性≤2分)的血栓栓塞风险,并为该类患者的抗凝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地连续入选2011年8月至2018年12月中国房颤注册研究中CHA2DS2-VASc评分男性≤1分,女性≤2分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患者基线年龄、性别,以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心力衰竭和血管疾病的情况,将其分为CHA2DS2-VASc评分0分组、1分组和2分组。所有患者每6个月电话或门诊随访1次,终点事件为包括缺血性卒中和系统性栓塞在内的血栓栓塞事件。计算血栓栓塞事件的年化发生率,并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比较合并不同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与CHA2DS2-VASc评分0分组之间血栓栓塞风险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 862例低危房颤患者,女性915例(32.0%),年龄(55.0±10.7)岁。CHA2DS2-VASc评分0分组933例(32.6%),1分组1 401例(49.0%),2分组528例(18.5%)。随访期间(中位随访1.5年,共5 811.82人年)共发生33例血栓栓塞事件,整体年化发生率为0.57%(95%CI 0.40~0.80)。其中CHA2DS2-VASc评分0、1及2分组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数分别为8、11及14例,年化发生率分别为0.40%(95%CI 0.20~0.81)、0.39%(95%CI 0.22~0.71)及1.34%(95%CI 0.80~2.27)。CHA2DS2-VASc评分2分组(HR=3.53,95%CI 1.48~8.44,P=0.005)及其中年龄65~74岁的女性患者(HR=2.67,95%CI 1.63~4.38,P<0.001)的血栓栓塞风险显著高于CHA2DS2-VASc评分0分组。结论低危房颤患者中,年龄65~74岁的女性血栓栓塞风险较高,对于该类患者可能需要更积极地考虑口服抗凝治疗。

  • 标签: 心房颤动 血栓栓塞 CHA2DS2-VASc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不同丙戊酸负荷量对癫痫持续状态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癫痫持续状态患儿的病例资料,根据丙戊酸负荷量进行分组,了解各组患儿癫痫持续状态的控制情况。结果(1)66例癫痫持续状态患儿,包括癫痫36例(54.5%),颅内感染16例(24.2%),缺氧窒息3例(4.5%),颅内肿瘤2例(3.0%),脑发育异常2例(3.0%),颅内出血2例(3.0%),病因不明确5例(7.6%)。(2)所有癫痫持续状态患儿根据不同的丙戊酸负荷量(0 mg/kg,10~15 mg/kg,16~39 mg/kg,40 mg/kg)分为4组,各组间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癫痫持续状态控制时间和癫痫控制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2、0.340)。(3)所有患儿予丙戊酸钠应用后都有监测肝功能,无一例患儿出现肝功能损害的表现。结论不同丙戊酸负荷量对于癫痫持续状态患儿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并且接受负荷量为40 mg/kg治疗的癫痫持续状态患儿未出现相关不良反应。

  • 标签: 癫痫持续状态 丙戊酸 负荷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剥离辅助牵引技术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道早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治的食管早癌和癌前病变患者共60例,根据术中不同辅助牵引法分为两组,各30例。A组患者行ESD时使用牙线辅助牵引,B组使用橡皮圈辅助牵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4.0进行数据分析,手术相关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牵引装置时间、完整剥离时间、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止血夹脱落次数为8次(26.7%),明显高于脱落次数为2次(6.7%)的B组(P<0.05)。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3.3%,B组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共12个月,两组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和死亡病例。结论两种牵引技术均能有效辅助ESD操作,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术野,各有特点,临床可根据临床实际需要选择。

  • 标签: 食管肿瘤 牵引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革兰阳性(G+)菌、革兰阴性(G-)菌和真菌所致早产儿败血症的临床差异,为早产儿感染的识别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5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早产儿败血症患儿临床资料,分析首次血培养病原菌构成,比较不同病原菌所致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共纳入371例败血症早产儿,G+菌组53例(14.3%),以表皮葡萄球菌和肠球菌为主;G-菌组235例(63.3%),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真菌组83例(22.4%),以白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为主。3组早产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G+组[6.0(1.0,13.0)d]比较,G-组[17.0(9.0,27.0)d]和真菌组[18.0(12.8,30.3)d]发病日龄较晚;G-组感染前机械通气时间[1.0(0.0,3.0)d]较G+组[0.8(0.0,1.0)d]和真菌组[0.0(0.0,1.0)d]长,更易合并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与真菌组(15.7%,13/83)比较,G+组(56.6%,30/53)和G-组(34.0%,80/235)首发症状为呼吸困难比例较高,真菌组表现为腹胀的比例较高;真菌组起病时血小板计数[112.0(75.5,186.2)×109/L]较G-组[169.5(102.0,246.0)×109/L]和G+组[175.0(115.0,242.0)×109/L]低,感染前应用抗生素时间、深静脉置管时间更长,更易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败血症病原菌以G-菌为主;不同病原菌所致早产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存在差异;应结合临床特征推断可能病原菌,及早合理用药。

  • 标签: 败血症 病原菌 临床特点 婴儿,早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发生胎盘植入的不同类型与前次剖宫产间的关联性。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8年10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7 286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资料做回顾分析,其中发生胎盘植入共842例,植入类型597例为粘连型、204例为植入型、41例为穿透型。对本次妊娠发生胎盘植入的类型与前次剖宫产时是否中转手术、是否产后出血、距本次妊娠的时间等关联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前次剖宫产发生产程中转手术者再次妊娠胎盘植入的总发生率以及不同胎盘植入类型发生率均较前次剖宫产未产程中转手术者明显升高[总发生率:27.4%(419/1 528)比7.3%(423/5 758);粘连型:18.0%(275/1 528)比5.6%(322/5 758);植入型:7.9%(121/1 528)比1.4%(83/5 758);穿透型:1.5%(23/1 528)比0.3%(18/5 7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前次剖宫产发生产后出血者再次妊娠胎盘植入的总发生率以及不同胎盘植入类型发生率均较未发生产后出血者明显升高[总发生率:33.9%(74/218)比10.9%(768/7 068);粘连型:22.5%(49/218)比7.8%(548/7 068);植入型:9.6%(21/218)比2.6%(183/7 068);穿透型:1.8%(4/218)比0.5%(37/7 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前次剖宫产距本次妊娠间隔时间与三种胎盘植入类型发生率及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发生胎盘植入可能与前次剖宫产时中转手术以及产后出血密切相关,剖宫产再次妊娠者应加强对该类孕妇的孕期管理。

  • 标签: 剖宫产术 瘢痕 胎盘,侵入性 产后出血 分娩过程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脾切除术、外囊次全切除术及内囊摘除术治疗继发性脾囊型包虫病的手术难度、手术风险及患者预后进行分析,以探讨临床治疗首选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71例继发性脾囊型包虫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脾切除术26例(A组),外囊次全切除术26例(B组),内囊摘除术19例(C组)。观察和比较三组患者的术中情况以及术后恢复情况、残腔并发症、复发等相关指标。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最大,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带管时间、住院天数最长,住院费用最高;B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带管时间、住院天数最短,住院费用最少(均P<0.05)。随访2.5~12.5年,A、B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为3.85%(1/26),无一例复发;C组术后残腔并发症发生率为21.05%(4/19),复发率为15.79%(3/19)。三组术后残腔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2,P=0.090),但C组术后复发率最高(χ2= 8.28,P=0.016)。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外囊次全切除术治疗继发性脾囊型包虫病较为安全,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较低等优势,可视为首选治疗方法。

  • 标签: 棘球蚴病 脾切除术 继发性 手术方式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不同联用方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长治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5例,依据掷硬币法分为两组。观察组155例采用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对照组150例采用芪苈强心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连续治疗10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治疗10周,观察组总有效率(91.61%,142/155)高于对照组(79.33%,119/150)。治疗10周,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8.100、12.362,P=0.001、0.001);两组血清脑钠肽、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13.574、4.904,P=0.001、0.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81%,9/155)与对照组(6.67%,10/150)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更佳,有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及实验室指标,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芪苈强心胶囊 缬沙坦 沙库巴曲缬沙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不同影像学进展模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基线资料的差异,为早期识别有重症倾向的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65例COVID-19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以48 h内病变是否出现快速进展分为2组:快速进展型(A组)16例、非快速进展型(B组)49例,分析其基线资料:年龄,性别,潜伏期,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初次胸部CT的特征(病灶的分布、形态、边界和所累及的肺叶数)。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比2组上述指标存在的差异。结果2组临床基线资料对比:A组年龄、胸闷症状、基础疾病、乳酸脱氢酶明显高于B组(P值均<0.001);A组CD4、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B组(Z=182.500、259.000,P值均<0.001)。2组影像学基线特征对比:A组多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及外周混合性分布的磨玻璃影,病灶的边界模糊;而B组以胸膜下分布边界清楚的磨玻璃影较多见,2组支气管血管束及外周混合性分布、胸膜下外周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05、13.268,P值均<0.001)。A组中"细网格"征的检出率高于B组(χ2=4.201,P<0.05)。本研究中反晕征的病例数较少,但A组中有1例早期反晕征表现进展为危重症的患者,值得重视。2组血管影增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0,P>0.05)。结论年龄较大、合并基础疾病、淋巴细胞计数和CD4减低、乳酸脱氢酶升高、病灶沿支气管血管束及外周混合分布、磨玻璃影边界模糊或出现"细网格"征提示病变可能出现快速进展。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临床特征 CT诊断 影像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学前不同阶段性虐待经历与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关联。方法于2018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合肥市4所高校抽取4 03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问卷收集人口学特征、大学前不同阶段性虐待经历、成人依恋等信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大学前不同阶段、不同类型性虐待经历与成人依恋的关联性。结果研究对象大学前性虐待的总报告率为14.1%(569例),非接触性、接触性性虐待报告率分别为12.7%(512例)、5.4%(219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大学前总体性虐待经历与安全型依恋得分[β(95%CI)=-0.205(-0.292,-0.117)]呈负相关,与焦虑型[β(95%CI)=0.211(0.110,0.310)]和回避型依恋[β(95%CI)=0.117(0.020,0.216)]得分呈正相关。大学前非接触性性虐待的发生阶段数与安全型依恋[β(95%CI)=-0.106(-0.171,-0.041)]得分呈负相关,与焦虑型依恋得分[β(95%CI)=0.158(0.084,0.231)]和回避型依恋[β(95%CI)=0.080(0.008,0.152)]得分呈正相关。高中阶段的非接触[β(95%CI)=0.427(0.018,0.775)]和接触性虐待[β(95%CI)=0.468(0.251,0.687)]经历均与焦虑型依恋得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大学前不同阶段、不同类型性虐待经历均与大学生成人依恋有关联。

  • 标签: 客体依恋 横断面研究 施虐狂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