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7 个结果
  • 简介:以收集自内蒙古11个盟市的20个野生马蔺种质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13个农艺性状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不同种质间的亲缘关系、遗传变异特性及其原因,为马蔺的开发利用、资源保护和育种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来源的马蔺种质农艺性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异性,变异系数范围为9.72%~300.00%,变异系数较大的性状是千粒重、胚长和发芽率,变异系数较小的性状是株高和叶宽。(2)千粒重、发芽率、吸水率、胚长、胚乳长、种子长、生殖枝数、营养枝数、叶宽、株高10个主要性状是引起不同来源马蔺种质农艺性状分化的主要指标。(3)各农艺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经度、纬度、海拔高度是引起马蔺种质变异的主要因素,胚长、千粒重、吸水率易受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4)来源不同的20个马蔺种质聚为4类,绝大多数种质材料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经、纬度相近或小生境相似的种质聚为一类。

  • 标签: 马蔺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生境
  • 简介:针对我国科技期刊中大量的基因和蛋白质表达不规范的情况,在《TIG遗传命名指南》基础上,探讨念珠菌、曲霉、隐球菌这几种常见致病真菌的基因及蛋白质规范表达方法.

  • 标签: 念珠菌 曲霉 隐球菌
  • 简介:采用营养液培养,对5个不同玉米自交系5种供锌处理的营养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对不同浓度辞反应的敏感性不同,最适宜的锌浓度为10^-7mol/L,最不适的辞浓度是10^-9moL/L;不同浓度的锌对玉米自交系生长的效应不同,对茎叶的生长影响较大,对根生长的影响相对较小;SN-11为锌敏感玉米自交系。178、邢K36、昌7—2为锌中度敏感基因型,鲁原92接近锌高效基因型。

  • 标签: 玉米自交系 基因型 锌营养 敏感性
  • 简介:水稻在抽穗开花期对高温胁迫非常敏感,通过挖掘耐热资源,培育耐热水稻品种是应对高温热害最有效的方式。前期研究发现,地方稻资源D43在花期连续高温条件下能保持较高的结实率。本研究在大田和人工气候室不同高温处理下,分析了D43的开花时间与耐热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高温能够使水稻的开花时间提前,D43表现出稳定的早花时特性,高温胁迫下的开花时间集中在8∶30~10∶00;在开花时间段恒定高温胁迫下,D43的结实率较低;但在大田高温和人工气候室模拟高温胁迫下,D43的开花时间避开了日高温段,从而表现出较高的结实率;花器官形态性状包括花药开裂率、柱头上的花粉附着数、花粉萌发数与结实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可用于评价水稻的花期耐热性。

  • 标签: 水稻 耐热性 开花时间
  • 简介:用0.15%秋水仙素附加2.00%二甲基亚砜诱变离体培养的卷丹小鳞茎,避光条件下摇床诱导,用组织培养结合不定芽诱导技术获得了多倍体苗,并对多倍体染色体数目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诱导96h效果最好,变异率达到54.29%。细胞学观察发现,对照为三倍体、非整倍体和极少数单倍体细胞组成的嵌合体,诱变出的4棵变异株细胞分别为染色体数目由53~72条的不同比例构成,属于典型的非整倍的异倍型嵌合体。诱变株与对照植株间幼苗叶形指数、气孔密度及气孔大小等特征差异比较明显。

  • 标签: 卷丹 多倍体 秋水仙素 染色体 嵌合体
  • 简介:在相同的种植和管理条件下,对普通枇杷、栎叶枇杷、大瑶山枇杷和南亚枇杷等4个种210份种质资源的8个花序性状多样性进行鉴定,旨在为进一步的分类鉴定、利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枇杷属种质资源的花序支轴姿态、花序支轴密度、花序支轴数、花序形状、花序长度、花序宽度、花瓣颜色、花冠直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1.352~2.951,存在丰富的多样性。(2)不同来源地的种质资源花序性状多样性水平差异较大,多样性指数最高的为云南(2.108),其次是贵州(1.962)、四川(1.953)、福建(1.900),美国的最低(1.137)。(3)云南、贵州的枇杷种质资源花序长度、宽度显著或极显著地大于其他地区;野生资源的花序长度、花序宽度和花冠直径均极显著地大于地方品种、选育品种。

  • 标签: 枇杷属 种质资源 花序 多样性
  • 简介:植物基因组中,数目众多的转录因子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响应生物和/或非生物胁迫等多种生物进程。WRKY基因家族是植物重要的转录因子家族,在抗病信号转导途径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因而成为分子植物病理研究领域中的热点。本文综述了WRKY转录因子基因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和调节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WRKY基因家族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阐明植物抗病信号转导途径提供帮助。

  • 标签: WRKY 转录因子 防卫反应 信号途径
  • 简介:皮炎芽生菌(Blastomycesdermatitidis)、荚膜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capsulatum)、粗球孢子菌(Coccidioidesimmitis)和巴西副球孢子菌(Paracoccidioidesimmitis)、马尔尼菲青霉菌(Penecilliummarneffei)、申克孢子丝菌(Sporothrixschenckii)均属于双相型真菌,在温度的诱导下其菌丝相、酵母相可相互转化,致病相为酵母相,主要通过吸入途径或皮肤黏膜的破损而感染人类[1],在免疫受损和免疫正常者均可引起真菌病。其形态转换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该机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被认为与致病性密切相关。

  • 标签: 双相真菌 形态转换 致病性
  • 简介:目的构建白念珠菌CaCSC1基因的基因缺失株,并初步探究它的功能。方法设计长引物,通过PCR直接扩增出带有SAT1flipper的CaCSC1基因敲除盒,转化到野生型白念珠菌菌株CAI4,并通过PCR鉴定出基因型正确的转化子,得到CaCSC1的基因缺失株。最后,通过倍比稀释的方法进行表型筛选。结果成功得到CaCSC1基因的缺失菌株。基因缺失菌株对酮康唑(Ketoconazole)敏感,对Zn2+、Mn2+和荧光增白剂(Calcofluorwhite)表现出耐受性。结论CaCsc1蛋白参与对锌离子和锰离子的稳态调控,和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完整性也相关。

  • 标签: 白念珠菌 CaCSC1基因 基因敲除 离子稳态
  • 简介:以抗旱玉米自交系旱21为材料,克隆获得玉米分子伴侣基因ZmBiP1,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ZmBiP1基因的表达模式,并将ZmBiP1基因转入拟南芥中研究其功能。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ZmBiP1基因在玉米自交系旱21的不同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且在子房中表达量最高。ZmBiP1基因受甘露醇胁迫诱导上调表达,受盐胁迫诱导下调表达。转基因拟南芥功能验证结果表明,过表达ZmBiP1基因导致拟南芥在种子萌发时期对盐和甘露醇胁迫的耐受能力减弱。这些结果表明ZmBiP1基因可能是逆境反应信号传递途径的负调节因子。

  • 标签: 玉米 分子伴侣 ZmBiP1 拟南芥 逆境胁迫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单个氨基酸对白念珠菌形态学的影响。方法用0.67%的酵母氮源基础培养基和2%葡萄糖配制成SD合成培养基,37%恒温摇床培养,研究单个天然氨基酸对白念珠菌形态学的影响,并分别通过不添加碳源和厌氧条件下培养观察对精氨酸诱导的菌丝的影响。结果在含10mmol/L的L-精氨酸的SD液体培养基中,可见大量的菌丝。在含10mmol/L的L一半胱氨酸、L.苏氨酸、L-缬氨酸和L-色氨酸的sD液体培养基中,可见典型的酵母细胞,未见菌丝。在含10mmol/L的其他单个氨基酸的SD液体培养基中可见混合的酵母和菌丝结构。在不含氨基酸或含各种天然氨基酸的SD固体培养基上,白念珠菌的菌落均光滑。但在含10mmol/L的L-精氨酸固体培养基上,光滑的菌落周围可见小的突起,镜下可见菌丝。无氧条件下,无论有无碳源,含精氨酸的SD培养液中白念珠菌只能形成酵母细胞,生长部分受到抑制。结论精氨酸可以诱导白念珠菌菌丝形成,厌氧条件下精氨酸不能诱导白念珠菌菌丝形成。

  • 标签: 氨基酸 白念珠菌 酵母 菌丝 厌氧
  • 简介: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早期确诊方法及治疗方案。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56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04例艾滋病患者中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者共256例,发生率为18.2%,患者以发热、消瘦、贫血、咳嗽、咳痰、皮疹、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平均值为19×10^6/L,患者往往还合并其他多种机会性感染,以口腔念珠菌病、耶氏肺孢子菌肺炎、结核病等多见。两性霉素B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氟康唑治疗组,伴有皮疹者和无皮疹者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马尔尼菲青霉病是广西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主要发生于CD4+T淋巴细胞〈50×10^6/L的患者。血培养是早期确诊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最有效方法,治疗上首选两性霉素B。

  • 标签: 艾滋病 马尔尼菲青霉病 感染
  • 简介: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作物学会联合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承办的第八届世界大豆研究大会将于2009年8月10~15日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是“描绘全球大豆产业蓝图,保障安全供给与可持续发展”。大会主要由学术报告、大豆产业论坛、中国国际大豆产业展览会三个部分组成。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知名大豆专家做大会特邀报告,学术议题包括大豆种质资源、

  • 标签: 大豆产业 北京 世界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作物学会 学术报告
  • 简介:在隐球菌感染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宿主一系列的先天免疫因素会参与其中。吞噬效应细胞在宿主抗隐球菌非特异性免疫效应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中,有不同的吞噬效应细胞定植。吞噬效应在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为隐球菌逃避宿主的免疫杀伤提供了一定的保护场所。本文主要通过综述隐球菌感染发生发展过程中与不同吞噬效应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进一步认识隐球菌致病机制,同时为临床上隐球菌病的治疗和(或)辅助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隐球菌 荚膜 吞噬 吞噬细胞 进展
  • 简介:荞麦13S球蛋白是荞麦种子中的一类主要贮藏蛋白。本研究选用荞麦属植物甜荞栽培种及其野生类型、苦荞栽培种及其野生类型、毛野荞、左贡野荞、细柄野荞和硬枝万年荞6个种共44份材料,进行PCR特异性扩增、测序得到荞麦13S球蛋白基因的保守片段序列。对序列进行差异分析,结果发现44份供试材料13S球蛋白基因片段的285个排列位点中不变位点为24个,多态性位点S为261个(含简约信息位点数198个和单型可变位点63个),序列总突变位点Eta为503个。野生甜荞种内13S球蛋白基因序列差异明显高于栽培甜荞,但野生苦荞种内13S球蛋白基因序列差异仅稍高于栽培苦荞。推测其一方面可能与繁殖方式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荞麦驯化过程中通常只有少数野生型群体被驯化有关。系统聚类分析发现栽培甜荞与野甜荞亲缘关系近,与左贡野荞亲缘关系次之;栽培苦荞与野苦荞亲缘关系近,与毛野荞亲缘关系次之;细柄野荞和硬枝万年荞的13S蛋白基因片段序列差异较小,说明其亲缘关系较近。上述结果为荞麦属种间遗传多样性与进化关系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荞麦 13S球蛋白基因 序列分析 系统关系
  • 简介:目的了解实验所用常见致病真菌能否在常用医用原材料上生存及生存时间。方法选择8种常见致病真菌,活化后将它们分别接种在5种常用的医用原材料上,接种后及以后的每24h将接种有真菌的医用材料放入巯基乙酸盐液体培养基中并观察能否生存,记录存活时间。结果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在棉布、纸板、铁皮、玻璃表面存活25~28d,在地板胶表面存活14~15d;新生隐球菌在棉布、纸板、铁皮表面存活24~27d,在玻璃和地板胶表面存活14~18d;茄病镰刀菌在上述5种材料上存活22~27d;石膏样小孢子菌在棉布、纸板、铁皮和玻璃表面存活20~27d,在地板胶表面存活8d;申克孢子丝菌在棉布、纸板、玻璃和地板胶表面存活17~24d,在铁皮表面存活10d;白念珠菌在棉布、纸板、铁皮和地板胶表面存活15~20d,在玻璃表面存活4d;犬小孢子菌在棉布、纸板、铁皮、玻璃和地板胶上存活时间分别为10d、9d、3d、2d和1d。结论实验所用各种真菌在医用原材料上都能存活,其时间长短不仅与菌种有关,还与所存在的材料有关。真菌在吸水性强、表面粗糙的材料(棉布、纸板)上的平均存活时间长于在吸水性差、表面光滑的材料(玻璃、铁皮和地板胶)。

  • 标签: 真菌 生存时间 材料
  • 简介:研究采用蛭石栽培和营养液浇灌的方法,确立棉花品种苗期耐低钾筛选指标,利用这些指标,评价我国88个抗枯、黄萎病棉花品种资源苗期耐低钾能力,并筛选钾素利用率高的优异种质。结果表明,株高、地上部干物重、地下部干物重、总干物重、钾利用率、叶绿素含量在不同钾浓度处理和不同品种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可以作为棉花苗期耐低钾能力的评价指标,而叶面积在不同品种和不同钾浓度处理之间不存在差异。利用筛选出的指标对88个品种进行耐低钾评价,结果供试品种主要被分为耐低钾基因型、耐低钾中间类型和非耐低钾基因型3类,分别包括21个、58个和6个品种。

  • 标签: 棉花 耐低钾 筛选指标 枯萎病 黄萎病 抗病
  • 简介:将大葱种子干燥成1.8%-10.5%的不同含水量后。在50℃、35℃、20℃和-18℃条件下密闭贮存16个月。通过对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贮存温度的升高,种子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不断升高,但在20℃和-18℃的差异不明显。在50℃下含水量为1.8%~6.6%的种子。5种脂肪酸含量明显大于含水量为7.4%-10.5%的种子。

  • 标签: 种子 超干燥 保存 脂肪代谢
  • 简介:目的了解引起夫妻双方生殖器念珠菌病的病原菌是否为同一种致病菌,并行药物敏感性检测,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采用常规念珠菌培养方法培养,API20CAUX进行鉴定,微量稀释法行药敏检测。结果88例患者(44对夫妻)中,检出白念珠菌73例。夫妻双方共同由同一菌种致病例数为41对,白念珠菌引起者为36对,光滑念珠菌引起者为2对,近平滑2对,克柔念珠菌1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外药敏显示88株念珠菌对制霉菌素全部敏感,对克霉唑也高度敏感,对伊曲康唑、氟康唑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夫妻一方患有生殖器念珠菌病时,另一方应做好性伴通知工作,行相应检查,必要时行药敏实验,以降低念珠菌病的复发率。

  • 标签: 生殖器念珠菌病 阴道念珠菌病 性传播 药敏实验
  • 简介:以真菌性皮肤病为例,试从诊断性评价的视角论述该课程的教学实践要点和具体的教学策略,对医学生进行了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价。同时,对涉及诊断性评价的课程设计进行总结和反思,说明将诊断性评价适时纳入医学生多元化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标签: 教学评价 诊断性评价体系 皮肤性病学 真菌性皮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