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病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e抗原(HBeAg)、HBV核酸检测(HBVDNA)检测结果的比较,评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病例中,HBeAg及HBVDNA反映病毒复制中的价值。方法对酒钢医院2012年4月至2012年10月间189例HBsAg阳性,并同时检测ALT及HBVDNA的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资料分析,通过卡方检验分析ALT正常乙型肝炎患者HBVDNA与HBeAg间的关系。结果对189例乙型肝炎患者ALT检测与HBeAg、HBVDNA检测分析,一致性均较差;HBVDNA及HBeAg结果进行分析,HBVDNA阳性结果与HBeAg阳性结果分析,HBeAg阳性与HBVDNA阳性检测分析一致性较好,ALT正常患者中,HBVDNA及HBeAg在评价乙肝病毒复制状态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同时检测ALT水平及HBVDNA定量检验、HbeAg定性检验及对乙肝患者HBV感染、复制、传染性的判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DNA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1-0016-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水平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与HBV-DNA含量和部分肝功能指标的关系。方法检测100份高水平血清HBsAg浓度患者的乙肝血清标志物,按照HBsAg浓度分组分析其与HBV-DNA及相关肝功能指标的关系。结果本组100份血清标本中,HBsAg浓度在250~8000IU/mL、8000~100000IU/mL和100000IU/mL分别占65.0%、32.0%、3.0%;HBV血清标志物中以HBsAg(+)/HBeAg(+)模式和HBsAg(+)/HBeAb(+)模式为主;进一步分析显示,随着HBsAg浓度升高,HBeAg、HBeAb和HBV-DNA也相应升高,ALT指标变化较为明显,存在显著相关(P<0.05)。结论高水平血清HBsAg与HBV-DNA含量和HBsAg/HBeAb(二者阳性共存)呈正相关,且与ALT异常率有关,对临床诊疗和预后评估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血清标志物 乙肝病毒核糖核酸 肝功能指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分泌IL-10的水平以及与HBV-DNA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例慢性乙肝患者和20例健康人,分离出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用ELISA方法检测其分泌IL-10的水平;同时检测慢性乙肝患者HBV-DNA载量。对患者和健康人NK细胞分泌IL-10的水平进行比较,同时分析患者NK细胞分泌IL-10的水平与HBV-DNA载量之间有无相关性。结果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NK细胞分泌IL-10的水平高于健康人(P<0.01);而且乙肝患者NK细胞分泌IL-10的水平与HBV-DNA载量之间有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乙肝患者的NK细胞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增加。提示肝脏内的NK细胞能通过分泌IL-10作用于其它免疫细胞发挥免疫负调节作用,从而加重了机体免疫抑制状态,无法有效清除病毒。

  • 标签: 乙型肝炎 自然杀伤细胞 白细胞介素-10 HBV-DNA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BV感染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能否感染HBV并进行复制。方法选取140例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对本组患者的血液进行采集,在血液样本中分离提取PBMC,用固定甩片法固定细胞,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QPCR)联合滚环扩增结合原位跨缺口原位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HBVDNA进行检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HBVDNA和cccDNA的表达。结果在140例标本中,有95例标本中检测出了HBVDNA的表达,有116例标本中滚环扩增(PCR)结合原位杂交后检测出了HBVcccDNA的阳性信号,血清HBVDNA的浓度在106copies/ml以上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BVcccDNA的阳性率为103例(73.57%),而血清HBVDNA浓度低于106copies/ml的阳性率为37例(26.43%)。结论HBV感染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受到感染的危险因素是高浓度外周血HBVDNA和cccDNA,采用原位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能够更加准确的检测出HBV感染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NA和cccDNA的表达。

  • 标签: HBV感染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HBV DNA cccDNA 检测
  • 简介: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学标志(HBVM)与HBVDNA的关系.方法对257例乙型肝炎患者同时检测HBVM与HBVDNA.HBVM检测用ELISA法,HBVDNA检测用PCR法.根据不同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HBsAg+HBeAg+HBcAb阳性的血清中HBVDNA阳性率和含量最高,血清HBeAg与HBVDNA含量密切相关,但部分HBeAg阴性或抗-HBe阳性患者也有较高的HBVDNA阳性率及含量.结论PCR定量检测HBVDNA含量更有助于判断体内HBV复制的情况及传染性强弱,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乙型肝炎患者 血清HBV标志物 相关性分析 HBCAB阳性 HBeAg阴性 PCR定量检测
  • 简介:目的研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肝细胞的跨膜转运作用和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细胞模型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HBVDNA分泌的抑制作用。方法用含HBIG的培养基培养QSG7701细胞,在不同时间点定量检测培养上清的抗HBs,计算HBIG的透过率;用含HBIG的培养基培养HepG2.2.15细胞数天,或先以,定浓度的HBIG共培养,第3天后更换为不含HBIG的培养基继续培养细胞。于不同时间点定量检测培养上清的HBsAg、HBVDNA;用MTT比色试验观察药物的细胞毒性。结果浓度为0.1~0.4IU/mL的HBIG与QSG7701细胞共孵育48h时,细胞内约有38%~46%的HBIG。浓度为0.1~10.0IU/mL的HBIG作用第3、6.9天时能抑制HepG2,2.15细胞培养上清中HBsAg、HBVDNA的分泌(P〈0.01)。住尤药物继续培养的第5、7天,培养卜清中HBsAg浓度较有药物培养的第3天低且继续下降(P〈0.01),第9~11天逐步增高;培养上清HBVDNA水平在第5天时也较有药物培养的第3天低并继续下降(P〈0.01),第7~11大时逐步增高。结论在体外细胞实验中,HBIG能跨膜转运入肝细胞内,细胞内外的HBIG能抑制HBsAg、HBVDNA的分泌。

  • 标签: 肝炎 乙型 肝炎病毒 乙型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EPG2.2.15细胞 HBV DNA
  • 简介:目的探讨DNA含量与胃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IMS-2000型癌细胞DNA分析系统测定163例胃癌患者的DNA指数、平均CV值、DNA主峰面积、DNA主峰质量(pg)、平均DNA质量(pg)、G0G1期细胞百分率、S期细胞百分率、G2M期细胞百分率以及5倍体超过率等9项指标,并进行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这9项指标与生存率之间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NA含量与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率无相关性.DNA含量不能作为预测胃癌预后的独立指标.

  • 标签: 胃癌 DNA含量 图像细胞仪 预后
  • 简介:目的用荧光定量PCR(FQ-PCR)法对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进行检测,并探讨其临床实际应用价值。方法用FQ-PCR法检测HBV-DNA;用ELISA法检测HBV标志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结果外周血检测表明:HBV-e抗原阳性和HBV-e抗体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HBV-DNA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8.0%和45.7%,含量分别为10^7.23±2.67和10^4.56±1.47拷贝/ml;临床各组别中,急性肝炎组HBV-DNA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别(P<0.01);对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组显示:对低拷贝量(<10^6拷贝/m1)的疗效尚可.对高拷贝量(≥10^6拷贝/m1)的疗效较差;拉米夫定治疗组表明:低拷贝量组略好于高拷贝量组,前3个月疗效比较好,但从第4个月皆开始出现耐药株,在治疗1年时发生率可达22.6%。治疗结束后6个月和12个月复查结果表明:拉米夫定治疗组复发率明显高于干扰素治疗组。结论实时FQ-PCR法可及时、准确的自动化检测出标本中拷贝数量,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明显优于RT-PCR,它对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调整和疗效预期具有比较好的实用价值。

  • 标签: FQ-PCR HBV DNA 治疗 干扰素 拉米夫定
  • 简介:乙型肝炎病毒(HBV)是肠道外传播的致肝炎因子,在我国有较高的感染率,经血源途径传染被认为是其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然而在HBV感染者的体液中亦可检测出HBV标志物(HBVM),提示日常生活接触可能是HBV传播的另一途径。为此本研究检测了40例乙型肝炎患者唾液、尿液和泪液中HBVDNA及其它HBV标志物,并对其意义进行探讨。

  • 标签: HBV标志物 肝炎患者 乙型 日常生活 唾液 肝炎病毒
  • 简介:目的探讨父亲血清HBvDNA载量和孕母HBsAb对乙肝病毒(HBv)父婴垂直传播发生的影响,以期寻找阻断HBv父婴垂直传播的有效方法。方法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以HBsA异及HBVDNA为指标筛检父亲HBs鲰阳性、孕母HBvM全阴或者仅HBsAb阳性及HBVDNA均为阴性的121个家庭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其新生儿脐带血HBvDNA检测结果作为分组标准,将HBvDNA检测阳性23例作为病例组,阴性98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①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率为19.0%(23/121);②父亲血清HBvDNA载量与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率存在剂量反应关系(趋势x2=60.108,P=0.00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表明:父亲血清HBvDNA载量10^6拷贝/mL是预测HBV垂直传播发生较好的分界点;③孕母HBsAb阳性组与HBsAb阴性组其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99,P=0.000),当父亲血清HBvDNA载量≥10,拷贝/mL时,两组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父亲血清HBVDNA阳性和孕母HBsAb阴性是HBV父婴垂直传播的危险因素,父亲血清HBVDNA载量10^6拷贝/mL是较好的垂直传播发生的预测指标。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父婴垂直传播 脱氧核糖核酸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单胺氧化酶(MAO)、透明质酸(HA)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载量的相关性,并研究联合检测TGF-β1、MAO、HA、HBV-DNA对HBeAg阴性CHB患者早期肝功能损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于南海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治疗的HBeAg阴性CHB患者128例作为试验组,男73例,女55例,年龄(33±14.6)岁;另外选取同期在南海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体检的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33±14.8)岁。根据HBV-DNA水平分成3组,HBV-DNA>106拷贝/L为HBV高复制组,HBV-DNA在103~106拷贝/L为HBV中复制组,HBV-DNA<103拷贝/L为低复制组,然后分别检测高、中、低3个复制组中的TGF-β1、MAO、HA水平,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血清TGF-β1、MAO、HA、HBV-DNA水平及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不同HBV-DNA复制组间TGF-β1、MAO、H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TGF-β1、MAO、HA水平均与HBV-DN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其中TGF-β1与HBV-DNA水平的相关性最高(r=0.73)。联合检测TGF-β1、MAO、HA、HBV-DNA的诊断灵敏度为89.1%,特异度为72.7%,阳性预测值为76.5%,阴性预测值为87.0%,约登指数为0.62,其中灵敏度、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均比单独检测高,特异度低于单项检测。结论HBeAg阴性CHB患者血清中TGF-β1、MAO、HA水平与HBV-DNA载量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联合检测4项指标提高了HBeAg阴性CHB患者早期肝损害的检出率,有利于临床医生对HBeAg阴性CHB患者肝纤维化早期诊断,并为病情监测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 标签: HBeAg阴性 转化生长因子β1 单胺氧化酶 透明质酸 HBV-DNA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干扰素治疗慢乙肝患者血清HBVPreS1-Ag、HBV-DNA、HBeAg之间动态变化的相关性分析及临床意义。方法20例慢乙肝患者HBVPreS1-Ag、HBV-DNA、HBeAg均为阳性,用全自动酶免仪检测HBVPreS1-Ag及HBeAg,用PCR法检测HBV-DNA。结果20例慢乙肝患者,经48周聚乙二醇干扰素ɑ-2b80ugIHqw或聚乙二醇干扰素ɑ-2a180ugIHqw抗病毒治疗后,HBVPreS1-Ag的24周转阴率为30%,48周转阴率为35%,HBV-DNA的24周转阴率为25%,48周转阴率为30%,HBeAg的24周转阴率为40%,48周转阴率为45%。干扰素治疗慢乙肝患者24周、48周,患者血清HBeAg的转阴率高于HBVPreS1-Ag及HBV-DNA的转阴率,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治疗慢乙肝患者24周、48周,HBVPreS1-Ag、HBeAg、HBV-DNA的转阴率相似,均可反映乙肝患者血液中HBV的复制变化情况。

  • 标签: HBVPreS1-Ag HBV-DNA HBeAg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TRFIA)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定量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和HBV-DNA的表达水平与乙肝标志物的相互关系。方法用TRFIA法和ELISA法同时检测178例HBV感染者和110例健康人血清中的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比较分析者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对用TRFIA法检测的HBsAg和HBeAg浓度与FQ-PCR检测的HBV-DNA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TrFIA法和ELISA法比较,前者五项HBV-M的阳性率均比后者高,P<0.05,有显著性差异。HBsAg和HBeAg的含量分别为随HBV-DNA含量的增加略有增加和显著增加。结论用TrFIA检测HBV-M,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在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检测水平及监测等方面有很大的实用价值。FQ-PCR是测定HBV-DNA含量较为特异、灵敏的方法,能反映出乙肝病毒复制水平和活跃的程度。

  • 标签: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 乙肝血清标志物 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酶技术 定量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肝小三阳患者(即HBsAg阳性、HBeAb阳性、HBcAb阳性)与HBVDNA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所接收的300例乙肝小三阳患者和50例健康者的血清进行研究,对其血清进行乙肝五项和HBVDNA的检测。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RFIA)检测乙肝五项,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法(PCR)检测HBVDNA,分析比较乙肝小三阳患者(HBsAg阳性、HBeAb阳性、HBcAb阳性)与HBVDNA的关系。结果乙肝小三阳患者(HBsAg阳性、HBeAb阳性、HBcAb阳性)的检出率是77.1%,HBVDNA的检出率是62.6%,其中两组数据进行比较(χ2=11.1511,P=0.0008),即其差异有显著性。结论HBeAg呈阴性情况,可能也有病毒复制的情况,HBVDNA和HBsAg阳性、HBeAb阳性、HBcAb阳性之间有着较好的相关性,对乙肝小三阳患者来讲其可以有效的指导乙肝疾病的诊断、诊断及临床疗效,也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和预后情况的判断。

  • 标签: 乙肝小三阳 HBV~DNA PCR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eP-CHB)HBV前C/BCP突变/准种及其与HBeAg、HBV DNA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断面研究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的220例eP-CHB患者进行前C/BCP突变检测,其中24例患者进行前C/BCP区扩增、克隆,同步检测血清HBeAg和HBV DNA水平,分析前C/BCP突变/准种的发生情况及其与HBeAg和HBV DNA水平的关系。结果220例eP-CHB患者中,HBV前C/BCP总突变率为70.0%(154/220),前C/BCP共同突变率为18.2%(40/220),前C突变率为30.9%(68/220),BCP突变率为57.3%(126/220)。HBV DNA≥ 5 lgIU/ml患者上述4种突变检出率均高于HBV DNA< 5 lgIU/ml者,其中前C/BCP总突变和BCP突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809、P = 0.016,χ2 = 5.081、P = 0.024)。HBeAg水平越低(< 500 COI、500~1 000 COI和> 1 000 COI共3组患者比较),以上4种突变检出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1.738、17.291、16.263、22.164,P均< 0.001)。HBV DNA≥ 5 lgIU/ml患者中,HBeAg水平越低,以上4种突变检出率越高,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40.503、19.654、16.727、29.119,P < 0.001)。准种检测中,前C区高突变组患者HBeAg水平低于低突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230、P = 0.017),前C、BCP高突变组与低突变组间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624、P = 0.462,t = 0.893、P = 0.317)。结论eP-CHB患者中仍存在广泛的前C/BCP突变。高HBV DNA、低HBeAg表达者,前C和BCP突变的发生率较高;前C区突变株在准种中比率高者更影响HBeAg的表达。推测前C/BCP突变可能是eP-CHB出现低HBeAg、高HBV DNA,并导致抗病毒治疗停药后易复发的原因。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HBV DNA 肝炎,乙型 前C/BCP区突变 准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肝两对半定量DNA定量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20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酶联免疫法(ELISA)和荧光定量法(FQ-PCR)对乙肝两对半定量以及DNA定量进行检测,并探讨二者联合检测的意义和价值。结果HBV-DNA在不同乙肝两对半模式下阳性者符合率存在较大差异(P<0.05);乙肝两对半和HBV-DNA对HBeAg阳性检出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乙肝早期检查中采用乙肝两对半定量以及DNA定量可以有效的反应HBV感染情况、治疗和传染性情况,值得应用。

  • 标签: 乙肝两对半 DNA 酶联免疫法 荧光定量法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乙肝两对半定量DNA 定量联合检测的意义 。 方法: 选取我院 2017 年 1 月~ 2019 年 1 月收治的 120 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酶联免疫法( ELISA )和荧光定量法( FQ-PCR )对 乙肝两对半定量 以及 DNA 定量进行检测,并探讨二者联合检测的意义和价值。 结果: HBV-DNA 在不同乙肝两对半模式下阳性者符合率存在较大差异( P < 0.05 ); 乙肝两对半和 HBV-DNA 对 HBeAg 阳性检出率对比无显著差异( P > 0.05 )。 结论: 在乙肝早期检查中采用乙肝两对半定量以及 DNA 定量可以有效的反应 HBV 感染情况、治疗和传染性情况,值得应用。

  • 标签: 乙肝两对半 DNA 酶联免疫法 荧光定量法
  • 简介:目的探讨泛昔洛韦联合干扰素γ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方法将6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HBV携带者(ASC)以泛昔洛韦(250mg,每日3次)口服及干扰素γ(200万单位,隔日肌肉注射1次)治疗3个月(治疗组),并以42例采用干扰素α-2b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血清HBVDNA载体量、e抗原(HbeAg)和表面抗原(HbsAg)含量的变化。有效病例继续治疗6个月,停药后随访1年。结果治疗后HBVDNA载体量治疗组仅16.9%无变化,对照组42.8%无变化(P〈0.01);阴转率治疗组为52.3%,对照组为28.6%(P〈0.05);继续治疗6个月后阴转率治疗组为75.3%,对照组为52.4%(P〈0.01);停药随访1年复发率治疗组为23.4%,对照组为22.7%(P〉0.05)。血清HbeAg及HbsAg含量治疗前两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均有下降,治疗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泛昔洛韦联合干扰素1抗病毒作用疗效优于对照组,干扰素1与其他抗病毒药物联用是有益的尝试。

  • 标签: 泛昔洛韦 干扰素Γ 乙型肝炎病毒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