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4 个结果
  • 简介:在朗西埃思想的整体形成中,阿尔都塞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20世纪60年代初期,青年学生朗西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教父'阿尔都塞之间的相遇,奠定了朗西埃日后与阿尔都塞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路的一种充满张力的争辩性关系。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结构主义式的理论创新,具有开启一个时代的革命意义。而朗西埃谨遵师教,对《资本论》做出症候式解读并以此而形成其学术处女作《'批判'的概念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从〈1844年手稿〉到〈资本论〉》,尽管在其日后'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学术道路中屡遭否弃,但其思想的基本立场乃至学术方法等其实都可以在这篇论作中找到某种理论'原型',因此,可称之为朗西埃学术思想的一个'反向'的起点,或者是'结构'的开端。

  • 标签: 朗西埃 阿尔都塞 《“批判”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 影响
  • 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启蒙'和现代批判理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现代批判理论的'现实'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重新认识和解释,开辟了一条异于现代西方哲学的独具特色的现代批判道路。现代的'启蒙机制'和其历史生成中的内在矛盾,透视了马克思主义、现代西方哲学突破现代局限的理论尝试,并在将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两者的比较视域中铺展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批判理论的逻辑理路,同时彰显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批判的理论特质。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批判 生成逻辑
  • 简介: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邓小平根基于和平、立足于大局、着眼于互利,提出了处理中国周边争端问题战略思维的战略构想,其中'主权属我'是根本前提,'和平协商,合理解决'是第一原则,'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第二原则。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当时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所面临的领土领海争端,在多年来的实践中取得了重大成效,也积累了众多的经验。中国在解决与周边国家间领土领海争端中,和平协商是重要方式,合作共赢是重要理念,'不惹事,不怕事'是重要原则。伴随中国实力的增长,周边有些国家以'国强必霸'的传统思维将中国视为发展威胁,使我国的周边关系中出现了个别国家阻挠'和平协商'、排斥中国'共同开发'、扩大和强化非法占有有争议领土控制权等新的问题和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仍然要坚持以邓小平处理周边争端的战略构想为指导,坚持'主权属我',强化主权行为;推进和平协商,治理合理解决;尽量以'共同开发'推动'搁置争议'的实现。

  • 标签: 邓小平 周边争端 主权属我 和平协商 合理解决
  • 简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现代思想的最高命题,是其批判资本主义现代的价值基点与建构社会主义现代的最高目标。马克思现代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建构相互结合的突出成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导当代中国现代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是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因而也就是科学发展的现代,必然是和谐发展的现代

  • 标签: 马克思 全面发展 现代性建构 核心目标
  • 简介:项目不可行研究是可行研究的必要补充,忽视或排斥不可行研究将给项目建设带来投资风险和生态风险。项目不可行研究应遵循独立、多元化参与、实事求是、公开透明的原则,从风险角度、厂址选择角度、项目生命周期角度来分析项目的不可行。目前开展不可行研究,应着重解决环境营造、制度建设、加强独立和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等几个突出的问题。

  • 标签: 不可行性研究 政府决策 科学化 项目生命周期 责任追究制度 生态风险
  • 简介:<正>当一种理论的热潮已经被历史打到了边缘,它的命运就好像在学术史中成为一段知识的话语记载,而不复有思想对垒的风流。对比十余年前西马理论传入国内时众人争说的场面和而今的背向与远离,不禁使人疑惑,难道西马理论的价值与意义真的已被穷尽?一度震荡主

  • 标签: 资本主义精神 人道化 现代性危机 现代性进程 价值关怀 社会形式
  • 简介: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对矛盾的同一和斗争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尤其对于矛盾的同一与矛盾转化的理论作了具体的说明和和发挥。一、坚持具体的同一,反对幻想的同一毛泽东认为:'神话或童话中矛盾的诸方面,并不是具体的同一,只是幻想的同一,科学地反映现实变化的同一的,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 标签: 现实变化 《毛泽东选集》 马恩 矛盾转化 《矛盾论》 事物自身
  • 简介:<正>批判维度是现代话语的一个基本维度,指代现代的批判话语。现代的批判话语往往采取这样一种批判逻辑:分析时代状况,把握时代困境,寻找走出困境之路。哈贝马斯对当今社会病态的诊断与疗治,集中体现了这种现代批判逻辑,构成了典型的现代批判话语。本文欲求对此话语作一探讨。

  • 标签: 哈贝马斯 生活世界 现代性批判 交往理性 批判话语 现代性话语
  • 简介:在《单向度的人》中,马尔库塞从解构视域揭露发达工业社会在政治、文化、思维、语言等方面的异化,讨伐技术理性控制所导致的单向度与社会的全面解构,并阐释超越单向度的构想。虽然这种意识形态分析和科技批判缺乏经济基础的切近考察,容易陷于感伤的乌托邦,但对于我们研究现代性问题和相关哲学思想不无启示,对于当代人的生存亦有现实意义。

  • 标签: 马尔库塞 单向度 单向度性 批判与解构
  • 简介:传统价值观实现创造转化,需要立足于唯物史观原理。传统价值观的演进是价值观的“间断”和“连续”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就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而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相融合的创造转化过程。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理论之于实践的先在”是当代传统价值观实现创造转化的唯物史观原理。

  • 标签: 传统价值观 创造性转化 唯物史观
  • 简介:邓小平的思想是一种典型的互动思维,在他的民主思想和民主理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邓小平强调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完善各种群众参与和党员参与的互动机制,将民主制度化,为民主活动的主客体之间创造了良性互动的氛围和条件,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的中央领导集体都很注重如何与群众实现良性互动,习近平同志在大力反腐倡廉中,践行群众路线,更是进一步发挥邓小平民主思想的互动思维,强调用反对腐败的方式加强政党和人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其互动特征,不仅表现在理论上,还落实在行动上。

  • 标签: 邓小平 民主思想 互动性思维
  • 简介:一般认为.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曾对人的本质作过两个定义,而且后一个定义扬弃了前一个定义。这种观点并不符合马克思的思想原意。实际上,马克思至少从五个不同的维度探讨过人的本质,并作出了不同的规定。这些规定相互补充、相互贯通、相得益彰。为了深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我们还应该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思想史上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不同观点.从更多样的维度和更深刻的层面来发现人的新的本质属性,从而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更加具体、深入和全面。

  • 标签: 人的本质 人性 类本质 多维性
  • 简介:现代本身是一个二律背反的矛盾体,它从产生起便预示着自身的两难结局。面对现代的两难困境,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者从包容理性的角度重构理性,反思现代的困境;以尼采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者从非理性的角度进行激进的理性批判,并借助“理性的他者”解构现代,克服现代困境。但他们始终都是在意识哲学范式内兜圈子,不可能为从根本上走出现代的困境提供路径。意识哲学范式是现代难题的症候。转换思维范式,重构理性是解决现代难题的根本和基础。

  • 标签: 现代性 主体理性 意识哲学 理性批判
  • 简介: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文化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和制约了社会主义经济和民主的发展进程。列宁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不仅表现为经济的发展,还应表现为文化的繁荣,这样的社会主义才是人们所向往和期盼的。因此,要加强党对文化的领导,用先进文化武装党;要以教育为切入点,加强文化全方位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注重提升国家文化实力。列宁的文化战略主张对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 标签: 列宁 文化战略 文化自觉
  • 简介:在本雅明看来,巴黎拱廊街作为资本主义现代神话的缩影,是一个辩证的现代意象,它不仅真实地反映着资本主义商品世界的虚幻和拜物教本质,而且隐藏着整个社会集体的乌托邦理想和人们革命救赎的共同诉求。

  • 标签: 本雅明 巴黎拱廊街 现代性批判 商品拜物教 乌托邦理想
  • 简介:马克思哲学既具有深刻的学术内涵,同时又具有鲜明的直接现实品格。就其学术内涵而言,它意味着一种完全不同于理论哲学的实践哲学范式的伟大创制;但是,这一实践哲学范式的生成在其每一个环节上都植根于鲜活的时代课题,聚焦于对时代问题的破解。就此而言,洞悉马克思哲学之学术品格与直接现实品格的直接同一,意味着我们绝不可以把哲学事业作为单纯的学术爱好,意味着中国当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走向社会生活的深处,聚焦中国现实,破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 标签: 哲学范式 理论哲学 实践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 简介:经典马克思主义提出并分析了资本主义工具国家和自主国家两种国家观,新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当代资本主义、“第三世界”和传统社会主义的(相对)自主国家及其国家自主;后马克思主义时代,“回归国家学派”批判性地提出了国家潜在自主的概念,并与比较政治经济学派等一起进一步论述了不同时空中的国家自主。国家自主性理论兼具描述分析,是一个观察与理解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理论“范式”。

  • 标签: 国家自主性 民族国家 发展型国家 国家建构范式
  • 简介: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哲学的范畴,价值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问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一个事物有没有价值,主要看它能否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如果某个事物能够满足主体的一定需要,具有对人而言的某种有用,对主体的生存发展有积极肯定的意义,这种事物就是有价值的;反之,则是无价值的。

  • 标签: 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 邓小平 实践 主体需要 马克思主义
  • 简介:本文认为,西方新经济社会学即“经济生活的新社会学”是在回应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挑战,尤其是在将社会网络分析的观点和技术运用于经济生活的研究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虽然格兰诺雏特发现可能将这类研究纳入经济社会学的范畴,并且极力为这类新研究寻求其基本的思想和方法论基础,但是其借用并发挥的社会“嵌入”观念及其延展的社会结构视角和网络分析,仍然包含了束缚其“经济生活的新社会学”进一步发展的若干严重限制。

  • 标签: 经济生活 新经济社会学 经济学帝国主义 发展 挑战 方法论基础
  • 简介:20世纪共产主义运动最重大最有影响的历史成就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具有人类文明的普遍和世界意义,包含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全球治理中,在大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与世界各国人民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成果中,为世界文明发展、人类共同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类文明 普遍性 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