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据《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记载:“嫘祖为黄帝正妃.”司马迁以“太史公曰”的形式,言“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称“择其言尤雅者”为其著说,即以“雅”“雅驯”为标尺进行了文献选择,保留了值得肯定的历史记忆.其中有“嫘祖”事迹.“嫘”的文字学分析,由“细丝曰糸”可以进行蚕桑业发明权的回顾.《礼记》关于“先蚕”纪念的礼俗,体现当时对这种产业开创功绩的崇敬.现在看来,黄帝“淳化”“虫蛾”成就作为帝业基础,有嫘祖之功的因素.而“嫘祖好远游”“因以为行神”的传说,暗示嫘祖的社会贡献还包括丝绸生产成品的流通以及丝绸制作技术的传播.考察“嫘祖”相关的传说,有益于对于早期生产史织作技术的认识的深入,也有益于明确丝绸之路交通的最初的源头.这一主题的学术考察或许可以充实有关上古纺织史的知识.而蚕丝业早期进程及其历史意义,也可以因此有所说明.

  • 标签: 黄帝 嫘祖 丝绸 行神
  • 简介:<正>《史记》是一部“集大成,师百家”的历史巨著。它包罗万象、驰骋古今,充分显示了司马迁广收博览的伟大气魄;《史记》同时又是一部“一家之言”,它体现着司马迁的社会理想和审美观点。由于《史记》大量地继承和吸收了《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等前代典籍的内容,所以它能于“上下数千载间”做到资料丰富、血肉充实。没有前代典籍,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但是更重要的是由于司马迁用自己的“一家之言”对前

  • 标签: 《战国策》 司马迁 《史记》 张仪 苏秦 范睢
  • 简介:从文学角度去研究《史记》中的道家思想,梳理新时期以来与此相关的学术成果,目前学术界主要从语言风格、人物塑造、艺术手法和道家文本等五个方面着手去研究。关于司马迁的道家思想研究已经在向纵深发展,但关于《史记》的文学和思想研究还十分欠缺,在大力拓宽研究视角和领域上仍有待加强。

  • 标签: 道家思想 《史记》 文学表现
  • 简介:明代,各家学者对《史记》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以评论性著作为主的研究成果也相继问世。诸多大家在对《史记》进行评论时也收录了他人的相关评注。其中,《百大家评注〈史记〉》就收录了严嵩的数条《史记》评语,为保存严嵩的相关文献作出了较大贡献,也成为严嵩《史记》研究成就的重要材料。

  • 标签: 《百大家评注〈史记〉》 严嵩 《史记》 评注
  • 简介:历史观指人们对历史总的看法,而历史人物观指的是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人物在社会和事件中的表现和作用.将《汉书》放在历史进程的大背景下,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去清晰地把握整部《汉书》所反映出的“人物观”,是比较有意义的.整体来说,在《汉书》中作者描写了几千个历史人物,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表现对历史人物主体性的认识和重视,着重评判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主要体现了智愚、善恶、事功并论的历史人物观.

  • 标签: 《汉书》 班固 历史人物观 价值
  • 简介: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载诸子十家,而称"其可观者,九家而已",从而使得小说家自诞生之初就蒙上了"不可观"的影子,然究竟小说家是如何诞生的?本文从《汉志》出发探究小说家的起源,并对《汉志》所载小说家进行分析。

  • 标签: 小说家 起源 《汉书·艺文志》
  • 简介:史记》有《高祖功臣侯者表》(本文简称史表),班固以为模式,作《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本文简称汉表)。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别,笔者将二表相比较,现择其中三家注、颜注、《史记会注考证》及《汉书补注》(本文简称《补注》)未涉及的部分内容作一考释如下(括号内数字为中华书局点校本页码):1、平阳侯宗,'征和二年,坐中人奸,阑入宫掖门,入财赎完为城旦'。(五三二页)按史表及《曹相国世家》记作,'坐太子死,国除'。汉表记作'赎完',则表明其未伏法,或有所据。2、清河侯疆。(五三四页)

  • 标签: 功臣表 后文功臣 汉书高惠
  • 简介:汉书·五行志》记述自春秋至西汉末年自然灾异现象和汉代儒生方士对灾异的阐释。因该志所记内容充斥大量五行灾异思想,使该志自著述以来受到历代诸多学者评判,但因《汉书·五行志》是班固对当时社会意识的记述,历代学者也认为该志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历代关于《汉书·五行志》研究的一些问题,并对有关研究论著作了评论。

  • 标签: 汉书·五行志 古代文献研究 评述
  • 简介:壬利器、王贞珉先生《汉书古今人表疏证》一书是人表研究资料最详备的集成性专著,具有学术工具书的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订正了其中曹郄时、粱卜昭父、后夔玄妻等几条出处错误,果手、厚成子、鲍国、祝佗父等几处断句错误,以及荡泽子山的人名标号错误。

  • 标签: 古今人表疏证 出处 断句
  • 简介:汉书》的《刑法志》和《惠帝纪》两处出现“颂系”,颜师古认为“颂系”即“容系”,宽容地对待犯罪的人,关押时不给他们戴刑具。“颂系”制度是对官僚贵戚的优待和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的体恤。但杨树达在《汉书窥管》中质疑“颂系”不成词,提出“颂系”应该读为“鬈系”。本文通过查证和分析认为:古籍中“颂”“容”通用为常例,却没有“颂”“鬈”假借的证据;“颂(容)系”作为一种刑法制度古书多有记载,而“鬈系”一词却没有任何用例。所以杨树达之说难以成立,颜注实为古人共识,今天仍当遵从。

  • 标签: 颂系
  • 简介:隋代的萧该是《切韵》“多所决定”者之一,他著的《汉书音义》今存228条342个音注,其中一半以上是反切。所注音切主要在辨析同义异音和音变构词方面,引用前人音读在70%以上,音变内容相对较古,显示其音切的传承性、多维性和泛时性特点。由分析可推知,《切韵》音系应该具有综合性读书音的性质。

  • 标签: 萧该 汉书音义 音变构词 同义异音 切韵
  • 简介:史记》最撼人心魄的悲剧主人公是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此外还有中国古代悲剧文学史上少见的具有英雄素质的恶人(如李斯)。司马迁总是力图挖掘悲剧人物失败的内在原因,认为死力拽拉着他们滑向灾难深渊的力量,往往来自于他们自身的思想性格缺陷。司马迁悲剧审美观的基调不是“悲”而是“愤”。

  • 标签: 悲剧艺术 英雄 悲剧文学 主人公 悲剧人物 思想性格
  • 简介:摘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撰写,严谨的史学态度,精心挑选的历史材料和广阔的历史跨度,让这部史书的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并得到后世认可。除了高度的史学价值外,《史记》还兼顾了文学价值,其纪传体的记述手法开启了传记记述的先河,丰富了记述题材,影响了后世史书散文的发展。其次,创造了众多栩栩如生,富有个性的历史人物,使得这些人物家喻户晓。同时,《史记》语言精练,简洁通俗,是口语文言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散文风格。因此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标签: 史记 司马迁 文学价值
  • 简介:史记》附传众多,其功能首先是增加了叙事的故事性;其次是在结构上有多种作用,或陪衬传主,或对传主具有论断意义,或引申主题;最后是传主对比,使行文增色,人物性格鲜明。

  • 标签: 《史记》 附传 功能 故事性 陪衬传主 对比
  • 简介:<正>关于荀悦的《汉纪》,历来有一种传统的看法,就是认为它是抄录删简班固的《汉书》而成,其取材不出《汉书》范围,只在个别地方对《汉书》有所润补。持这种看法的多是历代史学名家。如唐代颜师古在《汉书叙例》里介绍《汉纪》时说,荀悦“撰《汉纪》三十卷,其事皆出《汉书》”。宋代司马光认为:“荀《纪》无《汉书》外事。”(《资治通鉴考异》卷二)李焘也

  • 标签: 史记 汉书 御史大夫 荀悦 颜师古 司马光
  • 简介:一、标点:①《秦本纪》:“白起为武安君。”《正义》:“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娃安集,故号武安。故城在洺州武安县西南五十里。七国时赵邑,即赵奢救阏处也。”(216)按:“得”当上属,“战必克得”为句。正文列举白起战绩,如:“左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拔五城”;“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白起攻赵,取代光狼城”;“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此皆白起克敌得地之证,故

  • 标签: 大良造 光狼城 阏与 左更 史记校 秦本纪
  • 简介:从文本意义上看,《夏本纪》标识的是司马迁所认定的中国第一个王朝,揭示的正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即朝代如何更迭、君主怎样产生的头等问题。《史记·夏本纪》由《尚书》而来,同时《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等文本交错辉映,都指向一个主旨,那就是标示司马迁将"夏"独立列为"本纪"是一个创新,这一创新来自于司马迁认定夏之政权更迭成为中国历史的重大革命。通过对《史记·夏本纪》《尚书》以及其他相关文本的研究,说明司马迁如何在文本中渗透自己的政治观、历史观,并且将对朝代更迭与君主变迁的关注作为首要点。

  • 标签: 《史记》 《尚书》 《夏本纪》 文本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