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60 个结果
  • 简介:山,是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它左邻燕境,右接秦关,南枕太行,北连紫塞,磅礴千里,峻拔五峰,高插云汉,杰立苍天,加上景物奇异,气候凉爽,自古以来吸引了多少天下游客。在遍布岩岫的名刹古寺里,至今留存着历代帝王宰臣、文人名士、高僧大德以及其他朝

  • 标签: 五台山 碑文 文选 山西五台山 儒释道 中国佛教
  • 简介:由天台智顗(538——597)系统化的天台学,以浙江省天台山国清寺为中心得到发展。但是,智顗在他的晚年为报答自己的出身地(荆州颖川)创建的湖北省荆州玉泉寺,作为天台学另一圣地盛名远扬。智顗圆寂后,天台宗以江南东西二处——天台山国清寺和荆州玉泉寺为中心弘扬发展。荆州玉泉寺的教化,仅仅持续了两年左右(593年2月——595年春)。时间虽短,但在此进行了三大部《摩诃止观》和两大部《法华玄义》的讲说,是特别值得铭记的史实。在天台宗历史发展中,荆州玉泉寺所占据的位置确实是十分重要的。

  • 标签: 五台山佛教 五台山研究 天台宗 大正藏 浙江省天台山 《佛祖统纪》
  • 简介: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广播技术朝着数字化方向迈进已成为大的趋势,将模拟的音频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已成为现实。现代化的大型录音/制造调音,其内部的音频信号流可以全部实现数字化,且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也都可以在计算机的控制下以数字方式方便地进行。与模拟调音相比,数字调音无论是台子状态的调整,还是录制、存储,都更加方便快捷,并且在信噪比、失真度、频响指标等多个指标上都明显优于模拟调音

  • 标签: 调音台 优势 音频信号 数字技术 广播技术 数字信号
  • 简介:唐中宗李显(656—710),高宗第七子。高宗崩,他即泣,旋即被武后废为庐陵王。圣历二年(669年)召还。神龙元年(705年)复帝位,景龙四年(710年)被韦后、女儿毒死。他在位期间,信用韦后,宫闹靡烂,刑政错乱,官员冗滥,政绩平庸。但他之于佛道二数则是表面上平等相待,实质上护持佛教。这是因为,他从小就随玄奘法师出家,法名“佛光王”,又“受三归五戒”,披着“袈裟”服装,俨然是一位小沙弥。及长又受父皇、母后崇佛敬僧的影响,所以刚一即位便于诸州置寺观各一所,赐名“中兴”,后改为“龙兴”。神龙二年(706年)七月又下诏曰:初太宗以老子为皇宗,升于释氏之上。至则天朝,复在释氏之下。今此以往,遂为正式,令齐班

  • 标签: 佛教史 玄奘法师 文殊 佛光王 佛道 三归
  • 简介:慈觉大师,俗姓壬生氏,名圆仁,日本下野国都贺郡(今枥木县)人。桓武天皇延历十三年(794年)生,清和朝贞观六年(864年)入寂,终年七十岁。圆仁自幼诵读经典,倾心佛乘。十五岁去比睿山,师事天台宗创始人最澄,勤学苦修,成绩卓著。三十岁时承师遗业,在比睿山设立大乘圆顿戒坛,弘扬佛法,成为日本佛教天台宗的一位高僧。四十五岁时,携带延历寺未决天台教义三十条入唐,先后到杨州、五山、长安等地求法请益,

  • 标签: 慈觉 比睿山 天台宗 圆仁 延历寺 日本佛教
  • 简介:第四部分佛家偶像是佛教教义的符号。五山诸多文殊菩萨圣像,不仅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佛教教义,而且体现了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在教义、教理、教规上存在的种种差别。藏传佛教的文殊菩萨成像是五山文殊菩萨形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佛家言讲,文殊菩萨“顶结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剑,以表智慧之利剑;驾

  • 标签: 五台山 文殊 菩萨 五台山研究 吉祥寺 汉地佛教
  • 简介:当一事物成为电视荧幕关注的对象时,也反映了它在当下社会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设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电视节目制作人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推出了很多设计类节目。当设计类电视节目活跃于电视荧屏上时,反映了它在当今社会的存在价值。

  • 标签: 室内设计类 服装设计类 电视节目
  • 简介:不讲政治宣传,电视就失去灵魂;不讲自身事业的发展,电视就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如何发挥宣传对电视事业的能动作用,巩固经济基础,在新形势下把电视做强做大,这是电视工作者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 标签: 新形势 电视事业 能动作用 做强做大 实事求是 正确处理
  • 简介:《中国好声音》从首播到引起全民关注,花了24个小时,从收视翘楚到成为文化事件花了两个月。这档节目从选手到评委、从歌曲到故事、从褒奖到质疑,甚至连那把转过来转过去的椅子,都成了热门话题。《中国好声音》究竟用了什么利器,使处于低迷的电视选秀节目市场再现繁荣?总之,“中国好声音》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无论是在主流文化的回归上还是电视制作的手段上,它都堪称是业内成功的典范。相信在它的制作理念的引领下,中国电视选秀节目会有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 标签: 电视选秀节目 中国 声音 节目市场 文化事件 电视制作
  • 简介:山自北魏佛教传入以来,由于历代统治者对佛教采取的不同政策,寺庙几经兴废,僧侣亦随之几经增减。现将其演变情况做一简介,供研究参考。北魏孝文帝时,修建了大孚灵鹫寺(今显通令),并环绕鹫峰(今菩萨顶)置12院。第四诚信公主也出家于五山为尼。当时,五山丛林已初具规模,僧侣亦为数不少。北齐诸帝亦多好佛,曾割恒、定等八州之税以供五山僧尼香火之需。当时全山寺

  • 标签: 大孚灵鹫寺 佛教传入 北魏孝文帝 演变情况 八州 华严
  • 简介:鬼魂信仰是民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五山地区,人们对鬼魂的认识表现出典型的地方特色,人们心目中的鬼与魂是两个不同的无形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的神秘而虚幻的意念.

  • 标签: 五台山地区 民俗 鬼魂
  • 简介:八思巴是萨迦派的教主,萨迦派特别尊奉文殊菩萨,而五山又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所以八思巴对五山情有独钟。出于这种宗教上的倾慕,也为了给忽必烈祈福消灾,于公元1257年,八思巴亲往五山朝礼文殊圣容,并用“千金铸为佛像,奉祀于五山”。

  • 标签: 八思巴 五台山 文殊菩萨 道场 忽必烈 萨迦派
  • 简介:山正在紧锣密鼓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按照申遗的标准和要求,其文化品位和历史价值的典型性、唯一性、独特性是根本,真实性和完整性是核心.

  • 标签: 五台山 世界文化遗产
  • 简介:自古以来,日本天台宗世代相传圆密禅戒的法门,作为劝行作法。显教的法事以“法华忏法”和“例时作法”最为普遍。“朝念忏法,忏悔六根,夕念阿弥陀经,祈西方往生”。这种“朝题目,夕念佛”,就是以朝课用“法华忏法”、晚课用“例时作法”为内容的。这两种礼仪作法是以天台大师的四种三昧之半行半坐三昧,常行三昧的方规和趣旨为依据。把这种礼仪作法作为日本天台宗修行的规范而广泛推行的,据认为是慈觉大师圆仁。

  • 标签: 五台山佛教 敦煌本 五台山研究 念佛三昧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七阶佛名
  • 简介: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据《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载:东北方有山,名清凉山,佛祖释迦牟尼的左胁侍文殊菩萨及其眷属、诸菩萨众就住在这里,文殊于其中演说佛法。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人认为五山即是清凉山,所以五山古称清凉山。由于对文殊菩萨的崇奉,五山很快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历代前来观睹圣迹、礼谒文殊的人络绎不绝。唐代佛陀波利就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个,关于他朝圣五山还有一段极其动人的故事。

  • 标签: 五台山 《宋高僧传》 佛陀 清凉山 陀罗尼经序 译本
  • 简介:叶剑英同志既是伟大的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又是著名的诗人。就是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既能以军事家的刚毅、机智,果敢的胆略,指挥千军万马冲锋陷阵,夺取一个又一个的辉煌胜利,又能以诗人的豪

  • 标签: 寺内 文殊菩萨 大白塔 明代永乐 民族气节 铜铃
  • 简介:天台山位于浙江省天台县东北,北接四明,南连雁荡,西衔括苍,东濒大海。主峰华顶峰,海拔1138米。天台之名,始于晋代陶宏景《真诰》:“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顶对三辰,当牛女分野,上应

  • 标签: 浙江 天台山 国清寺 高明寺 佛教 天台宗
  • 简介:野生鸟类资源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财富,它对人类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对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都有着重要意义。发源于繁峙县东北,环绕五山东西南三面的滹沱河的上游,水源丰富,水质清澈,气候温和凉爽;河漫滩地植被茂盛,环境多样,食物充足,是山西省乃至华北地区不可多得的鸟类繁殖的优良场所,鸟类的种类组成与密度分布均具特殊优势。因此,深入了解这一地区鸟类资源状况,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是1985~1987年调查到的有关资料及笔者的一些意见,供有关部门参考。一、自然环境特征滹沱河发源于繁峙县的泰戏山,向西流经五山北麓与西麓,注入忻定盆地。在忻

  • 标签: 鸟类资源 河漫滩地 种类组成 灰头麦鸡 苇莺 棕扇尾莺
  • 简介:应台湾佛教界的联合邀请,中央政府特批,2002年2月23日,陕西西安法门寺佛指舍利在两岸佛教界400多名僧俗弟子的护送下,由专机运抵台湾,先后供奉于台湾大学体育馆、台北县三峡镇金光明寺、高雄县大树乡佛光山、台中港区综合体育馆、南投县埔里镇中台山等处,于3月31日返回法门寺。佛指舍利赴供奉第一星期,瞻仰信众就近百万。

  • 标签: 法门寺 佛指舍利 台湾省 佛教文物
  • 简介:五代佛教通常是指朱晃开平元年(907年)至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年)为止的53年间,经历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的佛教。而五山的五代佛教史,则是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开始割据河东(今山西),至宋太宗赵昊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灭亡的八十六年间的一段佛教历史。这是因为其间山西省五地区先后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四个王朝。《五县志》说:《五代史·职方》考,代州,唐、晋、

  • 标签: 佛教史 唐僖宗 《华严经》 华严经 文殊 后唐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