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藏两佛教诸宗派的名称,教经典及领袖人物的地位,佛教和藏传佛教的法脉传承上几个方面做了比较,认为内外调和性是两佛教诸宗派的主要特点,内部调和是两佛教诸宗派的一大特点。两佛教吸收、糅合佛教各类经典和各派学说的特性都表现的很突出。两佛教学者对印度佛教理论有了一定的积淀和觉解,打破原教旨的发展顺序和结构体系,从时空维度对印度佛教做了调适与会通的工作。判教也是两佛教诸宗派的另一大特点。在这种内外调和的过程中,大乘佛教始终处在两佛教的主导地位。用特殊的范畴,命题来梳理、重组、整合印度大乘佛教的义理。两佛教都有系统的修持实践,但修持的方式各有不同。两佛教都与政治紧密结合,但结合的形式不尽相同,佛教在与世俗政治的关系中处在一种相协调的位置。而藏传佛教则凌驾于世俗政治之上。这也是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区别之一。

  • 标签: 汉地佛教 藏地佛教 比较研究 内外调和
  • 简介:格桑曲杰在《西藏艺术研究》2009年第一期上发表文章。楚布寺是西藏佛教噶玛噶举教派的主寺,该寺流传的甲瑞居楚(乐十六种)是一种有别于西藏佛教寺院其它乐器形式的独具器乐艺术特点的合奏乐,甲瑞居楚显现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西藏噶玛噶举教派与明朝廷、清朝廷之间及周边地方政权在历史上的特殊的宗教、政治关系和文化艺术方面的交往和沿革。

  • 标签: 西藏佛教 佛教寺院 楚布 器乐 音乐 历史条件
  • 简介:作者从二个方面探讨了丝路佛教文化现象:1、正如“天国”与现实历史文化相照应一样,中国式佛国世界的兴衰与世族地主所有制的命运息息相关,丝路石窟中的佛国世界在逐渐走向世俗化的过程中由繁荣鼎盛而冷落萧条,近因是禅宗的中国化,主因则是商贾庶族地主阶级取代世族地主阶级走向历史舞台中心。2、当人类运用艺术手段创造出一个佛国世界的时候,艺术便不知不觉超越了宗教,亦即手段超越了目的。如果说丝路石窟艺术所创造出来的佛国人物形象是现实世界各族人物的艺术升华,那么石窟艺术通过人物形象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人格力量,正是我们民族进取精神的曲折表达。形象高于教义,正是其魅力所在!

  • 标签: 中国化 佛教文化 克孜尔石窟 佛教思想 世俗化 禅宗
  • 简介:佛教寺院羌姆流派[云南]郭净佛教传入西藏以后,经两个多世纪的漫长努力,于公元8世纪扎下根基。10世纪后半期,酉藏进入佛教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史称"后弘期"。佛教势力从多康(今青海一带)和阿里两重新传入卫藏,并逐渐本土化,繁衍出具有西藏特点的各佛教...

  • 标签: 羌姆 宁玛派 藏地佛教 桑耶寺 莲花生 护法神
  • 简介:内地丝织与西藏佛教结缘已逾1300年,在增进藏艺术交流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文章聚焦明代佛教织绣,依据文献及15件传世实物,从图像内容、布局、形态、色彩、款识、尺寸、装裱等入手,通过分析、比对,论述其渊源、产地及相关问题,并对无款识佛教织绣的年代做了初步推断,进而指出明代佛教织绣既是藏艺术交流的结晶,也是雪域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

  • 标签: 明代 缂丝 刺绣 藏传佛教 艺术交流
  • 简介:本文以地理学、传播学为理论支点,以“中原文化对敦煌艺术的影响”为切入点,试图以早期(主要是北魏和西魏时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为中原风格的代表,向敦煌(主要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涟漪渗透现象作为具体实例,从图象学视角考量中国飞天艺术的身体语言之间的发散与兼融,进而分析中国石窟艺术(飞天艺术)的总体风格及平均审美趣味。

  • 标签: 文化圈 四大石窟 解构身体语言 整合审美
  • 简介:美国学者滕华睿(GrayTuttle)的著作《建构现代中国的藏传佛教徒》已译成中文。其书中的关键论点——佛教是现代藏民族间的桥梁已被很多学者反复引用。文章认同这一观点,不过从现代中国史学研究的观点看,藏传佛教徒甚至是汉传佛教徒,在建构现代中国民族国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微不足道的。

  • 标签: 滕华睿 藏传佛教徒 现代中国
  • 简介:年号是帝王神圣权位的象徵,汉武帝创立年号,用以纪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大事。建元如此,改元也不是随随便便的事情,正如东晋人徐禅所说“事莫大於正位,礼莫盛於改元”。历代历朝,建元与改元,往往意味着朝政的重大转换,其中有些纪年,它的来龙去脉,在正史等基本传世史料中保存有比较清晰的记述,开卷即明;

  • 标签: 汉宣帝 中国历史 汉武帝 年号 纪年 东晋
  • 简介:从2007年开始,位于甘肃省永登连城的鲁土司衙门就一而再再而三走入公众的视野: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拍摄《黄石的孩子》,佛教文化的最新发现……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事,显示出这块地方的不同寻常。

  • 标签: 鲁土司衙门 佛教文化 明代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 甘肃省
  • 简介:本文阐述了藏佛教因果报应论的特色,并比较了藏佛教因果报应论的异同。认为其相同之处在于藏佛教学者均重视佛教因果报应理论的道德教化功能,重视六道轮回思想,重视心在因果报应中的决定性作用。不同之处在于藏传佛教重视以佛教戒律作为构建藏族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注重来世的果报和解脱,表现出强烈的出世精神和超越情怀;注重临终关怀和心灵安慰,表现出强烈的宗教人文主义精神。汉传佛教则既重视现世又重视来世的果报和解脱,显示出积极的入世精神和人本主义情怀;重视人现实的心性修养,强调在人间成佛。

  • 标签: 藏传佛教 汉传佛教 因果报应论 特色 比较研究
  • 简介:红螺寺坐落在北京市怀柔区城北的红螺山,始建于东晋成康四年(338年)。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西域高僧佛图澄来华传教,广建寺塔。据《高僧传》记载,佛图澄弘法30余年,先后建寺达893所,红螺寺即其中之一。

  • 标签: 发祥地 《高僧传》 佛教 北方 佛图澄 怀柔区
  • 简介:有一个父亲,他有三个儿子,他们三个长得一模一样。大儿子叫,二儿子叫,小儿子叫。三个儿子常在花园里玩耍,每当吃饭的时候,父亲就会叫他们。

  • 标签: 儿子 父亲 吃饭
  • 简介:2007年11月23日,在已有1200年历史的韩国奉恩寺内,4000多名韩国佛教信徒和民众出席了金乔觉藏菩萨立像奉安法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叶小文等出席了当天的法会。由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和中国佛教协会向韩国佛教界赠送的金乔觉藏菩萨立像高为1.88米,重99公斤,用台湾名贵桧木雕凿而成。

  • 标签: 中国佛教协会 地藏菩萨 韩国 赠送 故里 文化交流
  • 简介:在近年欧美的中国佛教史研究中,杨启圣的《对印度祖师的构想》是一本值得关注的作品。该书广泛征引了中古时期的僧传、注疏、密教仪式文本乃至石刻史料,细腻展现了龙树、马鸣、提婆三位印度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在的接受史和形象演变,对我们理解宗教史料的性质乃至文化影响的模式都有启发意义。笔者读到的几篇英文书评都对该书给予了较高评价A。鉴于国内学界尚未有书评译介,即使英文书评,也仅有对方法论的分析,缺少对史料解读的检讨,因而尚有重新评介的必要。

  • 标签: 印度 祖师 佛教史研究 中古时期 形象演变 启发意义
  • 简介:摘要位于西安西北城角处的广仁寺是陕西境内唯一一所藏传格鲁派寺院,自康熙四十四年建立以来,一直发挥着连接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的作用。本文意在通过对广仁寺藏传佛教文化发展历程的挖掘与分析,研究其独特的宗教文化价值;同时结合田野调查等途径了解广仁寺对西安的社会影响,以期为藏传佛教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

  • 标签: 藏传佛教 广仁寺 格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