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远端主动脉重构的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经腔内修复术治疗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患者的基础情况、腔内修复术过程和随访情况。记录并比较术前及术后CT血管造影测量的远端主动脉各节段直径,包括膈肌(diaphragm,DP)水平、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mesentericartery,SMA)水平、肾动脉(renalartery,RA)水平和腹主动脉分叉(aorticbifurcation,AB)水平。结果所有入组患者近端破口均位于降主动脉,夹层撕裂范围局限于降主动脉13例(13.4%),沿着主动脉长轴顺向撕裂至腹主动脉32例(33.0%)、撕裂至髂动脉52例(53.6%)。58例(60%)存在内脏动脉受累,但无内脏缺血现象。远端主动脉四节段直径分别为DP(31.9±4.6)mm,SMA(27.4±3.8)mm,RA(24.4±3.9)mm和AB(21.3±3.5)mm。TEVAR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无并发症。早期随访共76例,61例(80.3%)患者支架段完全血栓形成,56例(78.9%)患者远端主动脉段存在开放假腔。主动脉各节段中DP直径降低至(30.05±6.4)mm,而RA及AB主动脉较术前轻度扩张。中期随访60例,46例(76.7%)患者支架段主动脉完全血栓化,28例(46.7%)远端主动脉仍有假腔开放,远端主动脉各节段直径较术前早期改变不明显。术后早期DP直径较术前DP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TEVAR术后远端主动脉重构不尽相同,膈肌段主动脉直径稍缩小,远端主动脉仍有扩张趋势。多数患者支架段假腔血栓形成,重构满意。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腔内修复 直径
  • 简介:<正>患者男性,67岁。因突发胸痛于2009年11月就诊于当地医院。查CT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CTA)发现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AD),予以保守治疗1月余后症状明显缓解,胸痛未再发作,为进一步治疗于2009年12月21日来我院就诊,入院后体检一般情况好,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反跳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修复术 再发作 患者 主动脉弓 颈总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接受不同锚定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对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早中期结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TEVAR治疗的147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近端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距离将患者分为两组:≤2 cm则支架锚定于Zone 2(Zone 2组,40例);>2 cm则支架锚定于Zone 3(Zone 3组,107例)。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及随后每年CTA资料,评估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主要是内漏的发生率)和再次干预率。结果Zone 2组年龄低于Zone 3组[(57±9.3)岁比(61±10)岁,t=2.04,P=0.04]。全组患者随访时间(37.8±20.5)个月(范围:6~77个月)。共18例患者TEVAR术后出现并发症,Zone 2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Zone 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5%(11/40)比6.54%(7/107), χ2=11.90, P=0.001];其中10例患者发生内漏,Zone 2组内漏发生率高于Zone 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6/40)比3.74%(4/107),χ2=5.82, P=0.025]。共12例患者接受再次干预治疗,Zone 2组再次干预率高于Zone 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8/40)比3.74%(4/107),χ2=10.27, P=0.003]。结论与支架锚定于Zone 3的TEVAR比较,支架锚定于Zone 2的TEVAR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次手术干预率更高。

  • 标签: 外科手术 内漏 主动脉夹层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在接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患者的护理当中,应用护理主动干预探究对患者血压、疼痛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次实验的进行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1月,参与实验的人员为患有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100名患者。按照随机性与均等性原则对患者分组后,在围术期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与护理主动干预。通过心率和血压,疼痛、焦虑、抑郁评分,并发症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对两种方法进行讨论。结果:在护理过后接受实验组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VAS、SAS、SDS为124.74±3.81、85.93±5.06、63.85±3.62、3.28±0.64、40.38±3.37、40.56±4.85,并以93%的满意度和6%的并发症概率优于对照组,以上数据均达到了P

  • 标签: 护理主动干预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ybrid Ⅱ型主动脉弓修复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应用Hybrid Ⅱ型主动脉弓修复技术治疗26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53±4.5)岁。对围术期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升主动脉置换8例,Bentall术10例,主动脉窦部成形加升主动脉置换8例。26例患者植入主动脉覆膜支架48枚,2例远端真腔打开不良植入三枚支架;1例覆膜支架释放时移位,术中人工血管片环缩包裹加固后无并发症发生,本组无内漏发生,远端支架膨胀良好。2例(7.69%)术后死亡,其中1例肺部感染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大面积脑梗死后循环难以维持而死亡。术后一过性术后烦躁5例(19.23%,5/26),肌力下降2例(7.69%,2/26),声音嘶哑8例(30.77%,8/26);肝功能不全2例(7.69%,2/26),肾功能不全2例(7.69%,2/26),经积极治疗均康复出院。随访3~32个月,19例(79.17%)获得随访,5例因死亡失访,失访与手术及主动脉相关并发症无关,随访期全因死亡率为20.8%(5/24)。19例存活患者随访结果满意。结论Hybrid Ⅱ型主动脉弓修复技术在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治疗中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避免深低温停循环、脏器灌注不良的高危因素,缩短了手术及体外循环时间,安全有效。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Stanford A型 杂交技术 Hybrid Ⅱ型主动脉弓部修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对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TAVR治疗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依据术前1 d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纳入患者分为4组:>90 ml·min-1·1.73m-2组、>60~90 ml·min-1·1.73m-2组、>30~60 ml·min-1·1.73m-2组和≤30 ml·min-1·1.73m-2组。术后72 h再次检测eGFR,按照术后肾功能变化将患者分为急性肾功能恢复(AKR)组、急性肾脏损伤(AKI)组和肾功能无变化组。其中AKR定义为TAVR术后72 h的eGFR值增加>基线值的25%,AKI定义为TAVR术后72 h的eGFR值降低>基线值的25%。比较各组的相关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AVR术后肾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17例因主动脉瓣狭窄行TAVR治疗的患者,年龄(76.7±7.4)岁,其中女性86例,胸外科医师学会评分为(9.5±5.8)分。>90 ml·min-1·1.73m-2组(n=19)、>60~90 ml·min-1·1.73m-2组(n=116)、>30~60 ml·min-1·1.73m-2组(n=70)和≤30 ml·min-1·1.73m-2组(n=12)术后达AKR者所占比例分别为0、30.2%(35/116)、58.6%(41/70)和75.0%(9/12);共3例(1.4%)患者发生AKI,其中>30~60 ml·min-1·1.73m-2组2例,>60~90 ml·min-1·1.73m-2组1例。eGFR<60 ml·min-1·1.73m-2患者中AKI发生率为2.4%(2/82)。纳入的217例患者中,AKR组85例(39.2%)、AKI组3例(1.4%)、肾功能无变化组129例(59.4%)。3组的体重指数(BMI)、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术前eGFR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OR=5.54,95%CI 1.04~29.58,P=0.045)、术前LVEDD(OR=1.22,95%CI 1.09~1.38,P=0.001)及术前eGFR(OR=2.23,95%CI 2.04~2.55,P=0.004)是术后非AKR的危险因素。结论TAVR术后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肾功能不变或者改善,TAVR术后肾功能的变化与BMI及术前LVDD、eGFR相关。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肾功能 急性肾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本文总结一种半横断升主动脉暴露法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根部手术的临床效果。半横断升主动脉暴露法具体实施方案是心脏停搏后纵行切开升主动脉,将主动脉窦部左、无交界上方2~3 cm处斜行切开,另一侧在窦部上方3~4 cm处将主动脉外膜略斜向上切开至离肺动脉交界2~3 cm处,3针进行悬吊牵引暴露根部结构。全组56例患者行升主动脉替换术6例,Bentall术4例,升主动脉替换+全弓替换+硬象鼻支架置入术15例,主动脉窦部重建+升主动脉替换和全弓替换+硬象鼻支架置入术22例,Bentall+全弓替换+硬象鼻支架置入术9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此方法在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能良好显露根部结构,同期行Cabrol引流减少出血风险,明显降低死亡比例,方法安全有效。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替换术(David手术)对于急性A型夹层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其临床疗效研究。方法从2016年至2017年,8例急性主动脉A型夹层患者在我院行了DavidI手术,均行David手术。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9±6岁,全部为男性。1名患者进行了单纯David手术,1例患者进行了半弓替换,2例患者进行了杂交全主动脉弓置换,其余4名患者进行了全弓替换。平均随访时间为24±6月观察David手术治疗主动脉A型夹层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均痊愈出院,无30天内死亡及随访期间死亡;术中体外循环时间141.305(189±37)min;心肌阻断时间111-219(144±37)min,术后8例患者随访时间为24-49(21±13)月,随访期间无患者需再次手术及死亡,主动脉瓣无反流3例、少量反流4例、中量反流1例。结论David手术为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年轻主动脉夹层患者提供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治疗选择。目前我们的数据表明这一方法是安全可行的对于有经验的心脏中心这一术式用于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其近中期瓣膜相关事件很少见,主动脉瓣功能在近期随诊中表现稳定。

  • 标签: 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替换术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腔内介入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和胸主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通过随机法将本院于2019年04月-2021年06月纳入的76例主动脉夹层和胸主动脉瘤患者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行开放性手术和腔内介入手术治疗,比较应用成效。结果 参照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高于观察组;比较两组治愈率,观察组较高,差异显著(P

  • 标签: 腔内介入手术 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瘤
  • 简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以及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和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个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均强调了要“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 标签: 心理危机干预 高校 教育部办公厅 防御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服务
  • 简介:摘要1例以胸痛、高血压为主要表现的11岁患儿,经胸超声心动图、全主动脉CT血管造影诊断为主动脉夹层Debakey Ⅰ型,予止痛、降血压、控制心率治疗,患儿有手术指征但家属拒绝手术并放弃治疗。儿童主动脉夹层罕见,病情危急,病死率高。

  • 标签:
  • 简介:胸腹主动脉瘤(thoracoabdominalaorticaneurysm,TAAA)是一种累及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的动脉瘤样变,因其死亡率高及手术难度大而成为血管外科治疗难点之一,其与降主动脉瘤和腹主动脉瘤主要区别为TAAA累及内脏动脉,手术治疗需要胸腹联合切口,介入手术也不能简单使用直型覆膜支架治疗,因而,治疗的手术方式及技巧与降主动脉瘤和腹主动脉瘤截然不同。TAAA自然病程死亡率高,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开放手术。而杂交手术,开窗支架、分支型支架及多层裸支架等介入治疗方法的应用使更微创的方式治疗TAAA成为可能。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胸腹联合切口 介入治疗方法 裸支架 开窗 覆膜支架
  • 简介:<正>腹主动脉夹层(abdominalaorticdissection,AAD)定义为夹层近端破口位于肾动脉水平以下或者夹层仅累及肾下腹主动脉,也有文献称之为肾下主动脉夹层(infra-renalaorticdissection,IRAD),当夹层发生瘤样变时,可称之为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或者肾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AAD不属于DeBakey分型的任何一型,但按Stanford标准,可归类为

  • 标签: 腹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瘤样扩张 肾动脉 髂动脉 发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病例回顾性分析,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分析病因,降低发病率和改善预后。方法对我科确诊的43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患者中近90%有高血压病病史,高血压是导致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最常见原因。也是一个可控制病因。结论急性主动脉夹层的病因主要为高血压,积极控制高血压,以降低发病率和改善预后。

  • 标签: 急性主动脉夹层 高血压 病因
  • 简介: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7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DeBakeyⅠ型9例,Ⅲ型18例.19例有高血压史,临床表现以突发胸痛或腹痛为主,部分合并胸腔积液和肾功能不全.27例患者均依据CT或MRI诊断.24例内科药物治疗,好转出院22例,死亡2例;动脉腔内隔绝术3例均成功.结论:AD是心血管病的危重急症,对疑诊AD患者应尽快确诊并合理选择治疗方式.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临床分析 内科药物治疗 AD患者 肾功能不全 腔内隔绝术
  • 简介:摘要目的主动脉窦瘤破裂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占先心病的0.31%~3.56%,本病发病率东方高于西方,早期诊断并手术治疗可治愈。目的讨论主动脉窦瘤破裂患者临床诊疗。方法根据患者病史与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治疗原则为窦瘤破裂一旦确诊,应积极手术。本病进展迅速,预后较差。诊断明确后,应及早在体循环直视下作破裂口修补术。

  • 标签: 主动脉窦瘤破裂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