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主动脉弓CT血管造影(CTA)资料的回顾性研究,了解正常主动脉弓的解剖形态学特点,为腔内治疗技术及人工血管和新型支架的设计建立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符合入组标准的正常型主动脉弓CTA资料共217例,使用GE公司AW4.5工作站测量升主、弓上分支的直径及分支之间的距离,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冠状动脉开口上2cm处主动脉直径为(34.56±4.72)mm,分支动脉开口直径:无名动脉为(12.50±1.95)mm、左颈总动脉为(8.28±1.51)mm、左锁骨下动脉为(10.41±2.20)mm.主动脉弓横断面上无名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连线与矢状面的成角为(50.30±13.79)°.无名动脉与颈总动脉距离为(4.39±2.49)mm,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距离为(6.43±3.98)mm.不同年龄组主动脉直径差异显著,61岁以上年龄组主动脉直径明显大于18~40岁和41~60岁年龄组.结论①在进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时,选择支架应充分考虑61岁以上患者主动脉直径有明显增大趋势.②由于近端锚定区距离过小,涉及左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病变大部分是不可能通过简单地扩展胸主动脉腔内支架来成功处理.

  • 标签: 主动脉弓 CT血管造影 解剖形态学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主动脉夹层瘤临床特征,以提升主动脉夹层瘤诊治水平。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主动脉夹层瘤患者23例,并就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及诱因病史、诊治与转归进行分析。结果23例主动脉夹层瘤患者中,共误诊11例,误诊率为47.83%;经治疗后,15例救治成功,成功率为65.21%。结论主动脉夹层瘤的病因以高血压居多,而及早诊断、治疗对降低主动脉夹层瘤病死率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主动脉夹层瘤 临床特征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主动脉夹层术患者术前实施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6月至2016年年底期间我院收取的2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对其实施术前护理,对护理的方法的效果进行详细的阐述。结果所有22例患者经过救治,有2例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9.09%);其余20例患者待病情稳定后给予手术治疗,其中19例患者达到治愈,治愈率为86.36%。结论对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术前护理,可以为患者后续手术治疗打下夯实的基础,为提升患者的救治率的意义尤为重要。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术前 护理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术后护理体会。方法选择我院2015.1-2017.1收治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1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8例。研究组采用针对性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模式下临床疗效。结果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2.272,P<0.05)。结论对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提供针对性护理干预模式,可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主动脉瓣狭窄 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StanfordA型夹层治疗中预防应用主动脉根部-右心房分流技术的临床疗效和技术要点,指导临床应用。方法收集自2012年1月2017年6月我院StanfordA型夹层外科治疗病例41例,其中术中预防应用主动脉根部-右心房分流病例36例,未预防性应用5例,统计患者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术中失血量、总用血量、术后引流量、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有无二次转机止血、二次开胸止血、近端夹层复发、主动脉根部假性动脉瘤形成等并发症,并对比分析。结果预防性应用主动脉根部-右心房分流组与未预防行应用组在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总用血量、术后引流量、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二次转机止血率、二次开胸止血率等方面预防性应用组均优于未应用组,中期随访两组均无近端夹层复发、主动脉根部假性动脉瘤形成并发症发生。结论预防性应用主动脉根部-右心房分流技术操作简单,可有效地减少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口出血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在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外科治疗 吻合口出血 主动脉根部-右房分流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急诊抢救方法与抢救效果进行研究与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进行抢救治疗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23例,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相关的抢救方法与所得到的抢救效果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纳入本次调查研究范围的23例研究样本中出现1例死亡病例以及22例痊愈病例。结论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进行研究的观察,为患者提供镇痛治疗、对患者心率进行血压等指标严格的控制,同时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工作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护理工作 急诊抢救 急性主动脉夹层
  • 简介:合并有脑灌注不足的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aorticdissection,AAD)诊断依然是临床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尤其是早期诊断关系着患者的预后。国际记录数据显示,在2202例AAD患者中,有132例(6%)合并脑卒中[1]。现有资料显示AD急性期意识障碍发生率达20%[2],

  • 标签: 急性主动脉夹层 脑灌注不足 诊断 便携超声仪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护理研究。方法选择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72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需要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的基础上采用围术期全程护理干预,观察对比干预后的疼痛评分、降压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疼痛评分,收缩压下降的幅度和舒张压下降的幅度都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围术期进行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患者的疼痛,促进高血压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A型 主动脉夹层 护理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效果,探讨主动脉夹层患者更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从护理有效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比较2组护理效果的差异。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观察组护理效果高于对照组,两组护理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有效控制血压和心率、做好健康教育、术后严密监测病情、防治并发症是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护理重点,也是提高主动脉夹层患者治疗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并发症 护理效果
  • 简介:疫苗主动监测是20世纪末为弥补传统被动监测的不足而出现的上市后安全性监测新模式。全球范围内,上市后安全性主动监测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含义理解和功能定位不尽一致,具体开展形式也多种多样。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疫苗上市后安全性主动监测系统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主动监测在疫苗安全性监测中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可,成为未来上市后安全性监测模式的主要发展趋势。我国现有的疫苗上市后安全性监测模式仍为被动监测,对开展主动监测的需求日益凸显。了解疫苗上市后安全性主动监测的发展,认识其不同的含义和定位,比较不同的开展形式,借鉴现有的主动监测系统的成功经验,将有助于我国今后构建切实可行的疫苗上市后安全性主动监测体系。

  • 标签: 疫苗 安全性 上市后监测 主动监测 综述
  • 简介:目的:分析改良法测量主动脉瓣环内径与人工主动脉瓣大小的相关性,比较改良法与传统测量方法的差异。方法:2014年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术前采用传统法(左室长轴切面)测量主动脉瓣环内径(A组,18例),2015年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术前采用改良法(主动脉瓣短轴切面)测量(B组,21例),比较2组测量结果。记录术中所用人工瓣的型号,分析2组测量结果与人工瓣大小的相关性,比较2组间人工瓣大小的差异;追踪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主动脉瓣口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比较2组人工瓣置换术后的近期效果。结果:A组主动脉瓣环内径与人工瓣大小的相关系数为0.66,B组为0.79。B组瓣环内径明显大于A组(P=0.005),但2组置换的人工瓣型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4);术后1年内B组人工瓣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A组。结论:主动脉瓣短轴切面测量主动脉瓣环内径的准确性优于左室长轴切面,有助于外科医师选择手术方式和合适大小的人工瓣膜,减少人工瓣功能障碍的发生。

  • 标签: 主动脉瓣置换术 人工机械瓣 超声心动图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狭窄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55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的麻醉处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55例患者拔管时间为28.8±14.2h,ICU停留时间为2.5±1.5天,术后住院时间为30±5.5天,其中53例治愈出院,死亡2例。结论临床麻醉维持患者的心脏瓣膜置换术适度应激状态,降低炎性反应,术后早期恢复并拔管。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麻醉
  • 简介:主动脉壁内血肿(aorticintramuralhematoma,AIH)是指血管壁中层发生血肿的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AD),没有内膜的破裂口,没有主动脉夹层的内膜片,无真假两腔,不与主动脉腔相连通[1]。AIH为AD的一种特殊变异,是AD的一种早期状态或先兆,发生率约占AD总数的10.0%~12.8%,最终多会进展为AD,同样具有破裂的倾向。近年来,

  • 标签: 主动脉壁内血肿 发病机制 临床特点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内科药物治疗方法的效果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收集 1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有关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的治疗情况比较。结果:将患者根据 Miller进行分型,有 3例患者为 A型病变(占 30%), 7例患者为 B型病变(占 70%)。应用麻醉性止痛剂的患者有 9例(占 90%),其中 3例患者(占 30%)由于未能缓解疼痛而应用冬眠合剂。治疗后患者平均心率每分钟 95次,急性期患者采用静脉注射心得安或异博定,并口服倍他乐克。每日平均口服倍他乐克 182毫克,有 8例患者(占 80%)心率每分钟降至 70次以下。患者血压平均为 195/123毫米汞柱,都应用药物进行降压治疗,其中有 5例患者应用硝普钠(占 50%), 2例患者应用硝酸甘油(占 20%), 3例患者应用冬眠合剂(占 30%)。应用上述药物后有 8例患者降到 120毫米汞柱。 1例患者在急性期死亡(占 10%), 9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两周。结论:主动脉夹层患者采取内科药物治疗后可使其预后得到显著改善,死亡率明显降低。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内科临床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主动脉夹层病情凶险,临床表现多样,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病死率极高,65%~70%在急性期死于心包填塞、心律失常等。高峰年龄50~70岁,男女之比21~31。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必要。该例患者年龄40岁,症状不典型,仅胸闷气短,双下肢无力,无胸痛。120出诊医师从出诊首次医疗接触到确诊入院用时49分钟。对于地处西北边陲,目前成立急性胸痛中心的重要节点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 标签: 无痛性 主动脉夹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胎儿主动脉疾病予以产前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四腔心切面、左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切面、主动脉弓长轴切面四个切面胎儿主动脉疾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经过超声诊断,胎儿主动脉疾病18例,其中8例主动脉缩窄、4例主动脉弓离断、3例右位主动脉弓、2例主动脉弓发育不良、1例主动脉弓扭曲。结论针对胎儿主动脉疾病可通过产前超声诊断出来,了解各切面超声特点对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 标签: 产前超声诊断 胎儿主动脉疾病 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