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佉卢文书是研究古代佉卢文使用国家及其周边地区历史、法律社会、经济的重要史料。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有关佉卢文的出土资料及传世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尤其是契约文书的发表、出版逐渐增多,故有必要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可为深入研究佉卢文使用国家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法律社会、经济等提供重要的文献资料。

  • 标签: 丝绸之路 佉卢文 契约文书
  • 简介:本文通过考察相关出土材料,探讨刘向编订《晏子春秋》之前晏子故事的流传情况。从河北定县八角廊汉简、阜阳汉简、居延新简中的相关材料看,在刘向编订《晏子春秋》之前,有关晏子的材料确如司马迁、刘向所言,种类繁多,流传广泛。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里的相关材料看,晏子故事早在战国中期就已经广泛流传。这有助于我们了解有关晏子的一类书籍的流传情况,也有助于梳理它们与《左传》、《韩诗外传》、《说苑》等古书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出土文献 《晏子春秋》 晏子书 流传情况
  • 简介:厘金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最初是地方筹集饷需的方法,又名捐厘。咸丰三年(1853年)刑部侍郎帮办军务雷以诫奉办江南军务.为江北大营筹措镇压太平军的军饷,在扬州附近的仙女庙(今江都市江都镇)、邵伯等镇设厘金所,对上述镇的米市征收千分之一的捐税,此乃厘金的开始。至同治元年(1862年)除云南(同治十三年设)和黑龙江(光绪十一年设)外,厘金制度已遍行于全国各地。

  • 标签: 厘金制度 清末民初 概说 银锭 陕西 19世纪中叶
  • 简介:为配合西安航天工业园区的建设,200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凤栖原考古队对园区的汉墓群进行清理时,在K4陪葬坑发现了一件铜漏壶。通过对漏壶的保护修复及表面附着物的显微观察,不但有效地控制了粉状锈,而且还发现了铜漏壶上携带的大量实物信息,这些遗留物到底为何物,与漏壶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漏壶本身是如何计时的?本研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为研究西汉当时的生活习俗、社会礼制、丧葬制度及计时水平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 标签: 西汉铜漏壶 保护修复 附着物显微观察 计时机理
  • 简介:公元4世纪80年代吕光用兵西域是东晋十六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之一。本文以藏文文献《红史》记载为依据,结合汉文文献记载,对吕光用兵西域原因再行探讨。主要考证内容:1.关于西域车师前部国师其人其事;2.关于鸠摩罗什身世及生平的最新考证。

  • 标签: 重大历史事件 西域 原因 出兵 文献记载 十六国时期
  • 简介:通过梳理相关资料,我们知道目前保存下来的南朝造像题记约有60余条。这些题记大致可分为两种格式,时间上在梁中大通至大同年间(529—545)为最多,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四川地区和苏浙地区等两个区域,造像题材以释迦、弥勒、观音、无量寿佛为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南朝佛教的两个中心、大乘净土思想、世俗化倾向及造像的功用等基本问题。

  • 标签: 南朝 造像题记 佛教史
  • 简介:  2003年3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大吐尔基山东南麓的山坡上发掘了一座辽代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金属器、木器、漆器、马具、玻璃器和丝织品等①,由于该墓葬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北方契丹族政权辽国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服饰、艺术以及丧葬制度等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在2004年被评选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标签: 吐尔基山辽墓 墓主人 同位素分析 内蒙古文物 边疆考古研究 考古新发现
  • 简介:新砦遗址地处中原,年代为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一期之间。通过应用碳氮稳定同位分析方法对于新砦遗址2002年发掘期间出土动物骨的分析显示,家畜的食物均是以C4类植物为主,而结合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研究结果,C4类植物应为粟黍。其食物之间的差异表明,该遗址不同种类家畜之间的饲养方式有所不同。

  • 标签: 新砦遗址 家畜的食性 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 简介:为研究纤维-壳聚糖共聚产物对石质文物封护保护的可行,采用自由基聚合法,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将醋酸丁酸纤维(CAB)与壳聚糖进行接枝共聚,制备了纤维-壳聚糖接枝共聚物。同时研究了纤维和壳聚糖接枝共聚反应的最佳条件:引发剂K2S2O8浓度1.5mmol/L,预处理温度40℃,时间2h,纤维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2:1,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8h,交联剂0.12mL,总液体积100mL。分析了纤维-壳聚糖用量对石质文物封护材料的性能影响,并且对石材试样进行模拟试验,测试分析了色差度、光泽度、接触角、附着力、透气性和耐老化等性能指标,并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对试样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纤维-壳聚糖接枝聚合物浓度为15%的封护材料保护后,石材试样保持了原有的质感、光泽、颜色,并且憎水性、耐老化性等性能得到了大幅提高,对石材试样具有良好的封护效果,为天然高分子在纸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 标签: 壳聚糖 纤维素 接枝共聚 文物保护
  • 简介:本研究项目系日本独立行政法人国立文化财机构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两所进行的合作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为依据铅同位比值分析法研究“中国河南省巩义市黄治窑出土唐三彩及日本出土唐三彩、日本产铅釉陶器之产地推定”的提纲报告。

  • 标签: 铅同位素 釉陶器 日本 比值 中国 文物考古研究所
  • 简介:为了那些无助的孩子──访拉萨西郊杰丹珍保育院吴祎杰丹珍(右一)、“阿妈”(后排)和孩子们在一起。吴摄1994年,一个天高气爽、阳光明媚的秋日,我们到拉萨西郊堆龙德庆县的杰丹珍保育院采访。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官员旺朗先生为我们驾车随行。他说,保育院...

  • 标签: 保育院 孩子们 基金会 西藏发展 第二期工程 减轻病人的痛苦
  • 简介:本文主要利用敦煌文献,初步考察了肃州收复后,归义军为加强对肃州地区的控制而采取的措施;考证出肃州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时间在唐中和四年(884)至光启三年(887)之间;并探讨了肃州政权建立之后,同归义军等周边政权的关系.

  • 标签: 晚唐五代肃州 统治措施对外关系
  • 简介:本文从文物修复理论产生、内涵及特点几方面等入手,试阐述了一系列修复保护方面的问题,着重讨论有关修复准则、美学、心理等与保护修复密切相关的问题,还结合中国的实际简单探讨了国际准则的中国化问题、即中国的文物保护的阶段与趋势。主要观点如下:修复学是根据历史学、自然科学、美学、材料学的特征来认识文物、修复文物的方法学。方法学决定文物保护和修复的方式和效果。修复的本质问题就是减少和改善粘和力缺陷,恢复退化材料的附着力,提高结构连续,确保机械强度的稳定性等问题,重新建立统一的系统的过程,进而使工作对象健康、安全、且具有统一协调观感地保存下去。保护修复理论与技术的“本土化”是中国文物保护和理论的建立的必经过程,未来中华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的遗产保护与修复模式,必将成为国际遗产保护理论的重大补充和发展。

  • 标签: 保护与修复 理论原则 审美与心理
  • 简介:蒲江县出土的窖藏铁钱,经过清理,种类较为丰富。本文介绍了这批铁钱,并对相关问题作了探讨。

  • 标签: 南宋窖藏 铁钱 年号钱 钱监
  • 简介:<正>1983年至1984年,在成都市方池街四川省总工会基建工地上,发掘清理出一批重要文物,据初步研究认为,这里很可能是一处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春秋时期之间的古文化遗址。在遗址早期地层的上面,发现一个青石雕刻的人像,高约0.5米,双腿弯曲作跪状,双手交叉于身后,作捆缚状。同时还发现有大量的陶器、骨器,石器、人骨、兽骨、卜骨等。四川大学历史系徐中舒教授认为:这个石人,是新石器晚期到殷商时期的文物,这些尖底陶杯也是同时代的。四川省文管会沈仲常先生在《略谈成都的文物考古》中认为:新繁水观音文化墓藏

  • 标签: 四川省 新石器时代晚期 古文化遗址 相关问题 石雕刻 春秋时期
  • 简介:西王母题材画像石及其相关问题李锦山西王母是汉画像石中常见的题材之一,此类画像在山东、苏北、河南南阳、四川、陕北等地屡有发现,尤以山东出土最为丰富。笔者选择部分画像资料,就其相关问题进行粗浅探讨。一、关于西王母题材画像石目前发现的西王母题材画像石均为东...

  • 标签: 西王母 汉画像石 《山海经》 东王公 昆仑山 《穆天子传》
  • 简介:据有关资料介绍,叶尔羌汗国(1514—1678年)的社会经济十分发达,作为商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金属货币必然应运而生。据史料记载,叶尔羌汗国创建两年后,已经使用本国打造的钱币上。近些年,随着《新疆钱币》专刊对这类钱币文章的陆续发表和钱币实物的发现,给拓宽研究此类币种提拱了第一手资料。笔者综合相关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 标签: 新疆钱币 社会经济 金属货币 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 史料记载
  • 简介:伊利里亚人是古代巴尔干地区一个重要的印欧语族群,内部支系繁复,同外界的相邻族群亦颇多交往.在伊利里亚人分布区域的一些边缘地带,存在若干背景复杂的独特分支,这是伊利里亚人与邻族长期相互渗透、融汇的产物.揭示这些民族支系的历史面貌,将有助于深化对古代伊利里亚人问题的总体研究.

  • 标签: 伊利里亚人 支系 威尼蒂人 雷蒂人 培奥尼亚人 埃皮鲁斯人
  • 简介:汉初山东的铸钱业及相关问题研究贺传芬山东地区,在西汉时代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素以与国计民生有密切关系的纺织、煮盐、冶铁业的发达著称。除此之外,西汉初期山东地区还有相当昌盛的铸钱业,对此,历史文献则罕见记载。清代以来,汉代钱范在山东屡有出土,出...

  • 标签: 相关问题 西汉初期 铸钱遗址 钱范 钱业 中国古代货币
  • 简介:论秦墓中的直肢葬及相关问题滕铭予1982—1983年,由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和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联合发掘了甘肃省甘谷毛家坪遗址①,发现了两周时期的秦文化遗存。其中引人注目的发现是32座秦墓。这批墓葬的年代从西周中期到战国早期,随葬器物的发展变化一脉相承,其...

  • 标签: 直肢葬 秦文化 秦墓 墓葬 秦统一 青铜礼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