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PaoloVenturella为2015年博会意大利国家馆设计的绿色植物立面融合了食物和可更新能源。通过在建筑中种植食物是为了使得绿色覆盖整个室外空间,能源概念则是用于立面的设计,这使得建筑的整个体量成为了一大特色。

  • 标签: 绿色植物 意大利 世博会 设计 可更新能源 室外空间
  • 简介:《京城81》在今年暑期取得了超过4亿元人民币的票房,创造了国产惊悚片票房收入的新记录.对此,我们除了关注《京城81》的话题发酵、偶像明星的吸引力、精到的营销策略之外,也应该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影片在情节安排、悬念设置、主题表达上的用心和创新,探究影片如何通过情节内涵制造出“卖点”和“话题”,以及这些“卖点”和“话题”如何契合观众深层次的观影心理,并更为理性地看待影片在剧作上的缺陷和硬伤,进而为后来者提供足够丰富的借鉴与启迪.

  • 标签: 《京城81号》 国产惊悚片 悬念设置 观影心理 启示与警示
  • 简介:20纪60年代后期,伴随着摇滚乐的兴起,出现了一大批以摇滚乐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片。对于日后的摇滚乐迷而言,其中有不少都是永恒的经典;而对于非摇滚乐迷来说,这些纪录片对于展现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也是功不可没。阿尔伯特·梅索斯在一次采访中说:"关于音乐会的纪录片确实比其他影片更加真实地描述了20纪60年代。"1在他看来,摇滚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还是20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缩影。

  • 标签: 阿尔伯特 音乐形式 于非 拍摄对象 反文化运动 伍德斯托克
  • 简介:在1996年出版的《艺术与艺术家词典》(DictiornaryofArtandArtists,EdbyNikosStangos,PublishedbyThamesandHudsonLtd,1996,London刘礼宾代亭沈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10月北京第1版)里,装置艺术(InstallationArt)一词的定义是:"为美术馆或画廊的室内空间或室外特定空间和地点创作的临时性多媒介、多维度、多形式艺术品。装置艺术仅存在于被安装起来的时候,但可以在不同的地点被复制。这种作品是‘在一段时间中’被感知到,它们不像传统艺术作品那样被‘看到’,而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被体验,并与观众互动。"

  • 标签: 装置艺术 沈莹 艺术作品 HUDSON 装置作品 谷文达
  • 简介:20纪80年代城市电影中的空间影像大致经历了一个从生产的城市、技术员的城市到个体户的城市和消费的城市的转变,伴随着这一转变的,是空间呈现中地域性因素的突出和越来明显,这在有关“北上广”的影像表现中尤其如此。这种状况表明,80年代的城市电影中城市空间的呈现常常处于城乡、中西和内外之间多重关系的交叉点上,因而有关城市空间的呈现某种程度上就是这多重关系变迁的反映。

  • 标签: 80年代城市电影 空间呈现 文化政治
  • 简介:设计研究必须考虑设计发生的一般社会、文化环境条件,这不仅是针对工业社会的大规模生产而言,更早的手工业制造也是如此.韦奇伍德是英国18纪下半叶追随新古典主义思潮而大获成功的瓷器设计师和制造商,韦奇伍德陶瓷在设计、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利用有利社会环境因素、克服不利因素,成为设计史上趣味和潮流的推动者.

  • 标签: 新古典主义 韦奇伍德陶瓷 趣味
  • 简介:20纪初,在“戊戌变法”背景下兴办的新式学堂通过引进西方以及日本的教学模式,开设了与西画相关的一系列课程,从而拉开了中国油画教育的序幕.这一尝试不仅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一个里程碑,同时对于20纪一、二十年代西方油画在中国的兴起及本土化进程,都具有必要的铺垫意义.

  • 标签: 20世纪初 西画教育 新式学堂
  • 简介:林兆华导演的莎士比亚戏剧《理查三》在光与影的叠加中将隐喻与戏仿发挥到了极至,尽管对于林兆华的舞台阐释众说纷纭,赞同欣赏的人并不多,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理查三》是中国话剧舞台上一部全新风格的莎剧,而且是一部极具创意性的莎剧。由光与影的戏仿所组成的《理查三》,所追求的叙事效果充满隐喻特征和调侃色彩,内涵已经通过经典文本的重构被置换为现代舞台叙事。

  • 标签: 莎士比亚 《理查三世》 林兆华 叙事
  • 简介:杨耐梅是早期中国著名影星.她在20纪20年代的银幕表演之余,还频繁亮相各种场合,并登上大众媒体,她的浪漫化明星形象不仅广为人知,而且充满迷人魅力.20纪20年代杨耐梅银幕之外明星形象的公众传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并成为我们认识早期中国电影明星形象传播的重要样本.

  • 标签: 杨耐梅 媒体 明星形象 20世纪20年代
  • 简介:20纪二三十年代中外对话热,尤其是海外公演交流活动为剧学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新词汇、新观念。中外以及知识界与梨园界的互动都达NT新的层面。此间“象征主义”成为各方进行戏曲理论探讨的关键词。这一概念近20年间在戏曲讨论中的由显至隐,展现了在“他者”的刺激下,思想界的启蒙诉求与梨园界的艺术理论探索进行的对接,并因此启发和影响了“剧学”的构建和实践。

  • 标签: 剧学 象征主义 海外交流 梅兰芳 程砚秋 新知识界
  • 简介: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民俗学研究的主流是超越民俗传承的具体时空,以民俗事象为中心的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忽略了作为民间文化传承主体的“人群”在具体的时空坐落中对民间文化的创造与享用。20纪90年代中期,民俗学界开始反思“传统研究范式”下民间文化存在的问题,强调从时空文化背景和语境中考察民俗学,在田野调查中观察民俗生活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对民俗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进行学术梳理,将学术反思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研究理论进行探讨,从而使民俗学研究符合实际,臻于完善。

  • 标签: 民俗学 研究范式 学术反思 转换
  • 简介:<正>剧本作为舞台艺术的文本载体,在保存舞台艺术和承继剧种历史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价值。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资料室内藏有剧本近三千本,都是从20纪40年代至80年代广州地区创作上演的粤剧剧目,当年系因剧目审查需要,由各剧团提交集中于此,其中以20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剧本居多。六十多年后的今天,是时候揭开尘封的档案,再现当年粤剧走过的发展之路了,而这批粤剧演出审查本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这批剧本对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二十多年间广州地区粤剧剧目状况有重要价

  • 标签: 剧目审查 舞台艺术 文学艺术创作 马师曾 李门 舞台演出
  • 简介: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国的美术力量在这个特定的时空空前整合于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抗战"始终是大后方美术的主题曲,即以艺术宣传形式鼓动民众抗战;同时,文化保存与文化建设也是大后方美术不可忽视的政治任务。为了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国民政府组织了对西部边疆地区的艺术考察。本文以20纪三四十年代庞薰琹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考察为个案,对时代特点总结,探析抗战时期西部艺术考察兴起的背景及成效。

  • 标签: 抗战时期 庞薰琹 西南少数民族 兴起 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