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9 个结果
  • 简介:生涯与成就比利·怀德(BillyWilder,1906--2002)是生于匈帝国的犹太裔美国电影导演。他一生从事过多种职业,例如新闻记者、艺术家(收藏)、电影制片人、电影编剧以及电影导演,跨度达50年之久。其中他最突出的贡献是以六十多部影片拓展了美国电影在题材与体裁双方面的疆界。怀德被视为好莱坞黄金时代最杰出和最多样化的电影导演之一,仅在编剧方面就获得过12次奥斯卡奖提名,这一纪录直到1997年才被伍迪-艾伦(WoodyAllen)打破。

  • 标签: 美国电影 承前启后 革新 电影导演 电影编剧 电影制片人
  • 简介:莎拉·蒂斯代,美国二十世纪初著名的抒情女诗人。她的诗集《恋歌》曾赢得哥伦比亚大学诗协会奖(普利策诗歌奖的前身)。她的诗歌具有古典的抒情特色,感情真挚、语言精致、极富感染力。她擅长通过简单的意象把深沉的感情体验溶入到一种朦胧的意象氛围之中,表达得简练而深刻。她的诗歌大多短小清新,朴实无华,但细细品味,却又充满了哲理性。

  • 标签: 意象氛围 诗歌奖 隐喻 哥伦比亚大学 抒情特色 二十世纪初
  • 简介:巴别的小说主题呈现出明显的悖论特征,表现为对立双方的同在性与审美化、对话性与互动性。在《骑兵军》《敖德萨故事》与"童年与成长故事"中,主题的悖论性表现为暴力与人性的多层关系,文明与野蛮的对立冲突,欲望与苦难的彼此勾连,以及艺术与生活的相互关联。这种悖论叙事融合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诗学理念,以审美的力量消弥严肃文学与通俗小说的文学范畴,把阳光的南俄写进20世纪俄罗斯文学,并见证知识分子与作家共同的悲剧命运。

  • 标签: 巴别尔 小说主题 悖论叙事 身份认同
  • 简介:《活着》一转余华前期的冷漠叙事风格,对主人公福贵苦难命运的展示中注入了无限温情与思考。在海德格"死亡哲学"观引导下重新解读这部作品,可以发现人物们依靠死亡从沉沦状态完成觉醒,又从忍受苦难到乐观执著地走向"向死而生",二者共同构成了《活着》独有的生命哲学。

  • 标签: 活着 福贵 沉沦 向死而生
  • 简介:加德纳提出漫画研究需向口头表达和演示转向,作为对此要求的回应,本文提出一种漫画小说演示性阅读的符号学基础,并且将此与歌剧中相应的符号系统进行对比,以期挖掘这些符号系统是如何在读者/观看者的头脑中创造出故事的。笔者将以“戏剧阅读”作为方法论去探究戏剧的阐释,即戏剧作品在安静的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文本与演出融合的过程。本文将综合以上研究方法以探究克雷格·拉塞尔的漫画小说对瓦格纳的四部歌剧《伯龙根指环》的演绎。多层次的表演和文本意识丰富了阅读漫画小说时对故事世界的体验,并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体裁潜力——即作为叙述媒介,又作为对用于主要基于词汇的文本想象力的阅读策略的挑战——的认识。

  • 标签: 符号学 漫画 漫画小说 歌剧 格雷格·拉塞尔 理查德·瓦格纳
  • 简介:据美国《美中信使报》和《圣安东尼时报》联合报道,美国圣安东尼德州大学(UTSA)孔子学院于12月6日下午举办了该学院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学年结业文艺演出。来自该孔子学院的师生们和当地华人社区及美国主流社会的数百位中美人士—道,共庆今年年初刚刚成立的这所孔子学院圆满地结束了2010学年的教学安排。

  • 标签: 孔子学院 安东尼奥 文艺演出 美国 结业 联合报道
  • 简介:德国汉斯·赛德基金会(简称“赛会”)自从1983年以来便与我国在职业教育、管理培训等领域开展了颇具规模的合作。15年来,中德双方在各个合作项目上,探索出了一条将德国“双元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道路,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职业学校,培养了大量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及企业管理人员

  • 标签: “双元制” 职业教育 在华发展 培训中心 职业学校 基金会
  • 简介:卡特政党模式是西方政党类型学研究的突出成果,其显著特点是政党与国家的结合以及政党之间的频繁联盟。因此,卡特政党最大的理论贡献在于对政党作为治理工具特性的强化,以及对传统西方以“选举竞争”为基础政党理论的颠覆。从组织结构、社会基础、财政资助和政党竞争等四个维度出发,卡特政党模式显然已经在德国兴起。本文认为,选民代际更替和新社会运动对政党功能的部分替代是德国政党卡特化的结构性原因;主要政党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结盟而非竞争的方式进行运作则是行动者因素;德国国内治理问题、外部环境压力以及政治文化的改变也是影响德国政党卡特化的情境因素。

  • 标签: 政党类型学 卡特尔政党 德国政党
  • 简介:二十世纪初,作为外交官的法国诗人克罗岱在就任中国期间完成了《认识东方》的主要诗篇。诗人在诗意的虚构中不断抒发着自己的情怀,启发读者重新审视自我精神世界。诗人将后象征主义的浓缩艺术手法与东方意境结合,在关于生命、死亡、自然的反思中展现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完成神性的追问和探索。在诗集中,诗人将对西方现实的忧虑交织于东方中国形象诗意的再现中,力求将新的诗歌创作灵感与对传统信仰的捍卫相结合,发展并延伸了宗教诗歌主题的维度和深度。

  • 标签: 法国现代诗歌 中国意象 克罗岱尔
  • 简介:1月31日上午,多米加共利国圣多明各理工学院首届汉语初级班结业汇报表演在该校大礼堂举行。中国驻多米加贸易发展办事处代表王卫华、圣多明戈理工学院院长代表、人文社会系主任马丁内斯、该校国际语言中心和“中国城”中文学校的师生近百人出席并观看了演出。

  • 标签: 理工学院 多米尼加 初级班 结业 汉语 “中国城”
  • 简介: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讲述了哈姆雷特在亡父鬼魂的指引下对叔父报弑父娶母之仇的故事。对于剧中受新旧父权斗争影响的女性而言,复仇行为非但不正义伟大,而且伤害尤为致命。受僵化父权压迫的弱者自始至终都未能解放。本文从菲利亚所处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和死亡原因的分析中探讨了僵化父权是如何一步一步用近乎无形的技巧对女性施以无从反抗的迫害,并最终以自杀的表象来掩盖其真实的罪恶。

  • 标签: 僵化父权 女权主义 奥菲利亚 死亡
  • 简介:这幅画名为《以密涅瓦为造型的安娜·芙思特利》(约1643年作,布面油画,202厘米×172厘米),是法国巴洛克画家西蒙·乌埃(1590~1649)的作品。

  • 标签: 安娜 造型 西蒙 巴洛克
  • 简介:《拉维尔斯坦》是索·贝娄的收官之作,小说围绕两条主线展开,紧扣友情、爱情和死亡三大主题,在犹太问题上交汇,被认为最具犹太性的一部小说。本文重点解读小说中大都市的精神生活双重性、美国特性和犹太特性、以及犹太性和反犹主义,彰显晚年的索·贝娄犹太性城市写作。

  • 标签: 《拉维尔斯坦》 犹太性 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