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320排CT血管成像(CTA)对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SDAVF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320排CTA及DSA检查,以病变的定性诊断、供血动脉、瘘口、引流静脉的显示情况及手术治疗效果等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320排CTA对11例病人均做出正确诊断,DSA首次检查漏诊2例,经行320排CTA获得相关图像信息后再行DSA检查发现病变。所有病人经手术治疗后随访3个月-2年,短期预后均良好,但术后9-12个月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加重3例。结论320排CTA可良好地立体显示SDAVF病灶的特征及其周围的骨性解剖结构,但其不能动态显示病灶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尚不能取代DSA检查。

  • 标签: 动静脉瘘 血管造影术 CT血管成像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为提高对围产期脑损伤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水平,充分利用已有的医疗资源,推广颅脑超声检查诊断技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按计划于2011年3月下旬举办为期5天的新生儿颅脑超声学习班。本班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授课教师为本科及北京市著名专家教授。学习结束授予10学分。主要授课内容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解剖;新生儿不同颅脑疾病超声诊断;新生儿颅脑疾病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比较与选择;超声见习。招收学员对象:儿科新生儿专业医师,超声专业医师及技师。学费:950元。

  • 标签: 颅脑超声诊断 新生儿 学习班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 简介:目的评估MR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含钆造影剂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CE—MRI)对脑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9例脑内单发囊实性病变行常规T1WI、T2WI、液体反转恢复序YO(FLAIR)、弥散加权成像和钆增强MRI检查。分析脑脓肿(22例)与囊变坏死性脑肿瘤(27例)DWI信号及强化特征并进行囊变坏死区ADC值测量。所有图像分三组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Ⅰ组为DWI结合常规序列;Ⅱ组为CE-MRI结合常规序列;Ⅲ组为DWI、CE—MRI两种序列联合并结合常规序列。结果DWI上20例脑脓肿呈高信号.24例囊变坏死性脑肿瘤为低信号;14例脑脓肿、12例囊变坏死性脑肿瘤呈壁较薄而均匀环形强化。大部分脑脓肿的ADC值明显低于囊变坏死性脑肿瘤fP〈0.05)。Ⅰ组、Ⅱ组、Ⅲ组诊断脑脓肿的敏感性分别为90.9%、63.6%、95.5%,Ⅰ、Ⅱ组间及Ⅱ、Ⅲ组间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Ⅰ、Ⅲ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WI较CE—MRI能更敏感地发现脑脓肿,ADC值的测量可以为脑脓肿与囊变坏死性脑肿瘤的鉴别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 标签: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脑脓肿 脑肿瘤 图像增强
  • 简介:目的评价海洛因中毒所致的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6例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及MRI资料,全部患者均进行MRI检查,检查序列包括T1WI、T2WI、FLAIR序列,其中2例同时行颅脑CT扫描.结果全部患者MRI显示对称性双侧小脑半球、大脑半球后部、内囊后肢、胼胝体压部、脑干等皮质下白质为主的多发性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加强后病灶无强化;2例行头颅CT检查显示两大脑半球皮质下白质、基底节及两侧小脑呈对称性广泛低密度灶,无占位效应.结论海洛因中毒所致的海绵状白质脑病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MRI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海洛因倚赖 卡钠万病 螺旋CT扫描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急性重型颅脑操作术后脑梗塞并非少见,但往往因原发病情较重,难以及时发现,从而造成不良后果。我院从2001年1月至2008年1月共有32例急性重型颅脑操作患者开颅术后出现脑梗塞,报告如下。

  • 标签: 颅脑损伤 手术 脑梗塞 早期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中miR-128在胶质母细胞瘤诊断的作用。方法收集30例不同级别胶质瘤病人的肿瘤组织和血浆标本作为实验组.同时收集健康成年人的脑组织和血浆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组织和血浆中miR-128的表达水平。结果miR-128在各级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均P〈0.005),且与肿瘤的病理级别呈负相关(r=-0.497,P〈0.001)。miR-128在胶质母细胞瘤病人血浆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血浆miR-128诊断胶质母细胞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0%和100%。结论miR-128可作为胶质母细胞瘤的一种新型血浆标记物,用于指导诊断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微RNAS 血浆 诊断
  • 简介:目的评价北京市出院病例监测系统卒中的诊断质量,为利用数据库开展卒中发病流行病学监测提供数据质量评价证据。方法采用按病历号完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出院病例数据库中抽取15家医院1433份急性卒中病例(2007年704份,2010年729份)。以专家组查阅原始病案资料重新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价诊断的一致性。结果第一诊断与专家核查结果符合率为73.1%(95%可信区间:70.7%~75.4%)。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符合率总体低于出血性脑血管病。第一诊断与专家核查结果不符病例的正确诊断主要是诊断证据不足、头晕、既往脑梗死本次非急性发作等。结论出院病例数据库卒中诊断总体具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在利用出院病例数据库数据进行人群卒中发病监测时应进行适当的纠正。

  • 标签: 出院登记 诊断质量 疾病监测 卒中
  • 简介:目的探讨3DTOF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过DSA确诊,并行3DTOFMRA检查的41例颅内动脉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SA共检出44个动脉瘤.3DTOFMRA检出其中的41个,敏感度93.2%,其中最大直径在3毫米以上的动脉瘤全部检出.最大密度投影(MIP)法显示其中35个动脉瘤,最大径为(7.01±7.29)mm,敏感度为79.5%;多平面重建(MPR)法显示36个动脉瘤,最大径为(8.09±8.22)mm),敏感度为81.8%.MIP法与MPR法所测得动脉瘤最大径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3DTOFMRA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的初筛方法.MIP及MPR法联合应用能提高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

  • 标签: 动脉瘤 最大密度投影 多平面重建
  • 简介:  卒中是发达国家引起死亡的第三位原因[1].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卒中在一些大城市及北方地区是第1~3位死因[2].……

  • 标签: 右向左分流 经颅多普勒 超声心动图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轻型颅脑损伤(MTBI)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2例MTBI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13~15分)的临床资料。患者伤后1周内给予头部CT、MRI及SWI检查,结合CT及相位图排除气体、血管和颅底伪影后,SWI图上的低信号为脑内挫伤出血灶。分别记录MRI常规序列和SWI探查到的病灶数目、发生部位,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SWI对脑外伤微小挫伤出血灶检查阳性率明显高于CT及MRI普通序列扫描,特别是在伤后出现晕厥昏迷史或持续性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中更为明显。结论SWI比常规CT及MRI对MTBI患者脑内微小挫伤及出血灶的检出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客观的诊断价值,并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大意义。

  • 标签: 轻型颅脑损伤 磁敏感加权成像 MRI
  • 简介:目的探讨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术前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通过对18例脑外海绵状血管瘤诊治过程的回顾性分析,包括术前诊断、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结果全切除10例,部分切除8例。17例术后症状均改善,全切10例无复发。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病灶是目前治疗本病最可靠的方法,能否全切与术前评估、术者经验及显微操作技术等有关;放射治疗有效。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瘤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临床分析颅内生殖细胞肿瘤.方法回顾10年间病理证实的38例颅内生殖细胞肿瘤,鞍区12例,基底节8例,三脑室5例,松果体区4例,其他部位包括下丘脑等.结果手术切除32例,单纯活检6例;术后行放疗26例,其中4例接受化疗.随访18例,其中活检后行放疗4例,均恢复正常生活.结论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放疗,采用局部肿瘤照射,手术的目的主要在于明确肿瘤的性质,为放化疗提供依据,除成熟的畸胎瘤外无需做到手术全切.

  • 标签: 生殖细胞瘤 诊断 放射治疗 手术 颅内肿瘤 GCT
  • 简介:目的评估了经食道心脏超声(TEE)和经胸壁心脏超声(TTE)在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CE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治我院2006年5月至2010年4月的32例隐源性青年脑梗死患者资料。男25例,女7例,年龄19~50岁,平均(38.3±2.8)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颅MRI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常规血液生化、心电图、颈动脉超声和头颅MRA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部分患者显示轻度动脉粥样硬化)。32例患者均进行了经胸壁心脏超声(TTE)检查。为进一步明确病因,在局部麻醉下行经食道心脏超声(TEE)检测。结果32例患者中TEE检出9例(28.1%)CES,TTE检出其中的3例(9.3%)(P〈0.05)。其中主动脉部斑块2例,房间隔缺损2例,房间隔瘤1例,卵圆孔未闭1例,左房自发声学显影1例,二尖瓣脱垂1例,二尖瓣增厚1例。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房间隔病变的检测。TTE对上述两个部位病变的漏诊分别为2例和3例。TEE和TTE对二尖瓣病变的诊断无明显差别。结论对初步归因于隐源性青年脑梗死患者,建议进一步采用TEE检查。这样可使近1/3的患者发现可能的心源性栓子来源。

  • 标签: 脑梗死 心源性栓子来源 经食道心脏超声
  • 简介:目的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T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CVST患者行320排头颅CT一站式检查,包括CT平扫、各期增强,然后将动态容积原始数据重建出容积图像,传入Vitreafx工作站,处理获得动脉期、动静脉混合期、静脉期及静脉窦期血管重建图像。结果12例CVST中10例累及多个静脉窦,2例为单个静脉窦受累。CVST直接征象有:CT平扫显示为“高密度三角征”(3例),“带征”(1例),CT增强显示“空三角征”(4例);间接征象有:血栓形成部位邻近脑组织水肿(3例),静脉性脑梗死(4例),静脉性脑出血(5例)。12例CVST中静脉期图像均可见静脉窦不规则狭窄或闭塞,可见特征性的“空槽征”。12例患者的CVST均经3D—DSA证实。结论与传统影像学检测方法比较,320排动态容积cT检查无创伤、时间短和辐射剂量少,对CVST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脑静脉窦 血栓形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血管造影
  • 简介: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群痴呆的主要病因,本文就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生物学指标进行综述,包括淀粉样蛋白及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APOEε4与apoE蛋白、炎症因子以及神经递质等有助于预测AD的发病风险并作出早期诊断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轻度认知障碍 早期诊断 生物指标
  • 简介:目的探讨MR脑血管成像在脑静脉窦血栓(CYST)形成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影像中心自2001年8月至2007年1月期间收治的12例CVS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作常规SE序列和2D—TOF静脉成像(MRV),10例患者做DSA,8例患者做3D—TOF动脉成像(MRA)。比较不同成像方法对CVST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12例患者共显示34个CVST。SE序列显示9例17个,表现为静脉窦正常流空信号消失.出现异常信号。MRV显示11例32个,表现为正常静脉窦高信号消失或其内充盈缺损。DSA显示10例30个。MRA显示2例(2/8)脑动脉血管减少。MRV显示的病变静脉窦数目明显高于SE序列,病变检出的阳性率为93_3%(相对DSA)。MRV示6例经导管内注药溶栓治疗后随访的患者大部分病变静脉窦恢复正常高信号,溶栓前MRA所示脑动脉血管减少的2例患者则显示动脉血管明显增多。结论MR脑血管成像在CVST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脑静脉窦 血栓形成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脑内脱髓鞘性假瘤(DP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DPT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脑内DPT以急性起病为主;影像学多表现为皮质下单一病灶,其强化呈非闭合性、斑片样或垂直于侧脑室分布的火焰样;病理检查发现病灶呈炎性脱髓鞘样改变;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脑内DPT的临床表现与大多颅内肿瘤类似,易误诊为脑胶质瘤;其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类固醇激素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脱髓鞘性假瘤 临床表现 MRI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近外囊部脑动静脉畸形(AVM)所致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特征、诊断依据、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术前疑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近外囊部AV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Glasgow转归量表(COS)评分,恢复良好5例、中度残疾5例、重度残疾4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2例。结论:外囊部AVM的正确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既往病史和CT等辅助检查;治疗应根据患者术前和术中实际情况采取血肿和畸形血管团合并切除或二期手术切除畸形血管团。

  • 标签: 脑动静脉畸形 脑出血 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