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皮神经刺激(TENS)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急性期、恢复期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评价,对比急、慢性期患者治疗的效果差异;以及对比急性期患者TENS联合治疗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的疗效差异。方法118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分为急性期治疗组和恢复期TENS联合功能训练治疗组(简称:恢复期联合治疗组);其中急性期治疗组随机分为急性期TENS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组(简称:急性期联合治疗组)和急性期吞咽功能训练组(急性期功能训练组)两个亚组。三组均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除急性期吞咽功能训练组外其他两组在此基础上加用TENS治疗,疗程两周。在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后采用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吞咽功能进行评价。急性期联合治疗组、急性期吞咽功能训练组分别与恢复期联合治疗组比较;以及急性期两亚组间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2周急性期联合治疗组有效35例,有效率87.5%;急性期功能训练组有效32例,有效率82%;恢复期联合治疗组有效24例,有效率61.5%。急性期联合治疗组和急性期功能训练组均与恢复期联合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急性期两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吞咽功能训练联合TENS治疗和单纯吞咽功能训练均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的吞咽功能,急性期明显高于慢性期患者的疗效。但是急性期采用吞咽功能训练联合TENS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的效果相当。

  • 标签: 脑卒中 吞咽障碍 经皮神经电刺激 吞咽训练
  • 简介:目的探索骨髓基质细胞(BMSCs)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NSCs),比较血清、维甲酸(RA)、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2-巯基乙醇(2-ME)等不同浓度诱导条件下BMSCs分化情况,以及分化细胞的生理特性.方法以恒河猴骨髓中分离出的BMSCs为实验对象,利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和RA、GDNF、BDNF、2-ME等生长因子在不同血清浓度下进行培养增殖和诱导分化.Nestin、CD133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NSCs,NSE、β-tublin鉴定神经元、GFAP鉴定神经胶质细胞.膜片钳检测细胞的生理特性.结果低浓度血清(2.5%)+RA(0.3mg/L)+GDNF(20μg/L)诱导分化效果较好,且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较未分化细胞的膜特性[静息膜电位(RMP)、膜电容(Cm)、串联电阻值(Rs)]有了显著改变(P<0.01).部分形态成熟的神经元样细胞表现出TTX敏感的快速激活、快速失活的电压依赖性的Na+通道,而未分化细胞却未记录到内向电流;两类细胞均可记录到外向的K+电流,但神经元样细胞的电流峰值强度要显著高于未分化细胞,并且包括两种电流成分:瞬时外向K+电流和延迟整流型的K+电流.结论RA+GDNF及配合使用低浓度血清能够有效诱导骨髓源神经干细胞向成熟神经系细胞分化,且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具有快速激活、快速失活的电压依赖性Na+通道,类似神经细胞的生理特性.

  • 标签: 电生理特性 细胞体外分化 细胞源性 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元样细胞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合并奥氮平(悉敏)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3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MECT合并奥氮平和单用奥氮平治疗。观察期为12周。分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韦氏记忆量表(WM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2周末,MECT合并奥氮平组PANSS量表总分及阳性症状分较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4周末,奥氮平合并MECT组PANSS量表总分及阳性症状分较单用奥氮平组明显下降(P〈0.01),治疗12周后,两组PANSS量表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下降(P〈0.01);(2)总有效率两组分为67.74%和62.50%,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3)奥氮平合并MECT组在MECT治疗期间WMS分明显下降(P〈0.01),但在MECT结束治疗后4~8周恢复,与单用奥氮平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4)两组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MECT合并奥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效肯定,安全性好,快速控制阳性症状的疗效优于单用奥氯平。

  • 标签: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奥氮平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 简介:目的Meige综合征是一种特发性累及头面部的肌张力障碍,有时也会影响到颈部。脑深部刺激(DBS)双侧苍白球内侧部(GPi)治疗肌张力障碍的报道比较多,但治疗Meige综合征的很少。方法对3例双侧GPi-DBS术后的Meige综合征患者进行随访4、6和60个月。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采用国际通用的BurkeFahn-MarsdenDystoniaRating量表(BFMDRS)评分,包括BFMDRS-Ⅰ(Movement量表)和BFMDRS-Ⅱ(Disability量表)两个部分。结果3例Meige综合征患者手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BFMDRS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评分的改善率分别为(78±3.1)%(范围75%-83%)和100%。结论双侧GPi-DBS是治疗原发性Meige综合征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 标签: MEIGE综合征 脑深部电刺激 苍白球内侧部 肌张力障碍
  • 简介: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low-rTMS)对脑梗死失语的治疗作用和其对脑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左半球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右利手的患者15例,经ABC失语检查表评定后随机分为对照组7例和治疗组8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和语言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low-rTMS治疗.rTMS治疗方法:频率1Hz、强度为运动阈值80%、部位为右侧大脑半球Broca区、每序列50次脉冲、每天10个序列、序列间隔120s,共10d.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rTMS治疗后2周)均行ABC评分和脑非线性分析检测.结果两组治疗前的ABC评分值和脑非线性分析参数均值(D2、PD2、Cx、LE、KE、ApE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ABC评分和右额区脑非线性分析参数PD2、Cx、均值比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的左额区脑非线性分析参数PD2、Cx、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ow-rTMS刺激右侧大脑半球(Broca区)对左半球脑梗死失语患者的语言有一定的康复作用.

  • 标签: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梗死 失语 脑电
  • 简介:目的研究多模态影像联合生理监测技术在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保护脑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语言区和55例运动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功能磁共振定位功能区,弥散张量成像显示重要传导束,融合多模态影像构建功能神经导航,术中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定位中央沟,并运用皮层-皮层下刺激技术监测语言区、运动区和皮层下重要神经传导束,在保护功能前提下尽可能切除病灶。术后评价肿瘤切除程度和神经功能。结果5例语言区胶质瘤和30例病变毗邻运动皮层胶质瘤患者术前功能磁共振成功定位功能区,通过弥散张量成像3例语言区胶质瘤和42例运动区胶质瘤患者分别重建出弓状束和锥体束。术中刺激语言区和运动区检出率分比为100%和92.7%;92.7%的运动区肿瘤患者可通过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技术定位中央沟。术中神经导航对手术具有指导作用。肿瘤影像全切率86.7%,术后功能保留率91.7%。结论运用多模态影像技术有助于术前定位脑功能区,功能神经导航有助于术前规划、术中引导病灶切除,但需注意影像漂移。术中生理监测技术是定位和保护脑功能结构的主要手段。

  • 标签: 多模态影像 功能区 电生理监测 功能磁共振 弥散张量成像 胶质瘤
  • 简介:目的研究刺激促进神经再生的机理,为周围神经刺激促进脊髓损伤修复治疗策略的建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切断坐骨神经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不实施刺激)和实验组(实施刺激),每组12只。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荧光法),检测相应脊髓节段及背根神经节中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原件结合蛋白(pCREB)的表达,并对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阳性神经元进行计数。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水平进行测定。结果经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术后第3d实验组脊髓和背根神经节pCREB阳性神经元数大于对照组(P〈0.05),且经RT—qPCR分析,术后第3d实验组脊髓及背根神经节BDNFmRN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刺激作用于周围神经损伤近端,可上调相应脊髓节段及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内pCREB和BDNF的表达水平。

  • 标签: 电刺激 周围神经 脊髓 背根神经节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脑深部刺激术(DBS)作用丘脑底核(STN)与苍白球内侧部(GPi)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2015年6月之前在PubMed、CochraneLibrary、Embase、CNKI及VIP等数据库中DBS作用STN或GPi治疗PD的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资料的筛选和提取,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7个研究共613例患者,其中STN组331例,GPi组282例。Meta分析显示,STN-DBS与GPi-DBS治疗后,患者运动症状改善效果(SMD=0.36;95%CI为-0.07~0.78;P=0.10)及生活质量改善(SMD=-0.20,95%CI为-0.78~0.39;P=0.51)相似,且术后3年均效果稳定。STN组较GPi组能明显减少术后药物用量(SMD=0.37;95%CI为0.19~0.55;P〈0.0001);GPi组抑郁发生率较STN组明显减少(RR=1.71;95%CI为1.28~2.27;P=0.0003)。结论STN-DBS与GPi-DBS治疗PD后,患者运动症状改善效果与生活质量改善效果相似,STN-DBS能有效减少术后用药量,GPi-DBS术后抑郁发生率更低。

  • 标签: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术 丘脑底核 苍白球内侧部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行闭孔神经阻滞在膀胱肿瘤切除术中使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30例膀胱侧壁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观察组用神经刺激器定位穿刺注药.对照组按传统方法穿刺注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术中麻醉药用量和术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有1例出现大腿内收肌群收缩反应,优良率为14/15(93%);对照组有7例出现大腿内收肌群强收缩反应,优良率为8/15(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局麻药用量以及焦虑、抑郁评分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利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行闭孔神经阻滞可以提高阻滞的成功率和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膀胱肿瘤 闭孔神经阻滞 神经刺激器
  • 简介: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患者认知功能、脑活动及脑影像学的相关性。方法对70例PD患者及40例正常人进行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量表、BEAM频谱分析及脑影像学检查,对经MMSE初步测查后可疑认知功能障碍者进一步行成套神经心理学评估(FOM、RVR、DST、BD、BNT、HAMD)。结果PD痴呆组的神经心理学评估分值明显降低,痴呆组慢波(δ、θ频段)相对功率谱较非痴呆组明显增高(P〈0.01),而快波(β1、β2频段)的相对功率谱显著降低(P〈0.05);痴呆组额叶、颞叶的皮质萎缩及皮质下萎缩程度明显增加,且合并脑白质疏松症(LA)者明显高于非痴呆组;PD认知功能损害与额叶脑沟宽度、外侧裂宽度、三脑室宽度、脑室指数、前角指数及δ波功率值相关。结论神经心理学测验有利于发现P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PD认知功能障碍与额颞叶皮质萎缩、皮质下机构萎缩程度、δ波功率及抑郁障碍密切相关,合并LA者痴呆发生率高。

  • 标签: 帕金森病 认知功能 BEAM CT
  • 简介: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及右正中神经刺激(RMNS)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催醒的影响.方法选择83例术后恢复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n=42)和对照组(n=41),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进行高压氧(HBO)及右正中神经刺激(RMNS)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定(ESS)和远期生活质量评分(KPS),采用经颅三维多普勒彩色超声(TCD)和脑地形图(BEAM)分别评定脑血流量和脑活动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1、3个月时各项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D检查显示治疗组患者病灶局部脑血流量明显提高,对照组仅有17例患者病灶局部脑血流量较前有所提高;与对照组比较,BEAM显示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弥漫性慢波明显减少.结论高压氧及右正中神经刺激治疗能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和脑神经功能的恢复,促进意识水平的改善.

  • 标签: 颅脑损伤 高压氧 电刺激 右正中神经
  • 简介:目的探讨术中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ceMEP)监测在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术中对脊髓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6只实验兔随机分为4组,4只/组;对照组用来确定TceMEP的最佳刺激强度,术前连续记录3h(30min/次),并于术中、术后不同时间点记录以排除麻醉、手术对诱发电位的影响;另3组分别结扎3、4、5根腰动脉,血管结扎后5min内记录TceMEP,并行运动功能评分,2d后取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TceMEP波幅对缺血性脊髓损伤敏感;血管结扎后,可见波幅先降低后逐渐恢复,5min内均趋于稳定。TceMEP波幅变化与麻醉清醒后运动功能、结扎2d后运动功能和病理损伤程度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977、0.933、0.9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中TceMEP可敏感地反映缺血性脊髓损伤,可在脊髓缺血可逆期内发现缺血性损伤,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预防不可逆性脊髓损伤的发生。

  • 标签: 脊髓损伤 诱发电位 运动 监测 手术中 经颅电刺激 兔子
  •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在癫痫病灶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以及对术中皮质脑监测(ECoG)的影响。方法90例颞叶癫痫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Ⅰ组)、全凭吸入七氟醚麻醉组(Ⅱ组)及静吸复合麻醉(Ⅲ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以及对皮质脑(ECoG)监测定位的影响。结果3组患者时点MAP、H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ⅠECoG可检测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术毕清醒时间均较组Ⅱ、组Ⅲ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Ⅰ对ECoG影响不明显,而组ⅡECoG的棘波、α波、β波及δ波的每秒连续波形数多有明显减少,与组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组Ⅰ相比,组Ⅲ患者ECoG的α波、β波的每秒连续波形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适的靶浓度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TCI是术中ECoG指导下癫痫病灶切除手术患者麻醉的良好选择。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易于调控,不干扰ECoG的监测,术后清醒完全而迅速,对术后需要神经学检查的患者更有优势。

  • 标签: 靶控输注 麻醉 致痫灶 皮质脑电监测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皮质刺激对颞叶癫病人颞后感觉性语言中枢和致癎灶关系的评估价值。方法对15例致灶可能与语言区毗邻的颞叶癫癎病人,行左颞后颅内电极植入,并进行皮质刺激完成致癎灶定位。选择与病人智力水平相适应的语言作业,所有病人于术中唤醒下行致癎灶切除。结果所有病人均能通过皮质刺激确定感觉性语言区的精确位置。致癎灶和感觉性语言中枢相离11例,相切2例,相交2例。随访15例,时间21~36个月;根据Engel分级:Ⅰ级8例,Ⅱ级4例,Ⅲ级2例,Ⅳ级1例。术后语言障碍2例,部分恢复1例,无改变1例。结论感觉性语言中枢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皮质刺激能够客观评估感觉性语言中枢的位置,据此判断其与致癎灶的关系,是一种有效和可靠的评估手段。

  • 标签: 癫癎 颞叶 皮质电刺激 感觉性语言中枢 致癎灶 术中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