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2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随着工业和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胫腓骨骨折的病情也更趋复杂化.大部分为高能量损伤,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外固定器在胫腓骨开放骨折治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操作技术等原因,单外固定架在胫腓骨骨折治疗中可能出现骨折端不稳定。本院自2002年4月至2007年2月共发现单外固定架应用在胫骨开放骨折中骨折端不稳定的病例17例,现结合胫骨生物力学特性和单外固定架的力学结构特点将原因分析如下。

  • 标签: 单臂外固定架 胫骨干 骨折稳定性 治疗 严重软组织损伤 胫腓骨开放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单外固定架结合简单内固定在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中的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23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病例,分析评价经单外固定架及简单内固定治疗后的效果.结果全组病例术后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及严重钉道感染,根据Dienst提出的疗效评价标准[1],其中优14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为86.9%.结论单外固定架结合简单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实用,术后腕关节功能影响小,是治疗此类复杂关节内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桡骨C型骨折 外固定架 简单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手术保留肋间神经( ICBN)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 7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均为 36例,两组患者均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切除术,实验组保留 ICBN,对照组切除 ICBN。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除数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的上肢感觉障碍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乳腺癌手术中保留 ICBN,有利于降低术后患侧上肢感觉障碍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保留肋间臂神经 乳腺癌手术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旋转自锁式髓内钉置入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方法以旋转自锁式髓内钉置入固定的68例患者为自锁组,以交锁髓内钉进行固定的68例患者为交锁组,评定两组疗效。结果自锁组患者出血量显著少于交锁组,平均愈合时间显著短于交锁组,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交锁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少于交锁组,均有P<0.01。结论旋转自锁式髓内钉应用于胫骨骨折治疗中,疗效较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旋转臂自锁式髓内钉 置入 胫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手术保留肋间神经(ICBN)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7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均为36例,两组患者均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切除术,实验组保留ICBN,对照组切除ICBN。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除数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上肢感觉障碍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癌手术中保留ICBN,有利于降低术后患侧上肢感觉障碍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保留肋间臂神经 乳腺癌手术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频超声引导下不同横突入路肌间沟丛阻滞在肩上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三种不同横突入路肌间沟丛阻滞实施上肢手术150例,C5、C6、C7横突入路分别为52、50和48例。评价阻滞后30min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效果,并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总的优良率为98.5%,C5、C6、C7入路分别为94.8%、92.9%和96.1%。其中C5入路对腋神经,C7入路对尺神经阻滞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根据手术部位选择不同横突入路的肌间沟丛阻滞,定位简单,成功率高,可满足整个肩部上肢手术的要求。

  • 标签: 低频超声 臂丛神经阻滞 横突定位 上肢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肋锁间隙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2018年 8月 -2019年 7月,抽取本院收治的行上肢手术患者 80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 40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喙突旁锁骨下丛神经阻滞,观察组行超声引导肋锁间隙丛神经阻滞,对比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而镇痛时间、痛觉阻滞时间均长于对照组( P< 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P> 0.05)。结论:超声引导肋锁间隙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中,麻醉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超声引导 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 上肢手术 麻醉效果
  • 简介:目前国内外对罗哌卡因的临床研究多集中在硬膜外腔麻醉及术后镇痛的应用,对丛神经阻滞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明确的浓度和剂量标准[1,2].本文以布匹卡因作对照,观察三种浓度罗哌卡因行腋路丛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和阻滞效果,以探讨使用罗哌卡因的合适浓度.

  • 标签: 药物浓度 罗哌卡因 腋路 臂丛神经阻滞 镇痛作用 麻醉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引导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上肢手术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例49例和研究组49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超声引导,研究组患者采取超声联合神经刺仪定位引导,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阻滞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神经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引导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良好,起效快,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超声 神经刺激仪 定位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频超声引导下不同横突入路肌间沟丛阻滞在肩上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三种不同横突入路肌间沟丛阻滞实施上肢手术150例,C5、C6、C7横突入路分别为52、50和48例。评价阻滞后30min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效果,并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总的优良率为98.5%,C5、C6、C7入路分别为94.8%、92.9%和96.1%。其中C5入路对腋神经,C7入路对尺神经阻滞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根据手术部位选择不同横突入路的肌间沟丛阻滞,定位简单,成功率高,可满足整个肩部上肢手术的要求。

  • 标签: 低频超声 臂丛神经阻滞 横突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地佐辛复合局麻药在丛神经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肌间沟丛神经麻醉下拟行上肢手术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0.5%罗哌卡因20ml加地佐辛5mg混合液)和对照组(0.5%罗哌卡因20ml),每组20例。观察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手术开始后麻醉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局麻药用于丛神经麻醉可明显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延长作用持续时间,麻醉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地佐辛 臂丛神经麻醉 罗哌卡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丛神经损伤患者实施规范化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 2017年 1月至 2019年 1月期间收治的丛神经损伤患者 60例,根据患者所选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实验组( n=30)和参照组( n=30)。康复治疗期间,给予实验组患者规范化康复治疗,给予参照组患者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丛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 VAS评分予 以评估。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全丛功能及束支部功能的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参照组,P< 0.05;实验组患者的 VAS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 P< 0.05。 结论:规范化康复治疗对丛神经损伤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不仅能有效缓解疼痛症状,还能改善丛神经功能,促进预后,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臂丛神经损伤 规范化康复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锁骨骨折手术中颈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6月本院接诊的锁骨骨折手术病患86例,将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实验和对照两组,每组43例。实验组术中行颈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行颈丛改良法阻滞麻醉。综合分析两组的阻滞麻醉效果,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实验组阻滞效果的优良率为97.67%,明显比对照组的86.05%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明显比对照组的11.63%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取颈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方案,对锁骨骨折手术病患进行麻醉处理,可有效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提高阻滞麻醉效果。

  • 标签: 锁骨骨折手术 临床价值 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锁骨骨折手术患者应用颈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0例2018年7月至2021年

  • 标签:
  • 简介:  【摘 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完全上肢神经阻滞丛神经入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从 2018年 3月 -2019年 3月救治于我院的 84例上肢闭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超声引导丛神经麻醉的对照组( n=42),与超声引导完全上肢神经阻滞丛神经入路麻醉的观察组( n=42),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与不良反应产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总有效率为 95.2%,显著大于对照组患者的麻醉总有效率 88.1%,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观察与统计,观察组患者误刺血管 1例、气胸 2例,观察组患者误刺血管 2例、气胸 4例,两组患者都出现误刺血管与气胸的不良反应,但两组之间对比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 χ2=1.0227)。结论:超声引导完全上肢神经阻滞丛神经入路麻醉的临床效果良好,可以提高患者麻醉效果,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关键词】超声引导 ;完全上肢神经阻滞 ;丛神经入路麻醉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ultrasound-guided complete upper extremity nerve block on brachial plexus approach anesthesia. Methods: 84 patients with closed fracture of upper extremity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8 to March 2019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 = 42) and observation group (n = 42) with complete upper extremity nerve block.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anesthesi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2%,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88.1%) (P < 0.05); After observation and statistics, there were 1 case of false puncture of blood vessel and 2 cases of pneumothorax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2 cases of false puncture of blood vessel and 4 cases of pneumothorax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Both groups had adverse reactions of false puncture of blood vessel and pneumothorax, bu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χ 2 = 1.0227).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ultrasound-guided complete upper extremity nerve block via brachial plexus approach anesthesia is good, it can improve the anesthesia effect of patients, it is safe and reliable, and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与传统解剖定位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时间2020年7月份到2021年4月份,我院进行上肢手术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为进行分析研究,按随机表法分为比较组和分析组两组,分析组50例,比较组50例,分析组进行超声引导定位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组进行传统解剖定位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分析组和比较组两组患者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分析组50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比较组50例患不良反应发生1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0%,分析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比较组,数据组间比较P<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优于传统解剖定位丛神经阻滞麻醉,可以减低患者麻醉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建议临床大力推广引用。

  • 标签: 超声引导 传统解剖定位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