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加味六君子汤配合电针穴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疗效观察。方法 在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选择92例因胃癌前病变前来我院就诊的病人进行调研,参与本次调研病人均接受治疗,按照治疗举措将其归纳为2个小组,每组46例病人。按照治疗方式、方法进行命名,分别命名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常规组对病人实施基础治疗,研究组则采用加味六君子汤配合电针穴治疗。总结与探究2种治疗方案实施效果。结果 对照组病人口干得分、大便干燥得分、胃胀得分、胃痛得分均高于研究组,两组对照差异明显,(P

  • 标签: 加味六君子汤 电针腧穴 胃癌前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复杂网络分析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穴配伍规律。方法 本次研究搜集检索2012年1月到2022年1月期间的各种有关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参考文献,通过对搜集的参考文献进行分析,分析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穴配伍规律。结果 本次研究中,最终提取的针灸处方为216条,大部分为多穴处方,共计214条,2条为单穴处方。全部处方中,涉及的穴共112个,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为内膝眼穴,其他依次为犊鼻穴、血海穴、阳陵泉穴等;特定穴位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为五穴,下合穴以及交会穴则略次之;穴归经以足太阴脾经以及足阳明胃经为主。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针对膝骨性关节炎,在使用针灸治疗时的穴配伍规律为:特定穴主要为五穴,主要取穴则以下肢局部穴位为主,需要采用表里经配穴。同时,需要合理应用胃经穴以及脾经穴。

  • 标签: 复杂网络 腧穴配伍规律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揿针直刺穴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7月到2021年10月期间我院皮肤科符合纳入标准的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药及王不留行籽贴于患处周围皮肤,实验组给予口服药及埋针治疗每3日1次。对比两组患者的NRS评分、PSQI评分、皮疹消退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的NRS评分与PSQI评分(2.05±0.59分、9.67±1.95分)低于对照组(3.87±0.87分、12.07±2.73分),均P

  • 标签: 揿针直刺腧穴 带状疱疹 肝经郁热证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中药外用联合穴疗法对于慢性疾病治疗康复调理的重要意义和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慢性病患者120例,其中糖尿病患者54例,高血压患者4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6例,将120例慢性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60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中药外用穴治疗方法,统计两组慢性病患者的治疗康复调理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和疾病复发率。结果 治疗康复效果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

  • 标签: 慢性病 中药 腧穴疗法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肌间沟丛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下进行超声引导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70例上肢骨折行手术患者,以随机单盲法分组,各35例。患者均实施超声引导肌间沟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以0.5%浓度罗哌卡因麻醉,观察组以0.25%浓度罗哌卡因麻醉。对比麻醉效果。结果 观察组麻醉优良率100.0%相对于对照组的88.6%明显更高(P

  • 标签: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罗哌卡因 不同浓度 效果
  • 简介: 摘 要:目的 研究分析纳布啡在辅助颈部、臂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影响。方法 以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到我院治疗的99例肩锁部、上肢手术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将研究对象分为ABC组,各33例。其中A组患者使用纳布啡辅助颈和丛进行麻醉,B组患者使用舒芬太尼辅助颈和丛进行麻醉,C组患者使用芬太尼辅助颈和丛进行麻醉,通过数据分析3组患者在镇静效果方面、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心率方面、血氧饱和度(SpO2)方面和血压方面的情况。结果经过比较分析A组比B、C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小;3组患者在心率、SpO2以及血压比较时,(P>0.5)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将纳布啡应用于华智能和颈、丛进行麻醉,具有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稳定,能够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使患者术中、术后能够提高患者的舒适感与满意度。

  • 标签: 纳布啡  辅助 麻醉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丛联合颈浅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从2020年7月-2022年5月在我院行锁骨骨折治疗的患者120例,依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均分为两组,1组采用行丛联合颈浅丛阻滞,2组采用肌间沟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锁骨骨折患者麻醉效果。结果 表1数据显示,两组锁骨骨折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锁骨骨折患者平均动脉压与心率差异较大,经对比1组锁骨骨折患者平均动脉压与心率更理想,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臂丛阻滞 颈浅丛阻滞 锁骨骨折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和分析丛联合颈浅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麻醉效果的观察。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80例锁骨骨折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单独采用丛麻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颈浅丛阻滞麻醉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麻醉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将丛联合颈浅丛阻滞应用在锁骨骨折患者的麻醉治疗中,能够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并且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需再应用其他镇痛药物,术后不良反应轻微,具有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大力地推广与普及。

  • 标签: 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 锁骨骨折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丛神经阻滞(ISBPB)麻醉的效果。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0月接诊且行ISBPB的72例患者,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例分配至对照组(纳入36例,行解剖定位ISBPB)、观察组(纳入36例,行超声引导下ISBPB),评价组间麻醉相关参数、麻醉效果。结果:(1)较之对照组,观察组镇痛持续时间更长,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药物剂量更少,P

  • 标签: 超声 引导 肌间沟入路 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磁共振成像在丛神经损伤患者中应用诊断的效果和准确性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选择了某医院2021年3月-2021年8月收治的20例丛神经损伤患者为实验组,另外,再选择20例健康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实施磁共振成像,采用常规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1加权横轴位、重T2W1反转恢复脂肪抑制技术成像序列冠状位、弥散加权背景抑制成像序列周围扫描、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加权横轴位及斜冠状位扫描方式进行扫描,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成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STIR/longTE序列要低于DWIBS序列对丛神经根和神经节的显示率,对比有明显不同,p<0.05。结论 在丛神经损伤诊断中,采用磁共振成像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 标签: 臂丛神经损伤 磁共振成像 诊断鉴别 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上肢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 以我院2020年9月-2021年9月诊疗124例上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n=62,超声引导丛神经阻滞麻醉)和对照组(n=62,传统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分析两组相关手术麻醉临床指标、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3.23%)低于对照组(14.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超声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上肢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探究丛神经阻滞中传统解剖定位方式以及超声引导方式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上肢骨折手术患者共40例参与本次研究,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20例和实验组20例。对于参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解剖定位下丛神经阻滞方案,对于实验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丛神经阻滞方案。对两组患者各项麻醉指标、上肢尺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完成时间短于参照组患者,麻醉持续时间长于参照组患者,同时VAS评分低于参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血流量更大,阻力指数、搏动指数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同时舒张末期速度更快,另外,两组患者收缩期峰速度差异不显著;实验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5.0%,低于参照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3/20)15.0%。结论:在临床麻醉中,丛神经阻滞方案的应用比较常见,可联合应用超声引导技术,提高麻醉效果,改善患者疼痛情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传统解剖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共纳入60例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参与此次研究,病例选取时间为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以计算机软件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前者行传统解剖定位肌间沟入路丛神经阻滞,后者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指标、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麻醉效果、不良反应。结果:较参照组,研究组阻滞起效时间更短,阻滞持续时间更长(P<0.05)。与入室神级阻滞前相比,两组患者在神经阻滞完成后15分钟的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更高(P<0.05),两个时间点,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组间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较参照组,研究组的麻醉优良率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理想,对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有一定影响,不易产生不良反应,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肌间沟 麻醉效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在进行丛神经阻滞的过程中使用右美托咪定的作用。方法 结合对比观察的方式展开探究,所纳入患者为80例,属于本院在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需要进行丛神经阻滞的患者,结合组内盲选的方式,取其中40例,以常规药物阻滞,即对照组,余下患者则以右美托咪定阻滞,即观察组。分析效果。结果 结合对两组阻滞过程中血压变化、阻滞起效时间、心率变化情况,观察组均存在优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采用丛联合颈浅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术中麻醉的效果。方法 于本院2020年1月到12月阶段内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中筛选80例作为研究对象,计算机随机将其均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丛阻滞,观察组接受丛联合颈浅丛阻滞,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观察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碎骨骨折手术治疗中选择丛联合颈浅丛阻滞可获得理想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理想,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臂丛阻滞 颈浅丛阻滞 锁骨骨折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上肢骨折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丛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医院在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间就诊的50例上肢骨折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25例,对照组施行咪达唑仑联合丛麻醉,观察组施行右美托咪定联合丛麻醉,将两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麻醉阻滞时间麻醉阻滞起效时间(7.12±1.45)分钟、运动阻滞起效时间(10.25±2.12)分钟短于对照组,观察组麻醉阻滞持续时间(402.65±25.65)分钟、运动阻滞持续时间(233.63±25.69)分钟均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12.00%)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小时、术后8小时、术后16小时、术后24小时的VAS疼痛评分(2.11±0.12)分、(2.55±0.05)分、(1.85±0.05)分、(1.33±0.02)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术后追加止痛药总率(28.00%)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骨折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丛麻醉的起效速度快,安全性高,持续时间长,值得在临床中使用与推广。

  • 标签: 上肢骨折手术 右美托咪定 臂丛麻醉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丛神经阻滞下,探究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应用效果。方法:取开展超声引导下肌间沟丛神经阻滞的40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组20例。对照组用0.3%罗哌卡因,实验组用0.5%罗哌卡因,对比麻醉效果。结果:麻醉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较优,P

  • 标签: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不同浓度 罗哌卡因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为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使用右美托咪定联合丛麻醉的效果。方法 将本院自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64例上肢骨折患者当做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方式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2例。给予参照组丛麻醉,在此基础上给予实验组右美托咪定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疼痛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疼痛评分明显比参照组低(P<0.05);实验组发生率明显比参照组低(P<0.05)。结论 使用右美托咪定联合丛麻醉为上肢骨折患者麻醉时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值得在临床中使用。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臂丛麻醉 上肢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罗派卡因浓度的应用差异,对于手术麻醉效果的具体影响。为提升麻醉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应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实施基于超声引导的肌间沟,从神经阻滞麻醉观察麻醉药物浓度差异所取得的实际麻醉效果差异。结果 观察分析可知甲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较之乙组更为显著,且麻醉起效时间短,神经阻滞恢复快、对疼痛抑制的时间长。整体麻醉效果较之乙组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罗哌卡因 超声引导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罗哌卡因与右美托咪定联合应用在超声引导下丛神经阻滞中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前臂手术治疗的患者78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划分成两组,实验组39例,为其采用单一的罗哌卡因药物麻醉。实验组39例,为其采用罗哌卡因与右美托咪定联合麻醉。观察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T0时的生命体征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在T1、 T2、 T3 与T4时的生命体征显著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罗哌卡因 右美托咪定 超声引导 不良反应 臂丛神经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