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适形放射治疗78例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78例肺癌脑转移患者,所有患者均先行全脑放疗,然后行适形放射治疗,观察患者在治疗后临床效果、随访结果及放射治疗急性反应。结果78例患者中,27例完全缓解,46例部分缓解,3例稳定,2例进展,有效率达93.58%。随访率100%,生存期最长为26个月,最短3个月,中位生存期为8.9个月,死亡病例多源于肿瘤进展。78例患者中,1例出现明显记忆力减退,1例因精神症状的加重而停止治疗,3例发生出血和脑水肿现象,经对症降颅压治疗后获得好转,其它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副反应,但可以耐受放射治疗,未出现明显的放射性脑损伤。结论适形放射治疗肺癌脑转移能提高有效率,降低死于脑部病变复发比例,还可提高患者中位生存期,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肺癌 脑转移 三维适形放射 临床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05-01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探究适行放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医院自2015年6月-2017年4月接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受试患者采用适行放疗,常规外照射0-40Gy,适形剂量每日一次,每次2-3Gy,每周五次,对于恶性肿块局部,照射54-76Gy,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60例恶性肿瘤患者通过适行放疗后,经CT检测显示症状完全缓解患者5例,占比8.3%;症状好转患者41例,占比68.3%;病情稳定患者9例,占比15.0%,治疗总有效率为76.6%,化疗总有效率91.6%。20例鼻咽癌患者在治疗中,只出现轻微的口干以及皮肤色素沉积副反应,2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治疗中,11例患者出现轻微干咳不良反应,不需要用药即可恢复。整个放疗过程不良反应均较轻。结论适行放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轻,具有广泛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 简介:本文随机选取182例成年人(20-77岁)肝,胆,胰脾及肿物CT图像作样本,转换为计算机数字化图像进行测量。在10,920个数据基础上,计算出每例样本的肝,胆,胰,脾的体积数据,并用SPSS统计包进行分析,建立了中国正常成人及异常人体肝,胆,胰,脾及肿物活体数据,为临床医学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

  • 标签: 成人 肿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阴道超声在宫腔粘连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82例行宫腔镜诊断为宫腔粘连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经阴道超声进行检查与经阴道二超声进行检查对于宫腔粘连的检出率。分析声像图结果资料与宫腔粘连之间的关系。结果经阴道超声对于宫腔粘连的阳性预测值、诊断敏感度以及诊断准确率结果均高于经阴道二超声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超声在宫腔粘连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较高,具有很高的临床影像学诊断价值。

  • 标签: 经阴道三维超声 宫腔粘连 诊断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胸部损伤时,不管是闭合性损伤还是开放性损伤,肋骨骨折最为常见,占胸廓骨折的90%左右[1]。肋骨骨折的常见临床症状是局部疼痛,且随深呼吸、咳嗽或身体转动等运动而加重,从而引起下呼吸道分泌物梗阻,导致肺实变或肺不张,甚至发生休克。2013-02—2015-07间,我院对179例(共454处),肋骨骨折患者行DR与多层螺旋CT(MSCT)成像检查,

  • 标签: 肋骨骨折 DR 检查 MSCT三维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产前诊断胎盘植入的应用价值,胎盘植入的产前声像图特征。方法选择2008年7月-2012年7月在我院进行产前超声检查、产后经病理或临床证实为胎盘植入的患者98例。分析胎盘植入的产前声像图特征,以及、二超声检出率。结果中央型前置胎盘及前壁胎盘,胎盘植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彩超检出率明显高于二彩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胎盘植入的产前超声检出率受众多因素影响,如胎盘位置、胎儿位置、检查者手法及孕周大小等,产前诊断漏诊率高,彩色多普勒超声,尤其是能量多普勒,在产前诊断胎盘植入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医师的诊治提供可靠保证。

  • 标签: 胎盘植入 产前 三维彩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螺旋CT成像在肘关节创伤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选自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本院诊治的可疑性骨折、脱位肘关节创伤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用螺旋CT扫描仪进行扫描,确诊患者的骨折情况,并对扫描图像进行MPR、VR和SSD观察。结果30例患者经手术及CT随访检查,确诊27例患者有骨折,共36处骨折,其中肱骨下端骨折16处,尺骨近端骨折11处,桡骨近端骨折9处;27例骨折患者中,MPR、VR、SSD图像能立体和直观地显示骨折线与骨折块,以及发现在受累的关节腔内游离的小骨碎片。MPR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出19例患者伴有肘关节囊积液、关节周围的软组织肿胀等病症。而3例未骨折的患者,MPR图像也显示出现肘关节囊积液和关节周围的软组织肿胀的患者各1例。结论螺旋CT检查能更清楚地显示肘关节骨折的情况,避免或者减少肘关节骨折中的误诊及漏诊,提高肘关节骨折的诊断正确率,并对制定临床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螺旋CT三维成像 肘关节 创伤 价值
  • 简介:  【摘要】目的 探讨在实施口腔正畸治疗期间 CT重建技术运用可行性。方法 将我院 2017年 08月~ 2020年 02月收治的 68例口腔正畸治疗患者数字奇偶法分组 ;治疗组( 34例):采用 CT重建技术给予正畸治疗配合 ;对照组( 34例):采用常规扫描方式给予正畸治疗配合 ;就组间阻生牙、牙骨变形、埋伏牙、牙缺失以及其他牙齿畸形检出率展开对比。结果 治疗组口腔正畸治疗患者阻生牙、牙骨变形、牙缺失以及其他牙齿畸形检出率同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 P>0.05),治疗组埋伏牙检出率高于对照组明显( P<0.05)。结论 CT重建技术有效应用,可实现口腔正畸治疗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促进,对于埋伏牙检出率可以确保显著提升,最终实现口腔正畸治疗患者的有效治疗以及预后。    【关键词】 CT重建技术 ;口腔正畸治疗 ;牙齿畸形检出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3D CT reconstruction during orthodontic treatment. Methods 68 patients with orthodontic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7 to February 2020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34 cases): the orthodontic treatment cooperation was given by 3D CT re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e control group (34 cases): the orthodontic treatment cooperation was given by conventional scanning method; The detection rates of impacted teeth, tooth bone deformation, embedded teeth, tooth loss and other tooth deformitie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etection rate of impacted teeth, tooth bone deformation, tooth loss and other tooth deformities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detection rate of embedded teeth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3D CT re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orthodontic treatment, ensure th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the detection rate of embedded teeth, and finally achieve the effective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orthodontic treatment.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4-8周内)行钛网颅骨缺损修补术的手术中情况(皮瓣游离时间、手术中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手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以及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早期行颅骨缺损修补术是否比常规时期(3-6个月内)颅骨缺损修补手术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颅脑损伤的患者在去骨瓣减压术后行颅骨缺损修补术共计70例。根据去骨瓣减压术后行颅骨修补的不同时期分为早期组(4-8周)和常规组(3-6个月)两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总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皮瓣分离时间以及术后6个月内两组患者出现的相应并发症情况,并通过GOS评分、NIHSS评分和KP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2周神经功能以及颅骨修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早期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缩短,头皮剥离时间较常规修补组明显缩短(P<0.05),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在颅骨缺损修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面并无明显差异(P>0.05)。早期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outcomescale,GOS)、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远期卡氏功能状态(Karnofskyperformancestatus,KPS)评分和常规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患者在颅骨缺损修补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GOS、NIHSS和KPS评分和常规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在无明显手术禁忌症的情况下,颅骨修补术可在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4-8周内进行,其在皮瓣游离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总的手术时间上面和常规组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同时早期组患者在术后的神经功能改善和恢复上面较常规组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颅骨修补 颅骨缺损 颅脑损伤 三维钛网 早期
  • 简介:目的:发展一种通过形态学参数评价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行为的新方法。方法:将采集的12名健康志愿者枸橼酸钠抗凝外周血均分为二份,一份加入200μmol/L乙酰水杨酸(ASA)处理作为实验组,另一份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血小板进行洗涤纯化。将纯化血小板加入Ⅰ型胶原蛋白修饰的反应池中在静态条件下诱导血小板活化聚集,通过形状测量激光显微系统观察分析形成的血小板聚集体形态。同时,通过光透射浊度法(LTA)分析血小板功能。结果:本技术可在无标记情况下获取血小板聚集体的形貌、高度及形态图像数据,并可量化血小板聚集体的体积参数;ASA处理能明显改变血小板聚集体的形态学特征;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小板聚集体体积显著降低(t=8.97,P<0.01),而横截面积改变不显著(t=1.94,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聚集体体积截断值为1395μm3时鉴别ASA抑制功效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7%和75%,其准确度和灵敏度均优于LTA方法测试的聚集度参数。结论:本研究建立的ASA抑制血小板聚集行为的形态学分析方法将为后续研究和临床评价ASA抗血小板聚集效应提供新的分析策略。

  • 标签: 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 三维形态 Ⅰ型胶原蛋白 血小板聚集体体积
  • 简介:背景:前期实验构建的丝素/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目的:观察丝素/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36只,建立右侧桡骨长段骨缺损模型,随机均分为3组,实验组于骨缺损处植入丝素/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对照组于骨缺损处植入丝素/壳聚糖复合支架,空白对照组造模后不作任何处理。术后4,8,12,16周进行X射线摄片、标本大体观察、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与结论:术后16周,实验组缺损区X射线影像与正常骨组织无区别,骨髓腔完全再通,有明显的骨组织生成,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骨小梁和较多核深染的长梭形骨细胞;对照组X射线骨密度影略低于正常骨组织,部分骨髓腔再通,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骨细胞周围有不少软骨细胞,未见明显的骨小梁或骨板结构,排列较紊乱;空白对照组断端骨钙化影同正常骨组织一致,断端各自封闭形成骨不连,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较多的纤维组织和少量的类骨组织。表明丝素/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可较好地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

  • 标签: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丝素 壳聚糖 纳米羟基磷灰石 骨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CT成像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术前均行CT成像,30例(观察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肾血流分布,实时引导穿刺,避开重要血管行PCNL;对照组30例,采用普通B超引导下PCNL。观察手术条件、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及肾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短,血红蛋白丢失少,结石清除率高,肾动脉血流速度快,并发症发生率低,肾动脉阻力指数低(P

  • 标签: 三维CT预定位 复杂性肾结石 肾镜取石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采用CTA与DSA成像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3年6月—2015年12月期间接收的48例经CT检查以及腰穿检查确诊的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采用CT血管造影术(CT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方法进行诊断,比较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符合率以及相关指标。结果在诊断符合率以及敏感性方面,两种诊断方法差异较小(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诊断特异性方面,CTA相对于DSA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脑动脉瘤诊断中CTA与DSA成像均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但是CTA诊断的特异性较高,本身属于无创操作,可作为脑动脉瘤诊断的首选方法,DSA诊断中属于有创操作,但是可同步实现诊断和治疗,因而在临床上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两者联合起来使用。

  • 标签: 脑动脉瘤 CTA DSA 三维成像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图割算法的肝脏分割方法,旨在解决肝脏CT图像分割的挑战。该方法首先利用图割算法对CT图像进行肝脏区域分割,通过定义能量函数和使用图割算法,将图像分割为肝脏和背景两个区域。然后,通过快速迭代的方式,对单张肝脏分割结果进行迭代,最终实现对整个肝脏的准确分割。该方法的关键创新点在于利用图割算法进行分割,这种算法能够考虑图像中的信息,提高分割的准确性和连续性。同时,通过快速迭代的方式,能够快速完成肝脏的分割,减少计算时间和资源消耗。该方法能够实现快速、准确且自动化的肝脏分割。与传统的分割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更高的自动化程度和分割准确性。通过获取完整的肝脏图像信息,该方法为后续的重建和医学诊断提供了有力的辅助。

  • 标签: 三维图 肝脏分割 算法 肝脏CT 图像分割
  • 简介:【摘要】: 脑瘫儿童由于持续存在的中枢性神经系统损伤,造成有姿势和运动发育上的障碍,常常伴有肌肉骨骼问题,异常的肌肉骨骼容易导致其下肢运动功能障碍,造成异常的步态,其中膝过伸步态就是脑瘫儿童的常见异常步态之一。随之科技发展,测量技术和计算软件开发的最新进展使人们能通过机器定量客观的用数据来表达生物力学的方法,甚至从关节方面到肌肉骨骼方面来对人体运动进行直观描述,所以,在医学上,步态分析是对异常步态进行评估的重要工具,并拥有多种优点。本文中就步态分析在脑瘫儿童膝过伸步态的运用分析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与介绍,为步态分析在脑瘫儿童膝过伸步态评估治疗中的更完善运用提供借鉴。

  • 标签: 三维步态 脑瘫 膝关节 步态
  • 简介:

  • 标签: